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7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作者:宁丽丽 作者机构:云南省大理大学文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全球传媒学刊 页码:137-146页 年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作者:宁丽丽
作者机构:云南省大理大学文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全球传媒学刊
页码:137-146页
年卷期:2016年第3期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育体系
摘要:清华、复旦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暨研讨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来自南北两地的新闻传播学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展开积极讨论,认为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结合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实际情况,吸收中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精髓,理性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素养的新闻人才,建设既富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会主义教育理论时代意义方法论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时代意义方法论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因此,从理论层面上系统总结与归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的鲜活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
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
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2、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06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7%、%、22%;
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年以上和年以上。但是,面对上述成绩,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3、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实践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基于整个社会实践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为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变革提供着新的理论指导与旗帜方向。从现实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成。
从研究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热潮。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投资观、教育质量观等,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因此,上述条件的具备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系统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始于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孕育与催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教育等重大理论
和实际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1、关于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确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无疑后者是更持久与更根本的发展动力。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将教育和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
三个重点之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报告中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教育又通过培养人影响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党中央从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联系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又得到进一步深入阐发,具体表现为:对于教育的论述已从文化领域转入社会民生领域。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民生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服务与依靠”的命题判断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因此,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明确教育目的十分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与特定时期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教育目的上曾有过曲折,就是对特定时期国家历史任务的认识与定位不清造成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建设,但是文革期间却被确立为“阶级斗争”。因而,也就错误地把教育目的定位于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敢于造“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长期历史任务与责任。基于此,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才逐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指出教育方针的要义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再一次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解决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在关于培养人的标准方面,“红”与“专”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之一。邓小平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这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年青一代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在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政权,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因而,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建设和接班的双重任务,是一肩两任的。在处理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时,德与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必须兼顾,不能偏废,片面的强调、排斥与否定任何一面都是不正确的。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各人的条件、志趣不同,以及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则可以有所侧重。
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地重视知识、重视智育,出现了“应该教育”的倾向。为此,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我国积极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关于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的认识。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与实现。教育发展问题归纳起来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因此,迫切希望通过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而,优先、重点与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较系统的、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优先、重点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教育结构不协调,城乡、地区与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较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等严重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仍没处理好发展的速度、结构与质量问题。当前,“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与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指导我们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即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不仅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且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发展。协调,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比例上要结构相称,将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与效益统一起来;同时,还要处理好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要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制度与法律建设,通过政策与制度的方式促进教育的持久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与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统筹兼顾个人、集体与国家教育利益,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教育利益的满足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上述要求具体化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同时还进一步明确规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怎样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既保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订了科学的规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其二,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与进行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与办学体制等改革。正在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为教育事业的
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断促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三,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当代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依法治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制定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框架基本成型。正是坚持依法治教,不断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规范化与可持续的发展。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但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研究者习惯于将具体教育实践问题简单地转入操作性讨论,而对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研究还很不充分,明显地存在跟不上社会、经济变革步伐的情况”。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毛泽东将这一原则做了中国化的诠释,就是“实事求是”。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结论。”
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求
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搬照抄。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任何一个小数字只要乘上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数字;任何一个大数字只要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字。对于中国的教育国情同样如此,因此单纯的照搬照抄,或者按照本本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照搬照抄并没有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其次,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解放思想,是指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敢于不断纠正对社会实践不科学的认识,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与时俱进,则是指我们的认识与理论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正确认识到时代的主题,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发展
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就不仅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敢于打开自己的眼界,敢于学习与接受有利于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新的思想与理论,要立足于长远与未来,与时俱进,以中国化、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引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
2、坚持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始终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时,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矛盾的。从宏观背景来说,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
盾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实践时必须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教育供给能力之问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领域具体矛盾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与矛盾。
同时,坚持用矛盾论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其他许多的次要矛盾都是主要矛盾的具体或间接表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教育资源能力的有
限性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大力发展与优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3、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就明确地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教
育需求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公平演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需求,时刻留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的空想或思辨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尊重教育实践发
展的事实,尊重我国所处的历史现实。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实际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注定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理论体系,任何不顾或忽视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都将是空想,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108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今天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最新动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植入自己的头脑推动这一理论体系进入学生头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加强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的科学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人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地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科学理论促使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重要思想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其执政地位,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从而继续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一科学理论引导着当代大学生把国家的兴旺发达同自身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年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关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学会用这一科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从不同角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思想的洗涤,为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的科学指导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当前,在国际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长期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也长期存在,他们正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和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渗透,试图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西化,实现分化的目的,国际政治斗争日益复杂。在国内,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剧烈,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的大学生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问题和不断地探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大的祝词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意识形态工作,指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方面,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尤其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指引。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108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今天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最新动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植入自己的头脑,推动这一理论体系进入学生头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教师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可以通过进行集体说课、备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有力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整体素质。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坚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特别是应积极从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研究,把握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这是提升一个教师知识底蕴和教学能力的坚实基础和前提。
(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据教育部2005年方案,现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特点和内容的不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融入其实际教学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重点,其他几门课程为辅助,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体地说,就是强调将教材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同对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有机结合,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阐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这些内容都写进了“概论”课的第一章总论部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重要内容。将这些理论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以及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等问题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科学认识和准确理解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以此增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效性。
(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5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过程中,要求必须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具体的说,就是打破传统沉闷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方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认知和所具能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科学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如:1)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相应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图片、电影、录像、政教片、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出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对相应问题的讨论、演讲,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给予学生引导,破除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对基本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打破过去封闭式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外,以社团、论坛、学术研讨、讲座、校园网络等为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题融入到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大学校园活动中,尤其是加强大学生对科学的研究,通过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相互探讨中学会以理性的思维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科学的理解,以开放式的心态和教学方式教育和启发着大学生的思想;3)跨越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引导大学生们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以假期三下乡等活动形式,进行大量的理论宣传和社会调查研究,把在学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和对社会的切实感受,解读和检验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良好氛围,从国家方针政策角度对困惑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实现对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国家日益进步和繁荣的新世纪新阶段,必将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魅力,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Z].2008-09-2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旳重要内容
一、如何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环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旳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旳发展、如何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主线任务、发展动力、依托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主线目旳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穿旳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种科学旳理论体系。
其内容重要涉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思想路线。党旳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旳思想路线旳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旳精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根据理论。国内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现代中国旳最大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苏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据,从这个最大旳实际来思考和解决现代中国旳一切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旳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旳主线任务。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总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旳核心抉择,是党在新旳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旳新旳伟大革命,是现代中国最鲜明旳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旳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旳思路,全面贯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旳总布局,增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增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本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旳理论。按照“一种国家,两种制度”旳设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旳主线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旳时代潮流,中国旳前程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旳前程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旳主线目旳和依托力量理论。人民是国家旳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旳主线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托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旳发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旳主体力量。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安全旳坚强后盾。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旳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旳钢铁长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旳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旳领导力量和主线保证。中国旳问题核心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旳建设新旳伟大工程贯穿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动党旳建设,坚持以党旳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夯实推动党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旳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旳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旳坚强领导核心。
二、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奔腾旳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旳第二次历史性奔腾旳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旳主线措施,发明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现代中国旳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旳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旳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旳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明旳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旳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旳
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旳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旳鲜活力量。在现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旳共同思想基本。共同思想基本,是一种政党、一种国家、一种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旳主线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本,党就要崩溃、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旳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抱负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旳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旳思想。面对深刻变化旳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旳新状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抱负凝聚力量,才干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旳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旳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旳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可以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旳共同思想基本,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旳主心骨。在将来迈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旳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旳主线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旳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旳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旳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将来指明了迈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涉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旳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旳坚持和发展。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摸索实践旳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珍贵旳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旳共同思想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旳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旳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旳壮丽史诗,中国人民旳面貌、社会主义中国旳面貌、中国共产党旳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旳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旳理论。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摘要]系。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从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概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对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关键词]关键词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一直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认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教育思想,形成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
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2、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10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7%、59.8%、22%;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15年以上和10年以上。但是,面对上述成绩,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3、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实践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基于整个社会实践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为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变革提供着新的理论指导与旗帜方向。从现实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成。从研究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热潮。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投资观、教育质量观等,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因此,上述条件的具备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党的行动指南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应纳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中,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内来进行;应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提升;应把握和体现现代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深入研究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和体系框架。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对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改革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更是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立足我国现阶段国情,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经验,适应我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它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但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研究者习惯于将具体
教育实践问题简单地转入操作性讨论,而对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研究还很不充分,明显地存在跟不上社会、经济变革步伐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毛泽东将这一原则做了中国化的诠释,就是“实事求是”。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结论。”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求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搬照抄。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任何一个小数字只要乘上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数字;任何一个大数字只要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字。对于中国的教育国情同样如此,因此单纯的照搬照抄,或者按照本本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照搬照抄并没有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其次,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解放思想,是指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敢于不断纠正对社会实践不科学的认识,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与时俱进,则是指我们的认识与理论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正确认识到时代的主题,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就不仅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敢于打开自己的眼界,敢于学习与接受有利于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新的思想与理论,要立足于长远与未来,与时俱进,以中国化、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引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
2、坚持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始终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时,必
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矛盾的。从宏观背景来说,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实践时必须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教育供给能力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领域具体矛盾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与矛盾。同时,坚持用矛盾论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其他许多的次要矛盾都是主要矛盾的具体或间接表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教育资源能力的有限性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大力发展与优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3、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就明确地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凋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公平演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需求,时刻留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的空想或思辨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尊重教育实践发展的事实,尊重我国所处的历史现实。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实际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注定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理论体系,任何不顾或忽视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都将是空想,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对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凝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整合各种资源投入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进步,不断续写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金一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郑淑芬.孙中山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多维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3).[5]王卫霞,李化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J].现代农业.2009,(06).[6]姜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J].教育探索.2008(10)[7]刘世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篇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
1
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
2
3
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
4
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
5
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思想。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
篇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加强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的科学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人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地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科学理论促使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重要思想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其执政地位,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从而继续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一科学理论引导着当代大学生把国家的兴旺发达同自身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年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关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学会用这一科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从不同角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思想的洗涤,为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的科学指导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当前,在国际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长期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也长期存在,他们正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和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渗透,试图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西化,实现分化的目的,国际政治斗争日益复杂。在国内,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剧烈,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的大学生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问题和不断地探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大的祝词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意识形态工作,指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篇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课程设置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并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学习本课程,对青年人自身成长、奉献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课程任务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四、教学媒体的运用1.文字教材文字主教材是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文字主教材配套的文字辅助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由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组织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基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辅导、综合练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问题答疑等栏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五、学时、学分本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六、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约1.2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4.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约1.0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确立和重新确立的过程;2.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3.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思想;4.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约1.5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4.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三、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约1.5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过程;2.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掌握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4.明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约1.5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2.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经验;3.掌握改革、开放、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4.明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第二节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一、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主要特点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三、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第三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约2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4.掌握党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战略。第一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共同富裕道路第四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2.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3.掌握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4.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约1.5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3.掌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4.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二、发展教育和科学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约1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明确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并创新管理。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第二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约1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4.明确我们自身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第一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第二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第十一章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约2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3.掌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主张;4.明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第一节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三、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第二节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二、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约2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道理;2.理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3.掌握新时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4.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二、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四、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篇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观点来看,培养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教育活动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中间环节纵向呼应或横向连接构成的。如何通过这一教育活动的中间环节的有效设置、运行、调整、优化,整体最优地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正确引领与丰厚的学科资源的坚实铺垫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教育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的中间环节与教育目标的匹配度不高,环节设置不合理、不完整,环节衔接无序、协同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一步予以研究与解决。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知、情、意、行过程规律为基本依据,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及其中间环节构成的流程链与教育目标及其中间环节相互衔接构成的目标链之间的理论与现实关系、目标链的中间环节及其链式关系、流程链的构成及其中间环节之间的链式关
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为改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及其中间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学术性建议。全文共有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是本文研究展开的基础性依据。这一部分从理论深化、实践困惑、科学化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从“链”的语义学基础入手结合学界对“教育链”的研究,界定了“链”、“教育链”、“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概念,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思想资源梳理与基础理论阐述。这一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链的思想叙述,从历史性视角探寻了教育链与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这一教育链的内在规定性与存在依据进行把握,对其与外部事物发生联系时的基本功能予以阐释,对其所具有的基本类别进行分析,为我们更全面与准确地认识何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提供了认识论条件;分析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构成的基本依据,确定了这一教育链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坚信、践行相互衔接而成的目标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相互协同的流程链构成,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实践的现实要求、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过程的基本目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这一教育内容、大学生理论素养形成发展的知、情、意、行过程规律、反映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内在关系的教书育人规律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概论”课为重点对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及其中间环节进行了专门探讨,从理论上阐述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及其中间环节,对这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说明,并对这一教育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具体探析。第三部分,为第五章,这一部分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该部分以调查问卷、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考察与解析了这一教育链的主要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明了本文对这一教育链的理论分析的科学性,明晰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总体状况,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之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坚信、践行的现实影响,探讨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现存问题,为这一教育链的优化指明了方向。第四部分,包含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全文的落脚点。这一部分,基于前文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从提升系统地培养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实效、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对理论教育现实效能的巩固作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链的深度协同、争取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与协助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的具体举措;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创
新性观点和结论,并从宏观层面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了设想。
篇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在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中,
一、坚持“三个到位”,把宣传教育措施落到实处。1、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安排和督导检查。2、是宣传发动到位。积极召开动员部署会,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了《政治学习制度》、《科室政治理论学习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学习制度,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学习。3、是氛围营造到位。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的形式,号召全局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想“中国梦”,积极参与“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当中,增强了全局人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围绕“两个结合”,促进宣教活动的拓展延伸。1、是与“两学一做”活动相结合。把“中国梦”宣传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局中心组学习计划,并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生动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时代内涵和根本要求,不断提高理性认知和思想升华。2、是与推进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以“中国梦”推动防汛抗旱、水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百姓梦想”,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
民生难题,促进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体现到工作实践中,以优良的作风和业绩,凝聚共识,激励全市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心共筑“中国梦”。
篇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设计赣州开发区潭口中学:张春根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设置的。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学内容分析:2.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的指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的基本知识占据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本课所面对的对象是普通高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不喜空洞说教,喜欢形象生动,不喜抽象遥远,喜欢关注身边世事。但本课的内容属于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所以,本课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图文并茂,感性直观,从而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外延;2.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3.领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4.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5.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的伟大旗帜感受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自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法分析
1.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3..时事教学法。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
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核心内容2.“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4.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与当代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并简单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教师总结: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师:首先我们从整体上来了解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通过ppt逐条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问题相对简单,展示3.科学发展观
后教师稍作总结
教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XX年召
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
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过渡
我们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已经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和理性认识,它的产生同样是既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实践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
通过ppt逐条展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教师: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件
背景
2.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教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6年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7年开展的反右运动和1966年发起的长达十年的文化
大革命运动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重大挫折。遭遇挫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老师通过放映ppt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内背景。
条讲解
3历史基础: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
教师: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1989年东欧巨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给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深刻的教训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部分的具体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设问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学生:略
归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第一次明确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设问学生思考: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学生已有学生:略
一定的基础,可以通
归纳:立足现实,认清国情,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和路线根本依据。
过适当的设问对学生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
进行引导
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发展程
度而言,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3.改革开放理论
首先放映小岗村村改革的图片资料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图片
然后设问学生回答: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标志和内容革是什么
教师总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鼓励支持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占领国外市场。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问题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四: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设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
篇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完美WORD格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科名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四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提出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题。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和军队的改革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大支柱与安全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是加强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命题,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首次提出了“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民主新要求;首次提出了“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首次提出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首次明确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党内民主要求。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多元化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湾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外交路线,力求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
(参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一文认为“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该文并且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提出了“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概念,从而从理论上正式确认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一贯性与连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问题和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为当前的“国学热”和“中国文化复兴思潮”找到了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以下是该文的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甲引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二)中国实际:一是指中国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不同的国情;二是指中国固有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传播和发展,无不具有该国不同于众的鲜明特色,都深深的打上了本国国情和本国文化的烙印。(四)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指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部分。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包括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两个部分。
(六)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革命根据地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理论的关键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群众运动的统一。这一理论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思想。
(七)“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适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同时也深契于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图难于其易”“避实就虚”等原则。
(八)中国革命中一个个的军事奇迹,其所由实现的指导思想,往往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原则,但是却深契于中国文化中著名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著作中的用兵原则。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思想尤其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及中国固有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思想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体表现于:农村的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以及城市的从公私合营到私有公营再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全面形成——这样一个渐进的改造过程。这一渐进的改造,符合马克思主义“分阶段革命”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由此及彼”“由浅及深”理念的体现。
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分为草创期和发展成熟期两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个理论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为草创期,之后为发展成熟期。(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草创期,是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
础上学习苏联经验和吸取苏联教训而进行的。但是此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区别于苏联模式和东欧模式,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而在这些特色中有一些则是深深的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的,譬如“农业为基础”的政策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思想。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成熟期的重要理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采取市场调节方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既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家的“无为”理念——即“减少政府干预”的理念。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列宁选集》第259页)——这一终极和谐理想结合中国国情,并汲收中国儒家的秩序精神与和谐精神,以及早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思想与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霍布豪斯提倡“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而形成的。C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是在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特别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汲收中国儒家“小康”思想的精华和提法,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D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刘少奇同志关于“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文化和社会道德”(《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62页)思想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升华,并且也汲收了英国新自由主义思想先驱格林的“道德学说”之有益成分。丁结论(十三)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表明,在“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然地要结合一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成分。而这种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成熟期,尤其变得举足轻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取消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五)综合以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文化。因此,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十六)因此,必须确认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国文化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和否定。(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
位,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则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势必缺乏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依据。势必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势必导致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思想混乱。
(十八)补充说明:以上所述,也是当前“国学热”和“中国文化复兴”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源自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根据。(作者刘小烽嬴嘉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十三届四月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二、“三个代表”形成的条件1、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新趋势成的时代背景2、中外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成的历史依据
整理分享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
完美WORD格式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四、“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根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本利益创造物质条件。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五、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落实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心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各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肯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整理分享
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完美WORD格式
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学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和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历史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进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
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觉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各现代化建设项目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整理分享
篇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出版物刊名:红旗文稿页码:F0004-F0004页
年卷期:2016年第2期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主要职责;学习研究;教育系统;组织协调
摘要: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是中央批准成立的首批全国研究基地。中心在中宣部指导和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指导、组织协调教育系统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心实行理事制,设顾问、正副主任、正副秘书长和理事,办事机构秘书处设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日常工作。
篇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与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与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重大战略思想。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与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就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就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就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就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就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就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与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与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与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就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就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与谐与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就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与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与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就是加强现代化军队与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与国际政治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篇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实现了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三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推动人民教育事业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90年。9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国之大计、民之根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一、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之一。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教育工作与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与劳动相结合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宗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克服各种困难创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放到重要位置,成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的改造,实现了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向工农开门”,大力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运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央
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央先后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努力建设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部署。中央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回顾9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创建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问题,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二、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配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切实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建成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有55万多所,在校生2615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率分别是20%、6%和1.5%。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我国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是100.1%和82.5%。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大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到大众化阶段。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人,跃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构建体现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公平体系。我们党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这些政策措施使更多人分享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改革,逐步形成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健全了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改革了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
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1978年至2009年,出国留学162万人,来华留学生164万人,在近百个国家(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建立支撑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我们党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加强学校岗位培训,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着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实现了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着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落实优先发展战略,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科学规范的制度,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要形成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
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尊重教育规律,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围绕公平和质量,大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解决教育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问题。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为人们提供更为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的领导、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谱写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袁贵仁作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篇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材料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要把这一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之中,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基层的干部群众,从而转化为基层干部群众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面向基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是一、面向基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对基层理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基层理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更是基层宣传干部的重要职责深化三个认识,精心谋划发动,营造一个积极面向基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的大气候和坚实基础。各级特别是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战线负有重要职责,承担着重要使命,要把握精髓,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宣传,要正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点和疼点都在基层这个现实,深化面向基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力保证,是实现重庆“314”和城乡统筹总体部署有效途径,是助推各地打破发展瓶颈的强大武器三个认识。当好政策、信息传播者,社会稳定的预警者,决策、执政的监督者,搭建党政亲民、惠民的桥梁,构筑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第一要面广量大,宣传普及活动的重要意义。报纸、电视、网络、会议及相关活动要跟紧中心,突出有效性和针对性;农村村社、城镇社区、企业、学校、社会团体要利用优势,丰富形式,抓住重点,广泛联察,全面深入宣传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要标杆引路,树立和及时宣传普及活动的成就和经验。
把视角放在对典型人物、成功经验、取得成果上来,激发基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要服务为先,全方位、多层面反映基层面貌,传递基层声音,搭建开放平台。多给基层重要版面,多给基层黄金时段,多做鼓劲加油的思想工作,让基层增添动力,得到实惠,自觉、饱满地形成人人参与,共谋发展的活泼氛围。夯实三个基础,形成各方配合、整体联动的大宣传普及大格局。一是让基层各级党政一把手成为宣传普及活动的先知者和领头羊,夯实领导基础。利用好会议、文件、党校培训、媒体等可以利用的各种机会,宣传培训党政一把手们,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深刻认识宣传普及活动的极端重要性;使宣传普及活动成为党政一把手的自觉行动和基本条件,亲自抓,时时抓,长期抓,并融合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思想和决策上;要求和影响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夯实思想基础。宣传思想系统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纵向和横向沟通,借助和依托有效载体,不断强化服务宣传普及活动的本领,力求达到党委和各部门坚定不移支持和参与宣传普及活动,并把宣传普及活动作为重大议题经常研究,牢牢把握方向、科学指导工作,提供政策、环境支持、资金投入。广泛发动,整合力量,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提高水平,迅速形成各方配合、整体联动的大宣传普及格局。三是强化考评考核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对宣传普及活动进行督促和检查,纳入政绩评估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激励增强各级党政的紧迫感和责
任感,形成“不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就不是合格领导干部”的共识。注重四类人,造就一支热爱和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的“宣讲家”和“实干家”队伍。一是选准一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渊博“想干事”的“专家”。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知半解,只会机械照搬照套空洞、枯燥“片片道理”,不想把宣传普及活动搞成精品工程的假专家;选好一批有真功,动真格,想干事,热爱、刻苦、潜心钻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吃透专著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游刃有余的权威。二是培育一批善于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法创新、“真干事”的“行家”。尊重基层、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把面向基层的宣传普及活动作为政治责任、人生追求和惠民工程,主动吸纳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贴近基层群众,探索新方法;换位思考,研究受众,善于沟通,练就说服群众的真本事;掌握热点、难点,把最适用的重要理论解读成基层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和形式;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对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和准备充分,带着问题深入基层,不断提高能力。三是发展一批灵活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眼实际“会干事”的“杂家”。勇于创新,有一套又一套活的方法,让宣传普及活动处处受欢迎,时时有影响;善于把宣传普及活动和正在开展的中心工作,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提升宣传普及活动的影响力;争当多面手,不满足和拘泥于既得的成绩和经验,积极创新,会当基层领导决策的参谋者;是不强调孤军奋战,不保守,不固守自身的权威地位,及时
传授自己的真本领、好办法,带动一批的基层宣传普及活动能手。四是重用一批真正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卓有成效“有事干”的“大家”。勤于关心、锻炼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增强宣传普及活动工作的吸引力。二、把握重点,突出难点,迅速掀起面向基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把握重点,突出难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高潮抓普及,把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深入浅出的送到基层各个层面的干部群众手中。一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通俗化,人人能懂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本地文化、民间习俗等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作为简易画册、三字经、山歌等,通过文艺表演、电视“龙门阵”、形势报告会、农村理论超市等形式,“把厚本本编薄,把干条条讲活,把深理论用浅”,缩短重要理论与受众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参差不齐间的差距,高质量、快节奏、彰显通俗化特色。二是要保证受众的参与,在宣传普及大众化,进村入户上下功夫。在农村不留空白,要覆盖农民工集中的矿山、工地,保证基层绝大多数人成为活动的对象,宣传普及活动无断档,无空白,有后劲。三是保证活动的质量,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要多开展“以身边的典型引导身边人”系列教育活动,多开展国情、市情、乡情教育,身临其境,循循善诱,变“你打我痛”灌输式为“潜移默化”式的疏导型、启发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四是引导受众配合,在增强亲和力、感染力、互动性上下功夫。。最终要让受众参与、
监督、检验宣传普及活动工作成效。抓特色,使方兴未艾的宣传普及活动生动活泼的开展起来。一是放眼基层,研究基层,熟悉基层情况,形式生活化,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做到“走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样的山歌”,避免“千篇一律”。二是贴近实际,内容多样化,探索适合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宣传普及的新思路,新方法,力求一个地区一个品牌,一个行业一个亮点。三是挖掘土办法,放眼新形势,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真正让基层喜闻乐见。抓成效,让前景光明的宣传普及活动春风化雨般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一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突出工作主线;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握正确导向,在加强舆论引导中营造团结稳定鼓劲的良好氛围;三是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把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抓总结,让任重道远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面向基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需要与时俱进,视角新,方法新、成果新。一是紧跟时代步伐,出新出彩。培育新典型、打造新亮点,探索新方法,推出新成果,增强宣传普及活动活力。二是要善于提炼总结,发扬光大。加强交流、沟通,挖掘和提炼基层鲜活的做法,好办法,好点子,运用到普及活动中,并适时掌握基层理解、运用的第一手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三是突出务实
见效,拓宽延伸。增强政治敏感性,掌握话语权,善于从群众诉求中深挖苗头性思想和问题,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疏导公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最后,把宣传普及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具体在实效上,体现在更有利于上层的决策符合各地实际情况上,体现在有利于兼顾各地需求、统筹、协调均衡、公平发展上,体现在更有利于各地各阶层公平履行试尽义务,享受合法权利,享受改革开放的实上。
篇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P> 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摘要]系。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从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概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对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关键词]关键词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一直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认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教育思想,形成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
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2、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10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7%、59.8%、22%;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15年以上和10年以上。但是,面对上述成绩,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3、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实践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基于整个社会实践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为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变革提供着新的理论指导与旗帜方向。从现实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成。从研究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热潮。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投资观、教育质量观等,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因此,上述条件的具备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党的行动指南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应纳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中,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内来进行;应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提升;应把握和体现现代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深入研究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和体系框架。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对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改革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更是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立足我国现阶段国情,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经验,适应我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它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但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研究者习惯于将具体
教育实践问题简单地转入操作性讨论,而对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研究还很不充分,明显地存在跟不上社会、经济变革步伐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毛泽东将这一原则做了中国化的诠释,就是“实事求是”。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结论。”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求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搬照抄。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任何一个小数字只要乘上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数字;任何一个大数字只要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字。对于中国的教育国情同样如此,因此单纯的照搬照抄,或者按照本本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照搬照抄并没有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其次,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解放思想,是指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敢于不断纠正对社会实践不科学的认识,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与时俱进,则是指我们的认识与理论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正确认识到时代的主题,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就不仅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敢于打开自己的眼界,敢于学习与接受有利于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新的思想与理论,要立足于长远与未来,与时俱进,以中国化、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引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
2、坚持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始终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时,必
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矛盾的。从宏观背景来说,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实践时必须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教育供给能力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领域具体矛盾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与矛盾。同时,坚持用矛盾论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其他许多的次要矛盾都是主要矛盾的具体或间接表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教育资源能力的有限性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大力发展与优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3、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就明确地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凋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公平演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需求,时刻留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的空想或思辨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尊重教育实践发展的事实,尊重我国所处的历史现实。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实际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注定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理论体系,任何不顾或忽视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都将是空想,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对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凝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整合各种资源投入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进步,不断续写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金一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郑淑芬.孙中山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多维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3).[5]王卫霞,李化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J].现代农业.2009,(06).[6]姜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J].教育探索.2008(10)[7]刘世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推荐访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