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5篇【篇一】作为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其教学目标同时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 ,供大家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5篇
【篇一】
作为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其教学目标同时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向,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生活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一个拥有参与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有优秀道德品质、有法治意识的人。由于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以体验学习为载体,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形式,以提升教学实效。
一、注重儿童生活基础,优化教学内容,规范行为习惯
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虽然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即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育儿童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例如,通过一年级上册的“上学路上”一课,学生认识了交通信号灯,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学会保护自己;“校园里的号令”一课让学生知道了各种铃声发出的指令分别是什么意思,能严格遵守班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的行为;而“玩得真开心”一课,则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相一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不同册次中,同一教育主题,其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各有侧重,但在小学阶段仍呈纵向螺旋上升的趋势,所以,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如关于“养成习惯”这一相同主题,一年级上册集中在第二单元的“校园生活真快乐”中,如“上课了”一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以及习惯养成;一年级下册集中在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在“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中均有涉及,侧重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二年级上册则集中在第三单元“养成好习惯”,在“我的好习惯”中针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鼓励学生保有继续努力的信心,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努力克服学业困难,迎接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内容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更注重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二、关注儿童生活现实,优化教学形式,感悟明理知行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所以,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学生自身生活的资源,运用感性活动的体验策略,让学生动用眼、鼻、耳、口、舌等开展感受认知,获得直接体验,在体验学习中感悟明理、习得方法。1.以体验学习为载体,优化教学形式。如在教学“不做‘小马虎’”这一课时,教师须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及时追问,引领学生探究问题,引发思考,注重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第一,情境表演体验。情境导入: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小朋友,明明叫马小虎,可大家都叫他“小马虎”,为什么呢?大家一起帮他找找原因。原来马小虎因赶时间,扣错纽扣,做事不认真,所以大家就叫他“小马虎”。在这一教学活动里,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感悟,从而认识“小马虎”。通过情境表演,马小虎的角色表演者亲身体验到了因马虎而带来的尴尬,意识到马虎会影响到个人形象,给别人留下做事粗心、不认真、不细致的印象。第二,即时生成体验。播放动画片《粗心的小笨猪》,让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动画故事里的小猪找出马虎的原因:做事没听清、没记清、没看清、没问清。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分享同学的体验感受,通过个体思考表达,体验生活中“小马虎”的例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小马虎”,是坏习惯。第三,参与寻找“小马虎”的活动体验。设立大眼睛检查小分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马虎”,如扫地不干净、红领巾不整齐、放垫子不整齐、校服饭盒没拿、作业做错题等。第四,讨论探究,自主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学习中“马虎”的典型表现:忘记检查作业,粗心大意;心急,漏做或做错习题;书写字体潦草,做事丢三落四;观察没有顺序,思考缺乏条理等。第五,游戏中体验,习得方法。设计“挑绿豆”的游戏活动:因为马虎,小明把绿豆和大米倒在了一起。请在规定的五分钟内把绿豆从大米中挑出来,挑出绿豆最多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星星的奖励。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专心致志地挑绿豆。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做事要认真、细心,主动告别“小马虎”。2.学生感悟、明理、知行,提升教学实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以播放视频、角色表演、绘本式故事讲述、分组讨论、游戏等教学形式,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体验学习。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知道因为马虎,把校服弄丢了;因为马虎,把作业、试卷落在家里,还要家人送到学校来,给家人增添了麻烦;因为马虎,学习成绩总是不如意;因为马虎,造成了巨大危害,等等。而造成马虎的原因是平时做事不认真,不细心,没有养成细心想、专心做的习惯。学生最终明白“小马虎”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和挫折,所以决心要改掉“小马虎”的坏习惯,告别“小马虎”,不与“小马虎”做朋友。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设计,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知行,习得方法,让学生体验做事要细心想、认真做,才能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上述挑绿豆游戏为例,游戏结束后,在同一时间段里,挑绿豆最多的学生获第一名,他向同学们分享的做法是:由于绿豆比大米大,所以要选择绿豆为挑选对象,在挑绿豆时要专心,眼睛要灵活,动作要快。由此说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的领悟,都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形成。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这种教学以体验学习为载体,达到落实课程教学的目标,扩展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习得了方法和能力。学生也在体验学习中懂得了做事认真、细心是个好习惯,也初步体会、领悟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
三、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优化课程资源,内化道德品质
学校生活是一个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小学“道德与法治”应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优化课程资源,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体验、领悟,并获得各方面
的发展。而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包括各种各样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参考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儿童的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宣传,传统文化活动节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等。整合优化、利用好这些资源,能使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时,巧妙结合校园文化底蕴、社区文化教育宣传基地的资源,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课前举行摄影展,让学生把校园中最美、最喜欢的一景拍下来,投票选出校园最美一景。投票结果是学校“正园”一景获得第一名,因为正园里有与校名有关的名人雕像,而那位名人,正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教师带领学生瞻仰校园里的名人雕像,缅怀革命先烈;参观校史室,了解这位名人的生平故事。第二个活动:课堂上新授课部分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视频,再次增强作为“纪念这位名人的学校”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怀。第三个活动:课后延伸,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去这位名人的故居参观采访,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以上三个活动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由课前的摄影展到课后的参观采访,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体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以校园文化宣传、影视作品欣赏、实践参观采访,家校结合、走进社区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怀。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从而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并学以致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真正体会到现实生活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及其社会性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课程教学紧密连接儿童生活,以生活化的体验学习进行启蒙教育,提升了教学的实效,可以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已经成为新时代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策略。而在当下,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仍在继续,本文将根据一些不错的成果分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非常重要,对优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其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好品质作用甚大。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正处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改革阶段,如何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如何让教学手段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行为,这些都是小学德育教师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况,综合分析有效性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1法律教育。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律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而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法律为准则,依法做事、遵纪守法,做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好少年。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以法律为核心要素,在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的基础上以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律教育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导向。1.2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内容也包含有不少关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从传统文化教育角度考虑,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品德教育,也就是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净化作用,让学生从内构建良好的精神世界,在外表现出较强的文化素养。所以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德育教育质量的一大法宝,尤其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认同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2.1优化教学理念是基础和前提。2.1.1坚持“人本教学”理念。新课改背景下,“人本教学”理念成为了小学教育的主流教学理念之一,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改革发展方向。作为现代小学德育教师,需认识到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深入分析和理
解“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各位德育教师需认真遵循相关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从而为开展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2.1.2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上述中提到,“素质教育”理念是与“人本教学”理念同样重要的教学理念。尤其在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了各位小学德育教师重建德育目标,提升德育层次的重要动力和向导。所以,各位小学德育教师要构建有效教学课堂,就必然要树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2.2夯实业务,注重品德修养是关键。2.2.1注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法律教育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重要的教学项目,有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德育教师只有在深入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有效课堂。为此,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并积极深入到教学一线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如此,才能切实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2.2.2系统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的思想、文化和学识会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系统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也可以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2.3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的班级》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在与朋友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其认识集体、感受集体的力量,从而全面建立其对集体的基本认知,并基于对集体的基本认知教导学生应当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怎样维护自己的班级形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家庭式教学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的温暖,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仁爱”“和爱”等重要的文化思想,从而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其观察、体验、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在形成,还易于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其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3结语
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及德育教学方式的拓展和升级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主体策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以道德和法律武装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夺取新时代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梁敏燕.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8(46):129.[2]秘芳云.分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1):107.【篇三】
题目:浅析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
摘要:小学时期是小学生意识形态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广大小学教师务必要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生品德的形成脱离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各方各面都会涉及到与“品德”有关的内容。所以,为了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质量,广大品德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以期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情境;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并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激发,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还能把学校的教学目的转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因为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师如能将这种意识灌输给学生,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要想开展好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然后利用学生的日常经历去诠释高尚品德之于人的意义,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所以这导致他们在看待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比较片面。由此观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来开展品德教学变的十分重要和必要,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提提高。与此同时,还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德育内容。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广大品德教师应不断发掘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并基于此,密切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动态,然后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突击,如此一来,学生的道德品质势必能得到很好地培养和提升。
二、利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开展小学品德教学
在开展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选择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内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品德教育的电影,或者基于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随堂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蕴藏于人类生活中的优秀的品德教育内容,与此同时,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优秀品德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开展品德教学,不但能强化学生对品德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深入地去理解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非常有益。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品德教育的内涵
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远远发挥不了生活化教学的真正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去说,社会才是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阵地,因为品德这门学科原本就来自于社会,并且为社会服务,所以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德育教学,势必能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此,教师不妨动员学校的有关部门,让其为学生开通能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敬老爱老”“清除街边小广告”“植树造林”等社会公益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提高学生参与品德教学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今小学生受到的诱惑已经越来越多了,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和品性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妨就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诸如常规的课堂教育、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模式等等)来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加强他们对品德教育的认知。举个例子,在开展有关“爱国主义”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如《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地道战》《地雷战》,等等。要知道,电影对学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而这种“冲击”往往又带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电影,其爱国主义情怀势必能得到有效激发,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爱国品德,与此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品德教学的积极性,这对之后品德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益的。
五、总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开展好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然后基于此,不断发掘学生的生活素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保证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当然,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格外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意义,为学生开通能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借此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胡雪瑞。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读与写,2017.【篇四】
题目: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文章阐述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的不足。并基于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提出了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即提高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精选合适的生活内容教学;走进社区生活,面向社会延伸;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
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教学现状;
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几乎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语数英应试科目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这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事实上,只有使学生对应试科目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观念,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这良好认识观念的培育,离不开思想品德课程。因此,思想品德也是小学极其重要的科目之一,直接影响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最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课堂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要求教师在传授课程内容后,学生能将其正确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培养的重点,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策略,还要求学生能真正理解课堂内容,并能更深层次地为自己所用,即思想品德内容的生活化延伸。通过合理引入适当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真实感,能切身体会到思想道德学习的重要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探索欲较强,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新课标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正是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生活的能力。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遵循了上述内容,是一种以生活与应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要将课程内容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不断渗透,深入地引导学生,对生活形成更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在加强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培养更好的思想品质与情操。最终,通过生活化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完美融合,让学生逐步明确自身的价值,这种认识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的认识。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后,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更客观地看待事物,同时,也能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也能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不高,主要表现为,未对小学品德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实践性的生活化教学培养,导致现如今的小学品德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并没有将此付诸于实际。有些教师虽然对生活化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表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同时,学校对于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还表现在未针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时和教学目标上做出改进。生活化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去寻找与教材有关的素材,但学校在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方面却未做出调整。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整体的教学效率与质量都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在生活化教学内容方面,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据笔者观察,很多教师实行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主要以教科书中的课后任务布置为主。教科书中规定的实践内容是什么,就单一按照任务需求安排生活化课程内容。这种过分依赖教科书规划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节,因此,也无法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学内容缺乏有力的延伸,学生缺乏实际的锻炼。教师给学生创设的实践机会过少,局限性较强,生活化教学内容没有创新。例如,一些关爱、善待老人的课题,只局限于“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传统内容中,没有往外延伸并与其他生活内容进一步结合。事实上,生活即真实的实践,只有真正融入实践中进行培养,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品德传递的核心思想。
(三)生活化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
将思想品德课置于现实生活中,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领悟思想品德的真正含义。但是,需要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仍然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因考虑过于简单,弱化了思想
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严谨性,看待教学目标比较理想化。理想化的思想品德生活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首先,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看成一种放松课程,任意放任学生玩耍,而忽略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甚至忘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存在,无法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只一味地规划不符合学生真实需求的生活化实践内容。实际上,生活化教学需要将思想品德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其中。而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若缺乏沟通,将无法达到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目的。甚至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于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是否真正从生活化学习中受益都无从得知。
三、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
当前,学校与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是导致思想品德课程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平淡且局限性较强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乐意去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抵抗的心态。因此,无论是学校本身,还是家长教师,都需要转变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观念,要充分意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并加强思想品德教学。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同时,相应的课时时间与生活实践教学内容,也需要做好一定的课程安排。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拟定。只有当学校提高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精选合适的生活内容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不能是泛泛而谈的生活教学,而应是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贴近学生生活,并从中精心挑选一些有针对性的生活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先从课堂上进行改变,将自己严厉的教师身份,转变成类似知心姐姐身份的存在。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一些比较内向,平时喜欢自己相处而不愿意与他人一块玩的学生,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语气与之对话,让学生放下防备,并且愿意主动和教师亲近。在不断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倾听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真实想法,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负面情绪。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将更有针对性,不会陷入盲目教学的单一模式中。
(三)走进社区生活,面向社会延伸
思想道德课程与语数英科目不同,此科目没有大量的生字词认识,也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思想品德课程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对世界、人文、文化有一个充分且客观的认识,并且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过多被干预,思想情感比较简单、纯洁,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也比较弱。在此阶段中,身边人的行为、举止、语言等,都会对他们的内心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那些“高大上”的名人故事,如雷锋帮助他人的感人事迹,学生没有真正实践过的话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例如,社区里经常举行的关爱老年人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思想品德教育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的公益活动,学会照顾、关爱老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自身对于他人的重要作用,有益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目标。为学生日后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质量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整个课堂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后,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近况为参考,可以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在课堂上,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烦忧,并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帮助烦恼的学生解决忧虑。也可以讲述最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让其他学生也与自己共同分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营造话题的方式,如“我有一个愿望”,或者“最喜欢爸爸/妈妈做的一件事”等,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言,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
四、结语
思想品德是小学的重要教学科目,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对思想道德课程有一个更全面与深刻的认识。目前,我国仍有较多小学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不足,因此,广大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探讨,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林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例谈。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0(6):34-35.孙芳。生活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成才之路,2011(22):18.杨武。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走向生活化的探索。教育艺术,2017(6):6.曾小俞。触摸生活的真实: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4(18):120-121.黄雅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7(3):119.梁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报告。新课程(小学),2015(8):25.王新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研究。读写算(教师版),2016(40):237.【篇五】
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
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觀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水平,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现状,对基于核心素养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这种主题上的变化也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就将通过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用的具体策略.
二、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迅速,模仿能力极强.小学教材的道德与法制在知识的结构上比较具体和详尽地安排了在小学阶段该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所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和运用.树立适合当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做好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推荐访问: 小学道德与法治文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 合集 法治 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