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20篇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下,学校作业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 作业改革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从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向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2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下,学校作业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作业改革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从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向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过渡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充分重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作业改革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机制体制重建的过程,是让全社会越来越尊重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是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的过程。如何切实发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给学校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与质量提升带来更高挑战。
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甚至不亚于课堂学习的总时间,是学生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内化课堂知识的重要工具,无疑是学校教育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作业是折射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负担和成绩的关键点。
以为每个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不需要指导,多年来放任教师个人随意布置;误以为作业越多越好,导致“用作业数量替代作业质量",学生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误以为教师不需要自己设计作业,只要依靠校外教辅或別人设计的试卷即可,导致“依赖心理”和“拿来主义"盛行,很多教师作业的设计能力、命题能力每况愈下……
生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作业成为教育研究中亟须开垦的“荒原"。随着“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注重作业,但后续学校作业改革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让作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对学习成果的诊断,做作业是评价学生的过程,所以很多老师习惯于给学生下发试卷作为作业,误以为做作业就是做试卷,但实际上作业并不是如此简单。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查阅工具书、教科书和笔记,能够上网查资料,还能够询问家长或同学,所以完成作业的结果不能在严格意义上证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发挥评价诊断作用。
做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参考资料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等。比如,预习批注的方法、记忆单词的方法、阅读策略、整理错题的策略等,这些都是现有作业设计中非常欠缺的。当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反复使用这些方法,就能够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更高效地学习。
挑战二:建构以校为本的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为什么要建构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因为单独的几条好作业,或者几个单元的好作业都无法发挥系统效应。很多学校并不缺少校本作业,但是缺乏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很多教师也能设计出好的作业题,但是缺乏设计高质量学科作业体系的意识与能力。当前很多学校校本作业,仅仅传统作业题的简单累加,在作业内容的纵向结构、难度结构、类型结构、水平结构等方面都缺乏整体设计,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重复,也会导致作业与教学、评价之间的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业负担。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有三方面基本要求:一是每一门学科都要基于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系统设计不同年级作业内容,确保作业难度、要求、类型等方面纵向序列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效的作业负担;二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作业体系要相互关联,形成呼应;三是每一门学科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讲评、辅导之间都要有系统思考。挑战三:跨学科作业的探索与实践跨学科作业主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突出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的关联,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学习任务。跨学科作业强调情境性、开放性、综合性,相比较抄写、背诵、书面练习等传统作业,更注重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坚持性、责任心和合作能力等。无论是跨学科作业,还是学科内的综合实践类作业,都需要考虑科学性、可行性和
必要性。跨学科作业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能“为跨而跨";跨学科作业要真正有价值意义,而不能流于形式;跨学科作业与学科作业的数量比例要合理,形成有机的整体。
挑战四:真正发挥差异性作业的有效性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布置作业,是当前学校作业体系最大的问题之一。要提升作业的针对性,实现作业个性化,就需要发挥差异性作业的有效性。差异性作业要求教师在作业的设计、批改、讲评与辅导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智能倾向等各方面差异,因材施教。作业的差异性具有两个维度的含义,一是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学生的差异;二是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一般来说,教师能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作业的差异:一是通过作业的难度或者作业的数量不同体现差异,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达成符合自己现阶段学习需求的目标;二是通过不同作业类型满足学生的学习风格或兴趣差异,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三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结构性材料或者辅助性学习材料体现差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时间、步骤来完成作业,实现同一知识的内化,缩小学习成果间的差距。这几种方式各有优劣势,教师在设计差异性作业的时候能够根据内容灵活使用,而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方式。挑战五:实现“教学-作业-评价"一体化除作业以外,学校日常的教学和考试评价与学生紧密相关,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中最重要的专业工作。如果说,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那么作业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解决“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考试评价则是通过书面测试等方式,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当前,学校日常教学、作业和评价的脱节,是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脱节往往表现为学校对日常作业、评价内容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日常教学的内容要求,中间产生的落差也容易引导家长帮学生报名校外培训班。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双重教学、作业要求,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不断增加,学习习惯被破坏……教学、作业与评价的严重脱节,最终将导致家长产生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危机”,更为严重的是让教师不知不觉中丧失在作业设计、命题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所以,提高学校日常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对作业进行“控量提质",避免教学、
篇二: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下,学校作业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作业改革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从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向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过渡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充分重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作业改革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机制体制重建的过程,是让全社会越来越尊重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是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的过程。如何切实发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给学校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与质量提升带来更高挑战。
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甚至不亚于课堂学习的总时间,是学生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内化课堂知识的重要工具,无疑是学校教育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作业是折射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负担和成绩的关键点。
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系列关于作业的误解:误以为作业问题很小,不值得研究;误以为每个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不需要指导,多年来放任教师个人随意布置;误以为作业越多越好,导致“用作业数量替代作业质量”,学生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误以为教师不需要自己设计作业,只要依靠校外教辅或别人设计的试卷即可,导致“依赖心理”和“拿来主义”盛行,很多教师作业的设计能力、命题能力每况愈下……
做得最多,了解最少,一系列关于作业的误解导致作业问题积重难返,让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作业成为教育研究中亟须开垦的“荒原”。随着“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关注作业,但后续学校作业改革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挑战一:让作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对学习成果的诊断,做作业是评价学生的过程,所以很多老师习惯于给学生下发试卷作为作业,误以为做作业就是做试卷,但实际上作业并不是如此简单。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查阅工具书、教科书和笔记,可以上网查资料,还可以询问家长或同学,所以完成作业的结果不能在严格意义上证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发挥评价诊断作用。
做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参考资料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等。比如,预习批注的方法、记忆单词的方法、阅读策略、整理错题的策略等,这些都是现有作业设计中非常欠缺的。当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反复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更高效地学习。
挑战二:建构以校为本的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为什么要建构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因为单独的几条好作业,或者几个单元的好作业都无法发挥系统效应。很多学校并不缺少校本作业,但是缺乏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很多教师也能设计出好的作业题,但是缺乏设计高质量学科作业体系的意识与能力。目前很多学校所谓的校本作业,只是传统作业题的简单累加,在作业内容的纵向结构、难度结构、类型结构、水平结构等方面都缺乏整体设计,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重复,也会导致作业与教学、评价之间的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业负担。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有三方面基本要求:一是每一门学科都要基于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系统设计不同年级作业内容,确保作业难度、要求、类型等方面纵向序列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效的作业负担;二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作业体系要相互关联,形成呼应;三是每一门学科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讲评、辅导之间都要有系统思考。挑战三:跨学科作业的探索与实践跨学科作业主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突出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的关联,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学习任务。跨学科作业强
调情境性、开放性、综合性,相比较抄写、背诵、书面练习等传统作业,更注重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坚持性、责任心和合作能力等。
无论是跨学科作业,还是学科内的综合实践类作业,都需要考虑科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跨学科作业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能“为跨而跨”;跨学科作业要真正有价值意义,而不能流于形式;跨学科作业与学科作业的数量比例要合理,形成有机的整体。
挑战四:真正发挥差异性作业的有效性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布置作业,是当前学校作业体系最大的问题之一。要提升作业的针对性,实现作业个性化,就需要发挥差异性作业的有效性。差异性作业要求教师在作业的设计、批改、讲评与辅导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智能倾向等各方面差异,因材施教。作业的差异性具有两个维度的含义,一是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学生的差异;二是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作业的差异:一是通过作业的难度或者作业的数量不同体现差异,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达成符合自己现阶段学习需求的目标;二是通过不同作业类型满足学生的学习风格或兴趣差异,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三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结构性材料或者辅助性学习材料体现差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时间、步骤来完成作业,实现同一知识的内化,缩小学习成果间的差距。这几种方式各有优劣势,教师在设计差异性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灵活使用,而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方式。挑战五:实现“教学-作业-评价”一体化除作业以外,学校日常的教学和考试评价与学生紧密相关,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中最重要的专业工作。如果说,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那么作业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解决“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考试评价则是通过书面测试等方式,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目前,学校日常教学、作业和评价的脱节,是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脱节往往表现为学校对日常作业、评价内容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日
篇三: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双减“即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倡导和贯彻多年的“减负”理念将正式进入全面深化实施阶段,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当下学生负担过重、全民教育焦虑的局面。
对学校教育而言,“双减”政策的出台将改变现有的教育秩序,它既是推动学校教育主导权回归的机遇,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那怎样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国家人才的培养呢?
一是让教育回归学校.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学校是人才加工厂,学生是学校教育成果的核心主体,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把关注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及其未来,虽受多重因素影响,但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系统而规范的引导。现实教育实践中,学校因其考核和社会声誉,学业晋升、人才选拔是以会考和招生考试的体制机制进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极其严重,家庭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甚高。家庭及家长、学校及教师对教育质量的期盼,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教育实践过程就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其实,教育应该是德育为首,培养学生自然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品格,能够用所学文化知识去理解和反映自己的社会现实生活,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业晋升和人才选拔的考试机器
二是学校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教育培训的畸形发展固然受到了资本运作等因素的推动,但不可否认,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客观上讲,不同层次的学生(培优、补弱或巩固)至少在形式上能够在校外机构中寻求到
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甚至是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双减”政策的出台,首要工作重点就是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意味着,今后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活动将被全面整顿,甚至被全面禁止。于是,学生部分正当的“补课”需求势必无法通过校外学科培训这一途径实现。如何有效缓解学生“双减”之后的“补课后遗症”,填补校外教育撤出后的需求真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疑是留给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因此,学校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情况,实施“零起点”教学。同时,学校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为指导,在作业布置上,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作业布置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学校要加强作业的互动答疑工作,这是提高作业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环节,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好专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周日下午返校一直到周五下午才离校,这期间,学生的吃穿住行娱都在校园里。所以我们一定好好利用这个优势,把自习安排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进行整体性设计安排,做好自习时间作业的答疑反馈,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三是努力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包括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同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这对现有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双减”政策之后,延伸出来的课后服务需要学校额外投入大量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包括组建课后服务的教师团队,提供课后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制定优质的课后活动方案等。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课后服务水平,是每个学校都将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对一些地处偏远农村地区、本身
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而言,国家及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这些些地方的财力、物力的投入,使各个地方、各个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双减下的均衡教育。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合作。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方面,家长不需要再“帮孩子批改作业”,这一负担的减轻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再需要关心孩子的教育。相反,家长应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关注“作业”以外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随着“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的50%,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已成为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与新时期“家校共育”原则不匹配的问题,我校着手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工作,通过“建一座家长学校,同育两代人”的成效,使家长参与学生教育探究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教育参与和实施能力大大增强。这一变化证明了我校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成功,也为我们开启家校共育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在家校共育已成潮流的当下,学校一直在“秉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优势,稳步推进线下家长学校和线上家长学校建设,不断开辟新的家庭教育引导空间。在开启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前,学校建立了《家长培训制度》,从“让家长了解学校”和“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两大目标入手,着手设计家长培训计划、家长培训活动操作流程、家长学校各阶段培训主题和课程,作出了“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开两次课”的硬性规定,确保了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规范有效、长期持续进行。
五是切实育人新观念
回应“双减”政策提出的挑战,学校应当统筹全局,从观念和行动方面协同推进,以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新格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随着信
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除了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授之以愉、授之以誉、授之以宇。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育人理念,从而向教育家型教师目标不断迈进。
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不断探索,并且这种能力是学生终身必备的。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不再以年、月衡量,而是以小时、分、秒来计算,因此学生必须时时学习、终身学习。有了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学生不但能掌握最先进的知识,还能在未来就业岗位中获得竞争优势。
青年一代是祖国之栋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年一代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必须有担当,有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抱负和信心。但是,现在有些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思想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理想和信念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内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和带动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
。
篇四: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工作具体措施、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总结我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学校作为落实主体,通过引导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双减”工作的目的意义,明确各自责任,抓住重点,稳扎稳打,努力使“双减”目标一步步落实见效。
一、具体措施1.方案统领做法。根据教育局加强五项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制定了“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分项管理实施细则,拟定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2.责任分层压实。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管理领导小组。由各处室主任承担相关项目责任人,由x位科级长与x位班主任、相关教师若干名承担组员,层层落实了管理责任。3.宣传全面铺开。首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做到学校领导、教师全员学习,学习全部文件内容。其次向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广而告之。通过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家长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不同形式积极教育引导,争取让人人都了解“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内容。4.管理全程跟进。“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校长。我校全体工作人员一边提高认识,一边细化管理措施,综合施策,重在执行和监督。(1)专项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具体措施。
(2)召开全校教师大会传达相关文件内容,做到人人知晓。并通过班主任群转发相关文件给学生家长。
(3)每个月,我校都会对“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做一次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整改。
(4)学校已把“五项管理”列为日常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
二、取得成效1.五项管理对于五项管理(包括作业、手机、阅读、睡眠、体质),我校的宣传工作铺开面广,宣传渠道多样,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管理方面,我校能够按照制订的方案,成立工作小组,压实责任,层层落实把关,目前管理周密未出现漏洞,以下两方面成效尤为突出。(1)作业管理。各学科组围绕“作业设计”开展校本研修,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提升备课质量,优化学科作业的针对性以及题型的灵活度。95%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实施前明显减少了。(2)体质管理。我校大力加强体育建设,助力学生品格塑造。致力于“减负提质”下的体育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更多自由支配时间里因体育运动而增强体魄、砥砺德行、磨炼意志,从根本上增强了学生面对未来学习与生活压力时的耐挫力和意志力。2.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已开展第4个年头,具有一定规模与管理经验。我
们每学期开展课后服务前,必定会按政策向家长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在了解清楚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自愿选择参与。开展活动三年多以来,的确为广大有需求的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对学生的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起到了有力的补充。
由于疫情关系,去年的课后服务只能开展基础的作业辅导。在课后服务中,教师们细致、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学校自主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90%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质量表示满意。
三、存在问题目前,我校在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考试及课后服务管理方面校内落实较为到位,校内师生能够提高思想,统一认识,但校外家长的认识与配合度仍有待提高。1.五项管理(1)作业方面。学校坚持公示作业接受检查监督,坚持不在群中发布作业信息,有一部分自称很忙的家长(约10%)反映:学生作业只通过作业登记本记录,不能通过群提示,尽管老师很耐心私聊告知,但家长仍认为获取信息很不方便。(2)中小学生的睡眠90%以上能够等到保障,但仍有个别做生意到深夜的家长经常忽视对孩子睡眠的家庭保障。2.课后服务。虽然课后服务帮助广大有需求的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但仍有少部分家长对教育部门的课后服务政策及细则缺乏深刻认识,导致学校在宣传方面无法做到令每位家长都满意。
篇五: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就是学校,为确保学校之中的“双减”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实现减负提质的目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注重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提质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确保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现状,之后探讨了教学优化对策,希望能为小学阶段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教学;现状;对策
一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从上世纪中以来,我国教育始终致力于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减轻。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强调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全面减轻,随之全社会再次高度关注起减负,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要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如何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确保学生学业减负不减质的目的切实达成。对此,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现状和对策探讨的现实意义重大。
1.小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陈旧
从当下一些教师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通常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侧重点,所以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灌注,导致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遭到忽视,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且为了促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呈现出了教师滔滔不绝讲知识点和讲解做题技巧等现象,而学生则被动听教师讲。[1]此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在当代十分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
展,同时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往往会将学生当作学习、考试的机器来对待,并未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导致学生个性被磨灭,长此以往,必然会致使学生核心竞争力随之降低,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学生面临沉重课业负担
因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所以教师为学生夯实基础提供辅助时,通常会将大量课堂作业布置给学生,且希望能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所学知识有效巩固,且从小学阶段情况来看,基本各科目都存在此种现象。所以,学生课后往往面临各式各样、大量的学科作业内容,此时学生做作业时,不仅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受烦躁等不良心理影响,也难以保障作业的质量,所以教师原本期待的借助题海战术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阅读、学习等技巧的目标,会因学生并未合理自主安排时间、并未充分利用时间等,难以实现预期的课后学习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一种抵触情绪由此滋生。
1.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对策探讨
1.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多数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并未做到理解,且对知识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面对此种情况,为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畏难、抵触等情绪有效化解,需要教师注重课程设计的丰富,基于知识的不断总结和精炼,加之对各种高效课堂进行主动借鉴,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确保以往枯燥的课堂教学能够向互动性、趣味性方面转变[2]。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重视自身教育岗位上的不断发展,确保更好地应对各种教学考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各种教学需求相符。为实现该方面目标,学校就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为教师教学策略上的不断创新、优化、改进提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此时家长也会减少给孩子报额外培训机构的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开展信息化的教学、丰富教学资源
当今社会已全面普及的信息化,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多数学生家庭之中已经充分具备网络通信条件,所以教师应基于各种线上平台的利用,加之结合互联网将更多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如名校课堂及习题资料等,确保一些有需要的学生能轻松获得满足自己实际需求的各种学习资料,并与更多优秀的教学体验近距离接触。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解决以往教学资源不平均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师生接触更多名校、名师教学方法的同时,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3]。“双减”政策注重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帮助学生课业负担切实减轻,而教师将优秀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可自主登录线上平台围绕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搜索,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以往盲目焦虑的现象有效避免,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灵活布置课后任务、关注综合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往往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所以教师设计、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方面提高关注程度,要为学生做作业时能够做到自主完成提供保障[4]。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一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考验,也会对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解决方式予以重点关注,此时教师布置作业时要与学生心理健康充分结合,一旦课业负担过重,会导致学生自我放松的时间被占用。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但小学生的天性是玩乐,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玩乐和学习之间关系的有效平衡,只有学生在玩乐和学习这两方面的发展呈现出均衡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促进作用,所以教师不应借助家庭作业的布置使学生游戏时间被完全剥夺,可设置一些趣味性、生活化、实践类等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繁重的书面作业中解脱出来,切合学生需求布置作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提质。
结束语: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教学工作开展时,需要教师注意自身育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要高度关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多样化培训学习活动相结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促进作用,确保课程改革切实深化。而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加之丰富课后活动的设计,以此确保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新局面有效开创,借此为青少年成长发展构建科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卢方燕.“双减”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2).
[2]肖友姣."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提质的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21,28(5):846.
[3]陈章恒.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文渊(小学版),2021(6):343-344.
[4]尹苏.小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之我见[J].教育界,2019(36):128129.
篇六: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摘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教育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学科之一,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系统通过研读双减相关政策,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改革提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体育,发展建议
当前学校的义务教育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高度的社会压力导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度的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学生心理压力巨大等问题都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当今社会与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采取了想过措施用于减轻学生负担,但是收效甚微。鉴于此,国家在2021年颁布了“双减政策”,回应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内卷现象,各类校外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多如牛毛,培训费用过高导致家庭压力巨大,导致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此,国家主动关注民生所向,出台“双减”政策,减少限制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保证校内教育的质量,旨在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巨大的学业负担以及心理压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
二、“双减”政策为学校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面向的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科,但是该文件的出台却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改革的春风。首先,“双减”政策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体育运动时间。在过去学生的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学生只有短暂固定的时间用于休息与运动,长期睡眠不足加上缺乏运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影响。长期埋身于课桌,没有给足身体充足的休息时间,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拖垮身体,健康是人类参与其他一切事物的前提,身体累坏了那学习自然也会落后,这是恶性循环。“双减”政策的提出明文规定限制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与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这就为学生留下了更充足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这对于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的学生意义重大。其次,“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精力去做之前没有时间完成的事情。当学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运动时,他们的精神状态会更加愉悦,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当学生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利于文化课的学习。因此,从各方面来讲,“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方法与建议
鉴于当下教育界正在进行积极的教育改革,学校体育也应该跟上改革的步伐,借着改革的东风,更快的实现学科发展。
1.完善学校课外体育设施,提高体育服务质量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文化课以外,课后服务质量更倾向结合体育领域。课外的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因为缺乏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设施也没有较高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因此,我们指出,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应该从学校层面上提高重视,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鼓励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以此提高学校的课外体育服务质量。
1.积极组建校内体育文化社团
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应该向文化课那样被束缚,应该更加多样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相关体育社团,大家自己交流,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
性。而在社团生活正,大家聚集在一起,除了发展自身的体育技能以外,也可以发展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目前高校当中已经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团,包括街舞、羽毛球、篮球等,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义务教育阶段仍然欠缺,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希望学校能够积极推动校内体育社团的建立,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
1.重视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学生目前最大的接触群体一是学校而是家庭,除了在学校中给予学生体育发展的空间意外,家庭也应该积极承担教育责任,鼓励孩子多参与体育运动,只有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氛围。
结束语
“双减”政策是教育界发展必经的改革之路,是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良好契机,学校体育一定要抓住机会,吸取过去改革的经验,创新改革思维,解决当下学校体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积极发展身体素质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包其木格."双减"政策下,怎样把体育运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J].启迪与智慧:下,2021(11):1.
[2]朱云.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1(18):0129-0130.
[3]《体育教学》编辑部.《体育教学》热点话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联合开展体育锻炼研究[J].体育教学,2021,41(11):3.
[4]丁锋整理,夏锦阳整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嬗变[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9):2.
篇七: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5扬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学校家庭要从唯分数论转向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更多开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增加美育艺术类体育运动类科学创造类劳动实践类品德修养类课程占比“双减”之后学校该如何做
“双减”政策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XXX,XXX和政协委员XXXX等,不约而同聚焦“双减”政策,积极建言献策。
减少教师非核心工作在政协委员XXX看来,“双减”工作看似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减”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键还是看学校如何积极作为,扛起减负增效的改革重担。她认为,必须增强内涵发展认识。“这不仅仅是针对‘双减’,同时也是对现正存在的‘学校为提高中考升学率,临近初三争夺优秀生源’非公平教学现象提出思考。”因此,XXX建议,相关部门应指导各校树立内涵发展观念,指导学校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从而增加自身“升学率”数据。同时,她认为减少教师非核心工作也是至关重要。她告诉记者,为适应新教育理念和形势的发展,教师承受的压力增大,而且教师迎接各种检查、会议和通知落实也越来越多,渐渐偏离了教书育人的主线。“双减”之后,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均增大。为减轻在职教师工作压力,保障教师合理休息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XXX建议,适当增加延时补贴、聘请退休教师或见习教师到校参与课后延学服务等方式,其中见习教师的“从教经历”可作为正式入职教师行业的“加分项”。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制度,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
独立开设美育必修课和XXX一样,XXX市政协委员XXX也带来了关于“双减”政策的提案。他认为,“双减”是“减负担”而非“减能力”,因此加强美育是刚需,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这样美育才有望成为孩子们的基础教育。XXX坦言,当前XXX仍面临着美育师资缺乏、无统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场地器材受限等诸多困难。因此,他建议,独立开设美育必修课,明确中小学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案例编写。完善美育评价体系,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完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美育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招聘美育教师,加强现有美育教师的培训。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纳入地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引导鼓励与周边学校、社区设施场馆共享。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一批城市和社区公共文化项目。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加强城乡校际交流,共享优质线上资源。扭转家庭的教育成才观“双减”之下,如何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XXX市委会在提案《关于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建议》中提出,近年来,XXX市素质教育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放眼全国,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XXX市委会分析道,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教育评价体系存在偏差,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素质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共同的努力和推动才能真正见效。民进南昌市委会建议,弘扬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学校、家庭要从“唯分数论”转向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更多开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增加美育艺术类、体育运动类、科学创造类、劳动实践类、品德修养类课程占比。
同时,扭转家庭的教育成才观。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兴趣,发挥其优势进行培养。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成绩的事迹,提倡“行行出状元”,某方面技能做精做专同样是成功的体现,同样能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加大校内外素质教育投入。在服务内容方面,可以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以及社团、兴趣小组活动等。健全升学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市级、区县级激励与奖励政策的方式,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成果予以适度的激励,把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纳入教师业绩奖励考核体系;表彰奖励在全国、全省青少年非学科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少年,出台针对优秀获奖选手的入学降分录取政策,同时加大对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
篇八: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学校2022年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政策执行还不彻底。选择在教化资源和教学质量相
对较好的学校学习是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期盼,而学生的考试成果仍旧是学生升学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高考政策下,考不上中学的学生要向中职学校分流,使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虽然执行了政策,但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果,部分老师在削减作业布置量方面动力不足;个别家长为了提高孩子考试成果,仍旧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部分学生为提高考试成果,主动做课外作业。这使得双减政策的执行并不彻底。
二是课后老师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双减政策中着重提到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但当前部分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老师为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意高质量做好课后服务的要求。同时,老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对课后服务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也有肯定差距,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后服务存在专业性不强、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是广阔老师负担过重。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学生
和家长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师既是此次改革任务的担当者,也是改革带来的压力和后续效应的承受者。随着课后服务的全面实施,老师的工作负担明显增加,老师实际用于备课、读书、探讨教化教学的时间少了,很多学校将教研会、政治学习等都会支配在晚上或者下午六点以后,使得广阔老师教学负担过重。
四是部分家长焦虑不减。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中小学生的负担明显减轻,但家长的焦虑并未随着政策的出台而减轻,在某些方面反而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一部分家长担忧,在作业量削减,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没有书面作业、没有纸笔考试的状况下,孩子能不能学好。也有家长担忧,当培训机构被大量取缔,想给孩子报个班都难的时候,孩子该如何应对高考。因而,双减政策在缓解家长们原有的焦虑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新的焦虑点。
二、对策建议一是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加强对《中心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化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看法》的执行力度,使每个学校相识到双减政策是促进教化公允、维护教化生态的有力举措,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依据《看法》要求,理设计作业量,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处性作业,依据不同学生状况设计不同的作业。
要不断在老师自身的教学实力和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帮助学生高效率巩固学问。
二是优化师资配置。探究实行老师动态核编制度,补齐补足老师岗位编制,在老师聘请时,设置更多素养教化老师岗位,从源头保障师资力气。要加大全科老师培育,针对农村中小学,实行老师沟通轮岗制度,定期开展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老师沟通,在学区内实行老师走教制度,加强老师教学阅历沟通。另外,聘请专业人员参加学校工作,探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校外培训机构为学校供应规范优质的课后服务。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建立老师弹性上下班和课后服务补助制度。在老师完成固定的工作时长、规定的工作任务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合理支配老师休假,课后服务应设立AB岗制度,便利老师应急调整时间。建立专项资金薪酬和嘉奖机制,进一步明确规定老师每课时补助标准的区间范围,不断调动老师的主动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要加强培训监管力度。要常态化把控教培机构动态,对可能影响双减政策落实的问题做到早发觉、早处理。不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资质,主动引导教培机构转型,加大对机构和校外培训老师审批力度,要加大对私教和一对一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让教化回来校内、返璞归真。
五是强化宣扬引导。加大双减政策宣扬力度,不断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学校要牢牢扛好双减政策落实的主体责任,不断改善学校资源供应,让学生在校内教化中吃饱吃好,结合双减后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的改变,组织开展体育熬炼、学农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育爱好,让更多孩子在减负担的同时增长学问、爱好和实力。家庭方面要树立适当的教化期望,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参与更多意趣盎然的课外实践。家长须要从突破认知、提升实力等方面努力,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教化焦虑。社会方面要建立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为学生供应多种社会实践场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开发家庭教化课程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气参加家庭教化培训工作,为孩子规划适合的成才道路。
篇九: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基层反映:“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实施以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市场也得到一定的整治。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引发了新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1.学校人员配置不合理,课后服务不到位。双减意见中着重提到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现阶段学校人员结构明显不合理。学校老师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育老师为主,一些课后素质教育培养课程主要以学科型老师兼任,质量参差不齐,依赖老师个人素质水平,其投入时间精力不足,专业性也同专门的老师有较大差距。农村地区中小学问题更甚,部分老师甚至兼任多门课程。因此大部分学校目前课后服务内容主要以体育锻炼为主,缺乏更多类型课后服务。2.升学压力巨大,作业减负难落实。当前中考已经实施分流制度,高中升学率不超过50%,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老师为了中小学生成绩,不敢少布置作业;家长为了提升孩子成绩,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有些学生因不满意成绩,主动做课外作业。意见实施以后,作业量并没有得到明显减少。作业减负成了口号,无法落实。3.课外培训质量良莠不齐,评价标准缺乏。目前主要培训机构总
体而言,课程类型众多,有艺术课程、文化课程。总体供不应求,许多课程甚至需要家长提前预约。各类课外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缺乏评价标准。许多家长抱着打发孩子时间的目的,而非真正为了提升孩子的文体艺术素养。
二、基层建议1.加大中小学经费投入,优化中小学教师配置。教育部门要加大中小学经费投入,加大文体教具投入,在招聘教师时,设置更多素质教育老师岗位。针对农村中小学,建议借鉴武汉市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定期开展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交流2.合理设计作业量,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学校老师要合理设计作业,不盲目增加作业量,根据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做到有针对性,有侧重点,有质量。用作业的质量代替作业的数量。3.规范课外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定价标准。教育部门连同学校,要开展公益性质的托管、文体培训,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优势,提供更多类型的课后服务。监管部门要摸排清楚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加强对课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协助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制定服务价格上限,完善服务评价体系,规范服务内容,提升培训机构服务质量,对不符合标准不规范的校外服务机构进行取缔。
篇十: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之下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时政)》2021年第10期
9月1日,北京家长方圆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新学期,新气象!‘双减’后的北京小学生可以8:10到校,比之前推后了约半个小时。不要小看这半个小时,它让家长和孩子们早上更加从容,体验感极佳!小变化折射出美好的生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一点一点的体验中感受到的。”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开学前一天,方圆所在的北京给全市的中小学生制定了一张新的作息时间表,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
“双减”下的首个新学期,不仅是北京,全国不少地方都给中小学生及家长送上了一份开学“大礼”:孩子早上上学的时间推迟了,可以多睡一会儿了;下午放学的时间也错后了,家长们不用再“翘班”接孩子了;孩子们不用再做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晚上不用熬夜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周末不用再坐在培训班里加入“内卷”的大流……
今年的新学年确实与往年不太一样。
不过,“双减”政策并不是简单地调整学校作息时间,甚至也不仅仅是给学生减负,其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最终目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政策是关系到教育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而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积累而成的,显然,要想达到“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教育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能否真正“熄火”
这些年来,校外培训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重要来源。
“我们每五年都会做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发展的研究,结果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2005年填答问卷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90后’,2015年填答问卷少年儿童就是‘00后’了,结果显示,‘00后’周末课外补习的时间是
‘90后’的3倍,2005年时孩子们周末补课时间是0.7小时,到了2015年时就变成2.1小时了。”
成倍增长的学习时间背后是成倍增长的培训市场规模。
2018年年底教育部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截至发布会召开之前,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其中存在问题的机构有27.3万所。记者梳理教育部官方数据发现,当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总数为21.38万所。也就是说,全国培训机构总量已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量的2倍。
校外培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资本的“狂舞”。
“2013年我曾对那些培训机构创办人说,‘如果你们仅仅依靠提高分数是很危险的,是没有未来的’,那些人的回答是:‘如果我们不依靠提升分数,就没有现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资本更看重的是眼前。
资本裹挟着校外培训机构、机构裹挟着无数孩子和家长,与教育本质渐行渐远,这成了义务教育之痛。
因此,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是本次“双减”的重中之重。
中央的“双减”政策提出要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而各地方版的“双减”政策则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部署,以上海市为例,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严格机构投融资、严格限定培训时间、强化培训内容管理、严格机构收费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完善培训机构监管,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并统一登记为双重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不过,一味地“收紧”并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现在只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的影响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储朝晖说。
在专家看来,之所以要“有待观察”是要看校外培训存在的根源是否还在,“培训乱象的根源是考试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学校间依然存在着不均衡。”储朝晖说。
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对考试和评价进行着改革。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
业质量监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
不过,专家们认为改革的力度还不够。
“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教育评价已经在改革了,其实我们改的只是考试。”储朝晖说,教育评价改革应该包括考试改革、招生改革和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改革三个层面。但是,多年来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层面上,对其他两个层面没有过多的涉及。
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如此,靠刷题迅速提高分数的校外培训就有了市场。如果单一的评价标准还在,就意味着唯分数论的“土壤”还在,那么,就意味着让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彻底“熄火”依然是个挑战。
校內教育能否从此有了底气
治理了校外,那么校内呢?
首要的,也是“减”。
中央“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各地在中央“双减”政策上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上海提出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各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30%。
浙江省提出以“五项管理”(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管理——记者注)为抓手,推进以“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为重点的减负行动。
北京市则提出,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7月份,教育部提出要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在新学期开始了“升级版”的课后服务。
学生的作业少了、考试少了、学生都回到校园了,那么之后呢?
“减”并不是“双减”政策的根本之意,正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所说,“我们不仅要‘治乱、减负、防风险’,更要‘改革、转型、促提升’。”
当学生都回归到校园,对学校教育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位中学团委老师这样描述“双减”政策出台之前的情景:“我最怕组织放学后的活动,一场篮球赛一会儿被家长接走一个、一会儿被家长接走一个,都是上课外班的。”
不过学生和家长的理由也很充分。
“这几年我在学校从来没有听懂过物理课,老师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讲,没听明白也找不到老师。课外班不一样,自己有做得不对的题,老师比我还着急,总是抓住我让我改错。”北京一名初中生王峰说。
对学校教学来说还要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
“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在新的需求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培训依然有可能死灰复燃。”储朝晖说。
因此,提质增效,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才是把学生留住的底气,才能真正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而增加这种底气的关键,“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是否能达到优质均衡,教学质量、效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储朝晖说。
“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了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各地纷纷进行了尝试。
李奕介绍,从新学期开始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立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北京市汇文中学的李宝萍是一名资深的英语骨干教师,去年开始到集团内到垂杨柳校区轮岗,负责初中、高中英語组的教学指导工作。她不仅要听课、评课,还让身边的老师们到自己的课堂听课,提供示范。通过一年的努力,分校学生的英语成绩又了显著的提高。
事实证明,当轮岗常态化、制度化之后,确实能成为均衡校际差距的有效措施。
不过,有专家指出,轮岗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其最大的挑战就是各地依然存在的“强校”“弱校”“优质校”“普通校”的差别。“现在学校还能分出三六九等,只要这种等级存在教师轮岗就会遇到阻力,而且学校之间的差距越大阻力就会越大。”储朝晖说。
“鸡娃”的家长能否彻底“偃旗息鼓”
校外培训机构得到了治理、学生的校内负担减轻了,那么“鸡娃”的家长是否就可以“躺平”了?
“之前孩子班上基本90%都在补课,我们当然也补,如果不补就会落后。”广东省东莞市的李女士说,她的孩子现在上初一。暑假的时候,她给孩子报了线上的数学班,“双减”政策出台后,李女士说要“等等看”,“如果大家都不能补的话也好,孩子学习压力的确很大。”
不少家长跟李女士相同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一方面庆幸国家终于出台政策治理让孩子越来越累的校外培训,另一方面也在隐隐的担心仅靠学校否能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过也有些家长态度比较“激进”。
北京的家长陈冉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从孩子很小起陈冉就让他在一家著名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她便在家长群里发了这样的文字:“终于不用上培训班了,孩子可以有快乐童年了。”没想到,很快有家长回复:“小明上了普高,小红上了职高,他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吗?别傻了,只要高考还在,人家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你家孩子不能?”
这样的言论一出,群里原本轻松的气氛立刻没有了,一些家长们开始商量着如何“攒班”。
这就是传说中的剧场效应。在剧场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能不站起来吗?结果是,大家都站起来了,谁都不敢再坐下。
家长的观念亟须转变,要站在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待教育,而不是只把目光关注到一个知识点、一次考试上。
中央的“双减”政策也提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不过,仅有政策条文还不够。还要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其实家长的疑虑是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这就要求各地能将“双减”政策分解得更加细化,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细则,让家长们对政策放心。
“转变家长的观念的同时后续的政策一定要及时跟上。”孙宏艳说,“双减”之后有了时间,“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还是有区别的,“都说孩子们可以多运动了,但是他们能到哪里运动?哪里能让孩子科学安全的运动?这些问题都应该迅速解决。”(应采访对象要求,学生和家长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樊未晨苏菁菁/文)
篇十一: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下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境和对策
摘要:在"双减"政策下如何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丰富德育形式、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实效,落实"育人为本、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举措,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双减"政策下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形成、激发创新精神。在目前小学阶段的整体教学中,德育教育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成长及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因而需要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然而,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仍存在困境,因而需要小学德育教师选择有效途径及对策进行改进,从而使德育取得满意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有效提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小学德育;困境;对策;
在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及要求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需要小学德育教师在这一方面积极研究,不断加强投入。为能够使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力争使德育教育的开展得到理想的理论支持及依据,进而实现小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实现。
一、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小学德育实践能否取得显著的德育效果,与小学德育理论组织和实施的有效性有直接关系。小学生不仅要掌握小学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健康和谐发展,这对促进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不断形成和实现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加强小学道德教育,对逐步推进、继承和传播中国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德育教育的构建,可以直接帮助和促进小学生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文化和生活品质,有利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教育各项工作组织实施的内容和最终目标,与广大学生对新生活和理想人生价值取向的判断,以及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确立和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在小学实施德育教育,才能有效保证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此外,德育还需要有效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健康形成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健康发展。
二、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困境
就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情况而言,德育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必要的任务及教育内容,然而在德育教育的实际开展中仍存在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小学德育教育仍未真正得到重视
在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有一定影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严重,很多学校及教师并未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语文、数学及英语等课程教学比较重视,而对德育教育往往忽略,投入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也就缺乏必要的基础与支持,直接影响最终的效果。
1.2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单调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比较单调,导致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更不能做到充分掌握及理解。在很多小学德育教师看来,德育教育的开展,仅仅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因而在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选择一些比较老旧的励志故事
向学生讲解,以希望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这些故事学生都早已熟悉,对教师讲课缺少新鲜素材表示反感,教学效果直接收到影响。
1.3小学德育教育方法比较落后
在小学德育中存在的另外一个困境就是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合理性。目前,很多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中,都是单纯以讲读及说教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但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并且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在理解方面会出现很大困难,最终必然影响实际的效果。
三、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的有效对策
2.1转变德育教育理念
在新时期的小学阶段教育中,为能够使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境有效突破,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德育教育理念。作为小学领导及德育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重视,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促使学生得以更好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加德育教育课程及课时,在对于教育方面加强投入力度,这样一来,可使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具有更好的支持与保障,进而使德育教育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2.2完善德育教育内容
在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中,针对其存在的困境,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需要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及创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仍旧以故事性内容为主,但需要注意选择更加丰富新颖的故事,可向学生讲解一些周围所发生的真人真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提升,这样也就可以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更积极参与,进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在选择德育教育内容时,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选择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使其得到满意效果。
2.3应用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
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而言,为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困境的突破,还需要选择并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作为德育教育教师,需要注意改变以往的讲读式及说教式德育教育方式,以现代化的手段及技术呈现德育知识及内容,具体来说可通过视频及动画的方式,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动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德育知识,这对于学生理解及掌握德育知识更加有利,可实现学生德育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随着目前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实践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德育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需要实现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学德育教师需要在清楚认识德育教育困境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措施及策略突破困境,实现德育教育的改善,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实行有利培养,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1]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6,000(001):36-38.
篇十二: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基层反映“双减”政策后教育培训机构面临重重困难
基层反映“双减”政策后教育培训机构面临重重困难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大量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一、培训机构生存艰难。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__街道目前已有__家教培机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近期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再加上受到疫情影响,所有教培机构全部关闭,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__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培训机构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主要是收入减少、场地租金压力和人工成本,现在收取的学费也按照比例退还了,但是房租依然要付,老师虽暂停工作,但是为了安定老师不流动,每月工资和社保还是正常支付,生存压力很大”。该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也不乐观,“国家政策出台后,学科类培训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老师都在观望,担心今后课时会锐减,收入也将大幅减少,有的已经开始考虑跳槽,想考进公办学校。而且疫情还在继续,后续的影响还很难预测”。
二、机构转型存在困难。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所有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都面临转型的问题,但转型为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或线上教育培训并非易事。__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主要考
虑转为艺术类培训或者进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新的领域原来的老师是否能胜任,而且大家都转型做非学科类教育培训,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而且如果开设线上培训,之前老师没有接触过线上教育,不适应线上教学的环境和风格,原来的课程是不可能直接移植到线上环境的”。
三、行业需求仍然存在。现在家长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是想提高孩子的竞争能力,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一些家长更加焦虑了。__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通过和一些家长的沟通,能够感受到他们无力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的担心”。__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现在所有机构都关停了,好多家长是双职工,没人照顾孩子,孩子因为疫情也不能及时送回老家,家长们天天问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托管”。
期盼建议:一是出台相关减免政策。教培机构希望能够获得如房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减免相关税收。二是出台房租退租相关规定。此次一些教培机构的停办并非主观因素,而是受国家政策及疫情影响,属于不可抗力,教培机构希望退租时不应承担违约赔偿责任,且房东应退还押金和未使用部分的预付租金。三是搭建人员安置平台。大量教培机构教师面临失业,建议搭建平台为这些失业人员提供就业、转岗信息,提供更多的机会招聘至公办学校工作。
篇十三: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背景下小学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为了促进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必须从学校内部建立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教育制度和相应的学校制度,以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机构和学校必须完善相应的决策机制,在不断创新管理的同时,也要适应一些内部制度框架条件,不断降低行政管理的重点,进一步降低行政效能,提高管理水平。为了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学校的竞争力出发,不断更新学校管理,研究适合现代社会的现代学校制度,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学校管理体制和“双减”背景的角度,探讨了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引入现代学校制度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双减”,小学教育,学校管理,规范措施
引言:随着教育市场的形成和逐步成熟,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和新理念的倡导,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制度建设,特别是“双减”背景下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此为讨论点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奉献出自己的教育力量。
一、学校组织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问题直接来自于班级、教研组、班级等基层组织。过去,学校管理的重点是学校管理和更高层次的管理。一切工作都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的。学校上述全国性组织的工作也由学校管理层决定和安排。这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不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在新课程框架下学校组织改革的基础上,一方面降低领导水平,突出研究生群体在管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提高研究生群体在学校管理结构中的水平,各部门协同学校和研究生小组,发挥协同作用,实现学校工作从行政为中心到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教学本质。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要坚持长期、深入的教学工作,即掌握
第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地捕捉新课程中教师的困难,以便为教师提供多种服务和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使教师将有效实施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组织上。
二、明确行政部门统筹能力
根据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法律和政策,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权主要由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行使,不能进一步下放给区级以下机关。针对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能力,突出其在处理有关教育问题上的领导作用,更好地协调财政、税务、规划等政府机构对教育的管理,创造一个相对集中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
1、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系统
一是对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科研质量、行政质量、后勤质量进行设计和控制,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把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纳入加强管理的范畴,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全体学生的质量管理上,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质量管理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二,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视为“服务网络”和“质量链”的一部分,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团队合作的同时加强教育培训,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教学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注意过程管理。要牢固建立教育教学各环节、过程各阶段的质量管理,确保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设计和质量控制的“接口”进行各个方面的管理,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和谐高效地进行,以期达到科研质量和教学质量的目标。
2、从政治层面进一步明确公立学校举办者及其责权
实际上,各级政府都是代表国家对于公立学校的赞助者。但是,各级政府在公立学校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利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所以,各级政府可以作为组织者分担投资责任,如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如果各级政府支持哪所学校,那么就要明确政府对于其支持学校的责任,特别是如何明确公办学校组织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中的一部分必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同时,政府作为赞助者在学校管理体制中行使决策权时,它与公共管理者的行政权力有何区别?二者的界限在哪里?这一根本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或政策,通过根本的制度安
排来解决,为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公立学校主办单位的责任,明确无投入或投入不足问题产生时各部门的法律责任,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依据,适当分享公办学校内部制度安排的决策权,使公办学校更好地体现中央利益,兼顾地方政府利润收成。
三、依法平等行使公共管理权力
小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起点,在这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重视小学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实践中,要求小学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关注和尊重师生,积极听取师生的意见,开展管理工作。管理者需要关心和理解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满足教师的心理和物质需求,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由于学校育人性质不同,如果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行使行政权,就必须依法平等行使,不受歧视和不公正。因此,有必要统一公办学校和非公有制学校的政治、公共管理机构。行政部门应当统一行使公共管理权,按照平等对待的原则和学校发展服务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公开化、公平化处理。
四、重视多方面的管理
在小学的管理过程中,硬件管理虽然关系到教学质量,但除了硬件设备的管理外,还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培养良好的校风,提升学校的文化价值,也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观的影响。因此,在管理小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硬件的投入,还要注意软件的管理。具体而言,应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
结束语: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管理对学校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价值。实施小学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更好、更舒适的教学环境。虽然在小学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保证小学的顺利运行,促进小学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虹.浅析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教学和安全管理问题[J].教学现代化,2018(16):234-235.
[2]王移兴.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学校管理[J].西部素质教学。2020(6):251-252.
[3]陈宗龙.论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学咨询(教学科研),2020(4):7-8.
篇十四: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下的乡村学校面临的处境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变得越来越高。面对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许多的政策。但我国乡村部分地区的教育仍然比较落后,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欠缺,本篇文章将分析在双减政策下,我国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处境,以及如何加强乡村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育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育;双减政策;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乡村生活水平以及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我国以往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出现在城市,在乡村也深受家长追捧,大量的农村孩子随着进城务工大军而走入了城镇当中,原先乡里最热闹的学校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有一些学校甚至人去楼空,只剩下二三十名学生,教师只能陪着这些留守儿童坚守阵地。这样的教育现象就给我国乡村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如今面临着我国的双减政策,那么乡村教育如何进行发展与改革是广大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篇文章就将分析双减政策下乡村学校内的教育问题,以此来对其进行解决。
1我国目前乡村学校教育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
如今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乡村学校,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都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我国近几年来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以及面对农村的政策有许多国家的大量的财力与物力都投入到了农村地区,有很多乡村学校在建造完学校之后却没有学生,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办成了教学点,但是只招收一二年级的学生,有的只能撤编到乡镇中心校,只剩下空旷的教室以及满园的杂草。有一些乡村地区,只有五六个教师在坚持,这样就导致大部分乡村学校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难以维持现状,很难进行具体教育。大部分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也都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我国近几年来为乡村学校的建设投入了大量
的人力与财力,但是面对这样的状况就使这些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浪费,既没有改变乡村学校的现状,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使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浪费了我国大量的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在乡村教育的过程当中,还有着大批量的留守儿童,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童年原本应该是儿童一生当中最灿烂最幸福的年纪,应该有集体的活动,有同学朋友的陪伴,在大集体中快乐成长,这是每一个孩子童年都应该具备的场景。可是如今面对着身边同伴一个个离校,班里的同学变得越来越少,课间活动的时候都很难找到玩伴来进行活动,这样就会导致儿童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失败感与挫败感。由于学生的稀少,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孩子们没有声音,下课后也特别静谧,导致这样的校园环境不适合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流露出空洞无助的目光,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在校园内集体生活的幸福感。而且大部分的儿童都是留守儿童,没有家庭的关爱,在学校内也不能够感受到关爱与关心,这样就使学生的生活环境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无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重点培养,导致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由于这些儿童大多数都是和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帮助,在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很难拥有巨大的提高,使其生活比较困难。
在乡村地区学生择校就会导致农村家长负担比较重。如今一到开学季节,大部分家长都为了孩子的教育,想方设法地想把孩子转移到乡镇中心校进行上学,或者是县城进行上学。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很难在生活上进行自理,必须要拥有家长的陪伴照料,才可以使孩子在较远地方进行上学,于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又一次分开,他们到乡镇上另起炉灶照看学生,一个家庭被分成了好几块,经济与生活的负担也变得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的农田虽然已经种上了,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并没有人对其进行管理,有的干脆不种了,致使很多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雪上加霜,重返贫困。
2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对我国目前乡村学校所面临的处境进行解决
首先每一个学校都应该加强其内部教师的素质并且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到学生来在此进行读书。每一个学校都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让教师能够树立奉献意识,使其能够积极投身到乡村学校教学过程当中。面对小班额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由于教师批改作业量较少,所以更能对学生进行1对1的辅导,这样将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学习效果能够进一步加强。所以每一个学校都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与爱心,只有赢得了社会与家长的肯定与支持,才能够扩大校园,加强教育规模,使学校内可以有学生来进行学习。
在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大多数都会由于学校办公经费较少,导致建设校园的过程当中容易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从而使大部分的校园都会给人荒凉衰败的感觉。所以必须要加强校园的美化工作,使其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乡村地区的地域优点,动员学生和家长献计献策,在农家院里种牡丹、兰草等多种花卉,闲置的土地还可以种植四季蔬菜、土豆等农作物,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的生活需求,也可以美化校园,使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学校是学生生活实践教育的良好阵地,所以一个温馨舒适的校园将能够给学生较大的感染,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从而留在乡村进行教育。如今在农村地区,有一些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对学生布置大量的课下作业,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娱乐活动,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够良好发展。所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为学生减少一些作业负担,利用农村地区的天然条件来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下活动中学习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能够娱乐学习。
在我国目前一些乡村地区会出现师资短缺的现象,特别是很少有专业人才到乡村地区来进行教育,因此国家法定的课程不能够开启或者是有一些课程只是表面文章,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学校内经常上的那几门课也都是主课,很难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落后,很难有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乡村地区学生流失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积极发掘自身的资源,切合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的眼界,掌握必备的技能,为其提供良好发展的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一些学校虽然班级人数较少,只有几十个学生,但是教师在进行上课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有敷衍了事的状态,更应该对其进行全面教学,给予其针对性地指导,还可以对于一些体育课和美术课集合几个班级一起上,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使教师感受到教学的快乐。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美好,加强学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乡村地区由于资金缺少,师资力量也比较短缺,所以在开展各种各样活动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展开,例如就可以不向学生颁发奖品,只让学生感受到荣誉以及集体活动的快乐。教师在举办活动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采取赛跑、踢毽子、爬山、挖野菜这样的校外活动,只要组织得当、措施得力,就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学校内获得较为愉快的学习。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地区的教育也应该被广泛关注。如今在我国乡村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虽然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学校与国家可以共同努力,在双减政策下来对其进行改革,那么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学校教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我国乡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陆超祥.中小学教师感知边缘化问卷编制及其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70.
[2]尚丽楠.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研究--基于S小学的实地调查[D].山西大学,2018.
[3]卫瑾.农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以临汾市D中心学校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20.
[4]娄宏杰.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H县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20.
篇十五: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一、问题现状2021年7月以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不可否认,“双减”政策实施近半年来,学生的学习压力出现了明显的改进,校外无资质的培训机构已得到有效整治。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许多家长更焦虑了,暴露出了一些家长关于子女教育,特别是关于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长抱怨。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提出了反对的怨言:“学习时间变短了、变少了,学习到的内容也就变少了。”学校作业少了,补习班还没了——毕竟有些孩子还是需要“笨鸟先飞”的,需要靠专门人士的引导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才能增长知识。
2、家长不解。在有些家长看来,实施“双减”政策后,学生学习任务轻了,家长任务重了起来,这样不仅占用了家长的时间,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3、家长担心。学生作业少了,反倒增加了娱乐的时间,增大了玩手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家长担心孩子养成玩手机、游戏的不良习惯,进而担心手机、游戏毁了孩子人生!
4、家长无助。因为孩子课余时间没有辅导班可去,不少家长需要承担起自己辅导孩子作业的任务。很多家长既没有这个习惯,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的孩子不能去上辅导班,在家不知道做什么。很多家长认为,虽然辅导班费用比较高,但是是在学习,是物有所值的。5、家长焦虑。“双减”政策实施后,显形的一对多的补课机构没了,但隐形的(非富即贵的)一对一的辅导形式却偷偷进行中,令无能为之、不敢为之的家长焦虑、纠结,面临着补不补习的压力;若补习的话,面临着资金高负担的压力——相较于以前一对多“大班制”的补习,现在的一对一的补习、私教家教等补课形式费用更高,家庭开支更大。二、原因分析1、实施“双减”政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将发生相应变化,值此社会转型期,家长心态浮躁、消极,难以快速、积极地适应、接受新事物。2、“双减”政策宣传、执行有漏洞,不全面、不彻底、不系统,后续跟进措施滞后、不充分。3、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焦虑,本质上含有对当下社会教育现状的困惑,对教育不公平、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质疑。4、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焦虑,囿于对“何为人才”认知的偏颇—
—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的就是人才;没考上大学、没考上好大学、考上职业院校的,很难成才。有些家长专笃于“金领”,不屑于“蓝领”。
5、家长自身家庭教育素质不足,对于家庭教育的内涵、本质、规律、方式方法认识、把握不充分,缺少承担起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改进建议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等。“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必须由党委和政府高度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2、强化对“双减”政策的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双减”政策宣传的力度和深度。首先主管部门要吃透党和政府的“双减”政策要求和精神,要深化对“双减”政策的宣传,要回应家长的关切与期盼,回应家长的不解、压力和焦虑,减轻家长负担;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营造教育公平,坚决整治非法校外隐形的辅导补习活动,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强化社会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公平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信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民物质
生活水平的提高,期望社会公平将成为人民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营造社会公平将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民心工程。为此,要强化社会公平。就教育而言,要强化地区间、城乡间、各级中小学校间、班级间公共资源、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要彻底杜绝课外非法补习现象,真正营造孩子学习成长在同一起跑线上。
4、强化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政府倡导鼓励学校、妇联、工会、关工委、社区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课程等方式,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引导家长正确认知教育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效果。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良好的家教、家风,为孩子成长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
篇十六: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基层反映“双减政策后教育培训机构面临重重困难一、培训机构生存艰难。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某某街道目前已有某某家教培机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近期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再加上受到疫情影响,所有教培机构全部关闭,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某某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培训机构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主要是收入减少、场地租金压力和人工成本,现在收取的学费也按照比例退还了,但是房租依然要付,老师虽暂停,但是为了安定老师不流动,每月工资和社保还是正常支付,生存压力很大”。该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也不乐观,“国家政策出台后,学科类培训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老师都在观望,担心今后课时会锐减,收入也将大幅减少,有的已经开始考虑跳槽,想考进公办学校。而且疫情还在继续,后续的影响还很难预测”。
二、机构转型存在困难。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所有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都面临转型的问题,但转型为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或线上教育培训并非易事。某某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主要考虑转为艺术类培训或者进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新的领域原来的老师是否能胜任,而且大家都转型做非学科类教育培训,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而且如果开设线上培训,之前老师没有接触过线上教育,不适应线上教学的环境和风格,原来的课程是不可能直接移植到线上环境的”。
三、行业需求仍然存在。现在家长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是想提高孩子的竞争能力,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一些家长更加焦虑了。某某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通过和一些家长的沟通,能够感受到他们无力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的担心”。某某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现在所有机构
都关停了,好多家长是双职工,没人照顾孩子,孩子因为疫情也不能及时送回老家,家长们天天问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托管”。
期盼建议:一是出台相关减免政策。教培机构希望能够获得如房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支持,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减免相关税收。二是出台房租退租相关规定。此次一些教培机构的停办并非主观因素,而是受国家政策及疫情影响,属于不可抗力,教培机构希望退租时不应承担违约赔偿责任,且房东应退还押金和未使用部分的预付租金。三是搭建人员安置平台。大量教培机构面临失业,建议搭建平台为这些失业人员提供就业、转岗信息,提供更多的机会招聘至公办学校工作。
篇十七: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教育新常态。如何从“家校协同”角度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首先要明确“双减”政策的真正目的。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为主要抓手的“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过重的文化课学习的负担,同时加强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减负是一个策略和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问题;策略
前言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高认识和对待,着眼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进一步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1“双减”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1.1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
虽然相关的各种教育政策、文件都大力提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共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家校双方权责边界较为模糊,合作低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形式上看,家校共育一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单向输出要求,学校有“越位”、包揽教育工作之嫌,而家长只能机械地遵从,很少主动联络学校。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家校共育工作流于形式,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缺乏实效。二是从相关政策条例上看,在以往的相关文件条例中没有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责任划分,而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宏观指导,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政策、法规来明确家校双方责任,指
导家校共育工作。因此,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共育工作低效。正是因为家校双方权责不清,所以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与义务上有一些真空地带、重叠地带,甚至是僭越地带。其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越界,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工具。
1.2家校双方合作内容单一、形式狭隘
首先,从合作内容上来看,由于受当前我国学生选拔评价制度的影响,导致家校双方理念偏差,最终使得家校合作共育内容单一。家校合作共育主要是围绕学生考试成绩提升为主,在考试前后家校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从合作参与形式上来看,我国现行主流的家校共育方式是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校开放日一般是以学校为主办方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展示学校活动,增进家长对学生及学校的了解,这是学校单向的组织与领导,没有体现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长应有的主场地位及功能,反而可能因为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并没有体现家校共育的实际意义。
2优化家校共育的策略
2.1明确家校双方责任边界,合作致远
一方面,在现实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指导办法,明确家校共育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让家校共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受法律监督。例如,《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二条明文规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根据该法,家庭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等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如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传身教,正确的三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避免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是形成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教学时间集中,周期长,有专业的教育、专门的教育场地和人才等,这些是其优势。但是学校除了积极落实基本的文化知识的传递、品德教育等,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积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进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
2.2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合作
第一,当前家校共育问题中合作内容、形式单一是突出问题。但是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是家庭和学校触手可及的宝贵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指导家校共育,发送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有关学习资源,以此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家校双方教育水平,同时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第二,在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社会协同是缺位的,除了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以及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缺少第三方协同机构。应积极鼓励社区、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家校实现深层次合作提供条件及监督落实,以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科学高效地运行,例如承担家庭教育指导、适时评价、监督家校共育双方权利与责任的落实,为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管理事务的决策等深层次合作开拓渠道等。第三,制度、规范也是重要的且有利于家校共育的社会资本,应该加大家校共育内容、形式的制度建设,使家校共育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制度、规范的制约与引导下,家校共育方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最终方能实现家校双方的高效合作。
2.3建立课程体系,提升“双减”实效
深化“家校共育制”,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家长大讲堂等。开发家长全员培训的普及性课程、精准培训的针对性课程和满足家长多样需求的社会化课程。借助浙江省数字家长学校、浙江省家长学校联盟校等平台,开设线上公益课程,主要包括假期生活指导专题课程、家庭指南微课程、祖辈教育专题课程等。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如“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我说我的家教好故事”等品牌活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多元的家庭教育课程形式,满足不同家长不同时段的需求,给家长和孩子心理减负,帮助家长科学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也能“减负增效”。
结束语
家校协同共育,让学校更像学校,让家庭更像家庭。“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有效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关心,尤其需要义务段学校和家庭协同合作,各自承担教育的责任,共同呵护我们的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1):49-52.
[2]胡芳.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1,(2):23-26.
篇十八: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后学校教育提质对策研究作者:贾音王立刚来源:《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21年第05期
摘要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面临新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政策意味着之前已有的负担减少了,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新的空余时间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教育空间的形成。各学校由此面临着新的任务,即在减负的同时要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阶段,“双减”政策后学校的提质增效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高效能作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课后兴趣培养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归属,通过家校合力,提升“双减”政策后的教学效能。与此同时,学校在制定相关提质措施时,也需要更针对实践,如此才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效能;课后服务;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10-0017-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政策),之后教育部又陆续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等配套政策,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给中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对各类学校来说,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保证学生学业成效的提高成为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双减”政策之后新的教育空间的形成
国家“双减”政策共确定9个城市作为试点,其中北京、上海、南通、威海等試点城市均发布了配套政策,如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8月14日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专门针对北京市“双减”政策提出了“教师流动”“严禁划分重点班”等措施,引起舆论,受到广泛关注,其他试点地区也正陆续发布针对本地“双减”政策的具体措施。
在“双减”政策逐渐落地之后,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面临新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政策意味着之前已有的负担减少了,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新的空余时间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教育空间的形成。具体来说,新的教育空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国家“双减”政策对各年级作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明确要求“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
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对于之前需要花很多时间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双减”政策之后,总体的作业量在减少,写作业所花费的时间也在减少,由此有了一些本来没有的空余时间。另外,一些地区也开始陆续取消小学阶段的统考,如北京市西城区下发了《关于加强西城区小学考试管理的通知》,对本区小学考试做出如下规定:在小学阶段不再举行全区统一的考试,而只保留各学校内部自行组织的一次期末考试。对于一些学校来说,没有了多所学校统一举行的期末考试,就意味着不会再有任何内部排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压力减小了。同时,这也意味着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业评价活动,相应地,也能够更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当然,不进行统一考试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可以不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而是意味着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要开展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更久了。以北京为例,在当前阶段,在放学后选择继续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学校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也有一些初中阶段的学校开始面向本校学生开设早晚自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在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之前,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只有约8个小时,在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之后,一些学生的在校时间已经延长到了10个小时,个别学生因到校时间较早或者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一天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了12个小时。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对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生活。同时,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是个新的挑战,学校有了更多课堂教学外的时间,教师也需要在之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任务。针对这些现实,学校和教师只有对课后延时服务做出更加精细化安排,对课后延时兴趣班和作业辅导做出更加精准的设计,才能避免这些时间被浪费。只有延时服务真正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和教师因为在校时间的延长而疲于应付。
第三,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起来,尤其在周末。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校外学科类培训不能占用周末时间,即使安排在工作日,每天也不能晚于21点。这意味着本来用于在周末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时间和曾经学习可能晚于21点的时间空余了出来,变成了学生在家里待着的时间,成为开展教育活动的新空间。这对家庭教育来说是个新的挑战,对于学校来说,需要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展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用好周末时间,让减掉的负担变成教育的成效。
二、“双减”政策之后的提质措施
在国家“双减”政策发布之后,各地、各学校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现有部分城市已发布具体落实该政策的措施,见表1。
“双减”政策的实施速度很快,而且不断有配套政策落地,于是各学校普遍面临着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继续使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问题。“双减”政策后的提质增效并不是要让现有的教学秩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是要推翻所有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在现
有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好现有的政策资源,推动新的改革。具体来说,在当前阶段,“双减”政策后学校的提质增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构建低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国家“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减轻学负担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最终要依赖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2021年8月30日举办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鼓励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只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减轻课后负担提供基础保证。
第二,以高效能作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高效能作业是指让作业经过设计形成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内容和形式。高效能作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能与教师课堂教学形成统合,让作业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有效反馈。设计高效能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负担一直是学生负担的重要因素,一些作业无法与课内教学形成有效的配合,也缺乏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设计,再加上一些家长并不了解学生作业的具体指向,一般都是简单化地要求学生“完成作业”,致使作业成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成为家庭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国家“双减”政策文件要求各年级“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并提到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对此,部分地区已经专门发布文件对中小学作业做出规定,如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义务教育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指引》,提出增加综合性、项目式、主题式等特色作业。相关文件规定了中小学作业的基本原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关键是在减少无效作业、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高效能作业,这就需要学校在落实国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政策时做出相应的设计:(1)针对各个学科的学期教学目标,制定作业目标体系,即要保证每一次作业都是服务于总体教学目标要求的,不出现旁逸斜出的无效作业,不出现为了留作业而留作业的情况。(2)在总体的教学目标之下,制定学期作业目标。同时,在学期作业目标之下形成每一节课的作业计划和作业目标,这样能使每一次作业都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可以避免作业的随意性和碎片化。(3)精准设计作业,让不同作业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让每一次作业都能有效服务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搭建基础。当然,布置作业也要创新形式,但也不必刻意为了新颖而增加作业形式。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建立“高效低负”,即高效能、低负担的作业体系。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课后兴趣培养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国家“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校“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对于中学校来说,课后服务必将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对于小学来说,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课后服务既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在许多家长眼里,课后服务的水平
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在内的各个学科均构建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学生学习学科内容的落脚点,也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课后延时服务要围绕各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习主题,并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制定统一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不知不觉提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总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国家课程的编订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本身不是负担,而只有低效率、重复化的学习才是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课后延时服务所提供的虽然并不是像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教学,但是课后延时兴趣班的建立也需要遵守教育学理论,尊重教育规律,严格按照课程建设的框架来进行组织,以避免随意化、零散化、重叠化和低效化的局面。
第四,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归属,通过家校合力,提升“双减”政策后的教学效能。家校协同是指学校内的专业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它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双减”政策一方面对学校提出要求,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另一方面也向家长提出要求,希望家长“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对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出了要求,要“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总的来说,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增加了,尤其在周末,这对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和教育孩子,与学校共同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对于学校来说,如果无法完成与家长的有效协同配合,教育的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目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不少脱轨的情况,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存在比较严重的超前教育、灌输式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变低;另一部分家庭对孩子关心过少,无法给孩子提供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创新举措,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更多外部力量,促进家长自我教育,鼓励、支持更多的家长通过社会力量学习儿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客观的校外教育理念,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双减”政策之后提质措施的实现方法
国家“双减”政策是直指教育实践的政策,所以学校制定的相关提质措施也需要更针对实践,如此才有可操作性。基于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关于提升作业效能、提升课后服务的系统性和改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法都需要有更具体的实现方法。
第一,针对优化“双减”后的课堂教学。基于校外學科类培训普遍减少的情况,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建立起点低、效率高的“双减”课堂。教学应回归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展开。就小学而言,教师要在通览小学阶段12个学期教学内容的
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展开梳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减少没有实效的学习内容,减少要求学生“提前”学习的内容,并对各年级、各单元难点内容进行梳理、集中突破,从而完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以高效能作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高效能作业是指让作业经过设计形成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内容和形式。高效能作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能与教师课堂教学形成统合,让作业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有效反馈。设计高效能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负担一直是学生负担的重要因素,一些作业无法与课内教学形成有效的配合,也缺乏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设计,再加上一些家长并不了解学生作业的具体指向,一般都是简单化地要求学生“完成作业”,致使作业成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成为家庭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国家“双减”政策文件要求各年级“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并提到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对此,部分地区已经专门发布文件对中小学作业做出规定,如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义务教育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指引》,提出增加综合性、项目式、主题式等特色作业。相关文件规定了中小学作业的基本原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关键是在减少无效作业、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高效能作业,这就需要学校在落实国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政策时做出相应的设计:(1)针对各个学科的学期教学目标,制定作业目标体系,即要保证每一次作业都是服务于总体教学目标要求的,不出现旁逸斜出的无效作业,不出现为了留作业而留作业的情况。(2)在总体的教学目标之下,制定学期作业目标。同时,在学期作业目标之下形成每一节课的作业计划和作业目标,这样能使每一次作业都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可以避免作业的随意性和碎片化。(3)精准设计作业,让不同作业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让每一次作业都能有效服务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搭建基础。当然,布置作业也要创新形式,但也不必刻意为了新颖而增加作业形式。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建立“高效低负”,即高效能、低负担的作业体系。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课后兴趣培养体系,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国家“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校“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对于中学校来说,课后服务必将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对于小学来说,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课后服务既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在许多家长眼里,课后服务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在内的各个学科均构建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学生学习學科内容的落脚点,也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课后延时服务要围绕各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习主题,并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制定统一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不知不觉提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总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国家课程的编订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
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本身不是负担,而只有低效率、重复化的学习才是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课后延时服务所提供的虽然并不是像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教学,但是课后延时兴趣班的建立也需要遵守教育学理论,尊重教育规律,严格按照课程建设的框架来进行组织,以避免随意化、零散化、重叠化和低效化的局面。
第四,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归属,通过家校合力,提升“双减”政策后的教学效能。家校协同是指学校内的专业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它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双减”政策一方面对学校提出要求,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另一方面也向家长提出要求,希望家长“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对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出了要求,要“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总的来说,在“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增加了,尤其在周末,这对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和教育孩子,与学校共同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对于学校来说,如果无法完成与家长的有效协同配合,教育的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目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不少脱轨的情况,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存在比较严重的超前教育、灌输式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变低;另一部分家庭对孩子关心过少,无法给孩子提供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创新举措,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更多外部力量,促进家长自我教育,鼓励、支持更多的家长通过社会力量学习儿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客观的校外教育理念,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双减”政策之后提质措施的实现方法
国家“双减”政策是直指教育实践的政策,所以学校制定的相关提质措施也需要更针对实践,如此才有可操作性。基于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关于提升作业效能、提升课后服务的系统性和改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法都需要有更具体的实现方法。
第一,针对优化“双减”后的课堂教学。基于校外学科类培训普遍减少的情况,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建立起点低、效率高的“双减”课堂。教学应回归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展开。就小学而言,教师要在通览小学阶段12个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展开梳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减少没有实效的学习内容,减少要求学生“提前”学习的内容,并对各年级、各单元难点内容进行梳理、集中突破,从而完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九: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希望能够在阅读教学上得到家长的帮助。通过应用家校共育的指导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以下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析及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问题探析;解决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双减”背景下强化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在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为此,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内容和课程教学要求,能够在充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教师对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4]现阶段,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他们的文化层次低,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对此,这就相应的需要学校教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去有效地解决育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缺
乏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他们不能很好地对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满足家长的家庭教育需要,从而帮助家长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应式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方面还需要专门化的训练。
(二)沟通时间偏少,未建立长效机制
就当前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班主任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般是因为学生存在思想认知错误、违法违纪行为或成绩明显下滑,班主任希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交流时间普遍偏短,沟通过程一般仅持续到问题解决,一段时间后,问题又“重现江湖”。其实,班主任和家长往往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各种不良因素。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仅能依靠短期沟通就能得以解决的,如果班主任和教师未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或者沟通仅停留在问题表面,问题的根源就难以把握。
(三)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
现阶段的家校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家长会、QQ或者微信群聊等,家校合作的内容也主要局限于学生智力成绩的学习,而很少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发展。现在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有关家校共育的活动,例如:学校开放日、家长活动日等,学校允许并且主动邀请优秀学生的家长进入校园进行一系列的家校互动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背后的根本目的是极具功利性的,他们旨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揽收更优秀的生源。归根结底,这种家校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规划,他们更多地只是关注眼前利益,缺乏对家校互动背后潜在意义的正确认识。这种短时性的、阶段性的家校互动,会让许多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也产生“功利性”的心理,他们配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师规定的相应“任务”。长此以往,就会使得许多家长丧失对家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影响家校互动积极意义的发挥,从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
(一)借助便捷渠道,提高家校共育积极性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班主任可以凭借网络完成便捷沟通渠道的搭建,确保教师可以将在学校观察到的孩子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具体真实情况反馈给教师,两者就其展开分析与讨论,精准把握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例如,笔者刚接手新班级时就搭建了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一段时间后,笔者在家校沟通平台开展了道德行为视频征集活动。孩子们8人为一组,全班分为4组,每组两周选出一个代表。笔者要求小代表的家长将孩子本周每天的道德行为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并呈现,视频须反映孩子真实的行为。第二周,笔者利用班会课播放4位同学的短视频,让孩子们对视频中出现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讨论,笔者则关注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并进行适时引导。课后,要求4位同学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书面总结,并且让爸爸妈妈阅读后写上一段感想,发布在家校共育平台,其他家长可以评论和点赞。此举不仅可以激发家长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己,增强明辨道德行为是非的能力,检视自己行为的对错,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打破了原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家校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明显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多元合作,增加沟通途径
为了减少对网络沟通的依赖,班主任可以增加一些沟通的有效途径。就如同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和教师齐聚一堂,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沟通和总结。但是,由于家长很难有空闲时间,所以这种家长会一般只在学期末等时间进行,虽然效果不错,但是沟通频率较低。因此,班主任可以考虑调整家长会的时间和人数,举行新的“家长会”。
(三)改进教学方式
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困生应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并且着重强调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课堂的实际设计结构可以具象化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可以更加强调重视预习情况。引导学困生通过教学单元的导读部分对实际内容进行相应了解。此后通过相应文章的具象化题目特点、写作教学目的、写法特点、重点语句等方面获得相应
反馈,并通过分类将学困生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教师应针对学困生提出的具象化疑难问题展开分类,展开小组间的具体讨论以及交流。如果小组内部拥有不能解决或解决得并不完整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部分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应用将“读”和“议”进行共同探讨的原则,不应较为直接地将简单的答案直接告知学困生,而是应更多地提示学困生相应的思路和方法,进以体现学困生在客观条件下的主观学习能力,最后再将学困生的基本学习兴趣转移到作业方面。
结束语
对于家校共育的合作中,班主任担负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全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还需要与各位家长进行一对多的沟通。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尤其是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保持家校沟通的顺畅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虹.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家长,2022(07):94-96.
[2]战贝贝.“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六).,2021:11-13.
[3]杨春梅.小学“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探析[J].读写算,2021(18):3738.
[4]魏秀云.新时代背景下家园共育探究[J].家长,2020(21):109+111.
[5]王亚玲.影响家园共育实效的因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05):23.
篇二十: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双减”政策下,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对“双减”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过程、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的落实政策进行了详细解答。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这两个带有时间节点的目标,明确阐述了“双减”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意义。“双减”要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中课外补习必须要控制。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从课堂教学中锤炼思维与智慧,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课余大量占用休息时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双减”政策下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进行探索。
一、深化教学教研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深化教学教研改,探索构建基于“减负”与“提质”并举的教学教研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要积
极推进教学创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智能工具,促进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灵活运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深度学习,摒弃灌输式、机械式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结合教育实际,要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真正成为我们改与发展的先导。通过讨论,要重新审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否有所改、适应形势;通过讨论,要在全体教职工心中进一步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观念,并进一步确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质量观,“打好基础,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各展其长,人人可以成长”的人才观。充分认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形成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推动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教师职责担当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功利心态,强化职责担当,坚持在课内布置作业,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并认真分析学情和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灵活布置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
四、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校要建立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导处的组织管理作用,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实行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标,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同时,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加强对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对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给予指导。要加强日常作业、学期作业、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研究,倡导教师设计拓展式、体验式、项目式的作业,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五、优化校内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学校要因地制宜推行课后服务,认真做到“一校一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学校应提供基本托管,实行弹性离校。在课后服务中,要优先安排作业指导,使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要为学困生进行辅导与答疑,为优秀生拓展学习空间。此外,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六、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要促进学校具有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生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各条线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进取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形成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和教育环境等方面达到“五优”的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总之,“双减”政策下,学校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从大局,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事业建设者XX贡献一份力量。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工作总结
在“双减”政策还没有落地之前,怎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一直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课题。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名师案例,进行思考和研究,并给出自己的答案。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些明白如话的教育理论老师们似乎都懂,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却很少见到它们被落到实处。我们看到的仍旧是教师在发挥主体作用,主宰着课堂,具体表现为:一是碎问碎答。教师用一组一组的细微琐碎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的思维总是牢牢地被教师控制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思考老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揣摩老师想要的正确答案,要么就是充当看客,看其他孩子怎么表演。二是滔滔不绝。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到位,教师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生怕学生哪里没弄明白,无论巨细,一一灌给学生。学生则疲于笔记,根本不用思考和探究。从时间占有来看,教师的教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留给学生的时间则少得可怜。三是执行教案。教师为了展现教学的完整性,按照课前的教案和预设亦步亦趋地
开展教学,全然不顾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和现场生成的资源,强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如果没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便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完全不会变通。
这样的教学,节奏缓慢、步骤冗长,压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带来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乃至厌倦语文的恶果。因此,笔者极力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彻底转变。
注重学生的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学,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就是王尚文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让学”。注重学生的学,首先要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学,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学,第三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适度参与和巧妙点拨。注重学生的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可采用以下措施:
推荐访问: 双减政策学校面临的问题 面临 政策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