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15篇)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作文6篇):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2018-01-06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1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作文6篇):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2018-01-06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陪妈妈去逛街买衣服。在一家商场,妈妈看中了一件大衣,营业员阿姨说:我们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所有衣服在原价基础上打七折,现在买最划算了。妈妈说: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可是折扣少了点,能不能再打点折?没等营业员阿姨回答,我就抢着说:就是。阿姨,你给我妈妈打个高一点的折扣吧,我看就九折吧!我刚说完,营业员阿姨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啊,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你妈妈同不同意啊?我很得意地看着妈妈,心想:还是我厉害,一下就打到了最高的折扣。谁知道妈妈也笑了,她摸着我的脑袋说:傻孩子,折扣不是这么算的。把一件东西原来的价钱平均分成十份,每份叫作一折。十元钱的一折就是一元。那么六折和九折哪个更划算呢?我仔细想了想,哦,折扣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十元钱的六折就是六元,九折是九元。原来折扣是越低越划算。
阿姨,我弄错了。你给我妈妈打个五折吧。阿姨笑着说:嗯,看来你还是个很灵活的孩子嘛,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给你妈妈打五折吧。我刚想向妈妈炫耀一下,妈妈说:那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的原价是965,你帮妈妈省了多少钱呢?这可难不倒我,我张嘴就来:原来阿姨给你打的是六折,我帮你争取到了五折,也就是省了一折的钱,就是96.5元。嗯,不错,算的还挺快,还知道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妈妈的夸奖,又学到了新知识,我可不想这么快回家。妈妈,我们再逛逛吧。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更便宜的东西呢!我们正逛着,就到了一家专柜,他们的促销方式跟别人家还真不一样。妈妈看到了一件羊毛衫。这件衣服单价317元,活动期间满170减60,不做活动打8折。服务员问我们是以活动价买还是以原价买。我说:当然是以活动价买了!妈妈说:不,你算一下,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还是以原价买便宜?我想:肯定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这还用算吗?不过妈妈要算那就算一下吧。317÷10=31.7,31.7×8=253.6元。317中有一个170,能减60元。
317-60=257元。257﹥253.6,这样算下来,打八折比活动价还要便宜。哎,我又想不通了:既然原来的方法更便宜,那为什么还要搞促销活动呢,那不是骗人嘛!妈妈告诉我,那可不一定。原价不一样,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打折方式。如果这件衣服原件是340元,那么打八折就是272元,但是按照活动价,就可以减掉120元,只要220元就可以了。噢,原来是这样!买一件衣服,如果不好好地想一想,算一算,也是要吃亏的。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404班王逸飞统筹时间,轻松生活我有一个好妈妈!她为了我们的家付出了很多很多······每天早上,妈妈都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洗漱打扮以外,还要煮鸡蛋、热牛奶、热面包或是下面条、蒸包子,给我和爸爸找衣服、拿袜子,收拾房间床铺等等。妈妈总是说早上的时间不够用,太紧张了。自从在数学课上学习了《统筹》之后,我就想能不能用我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帮帮我那可爱的妈妈呢?让妈妈早上过得既轻松又快乐!首先,我统计了妈妈早上要做的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洗漱5分钟,
化妆换衣5分钟,煮鸡蛋8分钟,热牛奶2分钟,热面包(包子、馒头)3分钟,给我和爸爸找好衣袜需要4分钟,收拾房间床铺3分钟,吃早餐15分钟总共需要用时45分钟。
其次,我和爸爸商量后决定我们的事情我们自己做:我和爸爸的衣袜我们自己拿。
这样可以给妈妈省下4分钟的时间。原本4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到41分钟。然后,我把剩下来的这些事情根据时间先后和用时多少进行了合理地整合,我给妈妈的建议是:煮鸡蛋8分钟的时候同时妈妈洗漱(5分钟)和收拾房间床铺3分钟(共计8分钟),热牛奶2分钟,热面包(包子、馒头)3分钟的同时妈妈化妆换衣5分钟(共计5分钟),我们一起吃早餐15分钟。这样算下来妈妈一共用了28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来45分钟的事情。这样安排的话,妈妈早上做同样的事情只需要28分钟了,能节省出17分钟的时间呢!根据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我帮妈妈解决了早上时间紧张的问题。这样我每天给妈妈节约了17分钟,一个月(按30天计算)就节约了510分钟,一年(按365天计算)就可以节约6205分钟的时间。就相当于一年节约近103.42小时、约4天多的时间呢!在以后的
生活中,我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同时帮爸爸、妈妈来统筹计算生活用时,让我的数学学习成果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数学真有用,可以让妈妈过得更轻松、快乐,我爱数学!404班杨星哲数学老师比数学有趣数学老师讲解题目很有趣!他让我们时时常动手实践,不读死书。
在他的引导下可以获得很多知识。记得上次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心知肚明,讲公式的话班里的四大金刚又要不懂,怎么办呢?还好老师专有一手绝活,本来应该是(a+b)×c=a×c+b×c的枯燥公式硬是被老师改成了c拿起叉叉武器到城墙(小括号)外面站岗,城墙里面是老百姓(a,b),老百姓出来和哨兵握手(即a×c+b×c),就是这个计算定律。我们在大笑声中也更深刻的记住了新知识。沈老师叫大家订正作业也很特别。他不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着我们一步步在迷茫的世界中摸索前进,直到看见曙光。就拿我上次的经历来说吧,《基础训练》上一道思考题:魔术师肯尼的橡皮筋拉动一次长度变为原100倍,收回一次长度缩小为原100分之1,问原长度为1.225cm时,拉四次收三次时皮筋有多长?我写成了(4×100-3×100)×1.225=(400-300)×1.225=100×1.225=122.5(厘米),满心以为这次又可以得到一个小红旗。作业发下来时居然多了个刺眼的×,我不明就里,就又交了上
篇二: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的小论文大全
导语:生活中处处也有数学。下面是关于数学与生活的小论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希望大家喜欢小编整理的论文。
数学小论文300字【一】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小论文300字【二】快要过年了,妈妈准备买一盒巧克力送给亲戚。我们来到了超市。可是,巧克力品种多价格又多,包装
也十分精美,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我们决定在费列罗中挑一盒。有一盒巧克力是16颗装44。8元的,另外一盒巧克力是3颗装8。6元的,还有一盒巧克力是24颗装70元的。
妈妈问我:“买哪种更合算呢?”我想到了两种方法。方法一:算出每颗多少元。44。8÷16=2。8(元)8。6÷3≈2。86(元)70÷24≈3(元)2。8元<2。86元<3元16颗装比较合算。方法二:算出1元可以买多少颗。16÷44。8≈0。36颗)3÷8。6≈0。35(颗)24÷70≈0。34(颗)0。36颗>0。35颗>0。34颗还是16颗装合算。“妈妈,16颗装的最合算,我们把这一盒待会家吧!”“好,琪琪我们以后要省钱哦!”于是,妈妈买了16颗装的巧克力,比3颗装每颗便宜了0。06元,比24颗装每颗便宜了0。2元,真合算,省钱实惠又好吃,下一次,买东西,我还要替妈妈省钱。数学小论文300字【三】今天,妈妈在做家务而我在做家庭作业。我发现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我就空在那儿。哈,试卷做完了,我便开始慢慢思考这道题。题目是:“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用边长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我想了一会儿,便明白了,在卷子上刷刷地写了几笔,可妈妈摇了摇头,缓慢地说:“不对,再想。”我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于是便说:“妈妈,你就饶了我吧!”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我:“你说1
米与1平方米能互相比较吗?”“不能啊!”我说。“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那你除出来的就不对了,你看,你没有求出这块地砖的面积呀!不是吗?”我点点头,仿佛是明白了。于是,我又刷刷地在试卷上写着。
原来做数学题目不是光看数字的,它跟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先要审题,再核题,把整个题目彻底搞清楚了,才能下笔去做题,这就是我在做数学题中的一点小发现!
数学小论文300字【四】今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数学小问题:“小明一共有10个气球,如果一分钟放一个气球,他放10个气球一共用了几分钟?”我故意考考妹妹,刚上四年级的妹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简单,10分钟呗。”我大笑一声,喊到:“错!”“嗯?为什么呢?”我耐心地解释着:“答案是9分钟,因为先放第一个气球,一分钟后,放第二个气球,一直放到第9个气球,所以,第九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妹妹听了恍然大悟,说到:“原来如此,我上当了!”
细心地妈妈在一旁听到了我们这番有趣的对话,笑着说:“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像这样的问题,比如爬楼梯、排队、坐座位……,我来考你一个吧!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钟,那么她从1楼走到15楼要多少秒呢?”我拿出笔和约,认真地做了起来: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妹妹走到十五楼,也就是走了十四层,14*9=126秒。
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她笑着说:“不错,思路很清晰,很会思考!”
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
个善于思索的头脑,那么,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数学与生活的小论文大全]相关文章:1.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2.数学小论文作文3.数学小论文的作文4.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5.数学小论文200字6.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7.关于数学小论文8.初一数学小论文9.高一数学小论文10.数学小论文六篇
篇三: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四年级
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数学与生活四年级小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生活中的数学四年级小论文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篇二:让数学走入生活小论文一、让数学走入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人生活。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教学情境标准在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
现实生活中引人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2.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3.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完统计后,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
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人生活。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应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1.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有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据此,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还可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
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要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3.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有关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三: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小论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陪妈妈去逛街买衣服。在一家商场,妈妈看中了一件大衣,营业员阿姨说:“我们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所有
衣服在原价基础上打七折,现在买最划算了。”妈妈说:“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可是折扣少了点,能不能再打点折?”没等营业员阿姨回答,我就抢着说:“就是。阿姨,你给我妈妈打个高一点的折扣吧,我看就九折吧!”我刚说完,营业员阿姨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啊,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你妈妈同不同意啊?”我很得意地看着妈妈,心想:还是我厉害,一下就打到了最高的折扣。谁知道妈妈也笑了,她摸着我的脑袋说:“傻孩子,折扣不是这么算的。把一件东西原来的价钱平均分成十份,每份叫作一折。十元钱的一折就是一元。那么六折和九折哪个更划算呢?”我仔细想了想,哦,折扣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十元钱的六折就是六元,九折是九元。原来折扣是越低越划算。“阿姨,我弄错了。你给我妈妈打个五折吧。”阿姨笑着说:“嗯,看来你还是个很灵活的孩子嘛,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给你妈妈打五折吧。”我刚想向妈妈炫耀一下,妈妈说:“那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的原价是965,你帮妈妈省了多少钱呢?”这可难不倒我,我张嘴就来:“原来阿姨给你打的是六折,我帮你争取到了五折,也就是省了一折的钱,就是96.5元。”“嗯,不错,算的还挺快,还知道用最简单的方法!”
得到妈妈的夸奖,又学到了新知识,我可不想这么快回家。“妈妈,我们再逛逛吧。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更便宜的东西呢!”
我们正逛着,就到了一家专柜,他们的促销方式跟别人家还真不一样。妈妈看到了一件羊毛衫。这件衣服单价317元,活动期间满170减60,不做活动打8折。服务员问我们是以活动价买还是以原价
买。我说:“当然是以活动价买了!”妈妈说:“不,你算一下,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还是以原价买便宜?”我想:肯定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这还用算吗?不过妈妈要算那就算一下吧。317÷10=31.7,31.7×8=253.6元。317中有一个170,能减60元。317-60=257元。257﹥253.6,这样算下来,打八折比活动价还要便宜。哎,我又想不通了:既然原来的方法更便宜,那为什么还要搞促销活动呢,那不是骗人嘛!妈妈告诉我,那可不一定。原价不一样,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打折方式。如果这件衣服原件是340元,那么打八折就是272元,但是按照活动价,就可以减掉120元,只要220元就可以了。噢,原来是这样!买一件衣服,如果不好好地想一想,算一算,也是要吃亏的。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四年级]相关文章:1.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2.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3.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00字4.关于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6.数学小论文作文7.数学小论文的作文8.关于数学小论文
9.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10.数学小论文200字
篇四: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学六年级小论文
导语: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很多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都会非常有趣。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数学与生活小学六年级小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一)用小时候玩的小球作为篮球来
我在家里用纸筒做了一个“篮筐”,
打篮球。一天,我在投篮,球落下后滚到了床底下,在用竹竿
把它勾出来时,我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一个弹球。它几乎只有
“篮球”的十分之一大。用小球投久了,不免觉得乏味,便突发奇想用那弹球来投,意外的,那似乎非常容易投进,虽然刚开始时很不容易
进球,但随着投的次数增加,投进的几率比原来大多了,甚至超过了
投小球的准确率,几乎百发百中。这绝不是运气,更不是碰巧,也不
是我的水平突飞猛进了。那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开始思考:弹球的质量比小球重多了,因此扔相同距离所
需的力也较扔小球时增大不少。而以前扔小球居多,习惯上所用的力
也不同,因此,这不是习惯或熟能生巧造成的,准确率的提高跟球的
质量无关。而“篮筐”未变,故只可能是人或球的问题,而我方才没有那么高的进球率,故是球的问题。而进球率越来越高应该是渐渐习惯
了投弹球时所用的力了。那么应该就是球体积的大小的改变造成的。
于是我便开始验证了。用尺子测量出“篮筐”的上截面直径约为25厘米,小球的直径约为10厘米,而弹球的直径约为5厘米。因此:
“篮筐”的上截面的面积约为:25*25/2/2*3.14=490.625平方厘米,
小球的最大横截面的面积约为:10*10/2/2*3.14=78.5平方厘米,弹球的最大横截面的面积约为:5*5/2/2*3.14=19.625平方厘米。而若要进球,则球的重心应偏向篮筐,及至少有一半的最大横截
面的面积在篮筐内,而弹球的一半的最大横截面的面积小于小球的一半的最大横截面的面积,故弹球进球的几率大于小球进球的几率,且应为小球进球的几率的4倍。
通过计算我搞清了这个小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小论文(二)今天,我兴致大发,和爸爸一起去买了三条金鱼为我做伴。又是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妈妈把我精心挑选的鱼放在鱼缸里,再往里装了满满一缸的水,然后再把5块形状相同的采石和一些装饰品一同放了进去。看着水缸里的鱼,我开心极了。这时,正在玩赏的时候,在一旁默默不语的妈妈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她带着神秘的语气问我:“甜恬,你知不知道水中彩石的体积是多少,算出来了,我就送你一份神秘礼物,怎么样?“我经不住礼物的诱惑,看了看水中的彩石。除了兴奋和喜悦,同时我也暗暗的下了决心。一定要算个水落石出。我正对着鱼缸,仔细的琢磨着。与此同时,我又拿了把尺子,好帮助我算出石块的体积。我用直尺把鱼缸的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15厘米量了出来6750立方厘米。那么石块的体积该怎么求呢?总不能把彩石的长、宽、高都算出来吧。我想:石块的体积占了水的体积的一部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现在水的高度。记得妈妈把水盛满鱼缸,把彩石放进水里时,水差点溢了出来;当把它们一个个放进水
里时,水面的高度不断增加,如果我把彩石取出水面,水的体积只会随着石块的体积而减少……对呀!我为何不用笔在现在的水面上做个记号,等彩石取出后,在把那时水面的高度描出来,最后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它们的高*宽*长),不就是这些彩石的体积吗!
于是,我照着我的想法进行一次实验。为了进一步精准的测量出水的高度,我用夹子慢慢地伸进鱼缸,小心翼翼地把五块彩石取出水面。我静静地蹲下来,仔细的观察慢慢平静下来的水面……显而易见,现在水面的高度比原来少了4厘米,高度明显减少,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求出5块彩石的体积,这点小事难不倒我。这时,我拿了张白纸,在上面写着“4厘米(高)*30厘米(长)*15厘米(宽)“等于1800立方厘米。5块石头的总面积就是这项实验大功告成,终于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通过这项实验,向我应证了一句话,数学是研究,数学是探索,数学是发现。因为我坚信,有了这些必不可少的因素,才能成功地挖掘到胜利的宝藏。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三)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24÷(3—1)=12(岁)12-2=10(年)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26+10)÷(2+10)=36÷12=3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数学与生活小学六年级小论文]相关文章:1.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2.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3.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4.数学小论文作文5.数学小论文的作文6.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7.数学小论文200字8.关于数学小论文9.小学生的数学小论文10.初一数学小论文
篇五: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
学
与
生
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当我有意识的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给新家铺地板是数学,打针的速度是数学,买卖物品是数学,就是妈妈烙饼也是数学的一种体现形式。
有一天我在书上见到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题隐含了一个条件:“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所以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18=(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篇六: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四年级
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数学与生活四年级小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生活中的数学四年级小论文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篇二:让数学走入生活小论文一、让数学走入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人生活。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教学情境标准在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
现实生活中引人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2.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3.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完统计后,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
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人生活。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应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1.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有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据此,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还可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
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要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3.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有关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三: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小论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陪妈妈去逛街买衣服。在一家商场,妈妈看中了一件大衣,营业员阿姨说:“我们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所有
衣服在原价基础上打七折,现在买最划算了。”妈妈说:“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可是折扣少了点,能不能再打点折?”没等营业员阿姨回答,我就抢着说:“就是。阿姨,你给我妈妈打个高一点的折扣吧,我看就九折吧!”我刚说完,营业员阿姨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啊,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你妈妈同不同意啊?”我很得意地看着妈妈,心想:还是我厉害,一下就打到了最高的折扣。谁知道妈妈也笑了,她摸着我的脑袋说:“傻孩子,折扣不是这么算的。把一件东西原来的价钱平均分成十份,每份叫作一折。十元钱的一折就是一元。那么六折和九折哪个更划算呢?”我仔细想了想,哦,折扣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十元钱的六折就是六元,九折是九元。原来折扣是越低越划算。“阿姨,我弄错了。你给我妈妈打个五折吧。”阿姨笑着说:“嗯,看来你还是个很灵活的孩子嘛,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给你妈妈打五折吧。”我刚想向妈妈炫耀一下,妈妈说:“那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的原价是965,你帮妈妈省了多少钱呢?”这可难不倒我,我张嘴就来:“原来阿姨给你打的是六折,我帮你争取到了五折,也就是省了一折的钱,就是96.5元。”“嗯,不错,算的还挺快,还知道用最简单的方法!”
得到妈妈的夸奖,又学到了新知识,我可不想这么快回家。“妈妈,我们再逛逛吧。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更便宜的东西呢!”
我们正逛着,就到了一家专柜,他们的促销方式跟别人家还真不一样。妈妈看到了一件羊毛衫。这件衣服单价317元,活动期间满170减60,不做活动打8折。服务员问我们是以活动价买还是以原价
买。我说:“当然是以活动价买了!”妈妈说:“不,你算一下,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还是以原价买便宜?”我想:肯定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这还用算吗?不过妈妈要算那就算一下吧。317÷10=31.7,31.7×8=253.6元。317中有一个170,能减60元。317-60=257元。257﹥253.6,这样算下来,打八折比活动价还要便宜。哎,我又想不通了:既然原来的方法更便宜,那为什么还要搞促销活动呢,那不是骗人嘛!妈妈告诉我,那可不一定。原价不一样,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打折方式。如果这件衣服原件是340元,那么打八折就是272元,但是按照活动价,就可以减掉120元,只要220元就可以了。噢,原来是这样!买一件衣服,如果不好好地想一想,算一算,也是要吃亏的。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四年级]相关文章:1.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2.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3.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00字4.关于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6.数学小论文作文7.数学小论文的作文8.关于数学小论文
9.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10.数学小论文200字
篇七: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一: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题目: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姓名:李巧巧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东常村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辅导教师:仇明明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东常村中心小学我很喜欢数学,它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尤其是在生活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不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的问题有许多包含着深深的数学知识,不管长大了做什么职业都离不开数学,就算是普通工人也要计算每个月的工资,如果数学不好那岂不是少发工资也不知道了!而且数学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带给我们许多意外的收获。我就给大家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吧!有一天,妈妈带我去买梨,价钱是5元4斤,妈妈买了6斤。我正默默的算账,那个小贩张口就说:“7块5。”我大吃一惊,不明白小贩怎么算得这样快,我可我们班里有名的快算大王,还不如一个买梨的,真是高手民间。只好当面请教,原来买梨的并不是想我一样先算一斤多少钱,而是这样算的:5元4斤,2斤2.5元,再加上4斤的价钱5元,所以6斤梨一共2.5+5=7.5(元)。真是山外有山,我不得不承认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巧妙的解决方法,不能循规蹈矩,遇到问题一定要灵活变通。有了这次的启发我的脑筋更加灵活了。一次姑姑带着我和表哥去
吃披萨,99元一个,姑姑让我们算算一共多少钱,表哥嘟囔这“二九一十八,二九一十八”还要求拿一张纸来列算式。而我却张嘴就说出答案198元。表哥瞪大眼睛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啊!”我得意的告诉了他我的独门绝招:99+99不好算,而是一个比萨付100元,多付了1元,2个披萨付200元,就多付了2个1元,所以2个披萨的价钱就是200-2=198(元)。看着表哥一脸的崇拜。这样的感觉比吃披萨还高兴。
还有一次,叔叔送给我一只小狗,我最喜欢小狗了,它很活泼总是蹦蹦跳跳的,很可爱。叔叔看这我玩的正高兴,想为难我一下,让我称一下小狗的重量。我就把爸爸平常量体重的电子秤搬出来,把小狗放上去,可是,它太调皮了,我一放上去,它就跳下来。我非常生气,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叔叔看我不开心就帮我说“你可以用一个洗脸盆装这小狗一起称,在减去盆的重量就可以了!我一下子就蹦起来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就没想到哪?可是小狗在盆里也不老实总是乱动,电子秤上的数学也跟着蹦,看不清楚,但是我有办法,我把洗脸盆去掉,自己抱着小狗一起站在电子秤上,这样:我和小狗的重量-我的重量=小狗的重量。叔叔跨我真是个机灵的小鬼。
我们处处可以观察到数学的奥秘,也有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探索,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
评语: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数学不好学?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数学与生活实实在在的联系。新课标早就提出了让数学生活化的命题,
细细想来,如果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孩子们能在数学中找到与他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我想他们一定会学得兴致盎然吧!
小作者独具匠心的眼光将数学与活生生的例子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想象一下,当他称出了小猫的重量后该是怎样的一种表情?他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那种快乐,不是老师的一句表扬能代替的。真心为小作者感到高兴!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内容摘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关键字:数学生活应用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⑴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
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⑴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⑴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
各类实际问题。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
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5、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有效的进行
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
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三: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小论文)一次购物经历引出的思考作者:南昌市城北学校六年级潘帅指导老师:南昌市城北学校廖文记得还是去年夏秋相交季节,妈妈说许多商场的服装都开始换季打折了。于是,选定一个休息日,我们便准备上街?狂购一番?。来到一家商场服装部,还没有来得及看衣服,就被?全场买200送200?的宣传条幅深深吸引了,我们决定就在这家商场选购。不一会儿,妈妈买了一件标价398元的上衣,按商场规定,拿到200元返还券。又逛了一会儿,我们看中了一件标价350元的男装T恤,旁边售价牌上大
红宣传栏内写着——6折,我赶紧拉着妈妈这件可以打折(当时,我还不懂打折的真正意义,只是经常听大人说,知道‘打折’就比原来便宜)。可是,售货员说:?用返券不打折,只能按正价350元买。?妈妈想想,返券留着也没用,于是就加了150元为爸爸买下了这件T恤。
此事不久,数学课上我们学习?百分数?,其中就有?商品打折?的知识。这使我联想到前几天我和妈妈的经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回到家,我把那些衣服统统找出来,用新学的知识?埋头苦算?一番。妈妈的上衣是398元,按商场规定,398元不足400元,只能返券200元,这样算来如果买四百零几的服装不是更划算吗?再算350元的T恤,用现金打6折,也就是210元/件,我们用200元券不打折,就加了150元,两件衣服标价总计748元,参加?买200送200?活动,妈妈一共交了548元,也就是说消费748元送了200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这和我当初的想法---?五折?相差太远了。我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开心地说;?我早就算过了,平时商场也常打7--8折,‘买200送200’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促销手段,不一定就会比平常便宜很多,只不过这两件衣服是一定要买的,所以就买了。帅帅现在就能用学校学的知识帮妈妈购物,真了不起。?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很高兴,同时我也知道购物中有很多学问值得我们思考。
这次购物,我收获很多,归纳了一下,购物中要做到三个字:算、比、想,
一、算一算,打折前后的价位、其他商场的价位
正如?买200送200?,粗看是打了五折,但有的商场故意把商品的原价改成?198元、298元、398元……,这样一来,顾客要么少享受了?198元?的优惠,要么就要多消费,加钱买别的商品,以凑够那200元。有的商场是真正给顾客实惠,虽然没有表面的五折,但原价位没有随意改动,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二、比一比,不要轻易听信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买一送一,返券销售,均是促销手段。就像我们买的两件衣服一共花了548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如果不是因为爸爸等着买T恤穿,我们则无缘无故的多浪费了150元。三、想一想,是因为需要还是被?很便宜?迷惑上个月学校组织春游,妈妈带我到商场买春游食品。超市里正在进行?统一蜜桃多买一送一?的宣传。我想:买一瓶450ml蜜桃多就送一瓶200ml的蜜桃多,相当于增加了原量的40%多,可是生产日期、保质期还有一个月就过保质期了。我们家平日里也不太喝这些,如果不加思考的买回来,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变成浪费。[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相关文章:1.生活数学小论文2.数学生活小论文3.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4.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5.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6.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00字
7.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8.关于数学与生活小论文9.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10.小学生数学与生活小论文怎么写
篇八: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当我有意识的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给新家铺地板是数学,打针的速度是数学,买卖物品是数学,就是妈妈烙饼也是数学的一种体现形式。
有一天我在书上见到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题隐含了一个条件:“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所以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篇九: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生活与数学--数学小论文
生活与数学数学小论文
篇一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既生动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问题。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现了一道趣题:在一个游泳池内,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许多石头,现在把石头全部从船里扔到水中,请问,游泳池内的水位会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咋一看题目,我便疑惑不解:这道题似乎和数学沾不上一点关系啊!这下该怎么做呢?我不气馁,努力思考,不一会儿便理出了头绪:当石头扔到水中后,船的重量减轻,便会上浮,水位也会下降,但石头在水中占了一部分空间,水位又要随之上升。因为这都是同一堆石头,所以上升与下降的幅度也应该一致,水位当然保持不变啦!可爸爸看了,却说是下降,我很不服气,决定与他打个赌。
可是,用什么来证明我的猜想正确与否呢?这时,抽象的想象就没有真实的操作好了。于是,我便在爸爸的协助下作了一个实验:由于我能力有限,没法从外面搬来一个游泳池,也没法去造一艘小船,只好把题中的条件按比例缩小了。游泳池变成塑料盆,小船变成肥皂盒,石头则变成了五块橡皮。我先在塑料盆里倒进一些水,再把装着五块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后用直尺量出水位是20厘米。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我把五块橡皮小心翼翼地从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后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18厘米,是下降了!我错了!虽然事实证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水位怎么会下降呢?
我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草稿纸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图,可我还是一筹莫展。我急得团团转,可越急脑子越乱,反而想不出了。就当我即将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数学家陈景润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算题目的故事,血液中仿佛充斥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时,这道题我终于想通了:当石头在船上时,上升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而石头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量的水和石头,水的体积大于石头的体积。当石头被投进水中后,水便下降了石头的重量,而石头在水中要占空间,因此,石头扔进水中后,水上升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而同等体积的水和石头,水的重量小于石头的重量。综合以上几点,得到:石头扔下去后,水位下降的重量大于石头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于石头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于上升的水的重量,于是下降的水的体积便大于上升的水的体积,水位当然下降了。就这样,一道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其实,仔细观察,这道题与数学密不可分,其中的体积、重量、密度,都属于数学的范畴之内。你瞧,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变成一道数学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二
数学,是我们的主课,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离不开数学,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数学!
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有一次,我刚写完数学作业,妈妈就端来一盘儿水蜜桃,我刚要吃,妈妈问我:“子涵,你们是不是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啊?”“嗯,对呀!”我点了点头。“那你算一算这个水蜜桃的体积,好吗?”我满口答应。妈妈刚走,我就“开工”了,又是量
宽,又是量高……吭哧吭哧地忙活了半天,量不出结果。后来一观察水蜜桃,啊?原来是不规则物体。唉,害得我忙活了半天!我苦思冥想,可还是没有想出来。妈妈笑盈盈地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水。我看着杯子想到,玻璃杯?水?哦,我想到了!我一拍桌子,把妈妈吓了一跳。于是我拿来草稿纸,给妈妈边画边讲,“首先要有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玻璃杯,然后算出底面积,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再放入水蜜桃,用现在水的高度减去原来水的高度就等于升高的水的高度,最后用底面积乘升高的水的高度就等于水蜜桃的体积!”妈妈直夸我聪明!
它还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一次,妈妈刚干完手里的活儿,我就问妈妈这道题怎么做?这是一道思维题:哥哥和弟弟三年后的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的一半,请问今年哥哥的年龄是多少?我算出的答案哥哥的年龄是18岁,原以为会对,但作业本上却吃了个红叉叉!妈妈首先让我讲自己的思路,“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年龄之和是27岁,弟弟年龄又是哥哥的一半,那么3个弟弟的年龄之和就是27岁,弟弟今年就是27÷3=9(岁),哥哥就是18岁啊!”“那题目上说的是3年之后的年龄之和啊”,妈妈说。我接着说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年龄之和是不变的啊!”“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不变,可是年龄之和是不是会变呀,就像你和妈妈,三年后你大了三岁,妈妈是不是也大了三岁呀,我们两个加起来是不是大了?”妈妈耐心的讲到。“对呀,三年后,哥哥和弟弟的年龄之和增加了6岁,今年他们的年龄之和就是27——6=21岁,那么哥哥今年就是14岁呀!”我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
它在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游泳馆游泳,妈妈看到游泳池内贴的瓷片后便想考我:“子涵,你能不能算出水池内贴瓷片的面积?”“这还不简单!用(长×宽+长×高+宽×高)×2不就行了”,我不假思索地说。妈妈哈哈大笑:“游泳池上面也贴瓷片?”我连忙改正,“是用长×宽+长×高×2+宽×高×2”。妈妈才会心一笑。
你瞧,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让我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
篇三
提到“数学”这两个字,每个人都会想到乏味死板的数学书,没有人会把它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
可是当我翻开《奥德赛数学大冒险》这本书时,我竟改变了这种想法。韩国作家安素钉和姜尚均挥动起他们那附有魔力的笔,洋洋洒洒地创作出了这样四本极具吸引力的数学小说。书中,小主人公奥德赛带领我们迈进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奥德赛虽被无知团的士兵追杀,但他却用自己超人的数学头脑化险为夷。那些在数学课上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常识,在这本书里却变得那样亲切,让人一看就会忘不掉。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那些数学小知识又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脑海里,这些小知识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那全是奥德赛在他的生活中自己探索出来的呀!
奥德赛虽然没有人教,但他却能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的甘露,千万不要说他是有神一样智慧的孩子,这种说法是消极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有数学存在的,就要看他究竟是怎样利用这些宝贵的数学资源的。如果无视数学的存在,那他学到的东西终究会比别人少得多的多。
篇十: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本文为word版,可编辑可修改
数学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当我有意识的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给新家铺地板是数学,打针的速度是数学,买卖物品是数学,就是妈妈烙饼也是数学的一种体现形式。
有一天我在书上见到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题隐含了一个条件:“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所以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篇十一: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P> 数学生活小论文范文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下面就是的数学生活小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24÷(3-1)=12(岁)12-2=10(年)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26+10)÷(2+10)=36÷12=3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1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相关计算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答复说:“数的产生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那么可得:
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那么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
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标准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即:c=(a2+b2)(1/2)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毕达哥拉斯树是一个根本的几何定理,传统上认为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证明。据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作为一个证明。法国和比利时称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得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答复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快乐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廉价,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篇十二: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P> 五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4篇“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以下是的五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得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六年级老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老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不再锁定在课堂上,封闭在课本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
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爷爷是潮桥街上开肉铺伙里有名的?神算?。今天是星期日,我早早起床,想随爷爷一起去肉铺,实地考察考察。
施老板,来点儿精肉,做馅儿的,半斤多就行好来!?爷爷利索地剁了一小块,一称,六两。爷爷拉开抽屉,看了看说:?15元一斤,六两,9块钱又来一位,?施老板,帮我斫35斤肋条?好来!?爷爷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大块肋条装进包装袋,递到买主面前。爷爷又拉开抽屉,看了看,说?肋条12块半一斤,35斤,437块半,你给435块钱爷爷的神算还真名不虚传,可爷爷在报价钱之前总在抽屉里看什么呢?我拉开爷爷的抽屉,看到一张表:原来,爷爷算六两精肉,就是把6斤精肉的价钱90元,除以10(也就是把9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9元;算35斤肋条的价钱,就是用30斤肋条的价钱加上5斤肋条的价钱(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0斤肋条的价钱就是3斤肋条的价钱37。5元,乘10(也就是把3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375元)。35斤肋条的价钱35×12。5=(30+5)×12。5=30×12。5+5×12。5(运用乘法分配律)
=375+62。5(查表,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37。5(元)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肉价表,这里还真有学问呢!这里不但运用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爷爷真有数学头脑,数学在生活中真有用处!生活中的数学关系无处不在,让我们利用数学中的乘法关系,帮助金老师计算一下201x年11月份五(四)班全体同学应交给学校食堂伙食费究竟是多少?数学关系1:每人总额=单价(每餐)X数量(天数)每人总额=6×20=120元数学关系2:全班总额=单价(每人总额)X数量(全班就餐人数)全班总额=120×43=5160元通过以上计算,我们知道xx年11月份全体同学应交学校伙食费是5160元。仍利用以上乘法关系,我们进行以下假设。假设1:11月份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秋游一天,实际每人就餐天数19天(20—1)每人总额=单价(每餐)×数量(天数)每人总额=6×19=114元全班总额=单价(每人总额)×数量(全班就餐人数)
全班总额=114×43=4902元假设2:11月份恰有一同学生病住院,向老师请假一个月,实际就餐人数42人(43—1)每人总额=单价(每餐)×数量(天数)每人总额=6×20=120元全班总额=单价(每人总额)×数量(全班就餐人数)全班总额=120×42=5040元现实生活中,数学关系除了乘法关系,还有加减法关系、除法关系等等。因此我们同学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哦。
篇十三: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P> 数学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当我有意识的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给新家铺地板是数学,打针的速度是数学,买卖物品是数学,就是妈妈烙饼也是数学的一种体现形式。有一天我在书上见到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题隐含了一个条件:“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所以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1/1
篇十四: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P>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Documentserial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数学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当我有意识的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给新家铺地板是数学,打针的速度是数学,买卖物品是数学,就是妈妈烙饼也是数学的一种体现形式。
有一天我在书上见到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题隐含了一个条件:“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所以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
米),+18=(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篇十五: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P> 数学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当我有意识的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发现,数学无处不在:给新家铺地板是数学,打针的速度是数学,买卖物品是数学,就是妈妈烙饼也是数学的一种体现形式。
有一天我在书上见到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题隐含了一个条件:“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所以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推荐访问: 我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 小论文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