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6篇
第1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题目:《航空发展史论文》
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级:
12级(1)班
姓名:
吴佳佳
学号:
201206020019
航空发展史论文
摘要:在蓝天中飞翔,在白云中穿梭,这是古人翘首盼望的梦想。而如今这个梦想成为了我们司空见惯的画面。飞行梦的实现,要归功于航空技术的发展。本文就航空的基础知识、航空发展史、国内航空发展前景展望以及对航空知识的体会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旨在对航空知识进行阐述,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航空发展史 航空知识 体会
一、航空基本知识
(一)航空的概念
航空是一种是复杂而有战略意义的人类活动,是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空气空间)中的飞行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公共运输、航空运动、国防军事、政府管理等众多领域。通过对于空气空间和飞行器(航空器)的利用,航空活动可以细分为众多独立的行业和领域,典型的比如航空制造业、民用航空业等[1]。
航空从狭义上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广义上航空一词也指进行航空活动所必须的科学,同时也泛指研究开发航空器所涉及的各种技术。人类自古以来便有像鸟儿一样翱翔天空的愿望,但直到18世纪后期载人热气球在欧洲升空后才首度实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人类的航空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人类第一架重于空气、带有动力、受控并可持续滞空的飞机,开启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航空是21世纪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科学技术的水平。
(二)航空的用途
1.民用
民用,即民用航空。民航指一切军事、警察、海关等国家航空活动之外的航空活动,包括公共航空运输及通用航空。
公共航空运输几个主要的公司有:空中客车公司,总部在欧洲;
波音公司,总部在美国;
庞巴迪公司,总部在加拿大;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总部在巴西;
图波列夫设计局,总部在俄罗斯。
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一种,指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通用航空可以分为飞行训练、降落伞、热气球、滑翔飞行、空中摄影、救护航班、特技飞行、空中巡逻警察或森林消防员。每个国家对通用航空都有不同规范,其规范则依据是私人性质还是商业性质。其市场主要是针对希望拥有私人飞机的顾客或飞行校的教练机。
2.军用
早在18世纪,人类已经发展没有动力的监察热气球。到了现今,军用飞机被大量需求和生产,军机生产商之间是相互的竞争者,因为只有其中一方能取得某国的合约,提供军机给予该国,而政府的考量主要是在飞机价钱、性能和速度。
军用飞机种类分为战斗力、攻击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等。
战斗机是用来推毁敌方军机和保护己方目标,例如零式舰上战斗机,F-15重型战斗机。攻击机是用来攻击地面目标,实施近距离火力支援,例如A-10雷霆二式攻击机。轰炸机是用来进行战略或战术轰炸,例如英国狂风战斗轰炸机,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运输机是用来进行人力或物资运输,例如C-130运输机。侦察机是用来资料蒐集,例如U-2侦察机,SR-71侦察机。
轻巧实用的直升机在所有飞机中可以说是个“万能手”,可用作战场救护,对地火力打击,侦察指挥,兵力投送,后勤保障[2]。
(三)空中交通管制
交通管制(ATC)类似地面的交警,是为了保障空中航行秩序和空域有效利用而存在的。空中交通管制是负责与飞行员沟通和维持飞机间距,确保飞机不会因为太接近而导致相撞。而航管员要得知飞机位置,是要由飞行员提供的,或是在较大型的机场里的雷达中看到飞机位置。
空中交通管制的种类有:中央管制员和控制台,负责管制机场范围内的飞机。海洋管制员,负责管制飞机,大多是国际航班。终端管制员,负责管制机场范围外约50-80公里的飞机。
在仪器飞行中,空中交通管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飞行员可能因天气问题而看不到其它飞机或机场,纵使在较大型的机场里,飞机能够目视飞行,但飞行员都是需要听命于管制员,以维持空中秩序。而管制员会因为飞行员的工作量而提供不同情报去分隔飞机,例如天气广播、地形、飞行辅助等资料。然而,管制员是不可能控制所有航班,北美洲所流行的目视飞行是不需要时时刻刻留意管制员的命令,而在某些地区中,例如加拿大北部,因为没有航空交通管制服务,因此该地方是不能够进行低空飞行。
二、航空发展史概况
人类的航空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连古人用的石头和矛、到古希腊阿尔希塔斯所制造的机械鸽、远至澳大利亚的飞去来器、中国的孔明灯和风筝都有关系。至于真正的飞,早在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是一个能够飞的人、中国的元黄头、欧洲的降落伞和一名穆斯林阿巴斯·卡希姆·伊本·弗纳斯的滑翔飞行,都是人类想飞的表现。到了15世纪,达·芬奇的仆人曾用模仿鸟的翅膀制成扑翼机做飞行试验,但不但飞不起来,还摔断了一条腿。
近代航空史的开端是在1783年11月21日,孟格菲兄弟所设计的热气球进行了第一次载人飞行实验。但当时的热气球的实用性很低,因为它只能够顺风飞行,受到风向的限制,于是便需要一款能够操控的飞艇。让·皮埃尔·布兰乍得在1784年将一个手动螺旋桨安装到了气球上,在1785年成功利用气球横渡英吉利海峡。后来更发展出不同类型的飞艇,如1852年的亨利·吉法尔制造了首架由动力驱动的飞艇,1896年大卫·舒瓦兹所设计的飞艇以及1901年阿尔贝特·桑托斯·杜蒙特驾驶飞艇完成环绕埃菲尔铁塔一周。
纵使当时有众多飞行器能够飞行,但普遍认为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所制造并成功飞行的飞行器是现代飞机的先驱者,不过他们的飞行器仍有许多问题留下来。飞机经过11年的改良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飞机的用途改变了,主要负责侦察、轰炸甚至进行地面攻击。
1920至30年代是航空史上的一大进步,例如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成功横渡大西洋。而当时最成功的飞机便是道格拉斯公司的DC-3,它的高载客量令航空公司有利可图,为航空史写下新一页。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城市都兴建了机场。战争令航空科技进步,而世界上首枚火箭和喷射机也是在战争时期开发的。
战后,航空界出现了巨大转变,不少飞机用作商业或私人用途,大量退役战机机师和军机投入民航服务,而波音707则成为首款被广泛使用的民航喷射机,而螺旋桨飞机的角色能转为服务一些低客量的航线[3]。
在6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用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机比传统的更宁静、更具燃油效益和更适合,但更富进步性的是飞机仪器及飞控技术的改良,出现了GPS、晶体管、通信卫星、电脑和LED显示器,这些科技使驾驶舱里的仪器得以减少,节省空间,对较小型的飞机有极大帮助。
2004年6月21日,太空船1号成为首架能飞上太空的私人飞机,为航空业界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同时,飞机燃料亦可由其它新能源取代,如电、乙醇、甚至太阳能,这些新燃料将会被广泛采用在小型飞机。
三、国内航空发展前景展望
据国际机场协会统计,2010年全球机场旅客吞吐量33.36亿人次,同比增长6.2%。其中,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2.3%。在全球民航业得到较好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也表现出色,2010年,中国运输机场达到175个,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民航旅客运输量由2006年的1.60亿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2.68亿人次,复合增长率达14.1%[4]。
虽然中国民航业发展迅速,但民航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民航将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快速增长仍将是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中国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
旅客运输量将达4.5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1%。假设到时中国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提高到30%,按照平均机票价格1100元,综合佣金费率6-7%估算,预计航空客运销售代理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24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中国航空航天活动的发展方向,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中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航空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深化航空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航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5]!
四、对航空知识的体会
通过对本学期航空发展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飞机的制造过程,并由此引发出自己的一些感悟。波音公司在制造飞机时,不仅要包证工作的连续性,而且要保证所有工作的精确性。所有工人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丰富的知识、足够的耐心以及足够的细心,工作要昼夜不停,而且要对所有的零件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检查,以保证飞机在飞行时不会出错。在飞机机头与机身进行对接时,也必须做到高度精确。飞机在使用前,需要对飞机进行强度要高很多倍的试飞实验,以降低在正式飞行时发生故障的风险。波音公司员工在制造飞机时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可以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将自身缺点降到最低化,科学严谨地对待生活和工作,我们便会成为趋于完美的人。
当然,再完美的飞机也有漏洞,飞行史上的事故也不胜枚举。因此,机无完机,人无完人。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使危害降到最低,这不仅适用于航空中,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中。当危害无法避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使风险降到最低。
另外,对于航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增加我们对航空的兴趣,可以培养我们科学的求知态度。航空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不断发掘自身的求知欲,了解航空知识,关注航空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不会与社会脱节,与时代脱节。
五、结语
航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使我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个看似神秘而深奥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正慢慢的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除了军用飞机以外,民用飞机正以很大的市场成为航空领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航空知识的学习则是很有必要的,而在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对航空的发展关注则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知识求知欲,使我们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海宇.航空基础概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56-57.
[2]王云.航空航天概论[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32-34.
[3]刘德一.民航概论[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0:98-100.
[4] 程不时.飞翔的思绪:中国航空与科技随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2-114.
[5]刘德生.中国航空故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7-18.
第2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探析
摘要:在“一球两制”的当今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既存在对抗和取代的关系,又存在继承,借鉴和合作的统一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同时,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正确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对立统一;
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既相互斗争,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和合作的局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直接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斗争和取代关系,是绝对的,永恒的;
其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相互借鉴和合作共处关系,是相对的,暂时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种制度并存的现象将主宰着人类历史,规定着时代的本质,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统一性,不仅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二者的对抗性主要表现为对立关系和取代的关系。
(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方面都是对立的。在“一球两制”的体系中,社会主义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本主义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相互否定和对立是二者关系的实质。就经济制度的对立而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恩格斯在1880年写的一封信中也说道:“社会主义与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这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
从政治体制方面来讲,社会主义是由劳动人民掌权,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类型的国家政权,最终目标是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政治力量都服务于广大群众;
相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对劳动人民实行压迫和剥削;
在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提倡健康积极,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私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本质,表现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是客观的,必然的,只要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对抗就不会停止。
(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取代关系
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最大限度的调整,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正如列宁所言:“生产社会化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所有,导致‘剥夺者被剥夺’”。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制度没有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及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变,因此也就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同时,从人类形态的更替来看,前一种社会形态为后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准备了物质文明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胚胎内将孕育出新社会的因素,社会主义一定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土壤中发生发展,而不可能独家另行创造出新的文明”,一旦社会变革的时机到来,新的社会形态将取代旧的社会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永远站立在历史舞台上,它也会作为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除了具有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统一性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相互借鉴关系和合作交往关系。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继承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辩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又继承的关系,否定的是社会基本制度,继承的是文明成果。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过渡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一种比一种更进步,更文明,一种比一种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前一种为后一种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必须批判的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发展。正如马恩所言:“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是由全人类共同创造,继承和积累的。如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累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时间,效益,信息观念等。这些先进的思想文化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需要,社会主义也需要。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社会财富,作为后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大胆的借鉴,利用,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才能迅速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列了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列宁不但在理论上阐明了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而且采取租让制等方式付诸实施。就资本主义国家来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使资金和技术发挥更大的优势,必须学习,研究和借鉴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合作交往关系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各国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趋势 明显加强,彼此合作的愿望日益迫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科技交流更为密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发展。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而社会主义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社会主义要加快发展,也需要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双方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不少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彼此的合作,而不管主观意愿。当今国际上的不少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等,要由各国一起商量,共同努力,求的解决。比如,经济上的合作和支持,解决某些地区冲突,防止核扩散,打击贩毒和犯罪活动,保护海洋等。这样的合作是客观的需要,对各方都有利,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特征
自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斗争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背景下,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有上升的趋势,但其统一性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意义。资本主义经过调整再发展,社会主义在低潮中前进,两者的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目前的形势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很难改变,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就资本主义国家来讲,资本主义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首先,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能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其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呈现出扩张的势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将保持扩张的势头。总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在当代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表明它走到历史的尽头仍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它虽然是一种优越的社会制度,但走过的历史是短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比较落后,总的说来仍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初期。总之,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历史方位和价值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这就要求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竞争关系,社会主义最终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消灭社会主义,这是二者的既定目标和竞争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以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早日步入社会主义;
同时,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被演变回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且这种可能性存在不平衡性,即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可能性远远小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可能性。
就资本主义国家来看,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以及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能力达到极限,迟早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内部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时,社会主义仍具有在竞争中失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中变为现实。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来看,由于处在发展的初期,生产力基础薄弱,综合竞争力相对比较低,而资本主义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的措施,如和平过渡,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向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正如邓小平所言:“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竞争中实现合作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竞争中实现“两制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两制合作”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调整,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分不开,社会主义的发展事实上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激励机制;
从现实来看,发达资本主义要想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并实现再发展,必须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基础。因此,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清一色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技和设备落后,要发展就必须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其次,“两制合作”的可能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社会经济时代,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其共同的生产力,同时在政治,文化领域也存在广泛的共同点,如反映民主政治原则和非意识形态的文明成果。随着两种制度经济渗透,政治开放以及文化交流的扩大,彼此合作的意愿会逐步加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较量。然而,作为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要想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不仅要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学会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首先要靠发挥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也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包括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原因主要在于,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主导着国际竞争秩序,而且还拥有资本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优势,产业结构应变能力的优势,对外贸易的优势,劳动者素质的优势,管理经验的优势和综合国力的优势。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卓有成效,这也是今后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重点。在政治方面,我们也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东西,如普遍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等。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的理念,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因此,只有不断的从资本主义那里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快速发展生产力,缩短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
(2)在共处中坚持以发展为主,必要的斗争为辅
加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保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通过发展还可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示范。而且,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自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两种制度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如武力入侵和和平演变,企图消灭社会主义。胡锦涛指出:“国际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和强大,图谋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他们利用我国对外开放之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渗透。我们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列宁也指出:“我们要做生意,他们也要做生意。我们希望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而他们希望做有利于他们的生意。至于斗争将怎样展开,这要看我们外交家的艺术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和斗争的关系。
(3)摆脱利用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会变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误区
首先,我们在引进资本主义的东西时,坚持有用性的原则,积极吸收好的,坚决抛弃坏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其次,应端正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认识。邓小平指出:“学习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好的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因为学习和利用这些有用的东西,不存在“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它们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再次,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即使引入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因素,也不会改变中国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它的主要方面属于某种社会制度,而次要方面又带有其他社会制度的痕迹和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因素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有资本主义因素不等于资本主义,我们要正确区分主次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曹招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研究,2001,(3)
[4]沈宝祥.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桂林论从,1998,(6)
[5]王宜秋.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3)
[6]庞仁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历史和趋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9
第3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
摘要:
许倬云所著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不仅是考察和介绍有关于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还进一步诠释了古代中国农业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本文主要就书中的第二章“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的部分内容和第三章“农民的生计”的地主部分探讨了有关汉代经济中地主和商人在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土地所有制的探讨。
关键字:
汉代 ,农业 ,经济 ,土地所有制
正文:
《汉代农业》中的地主和商人
《汉代农业》全称是《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作者许倬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在通读了此书后我觉得该书不仅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对我国汉代农业发展过程的阐释,提出了中国农业文明定向于斯的重要理论,而且视野独特,寓意深刻,功底深厚,而且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潜在的思维,提供着新的观察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史学征程的新路径。
文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第二章中有关“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部分内容和第三章里地主部分的探讨。它对研究汉代是走向工商业为核心的城市文明还是农业文明的十字路口至关重要。
与当代完全不同的是土地在当时的地位十分高,是被众人追逐的财富。而商人这一职业却在当时一再被打压。所以本文就以此为话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一、工商业发展
在汉代初期,工商业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
首先,汉初商业活动活跃,延续了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与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进程。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列出了公元前2世纪时中国的一系列重要城市中心。他对每个地区都指出了一个关键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中心不是有广阔的腹地提供基本商品,就是能够从外国输入重要物质,并且都依托陆路大道或水道,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汉代的城市虽然首先是政治据点,但一般的都是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某些城市主要是因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中的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构成城市物质基础的主要特点,使城市与农村相区别的,是手工业的发达。城市是一种生产力的载体。城市代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它不完全是消费性的。汉代城市中的商业超越于生产的发展。汉代城市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相一致的。这是两汉城市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
其次,在东汉时期出现了辜榷。“辜榷”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年,在东汉很有市场,因为这种向官府包揽式买卖,从中可以获得垄断性的高额利润。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东汉朝廷与周边少数民族有商贸往来,交易的地点一般设在边郡,以“合市”为贸易形式。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尽管高祖制订了各种抑商的法令,但在汉初仍然有许多容易致富的行业。
二、轻商思想
汉代统治者对于商人一直没有采取过积极的态度,发达的商人集团遭受着来自政治上的抑制。汉代的第一个皇帝高祖刘邦就曾经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舆,并提高了商税,来限制他们的发展,贬低他们的地位。
政府开始介入私营工商业领域采取的第一个有力措施,就是对盐、铁这两个获利极为丰厚的行业实行专营。这么做的动机有二:明显的是需要金钱解决财政危机,不明显的则是要重申汉政权的权威。
除了盐铁官营外,政府还采取了其他限制商贾的措施。下诏“初算商车”并且也开征一些商业税。在公元前120年,实行了针对商人与手工业者的算缗。并且法令中也明确规定商人是被禁止拥有土地的,违法占有的土地要没收充公。
此外,汉政府也通过对其他商品的买卖牟利与一般私营商业展开了竞争。整个西汉以及王莽统治时期都存在官营工商业。
在次针对作者提到的“ 城市化与商品化”以及“相当发达的工商业”,我想许多人应该都存在着质疑。关于“ 城市化” 问题,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在战国时期城市确实是大量产生了,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那些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因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真正由于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在战国时期, 即便存在也是有限的。因此,这样的“ 城市化”,所反映的恰恰是战国时期, 国家的统治向军事--官僚体制的转化。从生产和交换的角度, 来强调这种“ 城市化” , 显然是不太科学的。
所以在政权的压制下,商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给了农业发展一个更大的也更轻松的空间。
因此,正如司马迁所指出的,最可靠的财富仍然是土地。“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以武一切,用文持之”。
三、地主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不仅能反映农业生产中各种经济关系的特殊性,而且还能影响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面貌。甚至上层建筑、国家组织形式的某些特点也直接、间接地由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派生出来。
自春秋战国到秦王朝统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占有形态在由宗族土地所有制向国家土地所有制转移的同时,土地私有制也开始萌生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到两汉时代,尽管土地国有制盈缩不一,但在整个社会的土地占有格局上,其比重日益萎缩;
与此同时,则是土地私有制的迅速扩展。在两汉土地私有化的大趋势中, 因授田、赐田、占田而造就的小土地私有制的发达,也面临着官僚、贵族、商人的兼并、蚕食而不断减弱, 而且其赖以调节、补充的国有土地的萎缩,又使得这一历史时期小土地私有制的发达成为昔日黄花,难以挽回。这种土地占有形态的矛盾运动, 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武帝统治之前,地主包括地方权贵、朝廷宠臣、有功的将军及富商。在汉武帝加强集权后,皇帝宠臣的地位依然如故;
原本属于地方权贵的地主,通过察举制被选拔为官,而融入了汉王朝的官僚系统;
而商人的财产不止一次遭到皇权的强行掠夺。为了生存,商人经常不得不建立与官僚、甚至是朝廷的联系。反过来,官僚也同样经商。例如,宁成在罢官后,将投资土地视为最有利可图的事情,所以借钱购置了农田,交由佃农耕种。
从地主制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地主阶级在汉代宗族组织的发展,到王莽时代,演变成地方武装集团,地主宗族势力的发展,“可以调遣宗族力量的地主,当然拥有相当大的经济潜力来扩大其农业经营。在需要投入劳力和大量资金的新土地开发上,尤其可以显示他们的这种能量。”
权势人物投资土地,不仅是因为经营商业相对缺乏安全保证,容易受到政府打击(这一点在武帝时期得到了清楚体现),而且也是由于土地能带来丰厚回报。
地主能够支配宗族集团的集体力量,当然就有相当大的经济潜力来扩大自己的农业经营。这尤其表现在新土地的垦辟上,因为垦辟土地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劳力。把布满荆棘草木的土地改造成农田,需要经过三至四年没有收获的时期,资金对于能否渡过这段时间自然十分重要。在开垦土地时,不仅的确需要雇佣劳动力,而且需要购置昂贵的大型工具和牲畜。而且只要有资金,还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或没收抵押物来获得土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主都追求放贷带给他们的这种好处。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大多数地主可能还是会占取负债者的土地。
综上所述,在皇权消除竞争的压力下,汉代的工商业未能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就在意味着在中国早期的经济中,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农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过程中,受益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上最有权势的集团,这意味着农业已经被视为创造与获取利润的最主要途径。人均占有耕地数量的低下会导致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以便实现高产与获利的需要。大量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地主获利的愿望与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求得生存的愿望,则为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所以说,在汉代的政权压制下,虽然工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有着更大的空间。而大部分商人以及皇权贵族也都选择投资到土地上面。这也就使得土地成为了人们追逐的财富。
总的来说,《汉代农业: 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一书,首次以系统性、全面性专著的形式,以经济史学的研究视角和西方进化的理论和眼光,对中国农业文明走向的确定进行了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富有创见的学术专著。最后,我想引用许倬云先生在序言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几千年来,中国发展了举世无双的精耕农业,所以在此向中国广大农村中众多的农民送上一片诚挚的敬佩!
参考文献: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许倬云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第4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
科技发展史论文
浅谈中国科技发展 纵观历史的长河,无论是传承几千年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是后来崛起的拉丁美洲,科技发展都紧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在写满沧桑的文化长廊之中。它帮助我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最后试图去改造自然??可是在我们一路前行的时候,是否还记的应该去适时回首一下过去呢, 西方哲人的那句名言“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方便快捷的掌上电脑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分。今天,当机器人问世,当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真正去思考过这些科学之间的联系,抛开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而只着眼于我们的祖国,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家园走好这条追赶先进的路。
当然,想要有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过去,剖析历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远古时代,萌芽状态的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制作和发展。而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发展也构成了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到公元纪元前后,大致上依次完成了上述三个时代的过渡。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在春秋战国奠定基础,到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以及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然而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 - 2 - 2/5页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
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足的是,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这就对科学现象及科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我国古代的有些学科,像医学、数学、农学、天文学也有其独特体系。然而,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而16世纪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曾一度处于低迷状态。然而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时间进入19世纪,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等相当精细、高端的科学技术相继出现,且加之精密的科学仪器的问世,我们在科学领域的脚步也越走越快。
在将科技发展历史的思路理清之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研究该如何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必须吸收国际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丰富成果,需要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深沉的人 - 3 - 3/5页文关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当代的科学技术史已不再局限于描述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树碑立传这样一些传统的历史体裁,而是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与技术特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史学者的重视。近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史领域内借鉴哲学、人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科技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交叉,形成了科学技术史领域内的多种研究取向和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科学技术史领域的这种变化,既有其学科发展的内在理论,更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问题在科技史领域的反映。其实发展之于我们,就如同去追求新鲜的雨露,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罢了。
当然,既然想要发展,就要尽量寻找现下科技生产中的不足之处。首先,相比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科技发展史,我们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很封闭,亟待吸取相关研究的经验。只有更加开放的研究环境才能受到国际科学技术世界的重视,从而取得大量受重视的成果。其次,中国科技的发展长期建立在广大科技人员廉价劳动的基础上,这种制度选择已经开始影响未来中国科技提升的动力机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员库存,大多中国科技人员的使用成本是异常低廉的,殊不知如果国家单纯依靠这种廉价使用成本也不是科技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失与退出将造成新版的马太效应,这是未来中国无法承受之重。与此同时,我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应该避免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一下子滑到片面追求所谓质的提升的极端,而应该采用同步前进的策略。没有一定的量作保证,质无法实现真正提高。只有在量的竞争的压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而且这种质与量共同发展的模式,能够更快地使我国的科技发展得到国际承认,从而为未来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
走过了从海桑田的中国人已经迈入新的世纪。在过去数百年间,中华民族曾经多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大好机遇失之交臂。我们更加深切的体验到,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极端重要性。21世纪是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纪,要使自己在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认 - 4 - 4/5页清形势,确定目标,使自己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而我们的目标也是很明确的,就是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坚决维护技术等发面的国家主权。
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虽说21世纪竞争尤为激烈,但只要我们大家万众一心,团结合作,努力创新,坚持不懈,我相信中国的曙光就在眼前,我们最终可以开创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个人见解,全文共3170余字,其中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指出并予以赐教。最后感谢老师这学期为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知识,谢谢您~
学号:201102020308 - 5 - 5/5页全文完
第5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
数学发展史论文
中国的数学文化史
鲍是吉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而现阶段高中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大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枯燥、难学。数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当今数学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它学科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全面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日本数学家藤天宏教授在第九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报告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数学高峰: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演绎数学时期,它代表了作为科学形态的数学的诞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第二个是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时期,它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产生,在力学、光学、工程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个是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时期;
第四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数学时期,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期。而数学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不可公度量,17、18世纪微积分基础的争论和20世纪初的集合论悖论,它同前三个高峰有着惊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偶然,它是数学作为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的必然。学生可以从这种联系中发现数学追求的是清晰、准确、严密,不允许有任何杂乱,不允许有任何含糊,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数学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了。纵观中国数学发展史总体就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起源早到时发展缓慢”
一、中国古代数学家
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着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从她遗留下来的着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至明朝筹算渐渐为所取代。初叶,英国数学家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着名数学家鼎、等人曾加以研究。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着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这种笔算于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二、中国古代数学起步早发展慢的原因
从中西古代数学文化史的比较意义上分析,形成中西古代数学的两种倾向:逻辑演绎倾向和机械化算法倾向,其作用与构造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系统赋予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的,这两种倾向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数学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动力。
由此我认为是由以下原因影响的:
1、社会制度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封建的君主制度,一切的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始终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中国数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它主要是针对中国封建阶级的需要而建立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思想,不同与希腊的数学。希腊人认为在数学中可以看到关于宇宙结构和设计的最终真理,使数学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并认为宇宙是按数学规律设计的,并且能被人们所认识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数学发展具有局限性。所以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中国传统数学自元末以后逐渐衰微,皇室更迭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晚期表现出日趋严重的停滞性与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想刺激。元代以后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明算科》完全废除,唯以八股取士,数学家社会地位低下,研究数学者没有出路,自由讨论受到束缚甚至遭禁锢。还有在中国占支配性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对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程朱理学中,更极端的贬低数学。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以儒家为主),人们的思想也受到束缚甚至遭到禁锢,桎梏了知识人的思维,使他们不易在数学方面有所造诣。中国古代数学只是极少数专业数学家的爱好,不受统治者重视、也不为普通人所知。实行八股取士之后,书院大都以儒学为主,连读书人都不识算学了。中国人只会机械地使用算盘和算筹,数学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2、文化观念不同
民族文化中的数字或数学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有某些神秘性,而且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数学神秘性发展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在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中,原始数学始终沿着神秘性和数量性的双重功能统一性继承的轨道向前发展。古希腊数学与神秘性的结合,使得他们从宗教、哲学的层次追求数学的绝对性以及解释世界的普遍性地位,这正是古希腊数学完全脱离实际问题,追求逻辑演绎的严谨性的文化背景。然而,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我国古代数学筹算操作的机械化运演形成的计算体系来源于作为原始数学的竹棍操作运演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中国数学理论表现为运算过程之中,即“寓理于算”。中国数学家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数学现象中抽象出深刻的数学概念,提炼出一般的数学原理,作为研究众多数学问题的基础。还有的就是中国数学本身的弱点-无适应性的符号,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受到几何上的符号制约,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3、筹算系统
我国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十进制和位值制,一直到元朝都采用筹算法。筹算法所使用的算筹,是一种“径一分,长六寸”的竹片。计算时,在一个方形的木盘上,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方法摆来摆去。熟练此法者,运算起来也相当快,但无法运算高次方程。筹算还有一个不足是,许多数学问题有答案而无解答过程。这自然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中国古代数学不仅未形成以宗教、哲学的层次思辨自己的方法、结构形式,而是形成了专司具体数学问题的特征。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就是在筹算运演机械重复的条件下尽力构造简明的运演方法,准确迅速地解决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筹算的技艺型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构造模式,这种筹算数学的价值取向保证了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化特色的发展方向,注重数学实际应用的层次不断发展,机械化的计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古人借助于算筹这一特殊工具,将各种实际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有效的布列和推演,在比率算法、“方程”术、开方术、割圆术、大衍求一术、天元术、四元术、垛积招差术等等方面都取得辉煌成果,在宋元时期数学达到高潮。元代以后发展的珠算制是筹算制的发展改革和继续,可以说,中国传统数学在数量关系上是以算筹制为主线贯穿一起,以提高机械化的计算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同时,文化价值观的传统特点也造就了一批传播和发展作为技艺数学的群体,这是促进数学机械化发展的人才优势,尤其是在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其传统价值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以机械化的筹算方式,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4、研究教学风格
通观中国古典数学着作的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九章算术》开始,中国算学经典基本上都遵从问题集解的体例编纂而成,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需要,具有浓厚的应用数学的色彩。中国数学是以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的相互渗透表现为形数结合的,是用算筹来计算的.并采用了十进位制。同时,用一整套程序语言来揭示计算方法,而演算程序简捷而巧妙。但是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是要精密的计算和可靠的依据的,很多不可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的就是没有一定的学派去管理这一体系。比如,中国的很多数学成就都是继承前人,而不是去学习这一理论的统一体系,导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所以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三、现代数学及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现象。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着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近代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对数学的深入研究获得成就继而名垂千古。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数学领域也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提及中国近代数学发展,有一对师生在其中的地位举重若轻,他们便是华罗庚和陈景润。华罗庚,这个被誉为“人民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的世界着名数学家,用其一生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他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无可比拟的伟大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和科学工作者,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科学之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华罗庚家境贫寒,在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开始了一条自学之路,而在他不到二十岁的年纪,由于伤寒最终致使左腿残疾。种种困苦磨难并未能摧毁他,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很明显,他做到了,他的一生成就斐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着有如《堆垒素数论》等十部着作、百余篇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
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并开创了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其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
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研究上的。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这项工作还使他与、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和其他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第一人
在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等多项奖励。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着有《数学趣味谈》、《》等
通过这些近现代杰出的数学家是中国的数学从古老的教条中走出来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积极与国际接轨以此来达到世界数学先进水平。
第6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____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四史”,“四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为了从源头上弄清楚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更深入理解中国是怎样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从而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今天起,学习时报推出“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专栏,刊发相关文章。
2013年1月,____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视野。
为什么提社会主义五百年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而人类产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理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为什么我们讲社会主义五百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实质含义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15、16世纪之交的大航海。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资本主义真正破土而出是在大航海时代,一般界定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00年,一般我们从1516年算起。1
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___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___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2
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3
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___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其他脉络
六个时间段是一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一条主线,但并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全部。
比如说,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并列的,还有其他___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建设、改革和探索。还有发展中国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较快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很多原则,他们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伯恩斯坦讲的,目标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所以说他们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4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