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4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4篇

时间:2022-11-04 19:24:02 来源:网友投稿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4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4篇,供大家参考。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4篇

篇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1/5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局布局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

  2/5

  界。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出我们党对制约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和唯GDP论英雄等现象,已使资源环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固守片面发展观和错误政绩观,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急需克服的深层次问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构筑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的出台,使经济社会建设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然而,当前在发展决策、政绩考核、民生改善等方面,仍有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把环境、资源等生态因素纳入决策考虑范畴。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把生态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文化氛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经济的健康高效,离不开制度的科学完备,也离不开文化的凝聚与弘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培养生态伦理,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3/5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形成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民生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好五大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前,我们应全面理解“五位一体”内在联系,从全局出发,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要从战略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从环境的角度,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人民不仅要富裕的生活、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为中国到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碧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重大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制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相辅相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时代召唤、实践推

  4/5

  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5/5

  

  

篇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大棋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摆脱积贫积弱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这是多少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先辈们为此不惜千辛万苦、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直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个伟大目标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地进行总体布局。这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为提振自身命运的空前壮举,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局。

  与当年毛泽东提出全党要重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相比,应该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提出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程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一定会进入新的境界。

  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虽然遇到了困难,遭受过挫折,但也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

  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有两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一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二是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处讲到了这个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这一时期我们党能形成这个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中国怎么发展的问题。他先后提出了小康社会、翻两番、人均八百美元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指出,毫无疑问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但是不能把现代化建设理解得过于狭窄。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因此,“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也就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邓小平的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讲的“两点论”。即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

  略甚至忘记次要矛盾。在抓重点时不能忽略甚至丢掉非重点。在邓小平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是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一决议开宗明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历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的安排都是依据这一总体布局来部署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个总体布局。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还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从而充实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要实现党领导的伟

  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没有止境,因而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就是从新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了。

  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很多方面,应着重从制度、方向、战略重点和理念上来加深认识和把握。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一个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两个制度”,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方向”,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一个体系”,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达到五个目标,即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使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抓住一个重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突出“一个重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五个有”的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像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把生态文

  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理念层面来认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理念的高度,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落实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定不移推进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所作的总体部署,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实践中要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

  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实践中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

  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在实践中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创造性回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实践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伟大事业,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党的建设是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

  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知识是浩瀚的海洋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局布局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出我们党对制约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和唯GDP论英雄等现象,已使资源环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固守片面发展观和错误政绩观,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急需克服的深层次问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构筑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的出台,使经济社会建设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然而,当前在发展决策、政绩考核、民生改善等方面,仍有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把环境、资源等生态因素纳入决策考虑范畴。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把生态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文化氛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经济的健康高效,离不开制度的科学完备,也离不开文化的凝聚与弘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培养生态伦理,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形成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民生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好五大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前,我们应全面理解“五位一体”内在联系,从全局出发,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要从战略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从环境的角度,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

  人民不仅要富裕的生活、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碧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重大意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制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相辅相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时代召唤、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篇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五位一体布局

  ThelatestrevisiononNovember22,2020

  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大棋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摆脱积贫积弱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这是多少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先辈们为此不惜千辛万苦、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直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个伟大目标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地进行总体布局。这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为提振自身命运的空前壮举,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局。

  与当年毛泽东提出全党要重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相比,应该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提出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程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一定会进入新的境界。

  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虽然遇到了困难,遭受过挫折,但也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

  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有两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一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二是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处讲到了这个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这一时期我们党能形成这个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中国怎么发展的问题。他先后提出了小康社会、翻两番、人均八百美元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指出,毫无疑问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但是不能把现代化建设理解得过于狭窄。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因此,“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也就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邓小平的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讲的“两点论”。即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

  能忽略甚至忘记次要矛盾。在抓重点时不能忽略甚至丢掉非重点。在邓小平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是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一决议开宗明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历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的安排都是依据这一总体布局来部署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个总体布局。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还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从而充实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要实现党领导

  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没有止境,因而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就是从新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了。

  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很多方面,应着重从制度、方向、战略重点和理念上来加深认识和把握。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一个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两个制度”,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方向”,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一个体系”,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达到五个目标,即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使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抓住一个重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突出“一个重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五个

  有”的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像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理念层面来认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理念的高度,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落实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定不移推进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所作的总体部署,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实践中要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实践中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

  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在实践中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创造性回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实践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伟大事业,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党的建设是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因此,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荐访问: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体总 五位 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