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

时间:2022-11-09 20:36:02 来源:网友投稿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供大家参考。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

篇一: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经济、现阶段、环境资源问题、西北地区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2)何谓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3)何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的六条原则分别为公平性原则(资源占有、产品分配)、可持续原则(资源和环境利用)、和谐性原则(人与人、人与自然)、需求性原则(满足生存基本需求)、高效性原则(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性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的结果和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现阶段世界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

  二战之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允许经济发展;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到独立的发展轨道,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前例中的美日已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等。当今世界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4.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5.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7.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及环境;8.有害人工化合物泛滥,贻害人间;9.有害废弃物的转移,贻害世界;10.残留物质,伤害环境。就拿我国的西北地区来讲。

  (一)自然环境格局。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四】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

  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具体到可持续反战问题上,人有该如何做。

  【五】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1.在认识的层面上。第一,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条件;从当下、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互为目的手段的关系,即人们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认识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所指,有的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正是人对自然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对自然物负有道德责任的现实基础,也是“环境伦理”的存在根据及其作用范围和限度。必须指出,当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这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第二,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既是工业文明的观念基础,又是它的意识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类理性“分化”、“片面化”,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夸大理性作用,蔑视非理性的地位;在理性自身中片面强调科学理性

  作用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意义,而且又把人的科学理性过度“工具化”,看不到理性的价值性一面。这种过分相信理性特别是工具化了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就是把人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自然界则成为理性任意“征服”的对象。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无原则的“泛化”,把本属于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推广”到整个自然界,进而又把本属于自然物的固有属性加以“人性化”描述和理解,再“强加”给人类,这是对人的理性的另一种歪曲。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的理性,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物。具体地说,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而是“价值判断”问题。2.在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人与人的和谐是“实质”,“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绕“核心”,更要抓住“实质”,要把改造自然(注:改造自然内含保护自然之意,而且两者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和改造人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这是因为,人作为主体,而其他自然物是作为人存在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身份而存在并获得价值意义的,离开人的纯粹自然物、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其自身的和谐、平衡,是靠各种自然力自发地、无意识地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态问题”,一切“问题”都与人相关,都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然。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按照人以外的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内在价值”的观点推论,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活动,其他生命体、自然物也都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试问,人以外的自然物具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能力吗?况且,人的活动不但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同时也有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责任能力和积极成果。再退一步说,人类今天如此重视环境、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其根本原因和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不也是完全由于人且为了人吗?舍此,绝无其他目的。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改造人,以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一致性。首先,人类必须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一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问题。应该说,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界演化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局部利益往往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

  因而就出现为了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或个人等局部利益而伤害人类的整体利益的情况,这种人类利益之间的冲突,往往表现为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与自然规律不一致而造成种种“生态问题”。例如在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不但它获得通过就已十分不易,而且执行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有的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公开拒绝承诺履行《议定书》的有关条款。这种固守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既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造成不亚于自然生态问题的“社会生态问题”,如全球范围内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公正的发达与不发达和日益扩大的贪富不均等。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的可持续,除了要合理对待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既不能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蠢事”,也不能干“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损事”。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的发展权,必须尊重他们的发展权利,保护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实际上,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醒人类不要为了实现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其次,人类必须创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一般地说,生产决定生活而不是相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决定着人们如何生活,即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人类处在生产和生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其基本生存需要时,这种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就更加明显,而当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如何生活反过来主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以此来观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可见,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类的生存需要特别是物质生活需要放在首位,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忽视人们精神需要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种对生产和生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发展观,是引发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金钱拜物教等不良的生活、生产的观念、方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问题”的祸根。以人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观,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但不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但从不“无原则”地抬高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通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使人类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基本内容是:平等地

  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科学的精神追求,合理的物质需要;恰当地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有限度地从事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等。总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创建,标志着人类自觉科学地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质与量、技术与价值、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理智道德地处理“生活好”与“好生活”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P97)对人的活动而言,所谓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本质、规律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这两种尺度都起作用,但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人的活动来说,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件”,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不可无,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也就是物的价值的体现,它是由人的需要规定的,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则根本谈不到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视物的尺度作用,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夸大物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所具有的终极规定性,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界限,否定了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以上两种尺度的关系告诫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物的尺度的存在,重视物的尺度的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爱生命,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受到“大地母亲”的善意惩罚。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评价自身活动时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双重标准”,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步水平时,既要有“经济”指标,又要有“环保”指标,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人的活动来说,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在坚持人的尺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把两种尺度整合

  统一于人的活动中,以确保正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六】西北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牧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

  (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

  (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重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亩投入只有2~3分钱,目前草地生产力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比重,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建立面向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现代农业体系: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结构;改变农区与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来30年内,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

  (三)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应坚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区工业的主要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2000年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有较大发展。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应确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西北开发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战略价值,应使矿产开发成为本区的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也需加强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

  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计将分别达到40亿立方米和50亿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城市环带。这种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也不应有大的改变。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今后在开发工矿资源时,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

  三、合理配置水资源

  (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共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估计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对未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展望。对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各方面专家都估计为变暖。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对于90年代以来,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是属于西北全区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转型,还是属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区的转型;是属于长期的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还是仅属于年际的、10年的波动;有各种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转为“暖湿型”气候,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

  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立足于“向最好方向争取,从最坏可能准备”,尽可能使今后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在目前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新疆地区,应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防止盲目加大社会经济的用水规模;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广大的黄河流域,是目前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必须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况,加强工作,决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给人以盲目乐观的错觉。

  (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为此,不但要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本区3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的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特点,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

  1.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根据2000年的实际资料,除新疆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河流外,其他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过70。因此,贺兰山以西内陆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有规模,不再增加。超过规定限额所挤占的生态环境耗水,或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足,或坚决加以压缩,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区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这些支流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用水,也影响到黄河的出境水量。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分析减少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幅度远超过降水量的减少幅度,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要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也应强调高效节水防污。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没有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近期的水利工程应以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辅以少数的大型工程。对现有和拟建的调蓄水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成效显著的要巩固,有安全问题的要除险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为渭河整治创造条件;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

  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发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四、10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为此,需要调整现有的水利投资机制,满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所需的资金,改正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应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规划,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与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畜牧业,才能巩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牧业所消耗,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产粮区由于区位劣势,在全国卖粮难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卖粮更难。

  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只要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包括饲料)供应不致有很大风险。

  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义,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地提高认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杜绝对污染项目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将宁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列为“十五”扶贫攻坚项目,加大综合措施的力度。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培育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开发资金渠道。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有关省和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

篇二: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2005、2006年考研真题解析

  2005年真题解析:真题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和综述题。1、名词解释(这类题在以后的考试中会逐渐淡化。)

  (1)环境容量:环境对污染物质有自身的净化作用,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可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的大小与其自身的结构、成分以及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关。任何污染物对特定的环境都有确定的环境容量。

  (2)持续性有机污染物:2002年《斯德哥尔摩公约》第一次提出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长期留存,可以在全球广泛分布。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蓄积,逐级传递,进入倒有机体的脂肪组织中聚集,最终对生物体和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具有蓄积性、收放性和半挥发性。

  (3)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environmentalassessment):SEA试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所谓的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它是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和规则计划的实施可能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综合预测评价,并在不利条件下,采取预防措施或其它补救措施,对该战略进行修正,寻求替代方案。

  (4)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

  (5)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2、简答:(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何地举行?会议

  通过和签署了那五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哪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一观念对全球环境保护有何重要意义?答题要点: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最后通过并签署了5条协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家内和国际间的公平,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

  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在回答对全球保护的意义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分多个方面来论述。比如:水、大气、植被……。

  另外,大家需要对重要的环境会议作一些了解。(2)何谓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哪些基本要素?请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简要的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和流动规律。答题要点: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最后一问是关于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尤其要体现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见附件)(3)目前常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主要有哪些?大气污染有何特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途径和表现方式有哪些?

  关于大气污染问题,是紧次于水资源,比较容易考到的知识点。关于大气污染颗粒的种类,不同分类,除尘的方法和设备,对人类的危害,污染的特点等,都要熟记于心,可以加一些实例来支持这些论点,效果会更佳。

  答题要点:大气污染特点使易挥发扩散,不易控制。对人体的危害应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分别讨论对人体的危害:A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具有这样的特性:让阳光通过,但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气温上升,起到了温室的作用。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如果温室气体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3℃,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B平流层臭氧层变薄距地面20~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氯氟烃气体强烈地破坏臭氧层,使之减少变薄,甚至出现南极臭氧空洞。C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氯、铅、汞、砷的有毒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组织中含有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D产生酸雨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E可吸入颗粒物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存在着可吸入

  颗粒物污染问题。研究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致”作用方面:致癌、致畸、致突变,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是大气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的重要贡献者。并且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对外合作。

  (4)天然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与耗氧性有机物比,水体重金属污染有何特点与危害?有关水的问题是近几年来最容易考到的知识点。要熟记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每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特点。重点掌握耗氧性有机物、重金属、厌氧有机物等,最后的氰化物等了解知道就可。答题要点:重金属迁移转化包括金属的螯合、聚合等反应,并没有氧化分解,而是积累在生物体内,对生物体和人类产生危害。还要答出耗氧性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的过程,来和重金属的作对比,体现重金属的危害性。3、综述题: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这

  一问题有为突出。请结合具体实例(太湖、巢湖、滇池)简要阐述湖泊富营养化的可能成因机制,限制性因素,主要危害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

  答题要点:主要考查同学们能不能把学过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水的富营养化,赤潮和水体黑臭这些我国水体的主要问题,也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例子:

  太湖作为大型的浅水湖泊有以下特点:A湖面开阔,水浅,浪较大,这造成湖底的底泥颗粒再悬浮,这影响其光、热乃至生态学过程的重要生理因素。B温热条件好,光照充足,这是微囊藻的生长最适宜温度,使太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提高。C太湖湖底淤泥甚薄,畜养物在湖底不易淤积,河堤的沉积物的营养物质很容易返回湖中。D太湖周围地区有上海、无锡、苏州、常州、潮州等城市环绕,工业发展迅速,人口密集,因此湖泊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大。

  采取的防治战略:A节约用水,多层次用水,从政策、法规和技术上促进减少生活、工业、农业污水。B从污染源和饮用水考试,抓两头带中间,逐步治理。C从局部开始到大面积和该领域的治理,用局部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改善局部水质;同时巩固局部,并向全局扩展。

  滇池:治理的最大困难是生活源和农村面源,同时要认情治理滇池本身的任务艰巨。提供以下建议:A建立城区截污工程,将滇池的城区水部分截走。B外流引水工程“以清

  冲污”。C重点控制面源污染D加大力度防范蓝藻、水华的爆发。(同学可以参考上述要点,再自己做适当的论述)

  2006年真题分析:今年是第一年取消了名词解释和简答两类题型,完全用

  论述题来考察同学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在以后的考试趋势中,照搬照背的内容会越来越少,所以大家还应该多看一些近几年的新技术,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喔!

  (1)什么是白色污染?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减少白色污染?白色污染,这不会在书中直接找到,也是现在比较关注

  的环境问题之一,需要根据已学的知识来论述白色污染的解决方案。

  答题要点: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并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城市塑料协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意为例,我国全

  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其中天津市达2000万至4000

  万个。

  防治措施:一、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

  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

  快出台。

  二、制定

  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

  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

  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

  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

  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三、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

  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四、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

  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五、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

  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

  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2)什么是环境激素?它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答题要点:环境激素,它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

  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有些学者认为"环境激

  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

  面貌对生物物体起作用,即使环境激素数量极少,也会导致生物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开,精子数量减少、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现象。最近几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导致生物界生死机能低下,严重威胁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元凶便是环境激素。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多种多样,它不但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还能引起人们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智力低下。(3)我国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分哪几种?解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答题要点:有关水的问题,但都不是象以前那样很直接的问某种污染物的形态特点或是迁移规律等,而是结合我国实际现状来论述。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水体黑臭(由于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导致)和富营养化的加剧(N、P等营养物质过多进入水体使藻类繁殖过剩),结合这两种污染类型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4)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题都是比较基础的题目,答案在书中可以直接找到,自己展开答的内容并不多,所以不作特殊分析。(6)土壤污染有那些类型?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机制是什么?

  有关土壤污染的题,土壤的污染并不是考查的重点,大家只需了解一下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具体知识见附录。(7)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原理是什么?分几类?

  要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并不是仅仅问污水处理系统的原理,当然要联系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来解释污水处理系统在城市中的必要性,同时再结合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不同的生物处理原理,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好处作综合的论述。(8)什么是飘尘?大气除尘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大气方面的知识,大气中各种颗粒的组成,按照不同粒径大小分类,这些讲义上都有明确说明。还有一些除尘方法和设备也要知道一下(附录)答题要点:飘尘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10um的微粒。我们又通常称之为“可吸入微粒”,它们因其粒小体轻,故而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漂浮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飘尘能长驱直入人体,侵蚀人体肺泡,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联合作用,损伤粘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

  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飘尘的作用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大气飘尘不仅自身对人体具有危害性,而且还会吸附多种有害的污染物,甚至在这些污染物中它会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些有害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难溶的各种金属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一旦侵入肺部组织后,可引起各种金属中毒或放射性污染的疾病。

  2.各种有机化合物,特别是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据研究,大气中的这些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会吸附在大气颗粒上,而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直径约为5微米的小颗粒上。

  3.硫酸盐及硝酸盐。其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同水或金属化合物在飘尘的催化作用而成的。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常常被飘尘吸附,飘尘中的金属可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再与水作用形成硫酸雾,其毒性比二氧化硫强10倍。这样的微粒吸入肺部后,会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进而导致死亡。当大气处于逆温状态时,污染物便不易扩散,悬浮颗粒物浓度也会迅速上升。

  飘尘还能散射和吸收阳光,这样就降低了大气透明度,减少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如城市接受的阳光辐射平均比乡村低20%,且主要是波长小于0.5微米的紫外线部分。城市儿童所接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就会妨碍儿童骨骼的发育。

  飘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很快被肺泡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这种不经过肝脏的转化就起作用的过程,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9)现代企业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有什么辨证关系

  这道题是自主发挥性的题目,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可以运用政治中的辨证观点来论证,只要答的合理就可以。

  要点:搞清三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再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可以两两分别进行论述,或综述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不要有什么限制,没有什么具体的答题方向规定。

篇三: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楼宇应用

  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系统这个名词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不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智能楼宇大厦。所谓的智能楼宇,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对空调、变配电、安防、通讯、广播、照明、门禁、会议等各项子系统的监测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舒适性、方便性的要求,以达到节能、高效管理、快速的信息化服务等目的。

  照明在楼宇内的用电量占有很大的比例,智能楼宇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节能,而自从照明质量和水平成为衡量楼宇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照明工程”的计划制定并实施后,智能照明系统愈来愈成为智能楼宇中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楼宇的智能化水平。

  沃尔钛公司的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便是基于总线式结构,分散布置,能将大楼内所有照明回路及电动设备集中控制、管理及监控的一套智能系统。它可以独立运行,有一套独立的控制协议,相对BA系统来说比较简单,完全能满足对照明控制的要求。

  T-Bus系统由输入单元、输出单元、系统单元三部分组成:输入单元:将外界的信号转变为T-Bus系统信号在系统总线上传播输出单元:收到相关的命令,并按照命令对灯光做出相应的输出动作系统单元:为系统提供弱电电源和控制信号载波,维持系统正常工作

  一、T-Bus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中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1.室内:室内办公区域、公共活动场所及会议室:如办公室、大厅、停车场、会议室等。控制功能如下:灯光场景控制动静探测器自动控制现场开关及调光控制电动设备(屏幕、窗帘等)联动控制会议系统控制无线触摸屏图形控制消防、安防联动控制计算机集中监控2.户外:户外装饰及泛光照明:如霓虹灯、泛光灯等。控制功能如下:灯光场景自动控制灯光定时控制,分时、分期、分日、分季自动控制根据外界光亮度自动控制

  计算机集中监控

  回路状态监测

  灯具寿命计算

  二、T-Bus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解决方案

  1、办公区照明

  1.1职员办公区

  由于员工办公区域面积大,可以将整个员工办公区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照明区域,采用场景控制开关,根据需要开启相应区域的照明。由于出入口多,故实现办公区内多点控制,方便使用人员操作。在每个出入口都可以开启和关闭整个办公区的所有的灯,这样可根据需要,方便就近控制。同时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控制,比如:平时在晚上6点自动关灯,如有人加班,可切换为手动模式。

  1.2经理办公室

  经理办公室是总经理办公与会客的主要区域,功能的多样性必然需要多样性的灯光来配合。因此经理办公室可采用多种可调光源,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通过系统预设照明回路的不同明暗搭配,产生各种灯光视觉效果,使经理办公室始终保持最符合使用需求的灯光环境(如办公、会客、休闲等多种灯光场景),操作时只需按动某一个场景按键即可调用所需的灯光场景。

  例如:经理上班时,只需按一下门口的控制面板上的“办公”按键,房间内的吊灯、装饰画前的射灯、办公桌上方的嵌入式日光灯以及位于柱边、墙边的定向射灯能分别自动达到80%、50%、70%、以及20%的照度,营造一种安静、明快,同时又不乏庄严的效果;经理入座后,如有客人来访,经理只需拿起手边的遥控器按一下“会客”按键,吊灯自动达到40%,射灯、正前方的冷光源日光灯、柱边、墙边的定向射灯以及位于房间中央的低压射灯、灯槽内的洗墙灯都分别达到60%、80%、50%、50%以及30%,衬托出房间的气派和明亮,代表了友好和欢迎;午休时,只需按一下“休闲”场景按键,房间内的主照明全部变暗,灯槽内的槽灯调到合适的亮度,达到休息的目的。经理离开时,按一下“OFF”按键,房间内的灯光能延时数秒钟或数分钟(根据预设值)后缓慢熄灭。

  2、会议室及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主席台灯光以筒灯和投光灯为主;听众席照明以吊顶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为主。其中主席台可增加舞台灯光以满足演出的需求,其控制由舞台灯光、音响专业设备控制。多功能厅可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设立多种模式,如:

  报告模式:应以突出发言人的形象为主,主席台筒灯亮度在70%-100%之间,透光灯适当开启,以不影响发言人感觉为原则;听众席以筒灯(亮度80%)为主,方便与会人员记录,同时壁灯全部开启。

  投影模式:主席台只留讲解人所在位置,筒灯亮度在50%;听众席以筒灯由前排至后排逐渐增亮,壁灯全部开启。投影模式时可增加对投影仪的红外控制。

  研讨模式:所有灯光全部开启,亮度90%-100%。

  入场模式:听众席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全部开启,亮度100%,主席台筒灯亮度50%。

  退场模式:听众席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全部开启,亮度100%。

  备场模式:主席台筒灯与听众席筒灯亮度均在70%。以上所有模式场景变换,均设置淡入淡出时间1-100秒可调,保持场景切换不影响会议进程和视觉效果。

  为方便工作人员平时进出该场所,在多功能厅外设置两键开关,当需要进入时只需点击进入开关,室内自动打开部分灯光,满足可视效果;当清场结束,关门后,只需点击清场开关,即可关闭所有灯具及电动设备。

  同时,在投影模式时可增加对投影仪的控制,亦可含在场景模式内。

  3辅助区照明3.1大厅人员进出较多的时段(如上下班时段),打开大厅全部回路的灯光,方便人员进出,人员进出较少时段,打开部分回路的灯光,此区域照明控制集中在相关的管理室,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控制相应的照明。操作既可由现场就地控制,也可由中央监控计算机控制,还可设置时间控制。

  3.2走廊、楼梯间及洗手间采用自动照明控制,正常工作时间全开,非工作时间改为减光照明,节假日无人时可以只亮少量灯。各出入口处有手动控制开关,可根据需要手动控制就地灯具的开关。

  可采用红外移动控制方式,人来开灯,人离开后延时关闭,以节约能源。

  4户外照明4.1停车场及停车场入口照明在车库入口管理处内安装T-Bus开关,用于车库灯光照明的手动控制。平时在系统中央控制主机的作用下,车库照明处于自动控制状态。

  车库照明根据使用情况分为几个状态:车辆进出繁忙时,车库照明处于全开状态。白天,由于有日光,可适当降低照度,节省能耗。平时只开车道灯,如需观察车辆,可就地开启局部照明,经延时后关闭。LOADINGDOCK区域采用智能移动探测传感器,当有人或车移动时开启相应的局部照明,

  方便保安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据实际照明及车辆的使用情况,可将一天的照明分成几个时段,比如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五个时段,通过软件的设置,在这些时段内,自动控制灯具开闭的数量,以达到控制区域不同的照度的方式以供照明,这样使灯光的照明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又大大地减少了电能的浪费,保护了灯具,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如有特殊需要,可在管理室用按键开关手动开启或关闭照明。当符合了自动控制的要求时,系统会自动恢复到自动运行的状态,无需手动复位。

  4.2建筑物户外景观照明景观照明即指建筑物的夜景照明,就是利用各种光源和灯具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建

  筑物特点及周围环境。创造出建筑物在夜间同白天一样的动人效果。

  传统的景观照明控制使用室外的强电配电箱,安装普通定时器的方式来实现灯具开启和关闭的效果,这对控制的准确性,操作的方便性,以及更改的灵活性来考虑,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智能化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而T-Bus系统在控制上可以完全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建筑物面积较大时,室外景观照明分散,为了节省大量的强电电缆,以就近设置为原则,结合强电配电箱,用T-Bus控制模块进行控制,所有就近区域的T-Bus元器件用一根网线进行连接,并入就近的T-Bus网络,通过光纤宽带信息传输,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建立图形化监控界面,可手动控制现场每条照明回路的开启和关闭,通过软件方式编写整个景观照明的定时程序,分为平时照明场景、节假日照明场景、重大活动照明场景,每天照明场景自动开启时,分别划分出18:00、20:00、22:00、00:00、07:00五个时段的照明控制效果,全部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省去大量的人手操作,增加了控制的准确性,并且有良好的图形监控界面,临时开启时,只需要在计算机界面上操作就行了。在T-Bus配电箱内的输出元器件上,可进行现场的手动开关控制,即使总线故障,也不至影响景观照明的正常运行。通过这种控制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电能的浪费,降低了运行成本。

  三、采用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产生的总体效应

  智能建筑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其先进与实用性,具体功能可视为用多元化信息传输,大楼全面监控及管理,体现一体化集成,资源共享,实现“绿色照明工程”计划。

  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建筑智能系统的一部分,从各个方面无一不体现了“绿色照明工程”所要求的节能、高效、安全和舒适。

  1.安装便捷,节省线缆

  T-Bus系统是一种二线制的照明控制系统,以一对UTP五类线作为控制总线,将系统中的各个输入、输出和系统支持单元连接起来,大截面的负载线缆从输出单元的输出端直接接到照明灯具或其它用电负载上,而无须经过开关。安装时不必考虑任何控制关系,在整个系统安装完毕后再通过T-Bus软件设置各个单元的地址编码,从而建立对应的控制关系。由于T-Bus系统仅在输出单元和负载之间使用负载线缆连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节省了大量原本要接到开关的线缆,也缩短了安装施工的时间,节省人工费用。

  2.编程性

  T-Bus系统可以通过电脑,用T-Bus控制软件对整个照明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和中央监控,并可以随时方便地根据用户需求修改控制关系。T-Bus系统提供的可编程性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很强的适应性,当某种原因需要变更照明控制关系时,只需在软件中进行修改,而无须重新敷设线缆。

  3.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在大楼办公室,配以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在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下与传统的日光灯照明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

  因为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以100Hz的频率闪动(电网频率的2倍),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的频率(40KHz—70KHz)下,不仅克服了闪频,而且消除了由于使用START而造成起辉时的亮度不稳定,健康、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这一点却给业主带来预想不到的巨大经济回报。

  4.节约能源,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由于T-Bus系统中采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亮度传感器、定时开关以及可调光技术,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30%。

  我们在深圳的罗湖检察院大厦用电负载几乎相同的两个楼层作了一次对比测算,其中一个楼层安装了T-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另一层采用传统照明方式。结果显示安装了T-Bus系统的楼层每月(按28个工作日)节约电能2,310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0.19元计算,每月可节约438.20元,由此两年半就可收回投资。

  5.长期的、可观的潜在收益

  T-Bus还采用软启动、软关断技术,可使每一负载回路在一定时间里缓慢启动、关断,或者间隔一小段时间(通常几十到几百毫秒)启动、关断,避免冲击电压对灯具的损害,成倍地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同时,T-Bus系统具有开放性,提供与BA系统(包括闭路监控、消防报警、安全防范系统)相连接的接口和软件协议,便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楼宇自控系统。采用了BA系统的建筑物,如果也使用T-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带来高质量的照明环境,将会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增加该物业的亮点,为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赋予现代化、智能化和时代感,这些无疑都获得了许多潜在的收益。

篇四: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浪费和失业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概述和潜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做出了初步的讨论。关键词:经济过热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世界的瞩目,在各个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毕竟我国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还需承受诸多的考验,在探索的过程中求发展。回顾近年来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根本原因所在,怎样更好的规划新的发展蓝图,都是需要重点研究和仔细思考的问题。

  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长高速度发展的同时,是否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过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国内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展开研讨,但可以初步肯定的是,现今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上还是正常的,只是在部分行业已局部产生过热的情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增长方面也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五年计划接连完成的基础上,国家经济财政状况明显好转,配合积极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与国际接轨且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货币政策,令中国的经济水平持续上扬。但在中国的金融产业不断扩大和投资规模增长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市场确实也出现了因投机行为和泡沫性的炒作而产生的经济过热虚假繁荣的现象。对世界而言,中国新开放的金融投资领域是人们投资的热土,国内外炒作基金的进入,加上国内不少投机商刻意的非法经营,也造成了金融市场诸多不稳定情况的产生。如房地产业,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价格的过度高涨,都为后期金融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对于个别领域及方面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也已按照实际的情况,配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严格的规划,预计过热问题也只是出现在局部而已,总体不会对中国整体的综合经济面形成负面的效果,中国经济过热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制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之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异化严重,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所统计到的数字显示,中国的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除了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外,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当中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20世纪80年代为较低的1.8∶1,到2001年上升为2.9∶1,而到了2002年已经上升至3.1∶1。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地区差异化程度快步发展,而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在1997年为4.6%,1998年的增幅水平为4.3%,在1999年降至2.1%,而在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除了农村经济问题之外,中国各地区的人群收入差距也正有扩大愈演愈烈之势。广东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经济发展基础较西部偏远地区较好,近几十年来更依赖国家的优惠经济政策,人们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内地多数城市。特别是靠近港澳台地区的城市,其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是优于内陆居民。而一些传统的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的平均居民的消费力也高出内陆西部地区的居民指标。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消费差异问题已成为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为了改变这类经济现象,国家已有步骤有选择的出台了对内陆欠发达城市实行优惠政策的措施,积极努力的缩小中西部间的经济差异,鼓励人们向西部城市就业发展,支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在中国政府已注意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者减税和补贴,对高收入者适当增加税负,坚定不移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是国家针对贫富差异和地区经济差异问题所制定的政策举措,其最终的主旨在于平衡国内经济的发展,杜绝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劳动者就业与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怎样运用有限的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人口就业,安置下岗职工组织再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政府及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难题。作为拥有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劳动人口基数大、素质偏低,前期中国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国外投资者到中国办厂进行低技术的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国内劳动力的就业和资金在国内的投资。然而中国每年能提供给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劳动者的需求,而目前国家已出台新的劳动法,已经有逐渐转移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初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也将令更多的劳动者下岗,失去工作机会。中国新的经济政策基本方向,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技术含量产业,虽然转型带来了失业问题,但这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每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处理就业和失业的问题上,首先中国政府需要在保持经济继续向前推进的基础上,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出发点上,应做出较为合乎情理的安排及调整。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和适合劳动年龄的人口总数一直在增长。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劳动力总量还会逐年继续增多。找不到工作或者被企业裁员的下岗者人群总数的膨胀,令社会存在不和谐的隐患。失业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下岗者面临无生活保障的危险,就业失业问题如果没法根本解决,那么这将成为日后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弊端。当今中国已是经济大国,而且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阶段,国内和谐社会的保持,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定的内部环境。在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金融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加快的局势下,员工的下岗及就业问题的激化是不可回避的现象。中国城市劳动者就业率不足的同时,还面对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依照现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模式,今后经济增长对国内就业的拉动作用还会继续降低,因而中国政府也正日益注重就业和失业安置的问题,强调在保持经济建设不间断的前提下,努力把就业等问题妥善解决。从近况来看,国内就业市场找不到工作的难题虽还存在,但形势也较往年有所改善,对经济的发展暂时来说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

  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拥有丰富的资源,矿产也居世界前列,但回顾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不难发现在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长期以来,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高度消耗为代价的,地大物博的中国,即使拥有广阔的国土和相对较多的自然资源,但我国其实国土地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也较为缺乏,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过程中浪费现象普遍,因而在资源的运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中国政府也是十分重视的。经济发展迅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起飞比较晚,生产和消费方式落后的中国,经济复苏发展的初始阶段必将对自然资源进行严重的破坏。在回顾中国取得辉煌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开发水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伐等现象,贯穿着整个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过程,自然环境已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矿产和原油资源也被大量开采使用,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确实很大。另外,中国各省市的许多部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低,经济增长方式都显得比较粗放,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大,而利用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污染排放严重,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的损失也十分大。

  所以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一时间里,也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列为基本国策。而在具体实施上,要有计划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节约并重,并培养企业树立起环保的生产管理理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排放废弃物的管理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环境监督企业生产的法律法规,来实现绿色生产的发展模式。

  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在力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未来中国模式的经济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前瞻性的预测,提早制定应对措施,来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再度走强奠定基础。在就业问题解决上,要努力扩大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保证社会和谐进步、力保居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的先决条件下,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制度改革,做好社会民心的稳定工作,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在保持出口增长、对外贸易稳定的局面下,着重优化国内投资环境,推行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措施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其它相关问题上,对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只有建设好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才能确保农业的振兴和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前进。在推动经济转型方面,国家仍会长期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的振兴产业战略,在培养新型产业的同时,对传统产业和企业进行改造,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路线,加强区域经济化进程的协调发展。在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问题的补充上,国家需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台新的财政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的方式,来确保保障最低收入,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国家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将力促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发展货币市场,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进而促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货币政策。最后,大力主张科教兴国的策略,培养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优化教育产业,发挥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育优秀员工进厂下乡,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结论

  综上,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中国

  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中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弊端需要改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仍需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来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需通过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来加大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神话,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很多未解决的问题,而在未来也将遇到越来越多新的经济问题。为了令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不至于停滞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在经济法律和制度上,推进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解决存在于一些经济领域的潜在问题,消除各个领域和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平衡的隐患,在新政策的调整和配合下,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力保中国在世界的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1.高希均,林祖嘉.经济学的世界(上下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2.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StephenPRobbins,MaryCoulter.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尤建新,陈守明,林正平.高级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五: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校园环境改造中的适应性策略探讨——以几个中等职业学校

  的改造为例

  刘敏;陈晓虹

  【摘要】该文以山西省电力公司下属的几个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改造为例,阐述了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校园建筑及环境的时代要求,探讨了校园环境改造中可以采用的策略,并提出建立在建筑策划程序下的体现安全、经济的适应性改造手段和符合经济目标的策略选择.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11

  【总页数】4页(P46-49)

  【关键词】校园;环境改造;适应性策略

  【作者】刘敏;陈晓虹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2

  旧建筑的外延很广,不仅包括列入国家历史遗址保护名单的旧建筑,还包括现存大量的虽然仍处于设计寿命期,但功能、设施、外观等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且根据

  法规条例得不到保护的普通建筑。在很多的学校中这类建筑物大量存在,其中相当数量的建筑物其外观陈旧、内部功能已远远跟不上当前发展的使用需求,但是作为构成延续校园文脉,保留地域及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合理地利用学校内的一般性旧建筑,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可持续发展主流思想的重要体现。

  校园整体环境的改建与新校园的规划相比,其难度并不亚于新校园的规划,原因在于建筑师要在已建成环境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策略与方法,使校园环境得到提升,同时也要将原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和风格延续下来,使校园的环境得到提升,建筑风格更加统一,建筑功能更加合理。基于此种理念,结合近年来我们所涉及的几个校园环境及建筑改造项目,总结了校园环境和旧建筑改造一般策略和方法。

  1建筑策划方法及适应性概念

  在方案设计的前期,建筑策划因对设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而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建筑策划阶段,参与者可为建筑策划咨询师、建筑师、甲方代表或管理者、建设项目的用户等,几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给下一阶段的方案设计提供足够的设计条件和提出明确的设计目标,设计条件包括定量的各项要求和指标,设计目标则是通过系列的程序分析得出提供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解决的在功能、形式、经济、时间上的定性分项目标。基于策划的规划设计使项目在功能、形式、经济和时间的节点上有依据与原则,对建设项目立项以后从设计到施工以及建成后使用的经济性都能做到较好的控制。

  适应性(adaptation)原为生物学术语,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对时代和使用者的动态适应状态。另外,适应性也具有相对性,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给校园提出了动态的要求,校园环境、建筑功能都需要有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2校园改造的内容、策略与方法

  2.1针对一般的校园

  改造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环境的综合整治与美化;建筑功能的调整和立面改造更新;应对需求的项目增建。

  2.2在策略与方法上

  应遵循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环境的整体营造和建筑风格的准确把握,通过建筑策划制定合理的可用于设计实践的规划设计导则。

  2.3针对校园改造设计的策划工作

  (1)对环境的整体营造和风格的准确把握,通过建筑策划制定合理的可用于设计实践的规划设计导则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建成与使用都有较长的年限,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建筑的使用状态和利用情况,对环境等产生了新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更多的增加了室内或室外的实训基地等。基于适应性改造原则,首先应对校园的现有情况进行充分的摸底,了解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并与校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座谈,制定出能对下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的建筑策划目标与策略,使规划设计工作能有据、有序的进行。

  运用建筑策划方法,可以对校园改造项目的功能、形式、经济和时间所对应的目标、事实、构思、需求等进行恰当的定制,并提出恰如其分的规划设计导则。为此,我们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工作,认真消化并理解甲方和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制定出校园改造的以下目标:

  图1池塘整治效果1

  图2池塘整治效果2

  图3池塘整治效果3

  图4窑洞改建效果1

  图6窑洞改建效果3

  图5窑洞改建效果2

  图7校园主入口建筑及环境改建效果

  基于功能的目标设:对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定位、建筑功能与风格定位。

  建筑立面改造目标:立面材质的协调与统一、与功能相适应的立面性格、对建筑色彩的整体把握与细部构造技术定位。

  基于经济性的目标:建设资金、建设成本影响因素、投资回报、设施成本、运行和维护成本、建筑寿命周期成本、可持续性的目标设定。

  (2)做好基地、建筑的勘测和检测工作;对房屋进行鉴定及改造可行性论证;重视新加部分与原房屋间的连接;基于经济、适用、合理的细部设计和材料选择

  在规划设计前,应对校园环境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找出原有建筑的性状进行深入调查,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对已存在缺陷需进行加固的,应做专门分析,在改造设计时一并加以考虑,以达到最佳效果。

  应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及有关检测报告,对旧房改造方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及可行性论证,并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进行鉴定。

  就改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而言,其难度要大于新建项目。这是因为改造时必须遵循建筑原有的结构形式,这样就限制了设计的多样性。由于改造的房屋多数建造时间已久,与国家新近颁布的规范、规程不可避免有冲突之处。另外,改造过程中增加了房屋的荷载,并有可能改变房屋原有的结构传力形式。这些因素对原建筑物产生何种影响,都必须认真考虑。

  例如,在旧建筑改造中选用的材料以轻质、高强材料为主;外墙饰面材料尽量选用涂料,易于施工且容易二次翻新;改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有经济的含义和目的在里面,这也是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3校园适应性改造中的应用事例

  3.1基于校园环境提升的整体营造策略

  事例1山西省电力公司党校北田培训基地

  目标:生态校园与地域特色的体现

  策略:景观及园林系统的整合,增加符合需求的建设项目。

  图8新建建筑的立面

  图9新建建筑的鸟瞰

  图10原综合楼的改建立面

  图11综合楼前广场

  图12建筑细部与环境

  图13转变为图书馆功能后的建筑立面

  山西省电力公司党校北田培训基地位于晋中市南郊区,基地由两部分组成,按建成与未建成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已建成区的建筑风格为晋中大院风格的传统建筑形式,另在北区有已多年弃置未用的窑洞一座。

  在水系及环境景观改造中充分利用地形,整治现有的水系景观。对现有的几个水池进行整体化规划整治,增设健身步道,环湖小径,绿化小品,营造出特色水面景观。环境景观采用大小不等的铺地、景观植物等创造宜人的休闲环境。并且结合基地高差、地形的变化营造宜人的景观(图1~3)。

  校园内的一座窑洞建筑,在对学校环境和建筑功能的准确评估后,本次的改建将原为居住功能的窑洞进行功能置换,转变为学员活动室,并结合已有的室外院落规划为室外休闲吧的形式,鲜明的建筑立面特点提醒人们这里的地域特色和传统生土

  建筑的怀旧氛围(图4~6)。

  事例2临汾市电力高级技工学校

  目标: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绿色校园

  策略:整体环境的提升,三个广场的重新规划设计

  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是山西省电力公司主管的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最开始的前生是抗战时的发电厂,1984年由山西省电力职工大学改建而成。学校的

  建筑大都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后陆续建成的。目前的情况是,校园的绿化较好,有一些较长树龄的梧桐树,但校园内的建筑总体比较陈旧,风格也比较凌乱,校方希望通过此次规划使校园面貌得到彻底的改变。

  具体策略:①三个广场的重新定位和设计整合:目前校前区广场环境风格不统一,在广场的使用性质、铺地材料、景观小品及绿化配置方面都存在不甚和谐的地方,规划中将校园的三个广场分别定位为:礼仪、休闲。即公共教学楼前的礼仪广场、办公楼前的休闲广场和线路实训基地的小园林;礼仪广场以对称、庄重为主要的设计原则,采用林荫大道、旱喷泉、景观树池、块状草坪并辅以宣传栏、座椅等小品增加空间的实用性(图7)。

  ②现有校园建筑的立面改造;色彩、风格、细部设计:对现有校园建筑进行了充分的梳理,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具体的外立面改造策略是按功能确定外立面色彩;增加立面细部设计如设置统一的室外空调搁板,强调立面色彩和风格的统一;最大程度地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了统一和协调(图8~9)。

  3.2基于建筑功能的完善与立面更新策略事例

  事例1山西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

  目标:对现有校园的环境梳理,以及对现有多功能楼的加层规划、建筑设计及周边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校园西南部的学员公寓的规划设计;校园南部现有污水处理场上部的停车库的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

  策略:校园综合楼的改建定位于功能置换、加层和立面更新:

  原建筑设计为六层,但当时修建时因费用不足在基础完工后削减为为三层,该建筑目前从使用的功能、面积和经济上都以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本次改建设计在尊重甲方意见基础上采用恢复为六层的方式扩大建筑面积,平面设计上以长远的眼光和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增加灵活性大空间、增设电梯等构件满足使用的方便性。立面从建筑功能与性格的特点出发,采用工字钢构架、铝板等现代材料和构成

  手法,并结合建筑体量的虚实对比等将原有的平直的块体的沉闷感打破。点式玻璃、金属构架与铝板玻璃雨棚强调入口门厅的视觉中心。带形窗与金属百叶结合,并在立面处理上采用具有层次感的凹进突出手法消除过于平直的感觉。体现建筑的性格和特征,整体效果希望传达一种虚实有致、性格鲜明、现代轻盈的立面意向(图

  10~12)。

  事例2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楼改建

  目标:功能的转换和建筑立面的更新

  策略:尊重原有结构的功能设置和表皮处理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楼前身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栋砖混结构的4

  层建筑,本次校园环境规划除了进行了与学院发展战略相吻合的环境景观规划外,还将图书楼的定位作了恰当的考虑,将此栋建筑进行改建而不是拆掉重建,也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总体目标。

  针对此建筑现有的结构体系,立面改建采用“加法”的方式,在符合建筑性格和不对原有结构产生影响的总原则下进行外立面的改建,具体策略采用钢结构的外柱廊强调建筑性格和秩序感;增加顶层飘板以遮挡原来的小青瓦的坡屋面,主入口的立面双层皮做法强化入口。这种满足功能和立面美化而又经济的可行做法得到了甲方的认可(图13~14)。

  事例3临汾市高级电力技工学校体育活动中心

  目标:保留历史建筑的记忆

  策略:建筑外立面的清理与粉刷,增加恰当的线脚

  临汾市高级电力技工学校现有体育活动中心曾经是抗战时期的发电厂车间,建筑整体形式和结构有特色,在改造中我们按照尊重历史、保留原有风貌的原则采用细部修饰、根据功能需求增加部分构件的做法,力图让校园中的历史渊源得以延续(图15)。

  3.3基于符合当前与将来需求的新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策略事例

  事例1山西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

  目标:增加建设内容

  策略:选取适当的场地新建符合功能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根据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的规划要求,将现有旧建筑拆除后的校前区新设计变电实验中心综合楼一座,其中包括大空间的变电实验中心和配套的实验、教学和实训用房。规划设计的原则遵循校园整体风格,现代简洁并在色彩等方面与改造后的校区建筑和环境协调(图16)。

  事例2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农电线路实训中心和线路实训基地的重新规划

  目标:增建全天候的线路实训中心

  策略:钢和玻璃材质的大跨度建筑,体现实用、安全性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学校教学的具体需求,在校园的中部位置新增一栋多层农电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农电线路实训中心。农电线路实训中心特别考虑大空间钢架与通明玻璃体的方法,使得实训的环境由露天转变成室内的全天候的使用,从而提高了使用效率,也使校园中部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图17~18)。

  4适应性校园改造所产生的效益分析

  在当前学校的建设发展进程中,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改造期望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规划与需求,更好地吸引生源以及学校本身规模的扩张,满足对于新的建筑面积的需求及学校形象的更高要求,同时又可以节省资金,促进学校对于校园内一批旧建筑的改造。

  建筑是有生命的东西,旧建筑在不断的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延续。其深远意义集中于对人类历史的尊重,并且从价值观念、社会性、建筑美和建筑文化的角度体现出来。其综合效益不可小视。

  4.1情感效益

  旧建筑向人们表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延续性,使师生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在这些旧建筑面前,师生们可以体验到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而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

  4.2社会文化效益

  旧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

  4.3环境效益

  在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今天,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世界关注的话题,作为污染和耗能大户的建筑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建筑做为一个生命体,在其建造、使用、维护、再利用直至拆毁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其对自身存在的环境的索取和破坏,以达成自身持续生长和不断产生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的转换,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是节约成本和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而且,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务机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这正是可持续发展主流思想的重要体现。

  4.4经济及时间效益

  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3,改建比新建可省去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学校的初期投资(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可继续利用,使得建设周期缩短,可让学校尽快投入使用,获得了经济及时间上的双重效益。在上述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后,甲方正逐渐地进行按规划进行校园面貌的更新,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是花费合理而效果较好。通过这样的改造,使一批尚未达到设计寿命的旧建筑得到新生,并在经济

  和时间上达到了双赢。

  结语

  通过改造与更新,不断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力,结合环境景观的整体规划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而且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旧建筑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改造,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个性张扬的创意体现,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适应性策略。

  参考文献

  1WilliamM·PenaStevenA·Parshall.ProblemSeeking:anarchitecturalprogrammingprimer.4th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1:36-38.

  2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1(1):45-48.

  图14建筑立面细部

  图16校园建筑整体色彩的协调

  图15由旧有历史建筑转变功能后的立面改建

  图18农电线路实训中心之二

  图17农电线路实训中心之一

  第二作者硕士研究生

  邮编200092

  电子信箱************************.cn

篇六: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央政府以及当地的地方政府都明确的指出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不断的改革,进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国有资本,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和发展的过程中,会显现出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制和发展的对策,以促进小型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

  引言

  国有企业实行改制是我国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实施的重要战略,实行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提高我国的国有资本,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企业开展深化改革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落实中央政策的表现,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小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些小型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之前,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比较落后,并且有很多重复建设的项目,进而导致整个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很不合理,而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结构在企业的改制中属于宏观调控范围。因此很多小型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之后,在产品结构的优化方面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进而使得小型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企业的生产状况不佳

  企业改制之前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落后,没有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缺乏专业的生产技术人才,而且生产的产品非常的单一,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导致产品的销量不理想。通过改制之后企业因为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不能有效地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条件。

  (三)企业管理者水平较低

  在一些小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水管理水平很低,他们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会出现很多的漏洞,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受阻[1]。在企业的改制中,因为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问题,他们对于市场的发展趋势不能进行充分的掌握和研究,不具备现代专业管理知识,同时没有积极努力的去学习提升自己,因此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不能有效的更新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而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出现很多的问题,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经营风险高

  从我国一些小型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分为高负债经营和低负债经营,因此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就形成了高负债发展模式和低负债发展模式。如果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是一些高负债的发展模式,产品的市场和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方面的变化,在改制的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可能会成为出现严重的亏损。很多企业在改制之前就有很多的负债,但是在改制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减少负债的情况,反而会不断的去增加负债来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的资本形式结构发生严重的失调。因此在改制的过程当中,如果企业不能实施正确的措施,不仅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会加重负债,使得一些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更高。

  (五)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陈旧

  在我国的一些小型国有企业中,很多企业都是股份制的形式,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现代国有企业的制度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些法人的治理机构,比如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等等,进而明确了每个部门的职责,使得企业的领导可以形成相互制衡的状态。同时在改制的过程中,也保留了企业本身的党组织和一些工会组织等,进而使得国有企业的领导部门更加的健全。但是改制后在

  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行当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领导部门的作用,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而使得国有企业发展内部没有达到相互制衡的状态,使得新增的机构发挥不出本身的作用,这样并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六)企业的用工方面问题

  工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企业当中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及国有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都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弊端。很多小型国有企业中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并不对等,还有的企业在进行用工时,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来签订劳动合同,私自的雇佣工人,并私自的去解除劳动关系[2]。此外,因为劳动法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国有企业在用工时不能有效的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在企业的用工过程中,工会组织不能真正的落实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劳动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稳定。

  二、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发展中的对策

  (一)维护经营秩序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小型国有企业要想能够在市场发展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遵从市场的规则。因此小型国有企业应该不断的规范企业的机制。在产品的价格方面应该更加的公正规范。企业应该结合政府相关的规定和市场的价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传统的价值和本身的价格不相符的问题应该及时的解决。不断的修订产品的价格和劳务价格,在修订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国有企业内部的经济水平、产业的发展政策和产品实际价值等各方面的因素,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对产品的成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并结合产品的不同类型以及市场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价格。此外,还应该在企业的改制中更好的落实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企业应该每年进行一次资信的评价,此外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对于一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差的应该及时的摒弃,同时还应该学习其他先进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进而不断明确自身在管理方面的不足,有效的进行改正,促进小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造事业部

  在我国的小型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当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生产,还要负责产品的销售工作。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建立的初期,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之后,内部的结构形式和市场都不断的进行划分,进而形成了事业部。每个企业会成立多个事业部,并且每一个事业部都具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每个事业部就是独立的经营。在国有企业中,事业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同时还是产品和市场的责任单位,事业部会负责研究市场,还有产品的生产,管理等等各项内容[3]。建设专业的事业部可以使得小型的国有企业管理更加的规范,改善传统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得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将工作重点主要转移到战略决策和投资方式等一些重要的事件上。

  (三)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管理

  在小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当中,还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开展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该明确自己企业的特点,防止被利益同化。国有企业和普通的企业不同,因此在文化建设当中也应该遵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需求和我国文化建设的各种要求。在文化管理过程当中,应该不断的创新企业的文化,符合我国的政治思想。国有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只有不断的推动加强企业文化的管理工作,有效的落实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小型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很有必要,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型的国有企业应该不断的改制,从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促进小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广新.国有企业改制单位深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5):51-52.

  [2]王连元.唐山市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后新型劳动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3]陈云玲.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论坛,1999(08):19-20.

篇七: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人力资源

  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视角

  周娜安徽三联学院经济学院项目基金: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青年教师教学

  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与优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yxm269.

  摘要:青年教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

  质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校挖掘人才潜力、实现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未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但现实情况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看各方面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对策分析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大学教师必须要有较高教

  学水平、高尚职业道德、较高学术研究水平,这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自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学校师资短缺,每一年都有大批刚毕业的研究生加入高校教师队

  伍这就造成高校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据2012年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全国高等学校教师群体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高等学校教师群体总数的

  20.39%,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0.88%,具体到民办院校,这

  一比例还要更高。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因素。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由于从学校直接走上讲台,导致他们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主体定位不清晰

  由于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各大知名理论研究

  型高校,而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面对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的人才,这与综合性本科高校的培养定位是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与理论研究型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

  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对学生的定位,潜意识里受到自己大学教师教学方式

  的影响,不能很好的把教学内容及方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日渐走向大众教育阶段,各大院校不断

  扩招,生源素质下降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而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本是为了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但无形中增加了一些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

  比如为了在学评教中得到高分,一些青年教I丿帀可能在教学中存在”讨好学生”

  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为了避免学生抱怨而避难就易,导致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对于较难理解而又较重要的内容被人为忽略掉了。为了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专门挑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比如娱乐八卦、自己的恋爰经历等,影响了正常教学的逬行,与培养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背道而驰。

  二、教学设计能力不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

  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能力。可见,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对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乃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由于大学青年教

  师都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虽然经过了岗前教育培育,但临时抱佛脚,效果毕竟有限,这就导致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欠缺,接受的教学设计方面的指导有限,但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因此大多青年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教学设计内容和方法,对互联网的依赖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性,且青年教师教龄短,教学实践少,社会经历不足,导致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绕看教材讲解,缺少现实案例,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学生感觉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际,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甚至萌生上课就是浪费时间的想法。

  三、教学实施能力较弱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把握,讲_门课备_门课,不能从课

  程体系的构建中很好地突出更点与难点,而是将教学内容按照书本都讲给学生听,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综合性大学不同,所以有些课程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学过,这样在教学中只能是现学现教。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个教师每学期都是几个课头,对于老教师有些课程可能已经教过,备课压力小些。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能几个都是新课头,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跟精力将每门课都备好备精,索性简单地将书本上的文字信息转变为自己的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即所谓的”照本宣科”。再加上有些青年教师教学语言欠简练,授课时平铺直叙,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有些青年教师还没有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课堂上胆怯,目光不敢与学生接触,缺乏教师应有的体态语言,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教与学难以达到有机统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缺乏持久的教学热情由于青年教师大多直接由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

  社会现实的锤炼,个性

  上缺乏耐力,往往都是凭看对教师职业的一时崇拜而选择教师职业,在经历了几年的更复教学之后,对反复讲授了几遍的教学内容失去了讲解的激情,可能出现教学内容

  越讲越简的现象。而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说,却都是新课程,他们认为老I丿帀理应

  细致得讲解,这种不对称心理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学生对课越□识的理解和学习肘间久了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可能受挫。

  态度决定一切,一旦教师对教学失去了热情,便丧失了结合社会现实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放在教学研究上的精力必然减少,最终使整个教学质量出现下降现象,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对策分析

  1•所有教师必须持证上岗

  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岗前培

  训合格的教师才可以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严格要求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对于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而言,我认为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科研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方式、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有非常更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各应用型高校师资紧张,很多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大学讲台,学校没有给予他们参加岗前培训的时间,或者很多青年教师边参加岗前培训边上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青年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都

篇八: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楼宇应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楼宇应用

  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系统这个名词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不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智能楼宇大厦。所谓的智能楼宇,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对空调、变配电、安防、通讯、广播、照明、门禁、会议等各项子系统的监测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舒适性、方便性的要求,以达到节能、高效管理、快速的信息化服务等目的。照明在楼宇内的用电量占有很大的比例,智能楼宇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节能,而自从照明质量和水平成为衡量楼宇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照明工程”的计划制定并实施后,智能照明系统愈来愈成为智能楼宇中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楼宇的智能化水平。沃尔钛公司的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便是基于总线式结构,分散布置,能将大楼内所有照明回路及电动设备集中控制、管理及监控的一套智能系统。它可以独立运行,有一套独立的控制协议,相对BA系统来说比较简单,完全能满足对照明控制的要求。

  T-Bus系统由输入单元、输出单元、系统单元三部分组成:输入单元:将外界的信号转变为T-Bus系统信号在系统总线上传播输出单元:收到相关的命令,并按照命令对灯光做出相应的输出动作系统单元:为系统提供弱电电源和控制信号载波,维持系统正常工作

  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中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一、T-Bus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中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中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1.室内:室内办公区域、公共活动场所及会议室:如办公室、大厅、停车场、会议室等。室内:室内办公区域、公共活动场所及会议室:如办公室、大厅、停车场、会议室等。室内控制功能如下:灯光场景控制动静探测器自动控制现场开关及调光控制电动设备(屏幕、窗帘等)联动控制会议系统控制无线触摸屏图形控制消防、安防联动控制计算机集中监控2.户外:户外装饰及泛光照明:如霓虹灯、泛光灯等。控制功能如下:户外:户外装饰及泛光照明:如霓虹灯、泛光灯等。控制功能如下:户外灯光场景自动控制灯光定时控制,分时、分期、分日、分季自动控制根据外界光亮度自动控制

  计算机集中监控回路状态监测灯具寿命计算

  二、T-Bus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解决方案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解决方案1、办公区照明、1.1职员办公区由于员工办公区域面积大,可以将整个员工办公区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照明区域,采用场景控制开关,根据需要开启相应区域的照明。由于出入口多,故实现办公区内多点控制,方便使用人员操作。在每个出入口都可以开启和关闭整个办公区的所有的灯,这样可根据需要,方便就近控制。同时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控制,比如:平时在晚上6点自动关灯,如有人加班,可切换为手动模式。1.2经理办公室经理办公室是总经理办公与会客的主要区域,功能的多样性必然需要多样性的灯光来配合。因此经理办公室可采用多种可调光源,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通过系统预设照明回路的不同明暗搭配,产生各种灯光视觉效果,使经理办公室始终保持最符合使用需求的灯光环境(如办公、会客、休闲等多种灯光场景),操作时只需按动某一个场景按键即可调用所需的灯光场景。例如:经理上班时,只需按一下门口的控制面板上的“办公”按键,房间内的吊灯、装饰画前的射灯、办公桌上方的嵌入式日光灯以及位于柱边、墙边的定向射灯能分别自动达到80%、50%、70%、以及20%的照度,营造一种安静、明快,同时又不乏庄严的效果;经理入座后,如有客人来访,经理只需拿起手边的遥控器按一下“会客”按键,吊灯自动达到40%,射灯、正前方的冷光源日光灯、柱边、墙边的定向射灯以及位于房间中央的低压射灯、灯槽内的洗墙灯都分别达到60%、80%、50%、50%以及30%,衬托出房间的气派和明亮,代表了友好和欢迎;午休时,只需按一下“休闲”场景按键,房间内的主照明全部变暗,灯槽内的槽灯调到合适的亮度,达到休息的目的。经理离开时,按一下“OFF”按键,房间内的灯光能延时数秒钟或数分钟(根据预设值)后缓慢熄灭。2、会议室及多功能厅、多功能厅主席台灯光以筒灯和投光灯为主;听众席照明以吊顶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为主。其中主席台可增加舞台灯光以满足演出的需求,其控制由舞台灯光、音响专业设备控制。多功能厅可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设立多种模式,如:报告模式:应以突出发言人的形象为主,主席台筒灯亮度在70%-100%之间,透光灯适当开启,以不影响发言人感觉为原则;听众席以筒灯(亮度80%)为主,方便与会人员记录,同时壁灯全部开启。投影模式:主席台只留讲解人所在位置,筒灯亮度在50%;听众席以筒灯由前排至后排逐渐增亮,壁灯全部开启。投影模式时可增加对投影仪的红外控制。研讨模式:所有灯光全部开启,亮度90%-100%。入场模式:听众席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全部开启,亮度100%,主席台筒灯亮度50%。退场模式:听众席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全部开启,亮度100%。

  备场模式:主席台筒灯与听众席筒灯亮度均在70%。以上所有模式场景变换,均设置淡入淡出时间1-100秒可调,保持场景切换不影响会议进程和视觉效果。为方便工作人员平时进出该场所,在多功能厅外设置两键开关,当需要进入时只需点击进入开关,室内自动打开部分灯光,满足可视效果;当清场结束,关门后,只需点击清场开关,即可关闭所有灯具及电动设备。同时,在投影模式时可增加对投影仪的控制,亦可含在场景模式内。

  3辅助区照明3.1大厅人员进出较多的时段(如上下班时段),打开大厅全部回路的灯光,方便人员进出,人员进出较少时段,打开部分回路的灯光,此区域照明控制集中在相关的管理室,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控制相应的照明。操作既可由现场就地控制,也可由中央监控计算机控制,还可设置时间控制。3.2走廊、楼梯间及洗手间走廊、采用自动照明控制,正常工作时间全开,非工作时间改为减光照明,节假日无人时可以只亮少量灯。各出入口处有手动控制开关,可根据需要手动控制就地灯具的开关。可采用红外移动控制方式,人来开灯,人离开后延时关闭,以节约能源。4户外照明4.1停车场及停车场入口照明在车库入口管理处内安装T-Bus开关,用于车库灯光照明的手动控制。平时在系统中央控制主机的作用下,车库照明处于自动控制状态。车库照明根据使用情况分为几个状态:车辆进出繁忙时,车库照明处于全开状态。白天,由于有日光,可适当降低照度,节省能耗。平时只开车道灯,如需观察车辆,可就地开启局部照明,经延时后关闭。LOADINGDOCK区域采用智能移动探测传感器,当有人或车移动时开启相应的局部照明,方便保安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据实际照明及车辆的使用情况,可将一天的照明分成几个时段,比如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五个时段,通过软件软件的设置,在这些时段内,自软件动控制灯具开闭的数量,以达到控制区域不同的照度的方式以供照明,这样使灯光的照明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又大大地减少了电能的浪费,保护了灯具,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如有特殊需要,可在管理室用按键开关手动开启或关闭照明。当符合了自动控制的要求时,系统会自动恢复到自动运行的状态,无需手动复位。4.2建筑物户外景观照明景观照明即指建筑物的夜景夜景照明,就是利用各种光源和灯具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建夜景筑物特点及周围环境。创造出建筑物在夜间同白天一样的动人效果。传统的景观照明控制使用室外的强电配电箱,安装普通定时器的方式来实现灯具开启和关闭的效果,这对控制的准确性,操作的方便性,以及更改的灵活性来考虑,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智能化建筑的标准标准和要求。而T-Bus系统在控制上可以完全满足上述各项要求。标准

  建筑物面积较大时,室外景观照明分散,为了节省大量的强电电缆,以就近设置为原则,结合强电配电箱,用T-Bus控制模块进行控制,所有就近区域的T-Bus元器件用一根网线进行连接,并入就近的T-Bus网络,通过光纤宽带信息传输,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建立图形化监控界面,可手动控制现场每条照明回路的开启和关闭,通过软件方式编写整个景观照明的定时程序,分为平时照明场景、节假日照明场景、重大活动照明场景,每天照明场景自动开启时,分别划分出18:00、20:00、22:00、00:00、07:00五个时段的照明控制效果,全部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省去大量的人手操作,增加了控制的准确性,并且有良好的图形监控界面,临时开启时,只需要在计算机界面上操作就行了。在T-Bus配电箱内的输出元器件上,可进行现场的手动开关控制,即使总线故障,也不至影响景观照明的正常运行。通过这种控制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电能的浪费,降低了运行成本。

  三、采用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产生的总体效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产生的总体效应智能建筑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其先进与实用性,具体功能可视为用多元化信息传输,大楼全面监控及管理,体现一体化集成,资源共享,实现“绿色照明工程”计划。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建筑智能系统的一部分,从各个方面无一不体现了“绿色照明工程”所要求的节能、高效、安全和舒适。1.安装便捷,节省线缆安装便捷,安装便捷T-Bus系统是一种二线制的照明控制系统,以一对UTP五类线作为控制总线,将系统中的各个输入、输出和系统支持单元连接起来,大截面的负载线缆从输出单元的输出端直接接到照明灯具或其它用电负载上,而无须经过开关。安装时不必考虑任何控制关系,在整个系统安装完毕后再通过T-Bus软件设置各个单元的地址编码,从而建立对应的控制关系。由于T-Bus系统仅在输出单元和负载之间使用负载线缆连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节省了大量原本要接到开关的线缆,也缩短了安装施工的时间,节省人工费用。2.编程性编程性T-Bus系统可以通过电脑,用T-Bus控制软件对整个照明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和中央监控,并可以随时方便地根据用户需求修改控制关系。T-Bus系统提供的可编程性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很强的适应性,当某种原因需要变更照明控制关系时,只需在软件中进行修改,而无须重新敷设线缆。3.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在大楼办公室,配以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在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下与传电子镇流器统的日光灯照明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因为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以100Hz的频率闪动(电网频率的2倍),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的频率(40KHz—70KHz)下,不仅克服了闪频,而且消除了由于使用START而造成起辉时的亮度不稳定,健康、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这一点却给业主带来预想不到的巨大经济回报。4.节约能源,降低运行维护费用节约能源,节约能源由于T-Bus系统中采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亮度传感器、定时开关以及可调光技术,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30%。

  我们在深圳的罗湖检察院大厦用电负载几乎相同的两个楼层作了一次对比测算,其中一个楼层安装了T-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另一层采用传统照明方式。结果显示安装了T-Bus系统的楼层每月(按28个工作日)节约电能2,310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0.19元计算,每月可节约438.20元,由此两年半就可收回投资。5.长期的、可观的潜在收益长期的、T-Bus还采用软启动、软关断技术,可使每一负载回路在一定时间里缓慢启动、关断,或者间隔一小段时间(通常几十到几百毫秒)启动、关断,避免冲击电压对灯具的损害,成倍地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同时,T-Bus系统具有开放性,提供与BA系统(包括闭路监控、消防报警、安全防范系统)相连接的接口和软件协议,便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楼宇自控系统。采用了BA系统的建筑物,如果也使用T-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带来高质量的照明环境,将会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增加该物业的亮点,为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赋予现代化、智能化和时代感,这些无疑都获得了许多潜在的收益。

篇九: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1版:12.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设计)

  第第4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1.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确定的两类重要事实。2.能够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3.了解能量耗散,知道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增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1.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3.能量转化方向性的理解。1.探究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及守恒定律。2.探究能量转化方向性及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3.节能与环境保护措施。知识点一能量守恒定律『观图助学』(1)一个叫丹尼斯·李(DennisLee)的美国人在《美国今日》《新闻周刊》等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在全美各地表演,展示其号称无需任何能源的发电机。你认为这种发电机能造出来吗?(2)如图所示,是自制水轮机。能量的转化是如何实现的?遵循什么规律呢?能量会被永久地利用吗?

  1.能量守恒定律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意义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思考判断』(1)自然界中的任何变化过程都满足能量守恒。(√)(2)当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时,一定有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多。(√)(3)技术足够发达后,永动机就可以制成。(×)(4)能量永远不会增加或减少,只能转化或转移。(√)知识点二能量转移或转化的方向性『观图助学』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互相转化,你能说出下列现象(如图所示)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吗?1.能量转化: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形式的能量最终都转化为内能。2.能量转化的方向:物体的机械能可以自发地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不可能自发地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使物体恢复原来的机械运动。3.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通过灯泡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作能量的耗散。

  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的变成了不便于利用的了。

  『思考判断』(1)能量耗散会导致总能量的减少,也会导致能量品质降低。(×)(2)能量耗散表明能量正在逐渐消失。(×)

  (3)能量不能创造,不能再生,能量只能进行转化或转移,但能量间的转化或转移具有方向性。(√)(4)能量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利用过程是不可逆的。(√)知识点三能源的分类与应用『观图助学』如图所示是我国能源结构的统计图。

  请根据此图数据完成下面两个问题:(1)总结出我国能源结构或能源现状的规律。(2)试着提出解决这种现状的合理化建议。1.能源开发:能量的利用过程是不可逆的,自然界中的常规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的能源,尽力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注意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及核能等。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转化途径3.能源的分类能源分类方法能源分类名称特点举例按形式或转换特点分一次能源自然形成,未经加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而成焦炭、木炭、蒸汽、液化气、酒精、汽油、电能按利用技术分常规能源已大规模正常使用煤、石油、天然气、水能

  新能源正在开发,或有新的利用方式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沼气、风能按可否再生分可再生能源可循环使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无法转换获得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按对环境污染情况分清洁能源对环境基本上没有污染太阳能、海洋能、风能、水能污染能源会严重污染环境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思考判断』(1)由于能源危机,所以要不断开发新能源。(√)(2)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常规能源。(√)(3)电能、焦炭、氢能属于一次能源。(×)知识点四能源与社会发展『观图助学』(1)观察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①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当今社会会出现能源危机?②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是什么?(2)如图所示是锅炉工作时的外景,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和石油时期。自工业革命以来,煤和石油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2.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3.能量耗散反映了能量转化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所以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

  但还是很有必要节约能源。4.人类与能源的关系(1)有利方面:能源的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经济飞跃和生产革命,都与新的能源和动力机械的利用密切相关,能源消耗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

  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不利方面:能源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大气污

  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思考判断』(1)煤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主要能源。(×)(2)根据能量

  守恒定律可知,节约能源是没有必要的。(×)(3)世上总能量虽然不变,但我们仍需要有节能意识。(√)

  能量守恒定律是个普遍规律它不受条件约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行驶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以后,会慢慢停止前进,该过程中汽车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汽车、路面及周围空气的内能;汽车、路面及周围空气的总能量不变。

  各种形式的能量向内能的转化,是无序程度较小的状态向无序程度较大的状态的转化,是能够自动发生、全额发生的。

  能量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能源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以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

  情景1:如图甲所示,煤炭和石油是常规能源。尽管我国的常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浪费很严重,将来会面临能源危机。

  情景2:如图乙、丙所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

  少,但在可利用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的能量变成不便于利用的能量了。这是能源危机更深层次的含义,也是“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节约能源,同时积极研究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

  核心要点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观察探究』近几年流行一种“自发电电动车”(如图所示),基本原理是将一小型发电机紧靠车轮处,车轮转动时,带动发电机运转,发出的电又继续供给电动车,你认为仅靠这种方式,电动车能持续运动下去吗?『答案』仅靠这种方式,不能使电动车持续运动下去。因为靠这种方式,只能将电动车的一部分能量收集起来,但电动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做负功,不断把电动车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要想使电动车持续运动下去,必须不断地给电动车补充新的能量,如用脚蹬电动车或给电动车的电源充电。『探究归纳』1.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1)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等都成立。(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能量守恒定律彻底否定了第一类永动机的存在,即不需要任何动力

  和燃料,却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械是不可能存在的。2.表达式(1)E初=E末,初状态各种能量的总和等于末状态各种

  能量的总和。(2)ΔE增=ΔE减,能量的增加量等于能量的减少量。『试题案例』『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的发展,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B.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

  能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量,但照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都消失了C.“既要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因而是不可能的D.有种“全自动”手表,不用上发条,也不用任何形式的电源,却能一直走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解析』

  永动机是指不消耗或少消耗能量,而可以大量对外做功的装置,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A错误;太阳辐射大量的能量,地球只吸收了极少的一部分,但辐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也没有消失,一定是转化成了别的能量,B错误;马和其他动物,包括人要运动,必须消耗能量,动物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储存的生物质能,C正确;所谓的“全自动”手表内部是有能量转化装置的,只有当人戴着手表活动时,才能不断补充能量,维持手表的运行,如果把表放在桌面上静置一段时间,它一定会停摆的,D错误。

  『答案』C『例2』风能是一种很好的再生能源,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近年来我国在西北地区,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厂。如图所示为风力发电的情景。通过风轮机一个叶片旋转一周扫过面积的最大风能为可利用风能。

  已知:空气的密度为ρ,风轮机叶片的长度为r,若风速为v0,每台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功率为P,求此过程中:

  (1)单位时间内每台风力发电机获得的风能表示式;(2)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的效率表示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明确以下两点(1)风能就是空气定向流动的动能。

  (2)发电效率等于电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解析』(1)由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12mv20=P总t①而m=πr2v0tρ②把②代入①解得P总=12πr2ρv30。(2)η=PP总=2Pπr2ρv30。『答案』(1)12πr2ρv30(2)2Pπr2ρv30方法凝炼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分清有哪几种形式的能(如机械能、内能等)在变化。(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ΔE减和增加的能量ΔE增的表达式。(3)列等式ΔE减=ΔE增求解。『针对训练1』下列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认识错误的是()A.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B.某个物体的能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增加C.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D.石子从空中落下,最后静止在地

  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解析』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知,某种形式的能减少,其他形式的能一定增

  大;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A、B正确;不

  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违反了能量的转

  化和守恒定律,不可能制成,C正确;石子在运动和碰撞中机械能转化为

  了石子本身及周围物体的内能,能量并没有消失,故D错误。

  『答案』

  D

  『针对训练2』瀑布从20m高处以103

  m3/s的流量竖直落下,流进底部的水轮机后再以2m/s的速度流

  出,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如果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

  80%,那么发电机发出的电功率有多大?(瀑布在山顶的速度可忽略不计,

  g取10m/s2)『解析』

  设t时间内流下的水的质量为m,以m为研究对象,竖直下落后

  减少的机械能为mgh-12mv2

  转化为电能的功率为P=Et=

  mgh-12mv2×0.8t=

  mt(gh-v22)×0.8=103×103×(10×20-12×22)×0.8W≈1.58×108

  W=1.58×105

  kW。

  『答案』

  1.58×105

  kW核心要点

  对能量耗散的理解『观察探究』如图所示,把小球拉到一定角度后释放,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来回摆动,我们观察到它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摆动。机械能消失了吗?若没有消失,转化成了什么?能否让这种能自发的转化为机械能使小球动起来呢?『答案』

  机械能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小球和空气的内能,不可能使内能自发转化为机械能使小球摆动。

  『探究归纳』1.各种形式的能最终都转化为内能,耗散到周围的环境中,分散在环境中的内能不管数量多么巨大,它也不能驱动机器做功了。

  2.从可被利用的价值来看,内能较之机械能、电能等,是一种低品质的能量。由此可知,能量耗散虽然不会导致能量的总量减少,却会导致能量品质的降低,实际上是将能量从高度有用的形式降级为不大可用的形式。

  3.能量耗散导致可利用能源减少,所以要节约能源。『试题案例』『例3』热现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能量耗散的现象。所谓能量耗散是指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无法把耗散的能量重新收集、重新加以利用。下列关于能量耗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量耗散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减少了B.能量耗散表明,能量守恒定律具有一不定期的局限性C.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D.能量不可能耗散,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中能量转化的宏观过程可

  以有任意的方向性『解析』能量耗散的过程中能量向品质低的大气内能转变,但是总的能量是守

  恒的,能量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但有方向性,故A、B错误,C正确;能量耗散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的方向性,机械能可以自发地转化为内能,但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故D错误。

  『答案』C『针对训练3』(多选)下列哪些现象.

篇十: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王永霞;斯日古楞【摘要】根据国内外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和公路路域生态学的含义,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关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Accordingtothemeaningofhighway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researchandhighwaydomainecologyathomeandabroad,thisarticlehasanalyzedtheproblemsexistinginhighwaydomainecologicalenvironment,andproposedtherelated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内蒙古公路与运输》【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公路建设;公路路域生态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作者】王永霞;斯日古楞【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系,内蒙古赤峰024005;内蒙古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8.9

  随着社会发展,公路网的建设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全世界对生态系统破坏情况研究较多,对路域生态学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在20世纪

  50年代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公路建设对环境和自然生态所造成的影响[1]。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环境启蒙运动中就开始关注道路建设对水土流失、水文效应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了系统规范的防控方案[2]。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和美国开始建造一些为野生动物穿越公路所需桥梁和涵洞,如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都修建了动物通道(又称绿桥),促进了路域生态学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公路沿线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建立了相应的公路环保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采取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设和养护并重的策略[3-4]。《路域生态学:理论与实践》(RoadEcology:ScienceandSolution)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道路和生态学方面的专著,这本书标志着“路域生态学”的诞生并推动了路域生态学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道路研究转向道路网络及其影响带等相关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效应、破坏动植物栖息环境,影响物种的传播和迁移,污染、灾害、景观破碎化、边缘效应等几个方面[5]。近10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公路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建立了融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不断地开发新的生态工程技术[1]。在国内,20世纪70年代公路交通环境工作开始起步,交通部不断发布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在我国公路贷款项目评估中,要求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推动了我国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996年湿法喷播技术对云南省昆明-曲靖高速公路全线进行了全面防护和绿化,为提高我国公路绿化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公路沿线恢复工程已逐步受到重视,往往与公路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6],随之我国公路建设者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2003年,交通运输部结合四川省川主寺-九寨沟公路的改造工程,提出了“在公路设计阶段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在施工阶段最小程度地破坏生态和运行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态”的建设原则;2004年,

  孙仁娟[4]对山东省高速公路调查研究,分析其对环境的破坏,总结出路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2006年,陈学平、姜玉林[7-10]等人针对公路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在综合分析发达国家在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技术发展及管理体制问题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思路;方世杰、舒安平、王建国[6,11]等人通过对高速公路生态防护体系的研究,构建了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期间生态环境与管理模式,对调整公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杜智民[12]通过基于RS、GIS的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技术研究,系统分析了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系统和公路景观的影响,为我国路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路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七大”确定的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国路域生态保护方面工作有明显进步,重视公路建设中的路旁植树、水土保持、风沙治理等,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一些问题。1公路路域生态学定义及内容1.1公路路域生态学定义公路路域生态学是研究公路与车辆相关的有机体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公路路域生态系统。路域内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可以构成路域生态系统。它把人-车-路这种人工系统和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系统分析研究这个统一体,使公路与自然和谐统一[2,13]。公路路域生态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学科交叉性,是生态科学与公路工程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分析公路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如何遵循生态规律得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体系;其次是公路路域生态学具有综合应用性,公路路域生态学是以

  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目的,实现公路建设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并能造福人类的一门综合学科;第三是公路路域生态学具有区域性。公路路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路域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决定了该学科在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时也必须重视和强调它的区域性。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区域性的人类活动,公路延伸到自然生态中更是如此,任何一条公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不可能相同,解决方案也随之不同[2,14]。1.2公路路域生态学的内容公路路域生态学具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范畴。公路路域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研究路域生态系统,而路域生态系统是公路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因此,公路路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公路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关系及其规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公路的作用及路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优化与提高。2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2.1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①公路选线不合理而破坏沿线生态环境。从公路设计阶段开始,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阶段,设计者们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建设单位对项目没有进行足够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而导致设计不合理[15-16]。②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段性滑坡、路基变形等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勘察过程不细致,施工监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施工质量因气候、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有效保证。③公路建设对路带生态系统结构和自然景观的改变。公路建设本身就是向自然景观中嵌入人工景观,创造新景观,并因此改善了原来的自然景观及其连续性,造成路域自然风貌的破坏。④公路施工及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造成环境污染。公路建设过程中公路周边造成

  环境污染;车辆的尾气、公路和桥梁的淋溶物、交通工具运输物质的散落物、交通事故中的物质泄露等,对路域水体土壤乃至大气产生污染;公路运行期间生活服务区的废水和垃圾污染、公路沿线的噪声污染等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2.2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①针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退化、演变、恢复与重建过程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虽然各行各业对生态环境建设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但现在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区域或点状建设工程(如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城镇建设等)的生态环境演化及其恢复重建中,研究对象过于宏观单一。由于公路线路长,跨越多种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环境设计面广,研究难度大,因而直至目前尚没有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退化、演化、恢复与重建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1,3,5]。②各种生态工程技术在公路路域应用的适应性研究不够。目前,公路边坡防护的技术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措施的采用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不同防护措施在不同生态环境区域应用的适用性分析和评价,缺乏系统的防护措施和方案。③缺乏对各种单一技术综合应用的集成研究。目前各种生态工程技术在国内一些高速公路建设中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片面强调机械植草技术,而对与之配套的植被设计问题缺乏系统研究,片面强调短期效果,忽略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自我更新能力等。④对路域生态工程实施后的效果缺乏系统的评价、分析与研究。公路生态恢复工程缺乏成本效益分析,单纯地追求景观化的倾向,造成了公路路域植被建植成本和养护成本太高,加重了公路部门的负担。目前我国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正处在大发展时期,许多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已应用到实际公路工程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和示范效果。如道路边坡防护技术、声屏障技术等。但是如何评价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究竟这些生态工程在何种程度上改善了路域和行车环境,目前尚无明确的研

  究成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5]。3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3.1加强公路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公路环境保护总体方案设计时,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方针,结合项目工程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综合考虑路网规划。结合地形、地物,针对路线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考虑不同的环境保护对象,使公路工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2加强公路建设实施阶段的环保措施生态环保。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严格控制工程破坏植被的面积,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尽可能对生物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产生最小扰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防治。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机械操作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噪声污染;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和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如加强施工管理,文明施工,集中施工,快速施工;堆料场加强管理设置合理的挡风墙,合理安排位置;保护水体环境,防止水污染,沥青、化学物品等不能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加强施工驻地生活污水管理,保护水体环境[2,15]。防止路域水土流失。加强对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弃土场、临时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工程所开挖、回填的山体、沟壑的土层裸露面要及时加固,路基土石方工程结束后应立即植草护坡。弃土方的堆放点应统筹安排,尽可能选择荒地,并应及时对弃土方进行压实,在其表面进行植被的覆盖。采取合理措施制定水土保持实施方案,限制水土流失,搞好公路沿线美化绿化工作。

  3.3坚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主要由整体性保护原则、时序性保护原则和空间性保护原则组成。公路路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很多生态因子组成,应该进行整体保护而非单独保护某种生态因子。公路建设与运行对路域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各样复杂的影响,有的影响很快就能表现出来,可有的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被人类发觉,所以要进行时序性保护;公路路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是综合因子的保护,不仅具有时序性,而且具有空间不均衡性,公路对区域长距离、中距离、短距离的影响,所以也要加强空间性保护措施。应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进行路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实现公路可持续发展。3.4加强公路生态工程技术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发展公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分地区进行不同时期的影像图数字化,进行定量分析,了解路域环境变化,进行路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改善路域生态环境,达到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目标[12,15]。4结语我国公路建设正在经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只有理念上树立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观念,在政策体制上实现公路工程设计的团队协作机制,在实际操作技术手段上实现科学的规划、评价、管理,采取先进的工程技术与科学方法,结合公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营整个过程来了解公路路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沈毅,晏晓林.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毛文碧,段昌群.公路路域生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3]孙仁娟,郭成刚,张斌.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03(5):75-76.[4]孙仁娟.山东省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4.[5]郝连娟,姚占勇.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方法评价[J].公路,2008,(6):188.[6]方世杰,舒安平.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工程植物多样性特征[J].公路交通科技,2009,26(6):154-158.[7]陈学平,姜玉林,张洪江,等.公路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现状与展望[J].水土保持与研究,2007,14(5):107-109.[8]肖念婷,杨军红.公路边坡生物防护与路域生态恢复[J].科技信息,2006,(6):50.[9]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课题组.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7,(3):7.[10]张媛,陈兵,饶黄棠,等.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交通标准化,2009,(21):170-174.[11]王建国.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生态环境与管理问题[J].科技信息,2009,(19):692.[12]杜智民.基于RS、GIS的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13]陈爱侠.路域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与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20(1):11-13.[14]秦志斌,刘朝晖,李宇峙.基于人地关系的公路路域生态系统建设[J].中外公路,2008,28(2):9-11.[15]庞向丽.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及措施[J].国防交通与技术,2006,4(3):32-35.[16]黄万才.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篇十一: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P>  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科学技术通过工业革命的形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长足进步。但它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灾难的来临。科学技术本身即是一个充满利弊的矛盾体,人们需要秉持理性的心态去审视权衡它,才能将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利弊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其中。从历史演化来看,科技的痕迹深深地烙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技术拓展和提升了人的能力,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尽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但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使人类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之中,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核威胁等。加之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利益的不同考虑与追求,以及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科学技术应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可造福万代,也可遗患无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站在唯物辩证的高度去认真审视科学技术的利弊,正确加以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远古时代,当人类刚刚从自然界的母体脱胎而来,尚处于穴居杂

  处、茹毛饮血的状态中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与自然还是合二为一的。但是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人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力量,与大自然既相联系、又相互制约。

  当人类历史进入18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犹如一只强有力的巨手,毫不留情地撕扯着现实社会中陈旧的生产方式与陈腐思想观念,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物质文明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它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

  纵观历史,科技革命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次又一次更加深刻、广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赋予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手段、新形势,使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快速拓展。同时也为人类发挥其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人类生活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这一切都表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

  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集中变化更为突出,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投入取代了“机械+劳动力”的劳动方式,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方向。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千百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巨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加之由于科技引发的危害事件频发,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正处在一个伦理道德失范的客观环境中。中外贤哲曾把智慧看成是社会祸患的根源,把技巧看成是人伦丧失的诱因。卢梭指出:科技的进步伴随着道德的退步,随同蒸汽机一同到来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战争是对人类社会最直接的破坏,科技的加入愈发扩大了这种破坏性。一部火药史就是半部战争史;声纳和飞机的发明,使得潜艇和战机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生命科学对传统观念、社会伦理、法律法规的挑战却是全方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1世纪初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得以测定并随之公布,或许一只潘多拉的盒子已经开启。这所引发的譬如基因歧视、克隆人等伦理学问题依旧困扰着人类。

  科技发展最大的负面效应恐怕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过分高估了自己支配自然的能力,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滥用,最终使自身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物灭绝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三、在舍得之间权衡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科学技术是一个正负效应互相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它对人类社会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科学技术的使用会产生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而人也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因此,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基础恰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失调。科学技术最终服务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不能因其负面效应就停止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调整好科技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尽量规避或降低其风险,避免科技单一的经济效益导向,避免科技成为人类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用以满足自身无限膨胀的各种欲望的工具。

  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

  【内容摘要】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环境的恶化问题正在逐渐加剧,面临着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式,我国的农村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已经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下面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应对策做出分析。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保护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生态环境是自然界水、土、气、生物、能源、矿物等

  生态因子及人类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等活动的耦合体,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1)农村生态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大气、动植物、交通、道路、构筑物等。(2)农村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资源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反过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会影响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为生活消费提供了经济收入,但没有生活消费需求,生活活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禽畜养殖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造成饮用水不达标;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2、化肥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农民群众对化肥的使用不够科学,从而使得大部分化肥并没有施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依靠雨水、空气流通、牲畜等间接方式将化肥带入河流、草地、林地等,造成了河流的污染,植物的增长迅速,使水体富养化,使植物营养不均发生病虫灾害,这对人、动物都是存在威胁的。再者就是在使用化肥的时候没有掌握化肥的使用量,往往过多使用,从而造成了土壤板结、酸碱性比例严重失调、地力下降。

  3、农药的滥用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先进,现在农业种植几乎所有作物都要喷洒农药。而农药的施放是以喷雾的形式喷洒在农作物上的,可是实际落在作物表面的农药并没有多少,而多数的农药还是被喷洒在了空气中,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而人在喷洒农药时会将这些喷洒在空气中的药物吸入体内,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

  4、空气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步有人力、畜力走向了机械化。使现在的农民朋友在秋收时都使用收割机来收割小麦。而落在地里的秸秆则直接点燃

  焚烧,这不但是对空气的又一次袭击,也是对草地森林的严重威胁,因为一旦起火,火势将很难控制,不仅会焚烧大面积的草地和森林,同时也会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浮尘的含量,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5、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偷排现象严重。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原因1.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

  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规范化,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2.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

  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3.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四、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1、加强管理制度,健全法制法规、依法管治农村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的工作重心。但面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不单单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当地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办法,如可依据当地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工矿污染等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切实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整治和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3、制定补偿机制,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发展生态农业。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示范区,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总结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性,发动最大多数的民众,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要素,充分利用政府干预,市场调节,政策引导,法制保障,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3﹞、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4﹞、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推荐访问: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 过程中 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