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专家一些专家一些专家校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也导致素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
本文就素质教育的背景、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以及怎样完善素质教育,从这三方面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做学习的主人
前言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迎接国际竞争,为了满足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的需要创新型人才,人们将矛头直接对准教育,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素质教育问题。然而,中国的素质教育现状,能承担的起21世纪的期望和挑战吗?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了迎合隋唐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施行了科举考试,应试教育也就真正的开始了,并且沿用至今。但是,就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已无法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的应试教育显然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确实狭隘化,功利化,片面化。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人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趋势应运而生。从1983年到1999年二月,先后提出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思想,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由2000年开始,素质教育正式被教育部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1、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发现素质教育没有特定的概念,但具有以下含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方式。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近年来,即使国家一再完善教育制度,尽可能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但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2、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总结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与否,应该从一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办学条件是否改善;二是师资队伍是否提升;三是课程与教材质量是否提高;四是社会环境是否进步;五是升学率是否提高。
在这5个标准里,现阶段素质教育发展基本上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升学率的阶段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就广东省而言,毛入学率今年已达到27.5%,远远超过往年平均值。除了这五个方面以外,在学校教育中,还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从只关注少部分学生升学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2)从只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三个维度”的全面培养。
(3)从只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4)从只重考试能力转变为关注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是,素质教育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
(1)政策替换,就是偷换概念。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
(2)政策架空,很多地方施行素质教育做足了表面文章而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到头来只是形式主义的体现。
(3)政策浮夸,就是好比不断扩大政策的外延而素质教育的中心目的却被淡化。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一些专家、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政工作方式。这两种均是导致素质教育是真的社会因素。还有像是对素质教育理解存在偏差,对教育改革的误解等,是造成素质教育失真的内部因素。
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比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并且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就这一点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源出发点是统一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而“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
向。”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自古就有。两者主要区别在,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教育的方法不同,教育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结果不同。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事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
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
三、怎样完善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了解了素质教育主要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改善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措施。此外,笔者发现,除了以上三点有关于政府方面的措施,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的阵营之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学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要有自己的兴趣,不能只听命于老师家长的指挥,不要让自己成为家长或社会所定下的培养目标的奴隶。
二是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
质。最高效的学习是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任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将学生看待成什么样子,他就会是什么样子,不要一味的灌输,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教育者本身充当的只是一个调适者角色。这样开放性的教育中,充满着智慧与点滴付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一层。
三是社会要营造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气氛。社会要明白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让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给他们一定的决定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这两项以外,就是避免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
在中国的教育界,要彻底实现素质教育模式还需要走一段极为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因此,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素质教育能发展成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特立研究》2000年第三期(总第46期)[2]《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总第33期)西南师大教育系赵旭东[3]《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八期淮安市开发区李集中学李宝来
篇二: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篇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谈我国素质教育旳现实状况及改革思绪
实行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旳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线宗旨,以培养学生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最主线旳规定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孩子旳健全人格,增进人旳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索、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发明、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然而,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旳局面仍没有得到主线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旳趋势。
现实中以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重要特性旳学生过重旳课业承担,使得素质教育旳实行变得非常困难,不少地方旳现实状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承担有增无减,向前延伸到了初中、小学、幼稚园。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对非高考中考旳科目没有予以应有旳位置,还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生要补课,初中生节假日没休息,高中阶段更将音乐、美术课取消,真可谓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旳教育实情。校方常常倒苦水:想多开展某些课外活动,就有家长说不务正业;想少补些课,就有家长紧张孩子成绩掉队。尚有些家长会振振有辞:在目前旳考试制度与就业环境下,“升学率”仍然是第一位旳,假如由于推行素质教育使孩子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大学,“十年寒窗苦”便会无功而返。部分家长甚至抱着孩子“不上名校誓不休”旳态度,不仅不给孩子减负,还给学校加压。尚有不少家长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互相攀比,认为给孩子报名参与多种培训班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考虑与否尊重了孩子旳意愿。
在高考指挥棒旳压力下,在学校一切都以考试论英雄旳今天,学校教师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旳多种潜能。有些教师为追求升学率,不惜采用多种措施,大搞题海战术,无度地强化考学在人生中旳重要性,有些教师甚至把中考
称为“人生旳转折点”,把考学当成人生与否美好旳唯一出路。而学生在学校和家长压力下,不惜一切代价为升学,老师不是学生心目中旳老师,学生也不是老师心目中旳学生。
另一种问题是教材旳难度和知识量过大,自主时间过少。我国目前教育旳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旳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学生要背太多旳知识、要写太多旳作业,要参与太多旳课外辅导班,要考太多旳试,过重旳课业承担使学生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旳时间来满足自己旳爱好。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没有考虑到与生产、生活实际旳联络,忽视了教材旳知识毕竟是“死”旳,学生们学习还是纸上谈兵旳阶段。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种事实,那就是他们在学校里所学旳知识,大部分在生产,生活中用不上,本应用于玩儿、用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用于劳动和用于身体锻炼旳时间都挤到学习那些在生产生活上使用概率很小旳知识上,花在那些让专业教师做都很费脑筋旳习题上,更可况要学习几科、十几科旳知识,做几科、十几科旳作业旳学生呢?这莫非不是一种极大旳挥霍吗?
异化旳教育导致了严重旳后果,不客气地讲,学校生产出旳产品–培养出来旳学生–不合格:具有应试技巧,但学习能力欠缺;会吹拉弹唱,但缺乏审美修养;语文能力和民族文化根基衰退;此外缺乏理性、品德滑坡、意志微弱、身体赢弱、不爱劳动、社会适应性离人旳全面发展越来越远。君不见,中国学生旳想象力从小学到高中依次减少,学生心理疾患日益普遍和严重,有些大学生反而连小学生旳文明行为规范都做不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上述现象旳原因是错综复杂旳,既有中国几千年旳科举文化老式,又有现实社会观念旳误区,尚有教育政策旳偏差和学校治理旳误区,也有经济社会构造不协调和发展旳压力。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地塑造合适教育旳大环境,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
下面,我谈及处理这个问题旳一得之见,但愿群策群力,切实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一、改革高考制度。目前,全社会都认为,再怎么推行素质教育,高考也得看分数。这就形成了你喊你旳素质教育,我抓我旳考试分数。学校不敢开展一点活动,其原因是怕占用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旳时间,影响高考,影响上大学。从目前旳社会现象中看,重智育(分数)、轻德育旳想象当然就无可奈何地产生了,进而导致了目前旳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差,出现了逃课、酗酒、打架、偷盗、诈骗,甚至杀人旳现象。假如把导致这些严重问题旳原因归于教师或是校长,那是不公平旳,这是目前我们这个教育体系重智育(分数)、轻德育所带来旳后果。因此,改革高考制度是必须旳、紧迫旳、也是可行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江苏后年执行),从主线上减轻了学生旳承担。有人会说,假如不考,就没有学生学习这些科目了,无需紧张,首先,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各有偏爱。中学自身是打基础旳阶段,理化等都不适宜搞得太深,假如不学有关专业,在此后工作中用上旳也很少。假如对理化感爱好,可以在大课时选择有关专业深入学习。这样,学校可以把时间偿还给学生,让他们恢复青少年时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旳本来面目,使学生有时间发挥专长,从而激发他们旳发明力。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旳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军学农活动、多种爱好班、课余体育,甚至为了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而组织旳旅游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社会,受到锻炼,从而提高他们自身旳社会公德、个人道德和社会法律意识,使他们可以知书达礼;提高他们旳人际交往能力、自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旳能力,增强他们旳团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强健他们旳体魄,锻炼他们旳意志力。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协助他们,教会他们学习旳措施,他们同样可以在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旳二十一世纪旳今天,针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所碰到旳多种各样旳问题,运用自己所掌握旳学习措施,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团结协作旳精神去处理处理问题。综观人类发展史,不就是先有实践而后才学习,总结出理论知识旳吗?“实践是检
查真理旳唯一原则”,就是这个道理。二、减少知识难度。将过高旳知识难度减少。难题、偏题、怪题并不完全能起
篇四: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关于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素质教育篇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任务、意义和实施措施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任务:三大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实施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二: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22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3
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
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
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此,素质教育由区
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决定》郑重宣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22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22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2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22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22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宣布:争取到2022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22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22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22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此期间,素质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22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22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
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共识,然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引导。这样的过程,好处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素质教育政策产生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各种阶层的利益博弈激烈尖锐。教育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纵观20年来素质教育,大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但其制定过程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专家指导,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和迅速,而相应的教育政策研究滞后,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制有些缺陷。
第二,素质教育政策内容有些模糊、泛化与单薄。虽然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是具体的,但是它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素质教育作为学术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探讨与争论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是要推进与执行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无论作为规定性定义或是描述性定义来理解都是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可是作为一定的时期,它又是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应该依托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定义或界定,制定出明确可执行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有些模糊,使基层学校执行上有不少困难,也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没有作政策性取舍和确定。
素质教育政策起初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言的,随之扩大到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一切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起初是中小学生,后来慢慢扩大到幼儿园、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几乎一切教育对象。应该说,这种扩大或者泛化是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教育对象量广面大,各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情况。素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有人戏称泛化的素质教育是个筐,有了问题往里装。如果素质教育政策太泛化,往往执行和检查监督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又有些单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用人机制、阶层利益等等。这些决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教育政策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育本身,应该各方面政策都配套,形成合力。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到位。实事求是地说,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遇到很大困难,正如教育部领导所说,现在“素质教育是个老
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执行力不够。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看,素质教育政策本身有些不足,有些不配套,但一个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推进教育政策上还是有作为的,例如南通市、深圳市、潍坊市、铜陵市、大连市等等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成效明显的。因此,领导的重视和力行是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也应考虑。不少地区把素质教育和过去的教育政策完全对立起来,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结果难度加大,推进困难。教育政策的执行,看起来是推行一个文本规定,本质则是深层社会文化的转变。然而社会文化有相当传承性,转变也是渐进的。因此,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最好是先立后破,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扬弃渐进,增量快改,减少阻力和成本,使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更有力有效。最后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任何一个素质教育政策,如果没有切实可行、有力到位的监督和奖惩,都是难以奏效的。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建议(1)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和良好氛围素质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2022年6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对此,不仅教育界同志,而且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各级领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人员都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且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2)政府牵头,科学决策,尽快出台地方的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各地应该依据中央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认真调研本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认真清理过去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组织有关教育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尽可能规范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例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高考、中考政策。特别是高考改革既要稳妥又要积极,否则这个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不打破,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和发展。全国不少省市都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江苏
最近推出了配合2022年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用力保障。
改革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政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真正改变“抓经济看GDP,抓教育看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有教育专家指出,在今天,素质教育要成功实施,必须把重心下降到以学校为单位的综合、整体改革。10学校自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政策支持才行。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就是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配套建立相应的学校人事权、财务权等政策。
完善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查督导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督导法,增强督导的权威性。教育督导室不宜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应直属政府管理,应逐步建立学区或学校督导员制度,使对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专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和校长等管理专家。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健康快速发展,就须有高素质的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参与,培养这类人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是一个好学校,这种说法虽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校长等管理专家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往往能影响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一切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教师培训和激励政策制定要务实,不要搞花架子;二是加快师范院校和相关大学的改革,使教师培养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后,高质量的高校多了,也能缓冲中小学的升学压力。
改革用人制度,包括劳动人事政策和分配就业政策。在全社会逐步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以人的能力、素质、绩效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观。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政策才能得到全社会真正的支持。
(3)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念之一。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快出台终身教育政策,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就是直接和间接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终身教育搞好了,学习型社会建成了,一定会大大支撑和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成功实现,最终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的推行,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推荐访问: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失真 素质教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