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革命道路艰辛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革命道路的艰辛心得4篇
第1篇: 革命道路的艰辛心得
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启示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写就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无疑是劳苦大众赢得的。然而伟大人物的影响力,特别是乱世英雄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掌旗者,其理论、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甚至细节上的思路明显影响了整个中国。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了一整套革命的新思想,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且以此领导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群众争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当时,数以千万计的仁人志士舍生赴死以求民族自强国家振兴,革命的思想道路可谓百家争鸣,这从当时的民主党派和思潮可以看出来。可是他们都失败了,只有毛泽东开创的道路走通了,只有毛泽东思想胜利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当时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今天,在高呼创新口号的同时,我们回顾历史来看看当时的革命者是如何创新的。由今日的改革创新反观历史上的伟大思想,从中我们能得到很多有益于今天创新的启示。
第一,开创新道路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要求我们对于老路牢记于心,对老路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走出新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是以老路子为基础,学习前人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既有理论中的营养,之后,结合当前的形势,根据眼下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变通,适时适度合情合理地运用并推陈出新。也就是开出新路子。这类似于孔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从老路子上走出新路子是以老路为起点,但决不是重复老路子,不是一味地模仿,一味地照搬。单纯地重复永远创造不出新东西。
在毛泽东之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中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提出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大会上确立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革命纲领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改良等改革救国思想,也有实业救国和文艺救国等思潮,更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这些是有助于中国革命的,但是并不能真正使中国自主自强。这些都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内。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先在苏联取得了成功。这也是毛泽东等人所关注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样是毛泽东精神的食粮。上述改良运动救国思潮以及资产阶级革命都失败了,而毛泽东思想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毛泽东以他们为师,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且深入调查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并且把一切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都拿来运用。毛泽东对于前人经验的运用又是活学活用推陈出新的。毛泽东的两篇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是其重要著作,这两份报告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精神和深入思考分析的能力。毛泽东认为,知识源于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在实践中的摸索总结。毛泽东坚持实践出真知。正是如此。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战争理论等很多东西都是源自与中国古代文化和革命先驱,只是毛泽东把他们同当时的革命战争结合在一处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这样一个从未留洋的人带领一批海归革命成功。
这是说,创新首先得重视积累,积累又要促成创新。由积累到创新的过渡需要将积累的东西放在现实环境中检验应用。要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矛盾的特殊性,由此推陈出新。
第二,走出新路子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界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创新要有开路的决心和魄力。新道路的产生需要有人大胆突破,需要有人敢为天下之先。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长征等一系列思想的时候都曾经遭到强烈的反对,都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就像是愚公移山的时候有智叟的嘲笑一样。这些观点是全新的,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事情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路没有人走过。大多数人不愿意走开创性懂得第一步,甚至不愿意跟在开路的人后面走第二步。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走如歧途。他们害怕吃苦头。无路难啊开路更难。但是,必须有人开路。创新就是这样。毛泽东就像其笔下的愚公一样,有移山的胆略,有开路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并且坚持了毛泽东开创的新道路,终于取得成功。这说明创新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新也必须坚持到底才能胜利。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一个新事物,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创造。这一制度也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警觉,好在得到了当时领导人的赏识并且大力推行。结果加速了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城市的工业上的改革。这也可以算是另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运动,又是一个于无路处开新路的成功案例。
毛泽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不是瞎闯莽撞,不是没头的苍蝇式的乱撞,也不是盲人骑瞎马式的乱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我们要看准情况,要结合实际。前头是悬崖绝壁,你还往前走,这不是创新的英雄,是没有头脑的傻帽;
脚下是沼泽深潭,你还向前奔,这不是开路的先锋,是不会拐弯的蠢猪。是的,山可翻,河可渡,劳动人民无所畏惧。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成本和风险呢?是不是也要考虑收益大小呢?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路必须是脚踏实地的,切实可行的,有事实根据的。不能是主观臆造的,不能是空凭热情的,不能是徒洒热血做了无谓的牺牲。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充分调研形成的,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是切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坚持下去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大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小到企业工厂的结构组合,都应该有大刀阔斧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但又要提防着别做了凭空幻想的春秋大梦。
第三,开创新道路更要坚持新道路。既然我们付出了代价作出了努力最终开创出了新道路,而且这一新道路是科学的,是正确的,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的新事物。那么,我们就要坚持走下去。冒了大风险,付出大代价,找到正确的新道路,之后就偏离了这一道路,甚至废弃了这一道路。这是浪费,甚至会是一种危险,建国后的八大是正确的,可是,正确的纲领方针没有被坚持贯彻,后来却有了反大跃进,反右派扩大化,及至文革。革命的果实只差一毫就毁于一旦。好在中国共产党历来注意坚持路线方针的问题,大是大非要分清,路线主义要记牢,之后,制定的方针政策要执行。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就是赢在执行。整风运动,思想教育,紧紧围绕这一道路;
政治工作,战斗生活都在这一道路上;
最终红军,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打下江山建立新世界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反的话,有了正确的道路没有人走,真理的道路上杂草丛生就是没有人类的踪迹,岂不是又一种无知?上令下不行,其结果更可想而知。
所以,无论行政部门,军事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对于新政策新任务新思想要认真接受,切实贯彻执行。这是决定性的工作。
由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我得出以上三点关于创新的启示,连缀成篇,以期有助于眼下的各项创新。当然,毛泽东思想博大精神,学生不能悟其中万一。未尽之处,错误瑕疵还请指正。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启示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不仅使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缔造了新中国, 而且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经过艰难地探索, 形成了不少卓越的思想理论成果。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在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中央和毛泽东, 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课题, 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正确方面, 是党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含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墓本理论, 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关于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发展生产力的探索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他在提出全党工作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时, 又强调提出, 要“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在城市中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工作”。建国后, 毛泽东十分重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作为总任务提了出来。在1955 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 毛泽东指出: “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 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 钻社会主义改造, 钻现代化的国防, 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毛泽东对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做了符合实际的估计。他在1956 年1 月知识分子会议上指出, 要看到生产关系变化后的新形势、新问题, 并批评有的同志看不到这种变化。他在同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此推动社会的前进, 对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它当作一个全面性问题提了出来。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郑重指出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状态上以及解决方式上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能否稳定,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 而且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例如, 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 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并无先例。
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有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而且有了正确的政治方针,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遗憾的是, 长时期以来这个理论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重新认真贯彻毛泽东这一学说,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三、关于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在发展道路问题上,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 走我们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建国初期, 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们基本上是照抄照搬苏联的做法,对我国建立初步的工业化基础,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个体制所固有的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也逐渐暴露出来。毛泽东较早觉察到这些弊端, 还在三大改造刚刚完成之际, 就开始了改革这个体制的初步思考和尝试。他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第一, 调整经济结构。毛泽东认为, 当时我国经济结构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针对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弊端提出适当调整农、轻、重的比例, 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后来, 又制定了“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按照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其次是调整地域经济结构。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对地域经济结构的布局进行调整, 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既利用沿海工业底子好的优势, 积极发展沿海工业, 支援内地工业的发展,又考虑内地工业落后的状况, 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状, 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再次, 调整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投资比例, 降低军政费用, 多搞经济建设, 促进国防建设。
第二, 改革经济体制。首先是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改革分配制度,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毛泽东说:“ 统筹兼顾, 各得其所, 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其次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毛泽东说:“ 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 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 都不能够框得太死。”主张企业应当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才能搞活。他说:“ 不给工厂一点权力, 一点机动的余地, 一点利益, 恐怕不妥。” “ 要有统一性, 也要有独立性。…… 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 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根据毛泽东的意见, 1956年11月,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和划分中央地方对财政管理权限的规定》的文件草案, 决定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 保证企业在统一领导和计划下, 在计划、财务、干部管理、职工分配、福利设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主权利。
第三,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是否应该发展商品经济, 这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在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 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有些人提出要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产品的直接调拨, 否定等价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 毛泽东建议党的干部认真学习《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三本书。毛泽东本人带头学习, 深入研究, 并写了大量的批语、札记。毛泽东认为商品经济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指出: “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 商品交换也不能废除, 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 极其有用。”
四、关于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和“两步走”发展战略的探索
1957 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 还没有完全建成, 还不完全巩固。”他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毛泽东在1959 年12 月至1960 年2 月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 总结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教训时, 曾谈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他说: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他正确认识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已经建成, 我们建立的只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进入的只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他没有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之间的界限, 仍然把它看作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革命转变时期, 导致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走向“左”的误区。但是,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无疑对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发展战略上, 毛泽东提出了实现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针对中国国情, 毛泽东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 情况是复杂的, 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 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 但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比如说, 要有五十年的时间, 即到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毛泽东进一步推迟了现代化的时间, 认为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60 年代,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了重新考虑, 提出:“在我国, 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 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1963 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 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 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主义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对于凝聚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然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全面和长期有效地贯彻, 经济中的超高速发展战略,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经济建设遭受损失惨重。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邓小平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关于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探索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毛泽东指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就是立足本国, 依靠党和人民的努力, 把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
我们的方针是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 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但不屈服任何外国人的意志。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说:“ 中国必须独立, 中国必须解放, 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 自己来处理, 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在八大一次会议上把独立自主确定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基本方针。在党和毛泽东领导下,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 没有对任何外来压力屈服过。我们用这一方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保持了在国际交往中的尊严和形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发表前后提出了向外国学习和对外开放的思想。他说:“ 我们的方针是,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 不能盲目地学, 不能一切照抄, 机械搬用。”要学习他们的企业中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等长处, 改进我们的工作。向外国学习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进行自己的创造:要使中国和外国的东西有机的结合。毛泽东还提出:要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反对崇洋媚外的意识和行为, 反对“ 全盘西化” , 提高民族自信心。
毛泽东在听取各部委汇报时, 主张多渠道的对外开放, 一是“派人到外国去”;
二是“ 把外国人请进来”。1965年, 毛泽东还提出“ 全部开放”的思想。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 毛洋东对外开放的思想没能实现。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 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 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 人家封锁我们。”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划分三个世界和永远不称霸的思想, 为实行对外开放奠定了外交基础, 使中国国际安全环境改观。邓小平说:“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给我们开辟了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多方面的, 以上论列的只是一些主要方面。此外, 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 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警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思想; 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抵御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等等。
尽管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不够成熟, 不够完善, 缺乏系统性, 但它毕竟是毛泽东在我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初步进行探索的成果, 是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极有价值的宝贵遗产。在实践中, 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使得毛泽东的这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社会主义社会要得到巩固和健康发展, 就必须努力建设与新的社会制度相应的政治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进程中, 对原有政治文化进行认真清理, 继承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 则是其应有之义。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研究并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探索过程及所得经验对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进行反共摩擦的同时,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发生的“二七”惨案从时间上初步教训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血腥屠杀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有了异乎寻常的警悟。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名言。历史教训证明,武装斗争史近代中国夺取政权的唯一出路。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下,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为了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毛泽东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批驳顽固派反共谬论的同时,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另外,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革命胜利的力量。有了革命武装和武装群众后,革命的主要问题是战略方向的转移问题,从而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深刻地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经验。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毛泽东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在抗日战争前后去取得丰硕的成果,它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次把民主革命区别为新旧民主革命,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相应的基本政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论述,使中国人民清楚地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途,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专栏·湖西之水】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启示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写就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无疑是劳苦大众赢得的。然而伟大人物的影响力,特别是乱世英雄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掌旗者,其理论、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政策甚至细节上的思路明显影响了整个中国。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了一整套革命的新思想,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且以此领导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群众争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当时,数以千万计的仁人志士舍生赴死以求民族自强国家振兴,革命的思想道路可谓百家争鸣,这从当时的民主党派和思潮可以看出来。可是他们都失败了,只有毛泽东开创的道路走通了,只有毛泽东思想胜利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当时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今天,在高呼创新口号的同时,我们回顾历史来看看当时的革命者是如何创新的。由今日的改革创新反观历史上的伟大思想,从中我们能得到很多有益于今天创新的启示。 第一,开创新道路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要求我们对于老路牢记于心,对老路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走出新路。从老路上走出新路是以老路子为基础,学习前人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既有理论中的营养,之后,结合当前的形势,根据眼下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变通,适时适度合情合理地运用并推陈出新。也就是开出新路子。这类似于孔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从老路子上走出新路子是以老路为起点,但决不是重复老路子,不是一味地模仿,一味地照搬。单纯地重复永远创造不出新东西。 在毛泽东之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中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提出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大会上确立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革命纲领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改良等改革救国思想,也有实业救国和文艺救国等思潮,更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这些是有助于中国革命的,但是并不能真正使中国自主自强。这些都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内。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先在苏联取得了成功。这也是毛泽东等人所关注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样是毛泽东精神的食粮。上述改良运动救国思潮以及资产阶级革命都失败了,而毛泽东思想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毛泽东以他们为师,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且深入调查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并且把一切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都拿来运用。毛泽东对于前人经验的运用又是活学活用推陈出新的。毛泽东的两篇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是其重要著作,这两份报告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精神和深入思考分析的能力。毛泽东认为,知识源于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在实践中的摸索总结。毛泽东坚持实践出真知。正是如此。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战争理论等很多东西都是源自与中国古代文化和革命先驱,只是毛泽东把他们同当时的革命战争结合在一处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这样一个从未留洋的人带领一批海归革命成功。 这是说,创新首先得重视积累,积累又要促成创新。由积累到创新的过渡需要将积累的东西放在现实环境中检验应用。要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矛盾的特殊性,由此推陈出新。 第二,走出新路子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世界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创新要有开路的决心和魄力。新道路的产生需要有人大胆突破,需要有人敢为天下之先。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长征等一系列思想的时候都曾经遭到强烈的反对,都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就像是愚公移山的时候有智叟的嘲笑一样。这些观点是全新的,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事情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路没有人走过。大多数人不愿意走开创性懂得第一步,甚至不愿意跟在开路的人后面走第二步。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走如歧途。他们害怕吃苦头。无路难啊开路更难。但是,必须有人开路。创新就是这样。毛泽东就像其笔下的愚公一样,有移山的胆略,有开路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并且坚持了毛泽东开创的新道路,终于取得成功。这说明创新需要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新也必须坚持到底才能胜利。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一个新事物,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创造。这一制度也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警觉,好在得到了当时领导人的赏识并且大力推行。结果加速了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城市的工业上的改革。这也可以算是另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运动,又是一个于无路处开新路的成功案例。 毛泽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不是瞎闯莽撞,不是没头的苍蝇式的乱撞,也不是盲人骑瞎马式的乱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我们要看准情况,要结合实际。前头是悬崖绝壁,你还往前走,这不是创新的英雄,是没有头脑的傻帽;
脚下是沼泽深潭,你还向前奔,这不是开路的先锋,是不会拐弯的蠢猪。是的,山可翻,河可渡,劳动人民无所畏惧。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成本和风险呢?是不是也要考虑收益大小呢?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路必须是脚踏实地的,切实可行的,有事实根据的。不能是主观臆造的,不能是空凭热情的,不能是徒洒热血做了无谓的牺牲。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充分调研形成的,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是切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坚持下去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大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小到企业工厂的结构组合,都应该有大刀阔斧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但又要提防着别做了凭空幻想的春秋大梦。 第三,开创新道路更要坚持新道路。既然我们付出了代价作出了努力最终开创出了新道路,而且这一新道路是科学的,是正确的,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的新事物。那么,我们就要坚持走下去。冒了大风险,付出大代价,找到正确的新道路,之后就偏离了这一道路,甚至废弃了这一道路。这是浪费,甚至会是一种危险,建国后的八大是正确的,可是,正确的纲领方针没有被坚持贯彻,后来却有了反大跃进,反右派扩大化,及至文革。革命的果实只差一毫就毁于一旦。好在中国共产党历来注意坚持路线方针的问题,大是大非要分清,路线主义要记牢,之后,制定的方针政策要执行。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就是赢在执行。整风运动,思想教育,紧紧围绕这一道路;
政治工作,战斗生活都在这一道路上;
最终红军,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打下江山建立新世界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反的话,有了正确的道路没有人走,真理的道路上杂草丛生就是没有人类的踪迹,岂不是又一种无知?上令下不行,其结果更可想而知。 所以,无论行政部门,军事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对于新政策新任务新思想要认真接受,切实贯彻执行。这是决定性的工作。 由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我得出以上三点关于创新的启示,连缀成篇,以期有助于眼下的各项创新。当然,毛泽东思想博大精神,学生不能悟其中万一。未尽之处,错误瑕疵还请指正。
第2篇: 革命道路的艰辛心得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作者:褚晓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9期
摘 要:“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犹如茫茫大海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在指引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思想所不能替代的。可以毫不隐晦地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是,我们今天在享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把握,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
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35-02
“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的产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支撑,它的发展更是贯穿着一定的哲学思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实践的基本观点
第3篇: 革命道路的艰辛心得
中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建设道路比较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斗争中,从来主张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在民主革命中,经过了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在新民主革命中,他领导党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建国后,在1953—1955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他也领导党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56年前后,毛泽东又领导党和人民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革命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走与俄国十月革命相反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包括广泛的阶级和阶层。
毛泽东确认这个革命是绝大多数国民的任务,毛泽东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以及游民无产者和秘密组织都视为革命的动力,其中无产阶级由于集中和经济地位低下,因而特别能够战斗,其人数虽不多,但却是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
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进一步地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有迫切的重要的意义。
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后,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于是提出了奋斗目标及其两步走战略。
提出了中国社会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的社会主义强国。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并进行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工农关系方面又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认为这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在经济上,革命道路期间,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成绩很大。但同社会主义改造比较起来,在建设方面我们自己的创造比较少,农业、商业方面比较好一点,工业、计划管理等方面则基本是照搬前苏联的。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缺乏管理现代经济的经验。到了1956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从1956年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有客观基础的。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始了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入60年代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依据农业第一、轻工业第二、重工业第三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思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提出的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
毛泽东在1956年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成果是丰富的,有创见,有成功。可惜这种探索为1957年反右派后产生的“左”倾错误所打断。在今天看来,尽管这些探索的思考和成果并不都是成熟的、正确的,有的还没有突破以产品经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总是在向着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方向前进,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前苏联模式的弊端。这些探索成果就是在今天看来,不少也是富有理论勇气和创见的。许多观点、政策,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有的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工作中的指导方针,有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这些探索为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一些思想理论准备。
双方的动力,对象,道路,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给建设带来的借鉴和启示。。
第4篇: 革命道路的艰辛心得
近代中国应走革命道路
当提及中国近代史,不难想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得近代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但在这些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并对其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屡战屡败,不平等条约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割地使得领土不再完整,赔款使得经济被别国操控,关税权被控制等,主权一步一步沦丧。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各个阶级纷纷展开救国运动。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展的戊戌变法,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的辛亥革命。这是两条救国路线,但是二者各有利弊。我个人认为,中国近代应走革命道路。
改良是在保持统治阶级统治的条件下,渐进的、局部的改变某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良现状的行为,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而革命是彻底的颠覆传统,从广义上讲,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质的飞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相比而言改良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而革命则有些暴力血腥,但是这种暴力血腥往往能够弥补改良的不彻底性。
具体来讲,改良派的维新运动作为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对人们的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惧怕人民群众,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革命派的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内容真正的触及了封建制度。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1912年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与此同时,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是以暴力推翻的清政府,过程比较血腥,但相较于戊戌变法则比较彻底,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社会风俗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例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
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
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在全国盛行。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式的民主共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足以说明革命比改良的优越性。
从近代史主要矛盾来说,革命是历史正确的选择。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国家,实现民族解放。同时,我认为,由于封建专制时间太长,导致人们思想麻木,习惯性的听从政府错误的指挥,对于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因此,更需要强有力的力量给人们敲响警钟。改良这一形式过于温和,人们彻底接受先进思想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而且它的实施力度也不会太大,一旦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很容易失去效果。例如,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改革方案。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这一矛盾。反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一场暴力起义,这样一种方式会在人民大众中产生很大的效果,人们开始逐渐了解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明白之前的封建已经不合时代要求,个人认为,只有人民意识到革命的必要,革命才会成功。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联合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自北伐战争开始,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际上,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前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农民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继续进行革命。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三十年中不断遭遇挫折,也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了一条救国的道路,1945年,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这是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人民的士气受到极大的鼓舞,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升高,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而后,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将国民党赶到台湾,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告一段路。
历史的经验说明,中国近代走革命的路线是极其正确的,只有革命才能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只有革命才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