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少年成长小说审美特征(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5篇
【篇1】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赏析作者:迂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2期
摘 要:从儿童文学的体裁来看,少年小说与成长小说的界定一直以来比较模糊,较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即成长小说表现的是少年的成长,二者不可断然分开。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成功摘取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桂冠无疑是其创作实力得到广泛认可的最有力的证明。本文通过对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的分析来发掘其作品的独到之处,寻找其中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關键词:曹文轩;
成长小说
作者简介:迂卓(1992-),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文学硕士,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3
一、从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向开放的格局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界力求摆脱“文革”以来长期形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单一,说教色彩明显等消极因素,多次开展有关重建中国儿童文学的讨论会。“写什么”和“怎么写”成为讨论的中心议题。随后,一时间如潮涌般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儿童文学作家呈献于儿童读者的面前,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值得人们关注的现象是表现少年成长的成长小说在新时期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曹文轩的代表作《草房子》出版于1997年,成为此时期少年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令人担忧的是,当少年成长小说层出不穷涌现的同时,“一味追求童心童趣,忽视儿童内心深层次的心理渴求,总抱以俯视儿童而非仰视儿童的姿态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的学校生活几乎成为其生活的代名词”(班马语)。少年成长小说题材日益枯竭的问题日益显现,使得儿童文学作家很难突破原有的窠臼走向新的生发点,狭窄视野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易于儿童读者的接受,反而给儿童带来的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之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班马将此现象称之为“自我封闭系统”,并认为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已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之中。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提到,儿童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读者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于儿童面前,也决定了儿童对作品的接受与否。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曾说:“儿童作家要蹲下身来,与小孩子们处在同一个平行视角上写作”。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读者接受层次这一常识性问题的忽略导致了中国的少年成长小说陷入到“封闭的自我空间”中去。
【篇2】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意义
汪曾祺的小说着力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情趣、生活理想以及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艺术主题。他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和奇崛平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文体特点,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境,一般被认为是把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特征首先就在于重气氛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他认为,在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在气氛的营造中,汪曾祺更加钟情于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描绘。凡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他从来不吝笔墨,大笔挥洒;
凡与人物无关的风俗,不管多美,也依然决然地割舍,惜墨如金。
关于“小说的散文化”,学者杨义先生解释为:“乃是小说的自由化、随意化,它把小说的环境化淡,人物化虚、情节化少,而唯独把情绪化浓。”小说“散文化”并不等于“好小说”。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散文化意境的营造。在汪曾祺的笔下,生活都是以其本来面目和盘托出,写人物活动的场景,写民情、风俗,少有刻意的雕琢。如在《鉴赏家》中,作者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物产风俗四季图。“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第二,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汪曾祺的小说妙就妙在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这些插入成分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从而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舒朗质朴、清雅温馨。《受戒》里一开头写荸荠庵,引出当地党和上的风俗,明海出家的过程,荸荠庵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最后才出现明海受戒的场面,而且还是通过小影子的眼睛来写的。而且,喜爱说的插入成分还滚雪球似地向外滚动着其他插入细节,比如讲庵中生活一段,顺带叙述了几个和尚的情态,叙述精明的三师傅时又讲到他的“飞铙”绝技、和尚与当地姑娘私通风俗、带点风情的山歌小调。可谓枝节纵横,旁逸横生。可是,作者的叙述却是那么自然,仿佛水的流动,不拘一格,浑然天成。
第三,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性。读汪曾祺的小说,像和读一篇散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很少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太多的人物,我总有这种感觉,与其说汪曾祺在说故事,不如说他是在刻画一种意境,营制一种氛围,渲染一份感觉来得更恰当,人物只是这个大背影下的剪影。看完后,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往往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景和迷人的地方风情;
都不像是小说,像幅风俗画,像首抒情民谣。《老鲁》是以西南联大生活构成小说的叙述背景,写了一个校警的故事。小说的开头先写饿,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校状况呈现出来,再写挖野菜,细节生动,妙趣横生。写了将近两页才写到“校警”老鲁合老吴,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而后重点写老鲁的经历与遭遇。老鲁这个普通人的形象鲜活起来,西南联大的生活或别的东西随便带进来,出来进去都那么自然。
第四,清水出芙蓉的语言。汪曾祺在叙述中,多数使用白描手法,不堆砌词藻,不拖泥带水,不仅显得准确,而且还显得清爽干净。如《受戒》中明子受戒后,与小英子隔河的对话,疏疏落落,结构简单,形式短小,而且每句分行,表意简洁明快,蕴含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呈现出丰盈的诗意特征。在这里营造了一种突出的视觉效果,体现并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小说家。原因有以下几点:1.延续与拓展了被阻断了的小说历史长河。汪曾祺小说一亮相,便赢得了文坛的一致喝彩,有人称之开了“寻根文学”的先河,有人称之为“风俗小说”的代表,有人称之为“新笔记小说”。他对传统情节小说模式的冲击,注重了小说的散文化,从而开创了“新笔记小说”这种新文体。他所创造的新文体,绝不是对传统小说模式的全面背叛,而是对传统中另一文学样式——笔记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重要一支,笔记小说一直贯穿于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2.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气。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出现,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第一次认同。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小说的多元化的格局有赖于整个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小说形式的多元化。但是,它毕竟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气,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报春花。他不仅在形式上注重散文化,而且在内容上追怀往事,远离现实与政治,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悲切的伤痕文学、沉痛的反思文学和轰轰烈烈的改革文学保持着距离,从而另辟蹊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篇3】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浅谈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付晓琪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艺术的这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不是分散的、并列的、彼此相互独立的,而是具体地统一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即他的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之中的。
关键词: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艺术的情感特征
关于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的一般审美性格;
二是它的特殊审美个性,即它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的审美特点,这就是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
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可以说,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那么,艺术都有哪些审美特征呢?一般地说,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艺术的这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不是分散的、并列的、彼此相互独立的,而是具体地统一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即他的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之中的。
艺术的实践性与主体性,体现在创作主体即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黑格尔说:“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御外在的材料。”艺术创作有一个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情感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这就需要技艺或技巧。
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它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艺术中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目的,合规律性是指合乎美的规律。
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
艺术的第四个审美特征是: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如音乐中的平衡、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和声的进行等音乐组织形式,可以唤起人们的“音乐感”;
京剧里字正腔圆的唱段,可以作用于“有音乐感的耳朵”而引起听众的美感;
绘画色彩与线条合规律的排列组合、雕塑的形体韵律、建筑上的对称或变化整一,都可以作用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我们肯定形式美,是从艺术独具的审美特性考虑的。但我们不是认为美即形式,而是认为艺术中许多美的形式符合美的规律,所以才是美的。另外,许多美的艺术形式,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它的具体内容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都是积淀了一定历史文化和人类审美意识的符号,如京剧中的脸谱和程式化动作,印度舞蹈中的眼神和手势,中国画布局的“计白当黑”及笔墨趣味等等。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的艺术语言无论多么惊人,他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多么奇特,都或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性,即形式中积淀着历史文化的内容,积淀着人类普遍的审美意识。
艺术的第五个审美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
别林斯基则说:“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就其审美本质而言,任何艺术都应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件作品都应是新颖的,既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因为,作品所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
【篇4】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
【摘 要】武术套路美的内容,不仅通过其动静节奏的审美特征来表示,而且通过艺术美、意境美的方面表现出其美学因素。
【关键词】武术套路;
动静节奏;
艺术美;
意境美
武术是一项极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充满了极为丰富的美学因素,本文仅就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加以论述。
1.武术套路演练中动静节奏的审美特征
1.1动显神韵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韵,气韵或神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在武术理论中,韵的观念同样也深刻地反映着武术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武术韵味在动作的演练上的表现主要是要使动作做得像海浪那样激荡,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如在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仍然有一种稳定感和明朗感,这就是所说的动要有韵。韵通过动的节奏使各种变化表现充分和激烈,使变化显得清晰、层次分明和韵厚味醇,这样就能给观赏者一种美的感受。
作为美学范畴的神,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美的境界。形与神的统一与和谐,是武术演练者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和风度气概的本源。具体来讲,神又通过演练者的眼神透出来,武术动作中的一拳一腿以及一招一势,无不与神相配合,形具而神生。在套路演练里,神随形转、形随意动,使整个套路协调而具有生气。神的表现体现出了整套动作的气不绝、韵不断、味无穷的美感魅力。
1.2静含意境
意境是指创作主体者吸纳宇宙人生万象,在内心玩味、体验所营造出的、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在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者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地领悟召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出的艺术世界。《易经》系辞传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动静节奏也是一样,有动就必有静。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动到极点往往有一个急停,接下来便是整个运动进入相对静止的状态。这个静止状态往往伴有一定的造型亮相动作,形态的变化给人们的视觉以具体的实体感受,武术套路中那静若山岳、巍巍壮观的定势造型便显示出来。
动与静处理得恰当,往往能产生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静媚的美学特效。这时,静态节奏是动态节奏在空间上的移位和联想的结果。这种效果是来自欣赏的时间性即过程性所造成的积极的和开放的艺术思维。例如说,在一段快速激烈的动作后紧跟一个旋风脚、接马步盘肘的动作突然停顿,就给人以一种嗄然而止的鲜明的节奏感。加上盘肘使得上体微前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动于静、静中含势,使审美主体有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山之峻之感,表现出了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独特意境。
【篇5】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悲剧的审美特征
【摘要】:悲剧是悲哀的,但也是凄美的。悲剧最高的美在于,我们能从悲剧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
【关键字】:凄美 乐观 宿命式 悲哀 美
正文
英国学者斯马特在其《悲剧》中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的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斯马特对悲剧的定义,间接地说明悲剧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
老舍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很多人或许会疑惑,把美毁给人看后,那悲剧还有什么美感呢?但是啊,老舍所说的美指的是美好的美。悲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美好的美更深一层次化,营造出凄美。当然了,凄美和凄惨是有质的差别的,凄美和凄惨都是悲的,但凄美的悲中能让我们体会到美,那种美,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对人生有新体会;
而凄惨也是悲,但我们在悲中会怀疑人性,怀疑世界。
以上这么多都充分地证明了悲剧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充满了喜剧,但悲剧也是存在的。张爱玲的人生或许算一种悲剧吧,年幼时的家道衰败,少女时的情感挫折,中年的被迫离乡还有晚年的孤独与寂寞,最后病死在异国。提起张爱玲,很多人会崇拜,但更对的惋惜和哀叹了吧,如天才般的女人,就只能这样吗。然而,有人评论过张爱玲说,我从未想过世间居然有这种女人,天才如她,才华如她,豁达,宽容如她,她宿命式的悲哀,她生命的凄美,让世间所有的男人都不足与之并肩。
或许这个人有着强烈的主观评价在其中,但是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宿命式的悲哀让我们对她印象更为深刻,更加着迷与她的小说,因为小说就像她人的写照。《半生缘》,《沈香屑》,《小团圆》风靡全球,悲剧,但我们喜欢,就是那种悲,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体会崇高的爱情与坎坷的命运,悲剧的美如罂粟花那般,让人心痛,但心甘情愿的痛下去。
《红楼梦》,大家应该众所周知的。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
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
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
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
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两个都是足够有才华的女子,都有着一种宿命式悲剧的美,我们惋惜,心痛。一千年后,我们依旧记得和迷恋着红楼梦,它是悲剧,它有着让人撕心裂肺的痛。但它美,心痛的美,悲剧的美。
普希金说过:“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于悲剧。”卓别林也说:“我从伟大的人类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悲剧才产生喜剧,悲剧的最美体现在悲剧产生乐观的情绪。
【文献】:
[1]. 红楼梦读后感>
推荐访问: 审美 特征 少年 少年成长小说审美特征 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少年成长小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