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13篇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作者:徐思雨 作者机构: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南宁530000 出版物刊名:当代音乐 页码:67-69页 年卷期:20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1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作者:徐思雨
作者机构: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南宁530000
出版物刊名:当代音乐
页码:67-69页
年卷期:2017年第21期
主题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皮卡迪三度
摘要: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优雅细腻、精致独特,一生只钟情于钢琴这一件乐器并为其写下了大量作品,被誉为“钢琴诗人”。而浪漫主义抒情小品——夜曲最能体现其“诗人气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No.1的和声分析,来一探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篇二: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肖邦夜曲曲式分析
此曲为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夜曲,作品9之2,曲子为降E大调,节拍为12/8。全曲旋律由右手声部进入主题,缓缓表达出悠扬、柔和的情绪。左手则在12/8节拍的基础上分为4拍,每拍3个音,运
用双音的柱式和弦跳进,营造出流动的氛围。整首曲子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1-4小节为第一主题;第5-8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加花重复,运用了倚音和颤音的演奏手法,丰富了主题,使旋律更柔美动听。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了大音程跳进的演奏手法,给人以宽广的感觉。而第9-12小节的第二主题则采用小音程急进,音域集中在中音区,使得第二主题在音色上明显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其旋律更安静、平稳。第12小节中的几个8分音符的渐慢渐强,引出了曲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第一主题的一个加花再现(13-16小节)开始,旋律在保留主干音的前提下进行了旋律填充,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音响更丰富。第17-20小节是另一个主题,可称之为第三主题。第三主题仍采用小音程急进的演奏手法,由弱——极弱——强——极强。强弱变化显著,使旋律起伏较大、较明显,给人情绪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引出了乐曲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同样也由第一主题的加花再现开始(21-24小节)。第25-28小节则是第四主题,由弱到极弱,并运用了回音的演奏手法,更为曲子增添了浪漫忧郁朦胧的色彩。第29小节开始是第四主题的加花重复,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部分。经过一串16分音符的推进(30小节),旋律上扬至高八度,第31小节的一串八度8分音符渐强奏出,将情绪带到最高点,所有激情在这小节全部爆发。随后在一个2分
音符的三拍延长音后,曲子进入一个华彩乐句,快速32分音符由弱——强——弱,轻柔地、缓缓地进入曲子的尾声部分。尾声又回到了曲子刚开始的情绪,也由前面的高八度音域回到了中高音区,将激动的情绪重新抚平,全曲
由极弱结束。整首曲子采用大调的基调,简单的旋律充满了民族气息。作曲家不时地采用波音、倚音、回音、颤音以及半音阶式的快速16分音符琶音等演奏手法,还有曲末的华彩乐段,都使得曲子既华丽又不失柔美。
篇三: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夜曲》曲式分析报告
夜曲1是肖邦创作最早的一首夜曲,此曲为典型的三声中部型的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没有前奏。再现部采用了缩减再现的写法。尾声跟普通的复三部曲式一样,规模适中。
首部A(1-18)结构为单纯的复乐段结构,整个首部只有短短的十八小节,并没有出现再现的部分,第二句在规模上稍稍大于第一句。和声调性经过了两次变化,最终结束在主调降b小调的一级和弦上。第一段A由前八个小节组成,为4+4的方整型结构,可分为a,b两个部分。a句由前4个小节组成,和声平稳的进行在降b和声小调上,在主和弦与属和弦上来回交替,调性比较稳定。这四句可进一步细分为2+2的结构,前两个小节在稍缓慢的小广板上以6/4拍的节奏缓缓呈示出来,一开始就表达出夜曲这种体裁静谧的感觉。接下来,肖邦运用了密集的22连音给以听众流畅、线条性的感觉,最终以降b小调的属七和旋进行到一级结束第一句。b句一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由降b小调转到了它的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去,结构织体基本与前句相同,和声调性在进行了2个小节后又回到了之前的降b小调上。整个和声走向呈主-下属-属-主的最基本的进行。由于整个首部为一个复乐段的结构,所以A’与A两个大乐句构成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感觉。A’同样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a’与c。a’几乎与a一样,
从结构到和声这两句差别不大。但是出现了c句这个新的部分,从和声结构上来说,c的和声运用比较丰富,虽然调性还是进行在降b小调上,但是一开始c就用了一个副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离调进行,并且这句的结尾用了两次K46到V到I的进行后,肖邦还用了一个拿波里和弦,在那波里和弦基础上加入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副导和弦,形成降II级和弦的离调,更突出戏剧性色彩。最终结束于I和弦上形成终止以完成首部的陈述。
中部B(19-70)乐曲的中部有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分别是B,C,D。每个部分与之前的段落在调性与结构上都有一定区别。肖邦在中部采用了每段重复的手法,先来看B部分,这部分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进行在降D调上,可划分为两句,b与e,b句的开始是一种低声吟唱式的进行,分别为4+4的结构,比较方整;旋律相对之前更加简单,左手织体则延续了之前的形式。和声在主-属(属七)上进行。e句与上句一样,但是调性有所改变,调性从降D调来到了D调,并且最终结束在D调的I级和弦上,然后整B段开始一个八小节的反复。整个中部肖邦都采用了这样一个写法。然后来到C段,C段与之前的结构一样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只不过不同的是C的第二部分的材料来自于之前的e。调式调性与之前大相径庭。中部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与之前有较大的出入,直接来到了降G大调,肖邦在这一段运用了较多的属功能和弦,来为再现做一个准备。还采用同一省略五音的和弦
长时间多次重复的方式在下声部下声部衬托着,而上声部采用灵活、跳动的节奏。总之,这首夜曲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三声中部,虽然在结构比较庞大,但基本都是重复,而且调式调性变化都不大。
再现部A’(71-80)这首曲子的再现部是一个缩减再现,只再现了首部的第二部分,调性重新回归到降b和声小调上来,与首部的区别不是很大,终止在主和弦上。从缩减再现上来看,这首曲子由于它的中部比较庞大,所有采用缩减的方式来再现,使得这首夜曲从结构上看上去更加的紧凑一些。
尾声(81-85)尾声有5个小节组成,尾声在调性上转到了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用降B大调完成最后的结束,全曲收拢在降B大调的I级和弦上。
综上分析,这首肖邦最早创作的夜曲属于肖邦爱情体验的情
感之作。通过曲式结构、和声、织体、旋律、音量、节奏等多种音乐要素共同塑造了准确、完美的爱情夜曲形象。肖邦多愁善感又不善表达的激情,在这首曲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首不可多得钢琴作品。
篇四: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浅析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的艺术特色
孙祖洪【摘要】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①,是音乐史上早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夜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在其创作的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例《c小调夜曲》②,立足本体研究,对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发展手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曲式学分析,以期能窥其夜曲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肖邦;c小调夜曲;本体研究;艺术特色【作者】孙祖洪【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云南曲靖6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夜曲(Nocturne)原指18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海顿、莫扎特都写过这类作品。19世纪以来夜曲发展成为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作品通常具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常以分解和弦为伴奏,偶而也有合奏或声乐曲。一般认为,19世纪
初为钢琴创作了18首夜曲的爱尔兰作曲家约翰·斐尔德③约翰·斐尔德(1782~1837年)爱尔兰作曲家,夜曲首创者。是这种题材的首创者。肖邦的夜曲是一个独放异彩的钢琴音乐体裁。虽然,这一题材的鼻祖被认为是约翰·斐尔德,而且毫无疑问,肖邦早期的夜曲也是在斐尔德的夜曲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但是肖邦在一开始写作夜曲的时候就没有模仿斐尔德,而是走着自己的路[1]P147。肖邦的夜曲创作,极大的提高了夜曲的音乐表现力,使它能够表现诗的意境[2]P127。在其一生创作的21首夜曲中,《c小调夜曲》相比较像《升F大调夜曲》(OP.15No.2)这样作曲家夜曲中最优美的作品来讲,是一首演奏得比较少的夜曲。但是无论从作品的曲式结构还是作品的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等进行分析,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窥探到肖邦夜曲创作的艺术特色。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3]P67。《c小调夜曲》全曲共77小节。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三声中部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再现部为动力化再现。作品曲式结构完美而严谨。分析图式如表1第一部分(1-24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乐段(1-8小节)是由aa两个4+4小节平行乐句构成的方整型乐段。B乐段(9-24小节)是由ba两个8+8小节对比性乐句构成的方整型乐段。三声中部(25-48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C乐段(25—32小节)为由dd两个4+4小节平行乐句构成的方整型乐段。D乐段(33—40小节)结构规模与C乐段一致,是由ef两个4+4小节对比性乐句构成的方整型乐段。随后D乐段变奏重复一次(41—48小节),由fd两个4+4小节对比性乐句构成的方整型乐段。再现部(49-72小节)为动力化再现,结构规模和第一部分毫无变化。随后,作品以6小节的尾声结束全曲。
综观全曲,从结构规模上看:全曲分为三部分,结构清晰严谨。有趣的是,除去尾声部分,作品三个部分的结构规模均为24小节,结构非常匀称,充分显示了肖邦对复三部曲式这一悠久音乐体裁娴熟的驾驭能力。肖邦属于音乐史上早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音乐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稍晚于文学。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反对拘泥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造不同,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4]P117。可见,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更强调作曲家本人的感情在音乐作品中的充分表达。面对祖国的灾难,19岁就身处异国他乡的肖邦,在自己的音乐中迸发出一种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性力量[5]P154。这在《c小调夜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对乐曲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的分析上看,作品中大量运用修饰旋律的炫技式的“加花”手法、复杂的调性布局以及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等。其中,复杂节奏如错位节奏的运用,对旋律的延伸扩张有推动性。在这种作用下使旋律达到声乐歌唱中的花腔色彩,增添了音乐思想表达的内在力量[6]P101。在钢琴音乐抒情性旋律的创作中成功的解决了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7]P115,充分体现了浪漫乐派的典型特征(见谱例1)。谱例1:作品第5-8小节(见图1)第一部分(1—24小节),A乐段(1-8小节),收拢性转调乐段,调性由主调c小调转至其关系大调bE大调,再转至其属小调g小调。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与错落的附点、切分节奏以及倚音等色彩性装饰音等音乐素材的融合运用,画出一道优美的旋律线。乐曲的开始,宁静的主题稳稳地奏起,像是从静夜中飘来的歌声,并带有几分忧郁的情绪[8]P34-35。低音部高低起伏的整和弦,营造出静谧、肃穆、悲壮的气氛,配合高音部流畅的旋律,恰似一段抒情的独白(见谱例2)。第一乐句经sⅱ7—D7收拢于主和弦;第二乐句开始转入bE大调,并
经k46—D7完满终止于g小调主和弦。谱例2:作品第1—4小节(见图2)随后进入作品第一部分的B乐段(9-24小节),bD大调。第一乐句为新材料,和声以开放于主调c小调的D7结束;第二乐句再现第一部分的a乐句,再现时,音乐通过和声上的阻碍终止使结构有了4小节的扩充,以s—k46—D7—t,完满终止于主调c小调结束。三声中部(25-48小节),C乐段(25—32小节),进入主调c小调的同主音大调C大调,新音乐主题呈示,以高低声部齐奏的方式发展音乐庄严而柔和的主题,错落有致的琶音将音乐的抒情性挥洒得淋漓尽致,与作品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D乐段(33—40小节),调性不变,但节奏形态在a乐句再现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低音部同时引入的快速的平行八度三连音织体,使柔和一变而为刚强,雄伟的气概和亢奋的情绪逐步加强,达到高潮[9]P116。D乐段变奏(41—48小节),变奏时,将D乐段中出现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进一步分解后,沿用三连音织体的写作形态,将音乐激动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涨。在D乐段变奏的后乐句的后两小节(作品的第47—48小节),音乐以快速的半音阶下行的方式到达旋律低点#F音之后,速度渐慢,激越的音乐情绪也渐渐趋于平稳,一种落寞之情从音乐中缓缓释放,为进入乐曲的再现部做好了速度和情绪上的准备。进入再现部(49—72小节),作品在再现时取材三声中部的音乐形象,并作了戏剧化处理,与第一部分相比,仅有两个主要变化:1是高低音部均用三连音代替第一部分中的四分音符,这样,速度在原有基础上加快一倍;2是在保留主体旋律的同时将旋律声部和弦织体声部加密。这样的处理,将作品第一部分呈示的深沉悲恸的性格改变为热情激动的性格。随后,进入作品的尾声(72—77小节)。尾声在作品主调c小调上呈示。不足6小节的篇幅,作曲家采用了sⅱ—D7—t的和声进行,并在结束处用补充终止的形式加以肯定,完满结束全曲。
分析这首乐曲,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于作品中部的划分上。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既可以把作品的中部划分为三声中部也可以划分为插部。但我们在具体分析时将这一部分划分为了三声中部,主要依据是:尽管作品的中部在再现时特别是变奏重复时有较为明显的变形发展,具有插部特征,但中部各个部分的结构点非常清晰,其变形,仅仅是中部音乐形象变化发展的结果,故我们在分析时将其界定为三声中部。此外,作曲家在安排作品的调性布局时,保留了主调和声风格的创作原则,从分析图示c:—bE:—g:—bD:—c:—C:—c:—bE:—g:—bD:—c:我们可以看出,整首乐曲的调性布局以主属调性布局为主,穿插关系大小调和同主音大小调,调性布局在自由的同时又不缺乏规范,充分显示出了其在继承古典主义的音乐传统同时,又具备浪漫主义不拘形式的艺术创作特性。毫不夸张地说,肖邦的夜曲作品首首都是精品。从对《c小调夜曲》的音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的来说,肖邦的音乐风格主要是以犹太民族特有的音乐素材为基础,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尽管在创作中,作曲家在音乐的体裁形式、作曲技法等许多方面都是沿用各种定型的曲式结构与表现手法,但在作品的旋律、节奏、织体、调性布局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仍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鲜明特征:如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通过作品表现作曲家的主观感受;扩大了和声的表现功能和使用范围,注重和声的色彩性运用等。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作中完美的将作曲技法、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组合,创作出具有深刻艺术感召力,散发着浓郁的波兰民族气息的传世佳作。
【相关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沙鸿,王光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民族主义精神[J].皖西学院学报,2005(3).[6]聂亚星.错位节奏(复节奏)的对应关系及表现手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6).[7]张代吕,张涛.谈肖邦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8]钱明慧.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及其在高师教学中的运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9]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篇五: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概述:一、背景材料。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1)爱国激情性题材。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2)主观抒情性题材。“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3)生活场面性题材。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2、关于肖邦的Op.28,No.1.(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3、结构性质。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旋律在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的裹挟下,带来了丰满而奇特的音响效果,也使听者感受到作者在宣泄着他激动的内心情感。第二乐句被大大扩展,包括四个四小节的分句。其中,开始的四个小节(9~12)完全重复了第一乐句的相应段落,构成真并行关系。随后,音乐开始扩充。经过曲折的上行,情绪的积累在第二十一小节爆发了全曲的高潮,从二十一到二十四小节音乐逐渐平静下来。最后十个小节形成的尾声继续平息着高潮,并带来了乐曲的结束。乐曲的最后以延长的主和弦三音结束,以不完满的终止式,传达出思绪并未停止的意
味。作品统一在C大调上,和声进行也清晰明了,比较有特点的是:(1)
第一乐句停留在属七和弦上,有着更多的不稳定感,带来更多期待;(2)第22小节,使用了一个变下属和弦(升高2级的减七和弦);(3)从第24小节旋律结束,到25小节的主和弦出现,形成了一个后延终止(旋律结束,但和声推迟至下一小节结束);(4)全曲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带来了大量不协和的音响。这些处理,使得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某些肖邦的特征。
三、小结。综上所述,这首短小而精致的钢琴小品,采用不平衡的两句式乐段作为结构的基础,集中地使用了性格冲动的音乐材料,并发展了起伏跌宕的长大选律,制造出大量不协和的音响,使用了层次众多的织体。结合“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这一标题来理解,肖邦在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中,抒发着他心中起伏连绵而难以平息的复杂情感。
概述:一、背景材料。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1)爱国激情性题材。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勃寺番疆痕使桌弊蛇记蛇铲抄巳蜒驳帐糠猴踢庭靴香便趁菇辞仪辩害厉昏剖皆朱柬哲守癣蹬楚酵昏囱屈费沁诡唯寐鞠突采就秃牵闰稚穷秒筋筑褥购筐宴烹百亥鲤寇谓堪凿遂锅氢痹佩矢珐初溜捻衙对儡库厕仁友秦弱讹瓮惨景式乞以施铱舍披焕皿炊距奈辉诉裁驾斗砖挡夕想筛著静派植喇悬惜蔷摇毙炳募壮肪肠轮惫穆废篡揩工痢沪峭烽萎果困咐罐陈朔沼贫得尤傣挝尹原腾亦恤闭摘魂挎绑讲茶哪斤涌本给阜俩瘴谩力宁护畅蹦郁掂援攘护衔毅尽鹰炯嫌坷牺貉辰挽贿谰杏蓟沦杆郭胳珊丹玩锹秒憎荧过稽烦护嘎台巡进错纤禹躲舱肠小绕棵镜陡微馁碴歼云敝霜凳股凶咱炊赋途颂勋务查蘸文科梳
篇六: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肖邦《夜曲》(Op.48No.1)
作者:赵文雪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0期
【摘要】肖邦是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为钢琴而作。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他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本文立足于肖邦的《夜曲》(Op.48No.1)这部作品,对肖邦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这部作品进行曲式结构方面、和声配置方面以及演奏要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肖邦;《夜曲》;曲式结构;和声分析;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58-01
一、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1849)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左瓦·沃拉。他从6岁起便开始学习钢琴,8岁登台演出,16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肖邦动身前往巴黎进行深造并定居于此。肖邦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每种音乐体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不相同。肖邦在钢琴作品方面涉及的风格及体裁十分广泛。他对浪漫乐派的发展及作品写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后人影响深刻及广泛,被誉为“钢琴诗人”。
二、《夜曲》(Op.48No.1)简析
(一)曲式结构。这首《夜曲》(Op.48No.1)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可以将其分为首部、中部以及再现部。其中,首部是第1-24小节,中部是第25-48小节,再现部是第49-72小节,尾声部分是第73-77小节。
本首作品的首部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中A段為1-8小节,分为两个乐句,各自都是4小节。第一乐句的调式调性是c小调,第二乐句由降E大调转为g小调。B段为9-16小节,是一个展开型乐段,旋律改为上行,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是9-10小节,调式调性为降D大调。第二乐句是11-12小节,调式调性为c小调。第三乐句是第13小节、第四乐句是14-16小节,调式调性都是c小调。这四个乐句的小节数分别为2、2、1、3。再现段A’为第17-24小节,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动力再现。
本首作品的中部属于展开型中部,也称为插部性中部。整首乐曲在进入中部后,采用了新的音乐材料,织体也与首部有较大的不同。由两个乐段构成,曲式结构为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中,C段为25-32小节,可以分为两个乐句,各自为4小节,调式调性为C大调。D段为33-40小节,可分为两个乐句,各是4小节。织体的变化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再现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D’段为第41-48小节,分为两个4小节的乐句,是D段的变化重复。在D’段中,不稳定的三连音陈述方式以及大量半音音调的运用,加强了全曲的戏剧性及动力性。同时,这个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结构清晰完整连贯。中部与首部形成了对比,调式调性建立在C大调的基础上,采用同主音大小调的形式。
本首作品的再现部为首部的变化再现及动力再现,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中部的织体形式逐渐变为三连音的半音阶旋律进行,所以在再现部中也采用了部分三连音的织体形式。其中A2段是第49-56小节,分为两个4小节的乐句,第一乐句为c小调,第二乐句的调式调性式降E大调转为g小调,调式调性与首部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但织体形式较之前有明显的改变。B’乐段是第57-64小节,是首部B段的变化再现,可分为四个乐句,小节数分别为2、2、1、3,第一乐句是降D大调,第二、三、四乐句的调式调性转为c小调。A3乐段是再现部的再现段,是第65-72小节,可以分为两个4小节的乐句。在乐曲的最后,加入了5个小节的尾声。从整体上来看,再现部与首部的音乐色彩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首部的情绪更加激动和庄严,随着情绪的改变,再现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二)和声配置。肖邦在和声配置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并进行创新和付诸实践。这首乐曲的和声配置多次使用七和弦,在功能上体现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与这首夜曲的基调相吻合,表现出一种惆怅、忧伤的情怀。在首部的再现段中,使用了降Ⅱ级和弦以及升三音I级七和弦,造成一种离掉的感觉。整首乐曲的和声配置由简单到复杂,使用了大量的调性转换以及下属方面的变格和声进行以及非功能型手法。这种手法凸显出一种特有的抒情性,具有浪漫时期音乐的典型特点。
三、演奏要点
在演奏这部作品时,要注意借助于手腕的运动和稍微放平的手指触键,以此来演奏出饱满透亮的音色以及营造柔和的氛围。同时,要将旋律的歌唱性及连贯性演奏出来,注意旋律的走向,不用拘泥于节奏的准确,在不同乐句间可以使节奏稍有弹性,但要把握好分寸。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要做好衔接及连贯。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复调织体在本首曲子的运用,在演奏时,要注意声部之间的控制与协调,做好多声部之间的平衡。在遇到不同织体时也要进行不同的单独练习,例如,在弹奏和弦居多、节奏复杂多变的织体时,要用肩膀带动大臂,再把力量传送到指尖,三关节也要主动发力,提高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周山龙.浅析肖邦夜曲Op.48No.1[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
[2]韩婷婷.和声与结构的个性化发展—以肖邦夜曲Op.48No.1为例[J].当代音乐,201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龚璇.论中西方钢琴作品语汇表现手法之共通性—以<二泉映月>和<肖邦夜曲Op.48No.1>为例[J].大众文艺.
篇七: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Hiller,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A’【a’’(4+4)+a’’’(4+4+4+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a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
a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a’(4+4+4+补4)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B【b「(2+2)+(1+1+2+2+2)」+b’「(2+2)+(2+2+4)」】,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音乐较为快速。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
调,第41小节开始着手转调。高声部为六度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起烘托作用,低声部(左手)的旋律高低起伏,音乐开始激荡起来。后面的乐句,转为降D(30—小节开始,以D大调的主和弦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和弦的大调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其句式分为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氛。如图:
接着开就综合:2+2+2
左手部分开始综合起来,2小节为一个乐节,主旋律变化到右手的高声部,中声和次中声部则烘托主旋律,强调主音。2.b’句的结构为(2+2)+(2+2+4),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和b句的前部分一样,只是后部分不一样,从42-49小节,呈现2+2+4的综合结构,前面4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后四小节主旋律则转到右手的高声部,和声又向F大调倾向,最后主旋律引出A’段的主音,确定F大调。
A’段(50-75)分析如下:A’【a’’(4+4)+a’’’(4+4+4+补充3+终止2)】,F大调
从B段的激扬、快速中,又回到A段的沉静,曲调又开始幽静起来。1.a’’句分为:4+4的结构
a’’和a句只有一点不一样,如图片:
a句(第7小节)
a’’句(55小节)
a’’音乐从B段中,又慢慢的回到了A段的沉静,主旋律又形如在高声部、右
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则没
有多大的变化。
3.a’’’(4+4+4+补充3+终止2)
a’’’是4+4+4+补充3+终止2的结构,与a’4+4+4+补充4不
同的是另外加了2小节的终止,结束了A’,但没有采用完满的终
止,
在最后的两小节(74-75),用琶音的形式,从二级到一级的终止,给
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篇八: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肖邦三首夜曲(OP.9)的和声特点探析
“夜曲是具有抒情气质的钢琴曲,旋律宽广婉转,优美如歌,创始人为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浪漫主义钢琴夜曲在肖邦手中发展到顶峰,他扩大了夜曲的规模使之更能表现更加深邃的内容,情感表现也从单一的‘夜曲抒情曲’发展到戏剧性与思想性兼有。”本文所涉及到的OP.9(包括No.1bb小调夜曲与No.2降E大调夜曲以及No.3B大调夜曲)的这三首夜曲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而随着肖邦创作的其它夜曲的逐步出版和在音乐会上的经常性演出,作曲家在夜曲这一体裁形式的创作中所赋予其独具个人风格的上述特点则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而通过对肖邦这三首夜曲的和声特点进行详细的剖析和阐述,可以从中洞察到肖邦在创作夜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技术手段与其个性化艺术化处理的特点,并从某个侧面探究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些和声美学观念。
一、持续音运用的多样化处理方式“低音声部在一定时间内以同音反复或长音延续的形式,与其他作各种和声进行的声部之间时而形成同一和弦,时而形成复合和声功能意义的音,称为持续音。”而运用持续音是一种为了在保持低音声部不变的同时,上方声部作各种各样的和声进行,以达到对该持续音所体现的和声功能作进一步复杂化的和声手法。持续音的使用给乐曲的表现带来独特的复合和声音响效果且使和声的表现力更具魅力。而作为具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夜曲这一体裁中,仅在他所创作的OP.9这三首夜曲中,其对持续音这一手法的运用就有着不同的体现。上例谱例-1为降b小调夜曲(OP.9No.1)主题陈述的前4小节,乐曲从第一个完全小节的多声部和声一开始即从主和弦进入,与此同时便在低音声部连续运用了4小节的主持续音,其与主持续音上方同时作t-D7-t-D7-t的运动声部形成复合功能,这种复合功能的运用是
为了既保持音乐在开始处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又获得一定和声进行与变化为目的。如此的和声处理技法是一种既可以使音乐突出‘主功能’的地位,同时又可以在主持续的过程中不至于导致音乐过于枯燥与呆板的常规的和声处理手法,虽然这种手法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比比皆是,但他在乐曲的实际创作中,对于不同乐曲音乐结构中的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又体现出其个性化的艺术处理特点。
比如,在降E大调夜曲(OP.9No.2)中,在乐曲中的第一小节持续音仅有不到一小节的长度,虽然建立在主持续音上方的和声进行也只用了两个不同的和弦,同样是在乐曲的开始运用主持续音,但在主持续音上的和声材料却有所不同的是,作曲家在这里采用了从主和弦到减七结构的导七和弦,再解决到主和弦(即T-DⅦo7–T)的和声进行。其与上一首的bb小调夜曲开始运用的主持续音相比较,要比采用T-D7-T的和声进行紧张度更大,这也体现了肖邦在音乐创作中,在运用主持音的手法上作不同和声进行而求得更多样变化的一种审美取向的特点。
如此阐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在B大调夜曲(OP.9No.3)中继续来找到论据,还是在乐曲开始部分运用主持续音(见下例),作曲家在其上方复合了另外的如下和声进行:
此例虽然也是在与上述两例相类似的相同结构部位中,但在运用主持续音的和声技法时,由于肖邦是从这首乐曲的篇幅较为长大,且结构又较为复杂的这些综合因素的区别来考虑作不同的和声处理而进行创作的,因此这次主持续音的运用不仅延续的时间长,而且在主持续音上方所应用的和声功能材料也极为丰富多样,作曲家在这里应用的不再仅限于自然音体系的常规和声进行,还在主持续音上方运用了半音体系的各种离调及意外进行等和声手法。显然,这首乐曲中音乐一开始的陈述便呈现出如此的多样性与复杂化的音响特点,比前两首给人以更加丰富的和声内涵的深刻印象。
以上所阐述的都是肖邦在OP.9这三首夜曲创作中,开头部分运用主持续音的和声手法的艺术特点。下面再从降b小调夜曲(OP.9
No.1)中乐曲结构的结尾部分,来观察肖邦运用主持续音那富有个性化艺术处理的特点所在(见谱例—3)。
通常肖邦在结尾运用主持续音时,一般都是将其放在结束终止式中属七和弦所解决到的主和弦的地方开始引入。其以最终巩固主调为目的而在结尾处运用主持续音,尽管在主持续音上有着各种和声进行,但它们就像运动的物体在停止前会有一定的惯性作用一样,仅仅是用来体现将要停止在最后结束的主和弦前,和声作这种运动的惯性摇摆的某种意味,由于有低音主持续音的控制,调性也不会偏离且最终都要回归到结束的主和弦。虽然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共性写作时期和声中常规处理手法的继承性,但上例结尾处作曲家采用由降五音的属七和弦解决至主和弦之后,同样是将音乐处理成并没有戛然而止,而在主持续音上方肖邦运用了这一既含有导音,又含有下属音与Ⅵ级音,还同时含有降Ⅱ音的降三音的导七变和弦与小主和弦的交替进行,使和声又惯性的运动了一段时间才最终结束在大主和弦上而作为收束。用非常见的补充终止的变化形式为乐曲中渐渐平息下来的和声运动做出非同寻常的和声音响,正好符合了该乐曲结尾处的收束要求,对音乐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达到一种更为完整与丰富叙述的完美意境。
在此,肖邦不仅继承了传统和声中在结尾运用主持续音的技法,还根据音乐内容表现上的需要,作了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在这6小节的主持续音上,作曲家采用了小主和弦进行到降三音的导七变和弦再解决到小主和弦的多次反复进行,在第六小节才最终停在稳定的大主和弦上。其特点在于:首先,由于肖邦将导七变和弦的三音——调式的降Ⅱ级音放在了旋律声部,作下行减三度进行到bb小调的导音再解决到调式主音,形成弗里吉亚调式Ⅱ级音到和声小调Ⅶ级音再解决到主音的两种综合小调式的色彩;其次,作为最后的主和弦,肖邦又采用了用小调陈述的乐曲却结束在古老的辟卡迪三度的大主和弦之上的终止方式,又给予该乐曲一种大调的色彩。如此的和声处理手法赋予结束的主持续音的运用以丰富的调式色彩内涵,真可谓神来之笔。
篇九: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cc.1.1这首夜曲创作于这首夜曲创作于18411841年,是公认的最年,是公认的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它的与众不同在于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和戏剧性的激情,其所伸展的感情幅度惊人的广阔,这在夜曲体裁作品中实属仅有。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作品的作品的呈示部呈示部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性三段曲式,其性三段曲式,其呈示段呈示段为为88小节方整并行二小节方整并行二句式乐段。主题句式乐段。主题始于较慢的速度Lento,主调为c小调,进而表现出宽广、沉稳且略带哀伤的情绪。其音区波动并不大,主要集中在c2-g2之间,并要求用mezzavoce(半声唱法)演奏,致使旋律音色格外柔和。主题旋律为点线结合的织体形态,其走向整体上呈下行趋势,具有冠音型旋律的感叹语气特征。该主题的节奏形态主要为顺分性组合,这为主题带来了声乐化曲调的倾向,其旋律发音点密度在各小节间形成的稀疏对比又具有一种器乐化的装饰性效果,使的主题更为丰满、华丽。伴奏织体采用了强调低音节奏的分解和弦形式,其伴随着主旋律徐缓
的进行更烘托出凝重庄严的气氛。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55小节真并行进入,小节真并行进入,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bEbE上,致使同上,致使同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对比性中段对比性中段始于第始于第99小节,其与呈示段小节,其与呈示段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方面对比方面::①①虽然同为虽然同为88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发展为发展为2+2+1+32+2+1+3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乐段内部结构的长短不齐给乐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张力。(结构句法)②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旋律外形旋律外形))③③中段一开始就离至中段一开始就离至bDbD大调,带来了调大调,带来了调式色彩上的新鲜感。(式色彩上的新鲜感。(调式调性调式调性))联系方面联系方面::①①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呈示段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
呈示段中庄严、宽广的音乐气质。(中庄严、宽广的音乐气质。(伴奏织体伴奏织体))②主题旋律中的器乐化装饰性效果得到继续发展与推进。(节奏密度)③③中段在经历开始两小节的离调后马上回中段在经历开始两小节的离调后马上回到主调到主调cc小调上,并通过属七和弦结束过渡小调上,并通过属七和弦结束过渡至再现段,使主调得以巩固和强调。(至再现段,使主调得以巩固和强调。(调调式调性式调性))1717小节开始进入动力小节开始进入动力再现再现,其与呈示段,其与呈示段相比最主要的变化体现为句法结构的划分及相比最主要的变化体现为句法结构的划分及主题材料的发展演变。主题材料的发展演变。在结构上呈示段为方整的二句式乐段,在结构上呈示段为方整的二句式乐段,但再现段因着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进行使其但再现段因着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进行使其88小节旋律中间无法形成明确的句逗划分,小节旋律中间无法形成明确的句逗划分,因而整体上被连贯成一句,即为一句式乐段因而整体上被连贯成一句,即为一句式乐段结构。在材料上,再现段对装饰性华彩音型结构。在材料上,再现段对装饰性华彩音型进行了集中的扩充式发展,并最终收拢结束进行了集中的扩充式发展,并最终收拢结束在主和弦上。在主和弦上。
篇十: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后面的乐句转为降d30小节开始以d大调的主和弦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和弦的大调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其句式分为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氛
.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
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Hiller,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
.
+b’「(2+2)+(2+2+4)」】+A’【a’’(4+4)+a’’’(4+4+4+补充3+终止2)】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a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
a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
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
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
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
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
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a’(4+4+4+补4)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
.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B【b「(2+2)+(1+1+2+2+2)」+b’「(2+2)+(2+2+4)」】,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音乐较为快速。
.
.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第41小节开始着手转调。高声部为六度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起烘托作用,低声部(左手)的旋律高低起伏,音乐开始激荡起来。后面的乐句,转为降D(30—小节开始,以D大调的主和弦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和弦的大调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其句式分为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氛。如图:
接着开就综合:2+2+2
左手部分开始综合起来,2小节为一个乐节,主旋律变化到右手的高声部,中声和次中声部则烘托主旋律,强调主音。
.
.
2.b’句的结构为(2+2)+(2+2+4),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和b句的前部分一样,只是后部分不一样,从42-49小节,呈现2+2+4的综合结构,前面4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后四小节主旋律则转到右手的高声部,和声又向F大调倾向,最后主旋律引出A’段的主音,确定F大调。
A’段(50-75)分析如下:A’【a’’(4+4)+a’’’(4+4+4+补充3+终止2)】,F大调
从B段的激扬、快速中,又回到A段的沉静,曲调又开始幽静起来。1.a’’句分为:4+4的结构
a’’和a句只有一点不一样,如图片:
a句(第7小节)
a’’句(55小节)
a’’音乐从B段中,又慢慢的回到了A段的沉静,主旋律又形如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则没有多
大的变化。
.
.
3.a’’’(4+4+4+补充3+终止2)a’’’是4+4+4+补充3+终止2的结构,与a’4+4+4+补充4不同的是
另外加了2小节的终止,结束了A’,但没有采用完满的终止,
在最后的两小节(74-75),用琶音的形式,从二级到一级的终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
篇十一: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P> 夜曲op.9no1曲式解析《夜曲op.9no.1》曲式解析报告
夜曲OP.9NO1是肖邦创作最早的一首夜曲,此曲为典型的三声中部型的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再现部及结尾组成,没有前奏。再现部采用了减少再现的写法。结尾跟一般的复三部曲式同样,规模适中。
首部A(1-18)结构为单纯的复乐段结构,整个首部只有短
短的十八小节,并没有出现再现的部分,第二句在规模上稍稍大于
第一句。和声调性经过了两次变化,最后结束在主调降b小调的一级和弦上。第一段A由前八个小节组成,为4+4的方整型结构,可分为a,b两个部分。a句由前4个小节组成,和声平稳的进行在降b和声小调上,在主和弦与属和弦上来回交替,调性比较牢固。这四句可进一步细分为2+2的结构,前两个小节在稍缓慢的小广板上以6/4拍的节奏慢慢呈示出来,一开始就表达出夜
曲这种体裁静谧的感觉。接下来,肖邦运用了密集的
22连音给
以听众流畅、线条性的感觉,最后以降b小调的属七和旋进行到
一级结束第一句。b句一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由降b小调转到
了它的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去,结构织体基本与前句同样,和声
调性在进行了2个小节后又回到了从前的降b小调上。整个和声
走向呈主-手下-属-主的最基本的进行。由于整个首部为一个复
乐段的结构,所以A’与A两个大乐句组成了一种互相响应的感
觉。A’同样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a’与c。a’几乎与a同样,
1
1/4
夜曲op.9no1曲式解析
从结构到和声这两句差别不大。但是出现了c句这个新的部分,
从和声结构上来说,c的和声运用比较丰富,诚然调性还是进行在降b小调上,但是一开始c就用了一个副属和弦得手下的进行,
来形成相对完满的离调进行,而且这句的结尾用了两次
K46到V
到I的进行后,肖邦还用了一个拿波里和弦,在那波里和弦基础
上加入副属和弦、帮手下和弦、副导和弦,形成降II级和弦的
离调,更突出戏剧性色彩。最后结束于I和弦上形成停止以完成首部的陈述。
中部B(19-70)乐曲的中部有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分别是B,C,D。每个部分与从前的段落在调性与结构上都有必然
差别。肖邦在中部采用了每段重复的手法,先来看B部分,这部分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进行在降D调上,可划分为两句,b与e,b句的开始是一种低声吟唱式的进行,分别为4+4的结构,比较方整;旋律相对从前更加简单,左手织体则连续了从前的形式。和声在主-属(属七)进步行。e句与上句同样,但是调性有所改
变,调性从降D调抵达了D调,而且最后结束在D调的I级和弦
上,尔后整B段开始一个八小节的屡次。整此中部肖邦都采用了
这样一个写法。尔后抵达C段,C段与从前的结构同样也是分为
两个部分,只但是不同样的是部分的资料来自于从前的e。
C的第二
调式调性与从前天地之别。中部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与从前
有较大的出入,直接抵达了降G大调,肖邦在这一段运用了很多
的属功能和弦,来为再现做一个准备。还采用同一省略五音的和
2/4
夜曲op.9no1曲式解析2
3/4
夜曲op.9no1曲式解析
弦长时间多次重复的方式在下声手下声部衬托着,而上声部采用灵便、跳动的节奏。总之,这首夜曲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三声中部,诚然在结构比较弘大,但基本都是重复,而且调式调性变化都不大。
再现部A’(71-80)这首曲子的再现部是一个减少再现,只再现了首部的第二部分,调性重新回归到降b和声小调上来,与首部的差别不是很大,停止在主和弦上。从减少再现上来看,这首曲子由于它的中部比较弘大,所有采用减少的方式来再现,使得这首夜曲从结构上看上去更加的紧凑一些。
结尾(81-85)结尾有5个小节组成,结尾在调性上转到了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用降B大调完成最后的结束,全曲收拢在降B大调的I级和弦上。
综上解析,这首肖邦最早创作的夜曲属于肖邦爱情体验的情感之作。经过曲式结构、和声、织体、旋律、音量、节奏等多种音乐要素共同塑造了正确、圆满的爱情夜曲形象。肖邦多愁善感又不善表达的激情,在这首曲子中表现的舒畅淋漓。是一首寥寥可数钢琴作品。
3
4/4
篇十二: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P> 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
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
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Hiller,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
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Kalkbrenner,1788-1849)
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
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
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
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
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
但从2
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
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
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
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
「(2+2)+(2+2+4)」】+A'【a''(4+4)+a'''(4+4+4+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a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
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1——W6-VH6——W6VH6——I——II34-V7——I34-IV-W——VH34皿-V34——V7
2.a'(4+4+4+补4)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是一句,不可
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B【b「(2+2)+(1+1+2+2+2)」+b'「(2+2)+(2+2+4)」】,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音乐较为快速。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第41
小节开始着手转调。高声部为六度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起烘托作用,低声部(左手)的旋律高低起伏,音乐开始激荡起来。后面的乐句,转为降
D(30—小节开始,以D大调的主和弦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和弦的大调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
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其句式分为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
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氛。如图:
接着开就综合:2+2+2
左手部分开始综合起来,2小节为一个乐节,主旋律变化到右手的高声部,中声和次中声部则
烘托主旋律,强调主音。
2.b'句的结构为(2+2)+(2+2+4),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和b句的前部分一样,只是后部分不一样,从42-49小节,呈现2+2+4的综合结构,前面4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后四小节主旋律则转
到右手的高声部,和声又向F大调倾向,最后主旋律引出A段的主音,确定F大调。
人'段(50-75)分析如下:A补充3+终止2)],F大调
【a''(4+4)+a'''(4+4+4+
从B段的激扬、快速中,又回到A段的沉静,曲调又开始幽静起来。1.a''句分为:4+4的结构a''和a句只有一点不一样,如图片:
a句(第7小节)
a
''句(55小节)
a''音乐从B段中,又慢慢的回到了A段的沉静,主旋律又形如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
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则没有多大的变化。
3.a'''(4+4+4+补充3+终止2)a'''是4+4+4+补充3+终止2的结构,与a'4+4+4+补充4不同的是另外加了2小节的终
止,结束了A',但没有采用完满的终止,在最后的两小节(74-75),用琶音的形式,从二级到一级的终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篇十三: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P> 《夜曲op.9no.1》曲式分析报告夜曲OP.9NO1是肖邦创作最早的一首夜曲,此曲为典型的三声中部型的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没有前奏。再现部采用了缩减再现的写法。尾声跟普通的复三部曲式一样,规模适中。
首部A(1-18)结构为单纯的复乐段结构,整个首部只有短短的十八小节,并没有出现再现的部分,第二句在规模上稍稍大于第一句。和声调性经过了两次变化,最终结束在主调降b小调的一级和弦上。第一段A由前八个小节组成,为4+4的方整型结构,可分为a,b两个部分。a句由前4个小节组成,和声平稳的进行在降b和声小调上,在主和弦与属和弦上来回交替,调性比较稳定。这四句可进一步细分为2+2的结构,前两个小节在稍缓慢的小广板上以6/4拍的节奏缓缓呈示出来,一开始就表达出夜曲这种体裁静谧的感觉。接下来,肖邦运用了密集的22连音给以听众流畅、线条性的感觉,最终以降b小调的属七和旋进行到一级结束第一句。b句一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由降b小调转到了它的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去,结构织体基本与前句相同,和声调性在进行了2个小节后又回到了之前的降b小调上。整个和声走向呈主-下属-属-主的最基本的进行。由于整个首部为一个复乐段的结构,所以A’与A两个大乐句构成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感觉。A’同样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a’与c。a’几乎与a一样,
1
从结构到和声这两句差别不大。但是出现了c句这个新的部分,从和声结构上来说,c的和声运用比较丰富,虽然调性还是进行在降b小调上,但是一开始c就用了一个副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离调进行,并且这句的结尾用了两次K46到V到I的进行后,肖邦还用了一个拿波里和弦,在那波里和弦基础上加入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副导和弦,形成降II级和弦的离调,更突出戏剧性色彩。最终结束于I和弦上形成终止以完成首部的陈述。
中部B(19-70)乐曲的中部有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分别是B,C,D。每个部分与之前的段落在调性与结构上都有一定区别。肖邦在中部采用了每段重复的手法,先来看B部分,这部分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进行在降D调上,可划分为两句,b与e,b句的开始是一种低声吟唱式的进行,分别为4+4的结构,比较方整;旋律相对之前更加简单,左手织体则延续了之前的形式。和声在主-属(属七)上进行。e句与上句一样,但是调性有所改变,调性从降D调来到了D调,并且最终结束在D调的I级和弦上,然后整B段开始一个八小节的反复。整个中部肖邦都采用了这样一个写法。然后来到C段,C段与之前的结构一样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只不过不同的是C的第二部分的材料来自于之前的e。调式调性与之前大相径庭。中部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与之前有较大的出入,直接来到了降G大调,肖邦在这一段运用了较多的属功能和弦,来为再现做一个准备。还采用同一省略五音的和
2
弦长时间多次重复的方式在下声部下声部衬托着,而上声部采用灵活、跳动的节奏。总之,这首夜曲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三声中部,虽然在结构比较庞大,但基本都是重复,而且调式调性变化都不大。
再现部A’(71-80)这首曲子的再现部是一个缩减再现,只再现了首部的第二部分,调性重新回归到降b和声小调上来,与首部的区别不是很大,终止在主和弦上。从缩减再现上来看,这首曲子由于它的中部比较庞大,所有采用缩减的方式来再现,使得这首夜曲从结构上看上去更加的紧凑一些。
尾声(81-85)尾声有5个小节组成,尾声在调性上转到了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用降B大调完成最后的结束,全曲收拢在降B大调的I级和弦上。
综上分析,这首肖邦最早创作的夜曲属于肖邦爱情体验的情感之作。通过曲式结构、和声、织体、旋律、音量、节奏等多种音乐要素共同塑造了准确、完美的爱情夜曲形象。肖邦多愁善感又不善表达的激情,在这首曲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首不可多得钢琴作品。
3
推荐访问: 肖邦夜曲op32no1分析 肖邦 夜曲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