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范文推荐)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2 09:54: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范文推荐)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5篇

【篇1】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五篇

【篇一】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我感到受益匪浅,获益良多。个人体会如下:

首先,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其次,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第三,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第四,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第五、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要用好辩证法,既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创新手段,守住底线,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同时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也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轨道前行。

【篇二】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文章深入的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点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能提升综合国力,才能让中国在世界舞台有一席之地;
只有发展才能获得民心,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只有发展才能让中国真正独立自主,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

二是对坚持改革开放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必须开放,要开放自身就要改革。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而且是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融入全球化的浪潮。

三是对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
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在协调发展中扩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加发展后劲;
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走“两个可持续”道路,发展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篇三】

近期通过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最新《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学习,对新发展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章中结合历史和现实,从理论上、宏观上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在文章中提出五个“着力”,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邃道理进行了全面透彻阐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

文章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特别是经济建设规律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求和大趋势。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工作中积极践行,使之成为事业的指挥棒,日常工作中的红绿灯。

【篇四】

最新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xx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中,习近平提出五个“着力”,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邃道理进行了全面透彻阐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

文章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文章指出,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文章指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文章指出,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文章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篇五】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

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

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篇2】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网评六篇

【篇一】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文章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党员干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际上是新时代下一种执政兴国的大局观,包含了党中央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大战略。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都是新发展理念下的国家宏观战略。

【篇二】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我国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必须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发展理念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

【篇三】

新时代要坚持的新发展理念。5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文章结合历史和现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从理论上、宏观上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华丽篇章。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创新是关乎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甚至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一枝独秀,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在世界独领风骚;
美国也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坐上了世界头把交椅。由此观之,创新能力是推动国家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开放是发展的不二选择,通过开放引领发展。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坚持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中国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发展迸发出无限活力。明清以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长期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由此使得强大的东方帝国日渐式微,最终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20世纪80年代,党从人民利益出发,顺时顺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改革开放行至今日,中国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中国的发展之路只有在开放的引领下才能行稳致远,永不停滞。

共享是发展的最终归宿,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普通百姓,人民生活更有尊严,也更加幸福。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心怀人民,融入共享理念的中国的发展之路在新时代的征途中会愈加坚定从容。

【篇3】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四篇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四篇

【篇一】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我感到受益匪浅,获益良多。个人体会如下:

首先,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其次,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上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第三,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第四,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第五、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要用好辩证法,既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创新手段,守住底线,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同时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也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轨道前行。

【篇二】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文章深入的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点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能提升综合国力,才能让中国在世界舞台有一席之地;
只有发展才能获得民心,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只有发展才能让中国真正独立自主,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

二是对坚持改革开放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必须开放,要开放自身就要改革。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而且是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融入全球化的浪潮。

三是对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
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在协调发展中扩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加发展后劲;
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走“两个可持续”道路,发展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篇三】

近期通过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最新《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学习,对新发展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章中结合历史和现实,从理论上、宏观上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在文章中提出五个“着力”,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邃道理进行了全面透彻阐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

文章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特别是经济建设规律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求和大趋势。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工作中积极践行,使之成为事业的指挥棒,日常工作中的红绿灯。

【篇四】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

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

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篇4】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作者:习近平
来源:《奋斗》2019年第10期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其他场合已经讲了不少,今天不从抓工作的角度全面讲了,而是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宏观上讲讲。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篇5】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深入灵魂
作者:群仲平
来源:《群众》2019年第08期

        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行动指南。当前发展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固然有各方面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加深认识、坚决行动。正如省委书记娄勤俭近期在泰州调研时所强调的,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深入灵魂、变成行动自觉。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认识是前提和基础。思想认识到位了,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深入灵魂,才有贯彻落实的坚决态度、自觉行动。认识上的深化,根本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放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更大格局中认清发展方向,切实增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看清数字背后的本质,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被短期变化牵着鼻子走,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有没有深入灵魂,作风是重要表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利益关系调整,需要体制机制创新,难免会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如果遇到困难就绕着走,触及利益就松开手,新发展理念就无法落地生根。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诫我们:“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尤其是在安全环保方面,推动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确实会有“阵痛”,但如果不转型未来将会付出更大代价。必须以动真碰硬的态度坚守底线,通过转型换来发展的“金凤凰”,不能只是说在嘴上、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更不能只是追求“显示度”“存在感”。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既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担当,又要坚持科学方法指导。比如在推动化工产业升级方面,当然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彻底淘汰整治安全系数低、环境污染重的小化工,但也不能顾此失彼,走向“谈化色变”的极端,简单一关了之。整治的目的在于提升,歸根到底是要加快提升江苏化工产业发展层次,实现产业的新生。要坚持辩证思维,科学、系统、务实地处理应对产业升级中的问题,真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责任编辑:苏胜利

推荐访问: 新发展 研讨 理念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研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