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10篇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417的高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有583的被调查高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而同时只有652的高校专门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417的高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有583的被调查高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而同时只有652的高校专门设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等机构只有468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正式计划446的高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国外、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足,提出了进行教育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状;综述
1
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水平
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技术革命,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世界各国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教育信息化放在重要的地位,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世界各国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美国成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委员会。评价的执行者为具有民间性质的团体,包括民间组织、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高等教育机构委员会等。评价方案是由各专业鉴定委员会拟订的。美国EDUCAUSE联合美国大学注册及入学许可人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iateRegistarsandAdmissionsOfficers,AACRAO)和招生咨询国家联盟(Na-tionalAssociationforCollegeAdmissionCounseling,NACAC)提出的“TheStudentGuidetoEvalu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onCampus”论述分析了高等学校信息化的4个方面:学术经验(AcademicExperience),管理经验(AdministrativeExperience),学生生活(StudentLife),服务和费用(ServicesandFees)。现在这4个方面不仅是作为学生评价学校信息化水平和选择学校的依据,也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CEOForumonEducationandTechnology)成立于1996年。是美国商界和教育领域领导人联合成立的合作型组织,致力于评估和
监控美国学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进展状况。他们开发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TechnologyandReadiness)评估量表。从4个方面来衡量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该表已经被美国的许多州和学校普遍使用。美国的CCP(CampusComputingProject)。“信息化校园计划(CCP)”是目前美国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是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从1990-2002年。该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大学校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许多建议。调查表明,美国大学不仅注重信息化规划的制订,而且也注意制订相应的财务计划,从而在资金上保证规划的实施。同时他们认为明确IT发展目标、建立信息化预算模型、防止IT人才流失、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管理系统是今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E-mail,Internet资源、课程网站、展示工具在1994-2002年中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在今后的应用中教学应用、用户支持、设备更新、在线/远程教学和升级管理/ERP系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而近期美国大学信息化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校园无线网络、CMS/LMS(CourseManagementSoftwareorLearningManagementSoftware),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这3个方面。亚洲的ACSS(theAsianCampusComputingSurvey)。ACSS是目前亚洲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2年在香港大学启动,并与北京大学、美国的CCP、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多媒体教育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MultimediaEducation)合作,研究将调查亚洲地区的1000多所大学。在香港地区的调查显示,香港大学都很明确学校对短期和中期内信息化的需求,并为此作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当前规划最注重的方面是:网络安全、学生上网的方便性、教学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香港大学都做得不错。网上的资源也很丰富,甚至一些学校还提供个人定制服务,同时也注重教学软件和课程管理软件的开发,但是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开展不尽如人意。由于香港大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总体上能够令学生和教职工满意,所以他们现在更注重帮助IT人员掌握新技术以及对用户更多的支持、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日本,虽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很明确,高校也很重视信息化的投入,也做了一些规划,但是由于成本、缺乏技术支持人员、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缺乏积极的态度这3个方面的障碍,使得日本高校信息化的目标与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在英国,评价方案的制订是通过由政府与高校构成的双重评估体系完成,建立了高校自评与外部评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执行者是有中介性质的,包括政府、社会公众、专门职业团体、行业协会、大学自身等;而评价方案的制订没有统一规定,仅提出若干评估判据,各评议组自行决定,由专家组综合打分。
2
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含义与特征、信息素养、校园网建设等方面。2002年3月至8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我国高校首次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高校的校园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高校提供的网上资源与服务还比较有限,网络数据传输能力也不高,虽然办公室的上网率较高。但教室、学生宿舍上网率不高,当前各高校学生和老师的电脑拥有率都在不断增加。但比率也不高。但在信息化发展战略问题上,各高校都很注重明确信息化目标和发展规划。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把学术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结合在一起,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Web提供在线或远程教育。同时中国高校对设备的更新和升级缺少相应的规划,对用户提供的技术支持也不足,也缺乏统一、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的投入总额早已超过1000亿元。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经有超过70%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被调查高校中,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高校中,教师办公室联网率已达到76.6%,学生宿舍联网率已达到49.4%,教室联网率达到48.2%,安装有固定投影设备的教室的平均比例也达到31.2%。目前已经有13.7%的高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在师生计算机装备方面,教师每人拥有1台计算机的平均比例达到35.4%,2~5人拥有1台的平均比例达到48.5%;在学生中,平均2-8人拥有1台计算机的比例为34.4%,6-10人拥有1台的比例为35.9%。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在被调查高校中,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第二,校园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快于教学信息化。调查数据显示,有41.7%的高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有58.3%的被调查高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而同时只有65.2%的高校专门设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等机构,只有46.8%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正式计划,44.6%的高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此外,在网络教学方面,目前仅有16.7%的被调查高校为全日制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计算学分的在线课程;只有8%的高校制订了关于承认本校学生通过Internet在国内外高校所获得的学分政策。上述这种情况说明,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师的应用情况要落后于学生。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96.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69.0%),电子邮件(65.5%)和使用网络资源(55.1%);比例较低的有网络教学(30.5%)和BBS讨论(19.7%)。这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调查同时显示。目前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各种学习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帖的方式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19.5%的学生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和进行交流;还有4.8%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重大难题时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校外的专家进行请教。第四,校园信息化经费预算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硬件投资比例仍然过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高校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7.5%,其次为软件经费预算(18.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13.3%),人员类经费预算(11.0%),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算(8.9%)。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74.8%的高校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64.7%的高校认为,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也说明,学生对目前校园网服务的意见比较多。例如,76.4%的学生指出,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出现网络中断现象;52.1%的学生指出,校园网内网络安全措施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网络在教学、科研中的正常使用。这种情况也说明高校对技术维护和用户支持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五,学校在校园信息化相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9%的被调查高校制定了针对教师开发的电子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只有8.6%的高校由部门或专人来负责解决师生在使用电子资源时所遇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另外,对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30.1%的学生知道学校有关校园网内禁止商业音像资源的下载及传播的规定;52.1%的大学生了解校内各种版权资料的合理使用规定;另有24.0%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学校在上述方面是否有明确规定。
3
结论
通过以上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资源浪费、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尤其是许多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新技术、新设备的现象,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许多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都与缺乏科学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有着一定关系,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许多高校无法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进行有效评估。不能就信息化是否对学校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评价,导致许多高校
无法正确认识自身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以指导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篇二: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
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管理较之过去更为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应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从整体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有积极帮助,但伴随而来的也有困境,因此当前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高校的重点工作。对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学校角度均给予关注,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和体系,基于此本文中便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
1.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不足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其一定要派专业人员管理学生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工作质量。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就看,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其过程被逐渐简化,对管理人员的自身水平和工作人员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大多数管理人员并不能对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工作有效开展,甚至还会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阻碍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1]。因此,高校一定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管理系统的发展,进而帮助学校更好的管理学生。
1.
高校领导人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高校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教育的改革,那么其一定要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提高对学生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并明确给学生开展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如此,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并通过该平台的优势对学生多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有效录入,在此基础上,还有一部分高校直接购买了信息管理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开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给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增强了管理系统的完整性,通过信息化功能的使用,不仅完善了自身的教育体系,还给学生的信息实现了全面性与动态性的管理,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2]。
1.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程度未达标
现阶段,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完善且具有信息化功能的管理系统,但是仍然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度,使自己现有的管理系统并未达到信息化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重点环节并未得到完善,如果利用其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既会出现漏洞,也会降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校的日常生活进行掌控,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起信息化功能性强的管理系统,以此来更好地对学生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保障。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将大数据技术进行充分利用
现代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出现给各个领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工作实现了顺利、高效地开展。尤其是教学领域,大数据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给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相应系统的支持,并教会学校如何正确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开展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给学生营造出了优质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还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帮助学校快速获取学生信息,让管理人员按照学生的消费活动、时间安排以及兴趣爱好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在原来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且高效性的管理,保证信息安全[3]。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帮助高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起符合特征的交流平台,然后再利用平台优势指导学生的思想,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发展。
1.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需要逐步提高
在高校学习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其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该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并将高校中的学生管理系统应用进去,这样能够保证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教育质量[4]。另外,高校还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因为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能够为高校各个环节的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能站在学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各角落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坚持普遍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原则,从而保证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有效展开,提高实用性。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还帮助了高校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对管理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强化,让信息技术提高其的安全性,并派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展严格的监督工作,此方式相当于“防火墙”,可以有效防止恶意攻击问题的出现,降低非法入侵的概率。此外,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解决,对一些小型系统的建设不会出现失误,但给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相应影响,所以,高校必须要代入先进经验,对自身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确保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如今,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会给整个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运行质量产生相应影响。针对上述情况,高校一定要提高培养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重视度,定期给其开展培训工作,让其学习一些专业性更强的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理念,并强化其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实际操作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使其有效帮助学校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体质量[5]。此外,合适的培训工作还能培养出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端正态度,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现代社会,我国步入了大数据时代,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初步建立,给高校提供了便利,让高校既能快速查询和调用学生的管理信息,也能给学生开展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但是,信息化功能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自身存在着单一和应用层面比较低的问题,给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此问题的出现还与大数据时代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有着一定的距离,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高校一定要将学生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在首位,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宁,李伟.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8):27-29.
[2]马世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方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1):233-235.
[3]张强,车帅,魏言钊,王尊博,张晓莹.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J].商业文化,2021(06):58-59.
[4]王谦.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2):55-57.
[5]徐悦.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1):101-102+105.
作者简介:韩玉竹,1983-2,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服务
篇三: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现在高校信息化已经普遍用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上,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促进高校信息化的进程。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园网络网络资源
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第职教41-7项: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对策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人,与之相关的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技术标准、支持服务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着高校信息化的顺利发展。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2009年3月笔者对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两类学校进行调查,根据教育部和笔者的调查对高校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1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在被调查的本科院校及高等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中,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络,并且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诸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这些高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各院校在校园办公、教学和学生宿舍等建筑物联网建设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学生宿舍、教室联网及投影设备安装上,各个院校也不断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校也开始无线局域网络的建设。不过,由于刚刚起步,与有线网络相比,目前已建成无线校园网的高校比例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学校的类型不同,其校园网络建设的水平也有一定差距。例如,本科院校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都要略好于高等专科和技术学院;同时,在不同类型本科院校之间。除联网建设以外,各高校在其它硬件设备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调查中还可以发现教师和管理人员人均拥有电脑的比例不断提高,特别是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比例提高速度迅速,艺术类学生拥有电脑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学
生电脑都是自备),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也夯实了基础。1.2各高校的校园网站利用率在不断提升,信息和服务项目也较以往大大拓展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作为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形象的象征。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人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部分高校在主页上为师生提供电子信箱服务;七成的高校实现了在线图书目录检索功能。图书馆电子资源以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为主;将近一半的学校提供了专用的教学资源编辑软件,学校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规范;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同时.能够提供新闻媒体信息和技术支持服务。此外,校园网站的教学管理功能也在逐步加强。同时,有相当的高校已能够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课程目录检索、学生成绩单查寻和课程注册功能。不过,也有校园网站在教学方面的功能则相对薄弱一些,这说明,今后在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校园网站的发展相对应,高校内部各院系的部门主页建设情况呈现出较好的势态。调查中发现,在各类高校内部,院系都基本建立了自己的主页,不仅为校内各院系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也对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在网页管理和利用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和院系自身的层次和投入以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1.3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为加速校园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绝大多数被调查高校都在不断增大经费投资力度,高校信息化经费预算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2存在的问题无论在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技术支持培训经费预算上,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尽管各高校在校园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在相应的配套建设方面,许多高校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电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问题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是基础,网络资源是关键,应用是目标。无
论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其根基都离不开数据丰富、分类齐全的网络资源库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信化可以说是整个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在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有效教育软件资源匮乏,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就需要大量的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源。在调查中得知,授课教师的教学资源大部分是教师自制的,教师普遍反映教材自带的、网上下载的或从市场购买回来的资源大都不满足教学、学习要求,今后各高校还应继续加强。2.2教师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问题教学信息化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支持,同时,更不可缺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信息化技术工具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而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随着我国高效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根据调查,有些高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少部分是工程类(机、电)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毕业后,经过计算机技术培训而上岗的,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是极少数。这势必阻碍高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在应用信息媒体教学中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媒体。同时还要考虑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使得在教学中传递的信息量最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各种媒体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得到最有效的提高。2.3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共享问题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在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大部分高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高校分布区域广,地域经济差别较大,资金投入也千差万别,偏远、贫困地区和专科院校以及规模较小的学校资源建设投入的力度太小。另外调查中发现,很多院校都是多所院校经过了合并,从而形成了一所院校内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重点院系投入较大,普通院系投入相对就少,这势必造成教师的教学情绪化,同时学生也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严重影响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调查中也提出了网络资源的共享问题,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减少投入,或者进行专项的投入,不能出现“个扫门前雪”的局面,合理分配,资源共享。
3政策建议根据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提出几点政策建议:(1)在各高校中设立统一规划和管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和相关制度,以协调校内各部门的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教师硬件教学设施的规范性,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建立健全长久有效地培训机制,加强各高校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工作,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顺利发展。(3)建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
入格局,建立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运营和发展经费来源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实行全周期预算,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一定额度的、持续不断的国家投入机制,使教育信息化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定比例;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财政的稳定投入,充分考虑区域布局。(4)建立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按照学校类别和教育层次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中心,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协调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遴选和利用体系,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形成。规范教育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标准制定,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结语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人员对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抱有很大的信心,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以提高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思想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以改善学校目前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1]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现代化,2007(7).[2]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3]汪琼.赵国栋.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3(7).[4]葛道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篇四: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逐渐走向信息化,高校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因此建设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利用率,是促进高校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主要根据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发展
一、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1.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搭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平台,开展相应管理工作的系统就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中具有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特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学校的工作量,促进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降低工作过程中的错误率。
利用好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教研水平以及科研水平。但是由于高校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根据自身的特性,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虽然目前高校管理系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但是还在一些方面存在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中的有效应用。
2.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该系统中,核心科技是网络信息技术,如果网络信息技术没有迅速发展,那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建立。
二是信息主要的储存形式是数字化,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各类信息,这种方式既能减少传统纸质存储方式的存储空间,又能降低相关工作人员在统计过程中的工作量,在降低错误率的同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开展信息的查询、录入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些工作的工作量,并且能够促进质量的提高,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在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该系统价值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其发挥真实价值的必要条件,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二、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管理系统的建设。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教务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对于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意识不足
目前,存在一部分高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发展,由于高校信息化的意识薄弱,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各部门的信息意识和资金投入存
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一些高校存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的情况,各项资源配备都相对不足,同时由于信息化意识不足,高校普遍缺乏管理信息系统的宣传和教育,系统运行相对滞后。
1.缺乏切实有效的规划
由于各高校信息化意识不足,因此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由于其对于信息系统建设与相关技术的认识较为薄弱,在开展相关的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和监督,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不足,因此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对不足,造成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较多的隐患。在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有效、统筹兼顾才能促进其建设和发展。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的规划方案存在有效性不足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两方面,给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1.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人机交互不足
虽然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高校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缺乏整合设计和统筹规范,给资源的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例如,一个部门内的人事、财务等数据,没有在部门内实现共享,就会增加资源整合的难度,增加相关部门人员的工作量,给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利影响。
三、促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善管理信息化体制为了保证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顺利应用,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体制。只有完善的管理信息化体制,才能为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此需要加强管理信息化体制的科学性建设,保证该体制能够满足信息
系统管理、教育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发展的需求,确保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走向正确的轨道。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面,需要坚持以服务高校、信息化支持战略为主要目标,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全面性,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条件。同时在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促进其发展的设计方案,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保障。除此之外,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化体制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中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不断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支持,为高校的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不断促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
2.不断促进信息系统的创新,实现信息的共享
针对目前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只有不断促进信息系统的创新,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各部门资源共享的需求,实现信息全面共享的目标,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在开展信息系统的创新工作中,需要利用改革服务和信息管理的方式,梳理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应的业务和相关的流程,并充分了解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各方面的信息数据,并将这些信息集中起来,从而建立规范的、科学的符合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标准,保证数据信息共享交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除此之外,还需要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实现信息化系统更深层次的创新,进一步考量系统以及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促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设计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不断提高,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高相应的支持,促进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还能充分发展数据信息的价值,为高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转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对于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高校需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才能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促进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1]毛梅芳.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智库时代,2020[2]曹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8[3]蔡海霞,郑超美,张宇,李鸣.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4]王贵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山西电子技术,2000[5]吴应良,魏劲平.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对策[J].管理信息系统,1999
篇五: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提高高校师生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体验学生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体验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建立友好和善的交互平台可以提高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方面的效率切实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浅谈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最新8篇)之第七篇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各个高校中逐渐推广,高校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今,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同时,国家十分重视在各个高校采取信息化管理,促进了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应用的发展。高校采取信息化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快高校学生系统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各个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对学生成绩的促进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信息自动化的意义出发,总结我国现代高校所采取信息管理系统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因特网发展迅速,不断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成各行各业发展新趋势,高校自然不能例外。当今,高校都紧跟信息化的浪潮,在学生信息管理方面都采取信息化的方式,以因特网为基础构建了平台,用于高校师生信息的沟通,促进教学的发展,以及减少管理的难度和工作。但是,部分学校思想僵化,不能接受和发展新技术在管理学生工作中的使用,对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推广使用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看到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高校中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阻碍力量对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造成的消极影响。
1.信息管理系统的内涵1.1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科技的,在学校师生之间构建的用于管理身份等信息的系统,具有自动化,网络化的特点。高校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出的差错。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教研水平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具有其他系统的一般性特征,同时也遵循其发展规律。虽然现在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具有良好的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也存在不少问题。1.2.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1.2.1以因特网为基础逐渐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支撑,计算机技术可以说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不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1.2.2主要的储存形式为数字化对高校学生信息进行管理是,信息储存方式主要为数字化,减少了纸质档案在管理工作的应用。数字化的储存方式减少了管理人员在数据统计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工作人员在管理上的疏忽,从而导致学生信息的错漏。1.2.3高度发展的智能化想要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的积极影响,
就必须将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放在第一位上,只有搭建好信息管理的平台,才能提高高校管理人员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效率,切实提高各个高校的信息管理水平。
1.2.4在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中高度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在实践中的应用而构建的,缺少管理人员的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只有不断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高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信息管理系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2.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现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以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搭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有不少高校紧跟时代潮流,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用于信息的发布和学生与学校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也构建了自己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但是部分高校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导致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不够高,缺乏效率。而且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能整合资源,将新的管理系统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部分工龄长的老教师抵触新科技的应用,对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不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3.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的问题3.1部分高校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存在问题虽然很多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十分忽视信息管理系统,对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缺乏认识,
不能及时的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信息缺乏一定的重视。3.2部分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阻碍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在管理上的问题,是影响高校发展教学的关键问题,管
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做好对学生信息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校的优势,促进高校的发展。
3.3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定位模糊,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
在我国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各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对学生的信息没有进行整合,学校各个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缺少对学生信息的整体把握,有时会导致信息的错漏。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大部分高校只是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用来做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
3.4各个高校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不一致不同的高校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应用的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对学生信息输入的选择不同,有的高校比较全面,而有的只选择有关学生学籍问题的资料;二是,即使储存了同样的信息,信息的结构也不相同。4.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4.1提高高校师生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体验学生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
体验,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建立友好、和善的交互平台,可以提高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方面的效率,切实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4.2积极引进人才,为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人才不管在任何工作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引进优秀的人才,可以使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更加完善。
4.3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高校教师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方式
在部分高校中,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较少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正确的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学校应该定时组织培训,帮助教师理解新科技,新发展,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优越性,增加在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结语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十分复杂的,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努力,长期投入的项目。虽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用方面都有很多的问题,问题不仅仅在技术方面,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为了促进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需要改变人们对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认知,不断尝试,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刘峰.高校信息化校园网络设计及教育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陈桂香.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7.
[3]蒋艳红.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点击查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最新8篇)其他文章
篇六: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高校信息化人才现状分析与启示
作者:陈蓉蓉厉晓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6期
陈蓉蓉厉晓华(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浙江杭州310027)摘要:为保障高校信息化队伍稳定及充满活力,使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把关键点落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本文分析阐述了国内知名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现状,从中得到若干启示,并从信息化队伍领军人物、人员规模、年龄结构、职称比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关键词: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人才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000-00高校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信息化已逐渐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核心工作。“十二五”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高校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前沿,其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系统分析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理顺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1高校信息化人才现状分析1.1人员规模总体偏少,领军人物普遍缺乏。国外一流大学信息化队伍规模不一,然而在人均服务对象数上国内与国外相差甚远。国外一流大学配备的专业信息化人员较为充足,ITS部门专业的信息化人员在100-300人之间,人均服务师生数在100人左右;国内高校仅清华大学一所拥有信息化专业人员116人,人均服务师生数为300人左右,接近国外一流大学,其他高校人均服务数普遍在600以上,甚至超过1000,是国外一流大学的十倍至数十倍。这样的差距必然导致国内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远远达不到国外。
清华、北大、中山、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信息化相关领导一般为信息学、计算机系教授或博导,堪称行内的资深专家和领军人物。然而,大部分高校信息化部门缺少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稀少,信息化负责人的组织地位及综合领导能力不高,缺少组织协调
和资源配置的权限,造成信息化部门化明显,建设无延续性和统筹性,直接影响信息化发展前景。
1.2团队组织架构不合理,岗位聘任制度不适宜。目前,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高校普遍只设立唯一的全校性IT服务部门,采用CIO机制,首席信息官全面负责信息化规划、政策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推进等。国内高校从2001年开始提出建立高校CIO制度,但没有多少高校尝试成功,CIO大部分职权由信息中心主任行使着。信息化顶层设计有待探索。国外高校IT部门普遍采用岗位分类管理。把员工分成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两大类,采用不同的任职要求、薪金待遇和升迁制度。专业岗位空缺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一般纳入学校正式编制,其岗位考评比较严格,同时提供较好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管理服务人员主要为行政人员、前台客服等,纳入学校行政职员编制。而国内高校基本都是“一刀切”,信息化部门一律走实验专业技术路线。1.3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不高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欠缺,正高人员严重缺乏。队伍流失严重,高学历人才在信息化部门得不到发展,随着高校住房等福利体制改革,在高校已不再有优势,待遇比社会同行业偏低,几乎可以说留不住人。浙江大学信息中心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4%,博士仅1人,无正高,而北大清华等国内其他知名高校的正高和博士比例也很低。
1.4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信息化是新兴部门,高校信息化部门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缺乏专业人才,往往由计算中心、电教中心等传统老部门合并而成,年轻人欠缺,又受传统老思想制约,趋于安逸,信息化团队缺乏活力。浙江大学信息中心虽在近五年每年招聘新人,然而目前80年后仅6人,只占18%,75年(38岁)以上22人,其中60、50年以上11人,年龄聚集在40-50间,今后五年高职队伍年龄结构将更趋于老化,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和干部队伍可能面临年龄断层。2信息化队伍建设的若干启示2.1高校信息化领军人物至关重要,决定该校信息化整体水平。领军人物具有明智战略眼光,素质的高低决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他们高瞻远瞩,不断地跟踪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和动态,及时将最新技术引进学校信息化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中,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最合理化。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研究,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提供依据,是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和排头兵。高
校信息化部门主任如单纯由学校内部调动任命,其地位和组织领导能力,战略眼光有一定局限,该校信息化建设往往停滞不前,影响整体水平。因此,信息化部门须具备至少1名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信息化领军人物。
2.2要形成以80年后年轻人为主体的人才结构组成体系。
信息化人才多具有计算机、信电等专业背景,现今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异常迅速,这些特性要求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面临新挑战、不断开拓创新的年轻人参与。同时,年轻一代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能较快适应经常加班无休的信息化工作。因此,信息化的主力军应该由80后的年轻人构成,规模应占40%以上。
2.3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数量多少决定部门在学校的地位。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主流工作,主流部门往往得到学校的重视,信息化部门是服务支撑部门,在高校中一般属于直属单位,再加上人员学历职称相对较低,只是埋头苦干,具体实施建设各项工作,因此在学校的地位偏低,各方面处于劣势。因此要逐步融入主流,合理培养信息化人才,增加高职称人才数量和比例,硕博士以上学历应占70%以上,高级职称应达50%以上,得到学校的重视,为信息化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3建议
3.1领军人物引进应纳入学校整体人才规划
高校信息化领军人物的引进,要纳入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由学校总体考虑,统筹安排。只有位列学校层面,跻身学校战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发展计划,才能做好高层次人才的物色、推荐、引进和培养工作。如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浙大“求是特聘”、“1311”人才工程等。领军人物的引进,有利于提高信息化部门的组织地位,方便全面铺开信息化建设。
篇七: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再到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和预测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提出的,是指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建设内容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在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简要发展历程
(一)序幕
教育信息化建设始于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筹建。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Internet)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步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发展新形势,我国政府决定建设自己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全国性互联网首先要从具有科研实力的大学建起。1994年7月,国家计委批复了国家教委组织清华大学等高校提交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自此,在国家教委领导下,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CERNET的建设历程,拉开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CERNET示范工程于1995年12月通过验收,主干网用64KbpsDDN专线联结八大城市,联网高校108个,覆盖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户3万多人,是当
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用128Kbps线路实现了国际联网;建成了CERNET全国网络中心、八大地区网络中心和两个主节点,初步形成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层管理结构,以及由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主节点组成的网络管理和运行体系;开发研制了一批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包括中国第一份电子期刊《神州学人》,中国第一个BBS站点“水木清华”等。CERNET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对推动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络及其应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开端与初步发展
20世纪末,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与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消除人才短缺与人口素质不高对各项事业发展的制约。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我国的开放教育由单向非实时的函授和广播电视教育,向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双向实时现代远程教育过渡。
为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1996年前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始自行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1997年9月,清华大学初步建成远程教育卫星电视传输网,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40多个远程教育校外站,通过卫星开始远程教育试播。1997年10月,湖南大学成立多媒体信息教育学院,由院本部和16个网上教学点组成,初步形成网上大学的组织结构模式。1997年前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在不同部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实验。
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实验的初步探索,以及各自为战、多头管理的弊病,引起了教育部重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统一规划和组织成为必要。1997年底,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同志召开专家会议,第一次讨论在小范围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问题,并开始研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技术方案。
1998年春,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游清泉在其提案《面向21世纪构建我国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开放体系》中,建议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当即将此提案批转教育部阅研。同年5月,教育部起草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涉及专家组成、技术方案和试点工作等方面,报国务院审批。7月10日,李岚清同志批示:“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应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研究实施,请你们组织一些同志进行周密地研究,提出方案。”从而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1998~1999年,教育部编制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
的发展模式与目标:以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初步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批高校和地区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继续开发教育软件和进行资源信息建设,培育软件产业;通过试点,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好条件。
1998年8月,教育部召开“启动高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汇报了试点工作准备情况,并研究了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有关政策。9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1998年10月,教育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召开了全国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现场会,学习和总结该院在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方面的经验。此次会议后,教育部开始尝试大规模地将网络应用于教学,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和初步发展,使得我国教育在体制、思想、手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始发生变革,为解决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
“十五”期间,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体制与经费上的初步保障,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
1999~2003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资4.6亿元,设立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关键技术攻关、远程教育试点等重大专项,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由此全面铺开:(1)CERNET和卫星教育网络扩展扩容、升级改造与互联互通,使“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粗具规模。(2)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发成果丰富,其中,大学数字博物馆高起点、高质量,走在了国内前列。(3)解决了阻碍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探索了网络联合办学新模式。(4)构筑了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为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5)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以及远程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投资效益。
2002~2005年,国家投入9亿元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在我国西部12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南、湖北、吉林的民族地区的143所高校建成了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全部接入CERNET,并在西安、成都等11个省会城市建成了高速教育城域网,大大缩小了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乃至西部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2006年建设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通过自主研发的网格公共支撑平台CGSP,集成了全国13个省市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存储、数据、软件等资源,建立了聚合计算能力逾16万亿次、存储能力逾180TB的网格环境,开发部署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网格应用,成为高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为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和重要基础平台。
2003年以来,为支持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教育部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上百所高校,承担建设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起步工程——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中规模最大的核心网CNGI—CERNET2、国际/国内交换中心和100个高校IPv6驻地网,完成了相当一大批研发、试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立足国产关键设备和自主研发,设计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NGI—CERNET2,首次推出了“真实IPv6源地址网络寻址体系结构”、“IPv4overIPv6”等创新技术,为我国互联网领域摆脱对国外技术及产品的依赖作出了贡献。CNGI-CERNET2是我国第一个、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它以2.5~10G连接分布在20个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并高速连接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接入20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支撑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科研、技术试验、应用示范和试商用等众多课题,成为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图1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拓扑图
2003~2007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40.2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7.9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4.5万间计算机教室,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资源。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需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组织开展了多项信息化建设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成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CERNET是世界最大的学术网,通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城市,接入2000多个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用户超过2000万人,支撑着网上高招、远程教育、网上就业服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教育科研网格等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
CEBSat覆盖全国,拥有终端站点65万多个,其中约23%的站点同时接入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广大西部及农村偏远地区主要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传输体系,承载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军队远程教育等四大国家级卫星远程教育工程。
图2CERNET历年用户人数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设施持续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逾60%的中职学校、70%的普通高中、39%的初中和12%的小学建成不同程度的校园网。多数高校校园网已覆盖校内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大多数高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1000M。70%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有信息化教学和实习场所。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超过11台,初中超过6台,小学超过4台。[1](二)数字资源体系雏形基本形成开发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新世纪网络课程(300多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3000多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130多门网络课程,非学历成人继续教育资源1804门次)、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20834门)、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等,形成了一批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10个)。初步建成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图3CERNET历年联网单位数图4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示意
图5各类学校历年每百人计算机台数
(三)信息化教育教学取得长足进步
高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以改进教学方式。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学科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较为普遍。中小学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由2005年的不足7小时[2],上升为9小时。
网络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国家级远程职业学校2个、省级分校50多所、地级分校660多所、县级分校(站点)5300个,每年学员达80多万人次。教育部共批准68所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共开设11个学科、299种专业、1560个专业点,年招生规模100万人左右。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设立校外学习中心4580个,中央电大设立开放教育教学点3175个。
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优质资源服务社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面向农村招收网络教育学员15万人。中央电大八一学院通过网络培养士官9万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与20多个行业合作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西部远程培训计划”为西部100个县的30万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题性培训。面向社区和学习型社会,初步建成“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个),开展了“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实践。
(四)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基本建成教育部机关办公信息网和内外政务信息平台;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等重大应用,初步实现部门和学校间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本都建立了门户网站,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人事、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招生、学历、科研等数据库和文件、文献、档案等教育信息资源库,业务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
高校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展了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等一批信息化综合应用,数字化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部分大学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学生注册、选课、学习、考试、答疑、作业以及教学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中职学校中55%建立了学校主页,25%建有校级电子邮件系统,27%建有校园卡系统,32%建有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的内部信息门户。基础教育学校开始引入电子校务。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较大发展
所有高中、80%以上的初中(其中:城市初中95%以上,农村初中60%左右)以及20%左右的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3]。高校基本建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相当规模,并呈逐年增长态势。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2007年,全国各类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达700万,毕业生达200万人。设立了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180个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20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在数字媒体与动漫、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信息产业领域积极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培训教师1628084人次[4]。教育部还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其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1056211人次,“微软‘携手助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项目”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中小学教师111625人次[5]。
(六)标准化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2002年底成立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规划、引进、研究、编制、评审及推广应用工作,发布了40多项标准,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提交了10个国家标准送审稿,其中3项成为国家标准。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和各类标准培训班,启动了标准化测评与认证工作。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实施了《全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指南》。2003年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在指导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已卓有成效。在天地网结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等方面,解决了阻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技术难题,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图6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和制约瓶颈
我国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摆在了第一位。世纪之交,国家行政部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支持了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科研网格、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电子政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标准研制等一系列项目,缓解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突出的“车”、“货”不足和失调的矛盾,使全国较发达地区率先进入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西部大学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缩小了东西部学校间的“数字鸿沟”。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正处于从“推广普及”向“应用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协调发展,还需重点突破以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信息化观念薄弱。正确认识信息化仍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最大挑战。有关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深,推进不力,部门或地区甚至小团体是形成“信息孤岛”的温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顺利开展。
——人才资源准备和支持不足。缺乏高水平的职业化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并且当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符合IT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尤为突出。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明显缺乏。无论是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信息化教育、采用信息技术
手段进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鼓励基于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创新性学习,其优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都显得十分匮乏,难以支撑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
——信息化在建设和应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低水平资源泛滥、培训考核脱离学科教学实际、信息化标准滞后、信息交换和共享困难、项目完成后难以可持续发展。
——资金投入不能持续保障。没有经费保障机制,投入总体不足。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及重大应用工程的运行、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没有根本保证。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缺乏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维护与升级、更新的投入机制,有些地方现有设备的使用面临经费短缺问题。
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出现新局面和新变化,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信息化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再到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已被列为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建设重点,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能在短期内为师资力量较弱的地区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已成为消除“信息贫困”、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学习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开发网络课程,发展多媒体教学、混合式学习和在线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
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
——信息化平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知识和技术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集中在城市。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方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必须借助信息化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辐射。必须不断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推广低成本信息化设备,采用更新更实用的教育技术,实现更好、更便捷的学习。
——电子政务成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力工具。教育电子政务能为社会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与沟通平台,能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与公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务、校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工具。
五我国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展望
2008年以来,国务院组织教育部、财务部、发改委等有关部委,调动专家、师生和社会各界力量,调研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被单列为一章,并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专门设置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掀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高潮。2020年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大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力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与科学管理和决策,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重要保障,为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重要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整合现代国民教育服务体系与社会各类教育和培训资源,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习方式、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建成覆盖所有学校、遍及城乡的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支持全民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三)建设重点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使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全文完-
篇八: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导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信息分割,形成信息孤岛,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大数据信息共享的效果。通过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各部门、各系统数据的无缝链接,科学构建综合性、服务型大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共享;高校管理一、引言高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学校为了确保教育事业经济活动有序运行、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与舞弊行为、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高校管理目标等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的提出,大数据发展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标志着21世纪真正走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给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方式和管理决策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所以高校作为中国科技人才辈出、知识变化翻新迅速、信息技术运用充分的场所更应当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进行并尽快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来实现高校长远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断扩大,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相较国内而言,国外信息化发展时间更早,并且其相关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美国莱蒙特大学KennethC.Green教授于1990年提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概念,并在当年开启了名为CampusComputingproject(CCP)的项目,进行一系列权威的研究来反映美国大学信息化建设进程。1993年,美国政府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正式把高校信息化发展纳入议程。1996年,美国在《教育技术规划》里提出“到2000年实现美国所有大学建立校园网,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连上因特网”的目标,同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推出校园“一卡通”,标志着美国高校信息化从理论走上实践。1996年,新加坡推行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因特网在高校普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从政府部门引入名为CIO(ChiefofInfromationOffice,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即由校领导担任CIO来对学校进行全面统筹与规划发展,参与高校的高层决策并进行实施。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虽然较晚,但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03年,李淑娟、张成洪、闫华等结合自身实践对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进展分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了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体会。2005年,史敏在《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提出,高校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其次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度保障,60%将信息化的规划单独成文,这说明从美国政府引入的CIO(首席信息官)模式在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网络设备先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平台基本建立,主要是信息化收费管理和信息化报账管理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烦琐,如今Internet迅速普及,“网上缴费”、“银企直联”、“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银行卡号管理方面遇到的诸多维护难题,尤其适用于多地域生源学生的缴费。网上智能报账系统为定制开发产品,为方便报账职工,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网上智能报账系统,与高校预算管理、额度管理、收入系统等互联互通,在职工网上根据预算额度限制填报的同时,智能提示相关项目类型与经济内容的报销要求、签字审批流程、相关财经法规与制度,采集职工报销支付信息与借还款信息。减少职工报账政策了解、预算审核、签字流程、报销附件的疑惑点,智能化区分提示或限制。最终与财务核算软件关联,自动产生财务记账凭证,在会计审核制单后,出纳与企业网银通过银行专线审核网银支付。报销流程在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多终端(电脑、触摸屏、智能手机)同步展示进度流程,达到网上电子交易的智能化报销与进度关注效果。虽然,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没有搭建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等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每个系统又有独立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用户界面。各部门独自为政,不仅使得大量信息重复录入,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数据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篇九: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最早由丰田公司提出是源于一种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作者:周扬玲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第19期
摘要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办公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本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大数据高校信息化建设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向,必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1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近年来,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是网络硬件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都接入了Internet,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并针对学校管理模式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目标和规划。但是现在大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重硬件,轻软件。普遍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立校园网,一卡通,多媒体教室和信息化办公。而没有对信息化的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使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不够,对信息化的建设也不够深入,出现信息孤岛,严重影响学校信息资源的共享。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分散,导致管理效能不高,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另外,高校信息化人才缺失,教师IT水平参次不齐,也是阻碍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2高校信息化发展思路与趋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1细化管理近年来,精细化管理已在企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最早由丰田公司提出,是源于一种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信息化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为决策依据,进行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系统管理方式,是高校精细化管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在管理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与信息化的同步运行,是解决高校管理中精细与效率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促进高校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变革的关键,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然选择。通过信息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深入了解高校管理需求和工作流程,从基层教师到校级领导。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流程管理精细化、成本管理精细化、时间管理精细化、质量管理精细化、组织管理精细化。2.2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我们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往往是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大量的信息化预算用来维护和扩展现有系统,造成系统不断臃肿,当有新的需求时,只能推倒重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具体的工作服务。现有的校园信息化,往往是被动的收集和管理数据。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必须基于统一的平台建立数据访问接口来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只有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才能减少部门之间的重复工作,让数据真正的流转起来,达到部门协同工作的目标。才能真正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2.3大数据应用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实施了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逐步累积了大量数据,如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件信息、教学评价信息等等。这些海量的数据是我们信息化的成果。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成果,提交信息化水平呢?我们通常针对大数据会采取“构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措施。构建数据仓库是指针对统计查询的需求,建立数据模型,使对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更简单高效。数据挖掘是指从海量数据中搜索出隐藏于其中的具有价值的相关性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关注通过快速合理的方法从数据库中发现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源的功能、寻找到数据的价值。比如:依据教学评价信息、学生考试成绩信息、教案信息等诸多数据信息构建教师的能力模型,并通过以上数据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4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以用户为中心,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精准性等特点。加大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系统种的应用,对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等方面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3结束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随着IT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和完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和应用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利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与过程中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参考文献[1]冯伟.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机遇和挑战[J].中国科技投资,2012(34):49-53.[2]林海平.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论述[J].智能城市,2016(09).[3]胥文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08-09.[2]李强王尊博.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11):22-23.作者简介周扬玲(1979-)女,四川省绵阳市人。硕士学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中心计算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绵阳市621000
篇十: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1998年的时候英国政府部门宣布本年为网络信息化年在1998年与1999年的时候各自使用1亿200万英镑以及1亿500万英镑当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从而将英国全国学习网ngfl提供给所有的教师这为整个国家的教学带来了网络教学资源进而实现了英国信息资源的贡献从总体上而言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方式来共享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是英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
论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季红芳【摘要】摘要:高等教育建设的信息化有利于跟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人才的培养,也属于高等院校在改革当中获取发展与进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束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更是高校提高地位、形象、综合办学水平的关键性要素,高等教育建设的信息化也是逐步地成为一流高校的发展途径。【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5(000)022【总页数】2【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在日益进步的信息技术影响下,各个行业日益普遍地应用信息化,目前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信息化。在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信息化变成我国高校教学发展的推动力,它促使高等教学的变革。在社会信息化以及国家信息化中,高校信息化属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属于改革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教学的信息化是“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应当有效地借助发达的技术与优质的资源,使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对固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建构实用性、有效性、先进性的数字化教学设备。鉴于此,教育信息化属于高等院校建设信息化的重点,并且也可以推动高等院校其它方面的进步。
1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研究
跟我国的教学信息化进行比较,外国的要早一些,且具备稳定的、大规模的技术队伍实现技术支撑和服务。像是瑞典、英国、美国等有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
资金的投入,这一系列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美国持续处在世界的前列。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在信息素质教学上,日本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此,以下对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阐述。1.1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关键是受到英国政府部门资金以及政策上的引导。在1998年的时候,英国政府部门宣布本年为网络信息化年,在1998年与1999年的时候,各自使用1亿200万英镑以及1亿500万英镑当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从而将英国全国学习网(NGFL)提供给所有的教师,这为整个国家的教学带来了网络教学资源,进而实现了英国信息资源的贡献,从总体上而言,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方式来共享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是英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1.2美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1992年的时候,克林顿指明了应当建设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注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美国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取得信息资源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能够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来取得,像是大量的文献资料,便于取得;对前沿信息技术进行跟踪,进而创新高校的信息化;丰富的科研装置与软件,有效地借助信息化方式;比较容易取得科研要求的数据,实现较高的共享性。大概一半的美国高校设有信息主管(CIO),进而管理与控制高校的信息资源,创建以物、财、人作为中心环节的管理模式,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以及共享,高校由决策层的管理至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信息作为主线;美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应用IT资源以及业务,实现了公共计算机机房、公共软件资源库、公共性能高的计算平台的建设,并且不但对制作网络课程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一系列形
式的素材进行了收集,而且还可以进行实时性的信息技术服务;在美国高校,重视有效地统一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跟信息技术,高校的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取得,像是视频课程、讲义、电子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非常方便地借助网络平台对资源进行下载以及共享,进而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服务思想。1.3日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1998年的时候,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规划在日本的技术战略计划当中制定,在2001年的时候,“e-Japan战略”又被制定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进而使信息化的能力增强。在2006年的时候,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又被加入。日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趋势是:开发以及应用远程教学体系、电子化的教学知识、共享教育资源、建设CAI体系,为建设文化和高校教育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氛围。总之,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都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注重共享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而通过信息技术方式使教育的能力增强。
2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内高校实施规模较大的信息化建设,这稍晚于西方社会。在普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科研等。近些年以来,在教育领域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下,当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有“一卡通”、“虚拟校园”,“数字化学校”等等。在分析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比较早的一篇论文是《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改革》,这是龚学武于1998年的时候发表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上的,根据高
校教学怎样应对和符合信息化发表了观点,之后分析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增多。在2002年的时候,在《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探讨》这一篇文章当中,金菊爱和叶时平阐明了我国教学的信息化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而民办高校要想增强管理能力与办学能力就应当进行信息化建设,且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根本所在进行了有效地研究。在2004年的时候,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这篇文章当中,刘世利论述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当中面临一系列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不健全、难以自成体系和实现共享,且阐明了建设的策略。在2005年的时候,在《基于一体化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这篇文章当中,根据高校信息学化建设面临的应用系统集成不健全和缺少信息共享等情况,蒋革和宗晓晓指明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体系与思路。在2011年的时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这篇文章当中,周舒提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信息化建设,其是高校的一个关键性部分,有着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功能,然而会受到人才培训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在2009的时候,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控制研究》这篇文章当中,郭宏阐明了高校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当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形成的原因、体现方式、影响,且介绍了处理财务实践活动当中不对称信息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的时候,在《浅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建设》这篇文章当中,薛勇阐述了以高校财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和发布平台,进而对财务实践活动当中不对称信息的情况进行处理,进而使财务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提升。事实上,国内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业已实现了相应的成效,有关文献报道理论2012年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此分析当中,划分校园信息化建设为五个时期:建设和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信息系统、整合与连接系统、
推广和应用系统,以及总体规划资源。该调研结果证实(见表2-1),高校信息化当中的74.5%处在第二时期或者是第三时期,而只是存在8.2%到达了第五时期。这种现状证实,国内大部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大都走过了建设基础设施时期,而进入了软件系统时期,正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当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事项是规划、建设、应用,推广一系列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整体上而言,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业已实现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步入了综合应用资源的新阶段。校园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地创建,这是为了使校园教育与管理的信息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