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11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11篇

时间:2022-11-03 18:48:01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11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陈明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11篇

篇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陈明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小学阶段,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巩固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与传统数学教学比较,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偏离数学学习的本质。通过开展活动实践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以便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基本事实,学生也许理解于表层,如果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一个需要稳固的桌子,学生是否能够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否意识这样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简单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主动寻找这种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理解蕴含的数学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一位同学不能解决问题,这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探究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使每位学生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这样比较复杂的综合实践任务才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合作、研究、交流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仅设计好活动的主题,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通过合理的分工,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研究、交流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实践证明,“合作、研究、交流”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改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通过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来研究问题,主动思考,获取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研究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为支撑,社会实践生活为载体,凸显数学学科的价值

  四、通过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不可能局限于课堂内的时间,将课堂实践活动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样化且开放性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将之向课外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探索与体验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还应大胆地创新实践活动作业,努力做到对课内活动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从而真正将“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将不同学科或富有地方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安排到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中去,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教师要突出其重要性,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数学知识并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社会调查、阅读交流、合作探究等数学能力;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提升独立思考、分工合作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篇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

  《圆的秘密》

  活动内容:根据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数学课本第一单元“圆”

  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巩固圆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3、通过活动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1、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等途径收集圆周率的历史。

  2、分成若干小组。

  活动学具:档案夹、铅笔、彩笔、A4纸、橡皮、直尺。

  活动过程:

  1、学生优化组合,确定分组。

  2、小组分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可选用日记、绘画、介绍、表

  演等方式汇报。)(引导学生思考:在交流过程中,

  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

  圆的认识(一)

  圆的认识(二)

  美丽的图案

  圆的周长

  圆周率的历史

  圆的面积

  4、对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想法?(学生讨论交流)

  5、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出。

  6、拓展体验: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

  为父母讲述本次活动的内容或者写成日

  记让父步母看。

  7、活动评价:先自评,然后小组互评,最后全班评

  价,教师并小结。

  

  

篇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它是一种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活动课,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实践性。新时期数学教学的实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要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室内活动中的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玩一玩等,室外活动的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等,目的都是让学生“动”,动口、动脑、动手。例如,一年级学习《元、角、分》后,教师不妨设计一节《小小百货店》活动课:先让学生自备平时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自己动手制作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然后再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百货店”,再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又如,在教完正方体、长方体面积和体积计算后,可设计“为家里的房子设计围墙”活动课,方案不但包括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包括对围墙的空间、朝

  向、采光和用料的考虑;另外也可设计“为磁带盒设计包装纸”活动课,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这样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不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重创设情景,彰显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数学与其他学

  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方,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堂对“利率”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实践课。教师首先创设情景:王老师要在和谐小区买一套楼房,接着请同学们围绕“房价、付款方式、装修”等,为老师设计一个购房方案。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必须通过调查,理解以下问题:(1)教师的经济情况(教师家里的存款、夫妻俩每月的收入,每月的生活开支)。(2)调查购房的付款方式(一次性付清和分期付款的政策)。(3)调查房价、结构(楼房的户型、楼层、面积)。(4)调查银行为居民购房提供的贷款方式(银行的贷款期限、利率)。(5)调查相关装饰的信息(装饰材料的外观、价格、质量等)。这堂课教师将学校作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选择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水平,引导学生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所学的知识主动为社区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又如,春季植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植树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植树?(树木能够制造氧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净化空气)。(2)探讨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植树中棵数与段数的关系)。(3)写一份保护树木的倡议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但解决了与植树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且把数学与科学、环保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可谓受益匪浅。

  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现探索性。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节实践活动课,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学生实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1)理解相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物品等。(2)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信息。(3)计算乘车所需要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所需要缴纳的费用等。(4)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实行交流。对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探讨,有利于学生提升收集、整理信息的水平,并使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再如,学了“百分数”这个内容后,教师可设计以“购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1)创设情景。一些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给出了以

  下优惠措施:买大送小、打折、会员卡、摸奖等。老师调查了本地三大超市,A超市:局部商品买大送小;B超市:打九折;C超市:满50元一律八折。(2)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优惠政策的?假如老师想买8盒鲜牛奶,每盒10元,应该选择去哪个超市呢?你认为有几种不同的方案,从中发现什么?(3)知识拓展。到市场调查金融危机引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学生围绕三家商店的优惠政策展开讨论,从而选择了适宜的购物方案。这些问题能有效地促动学生持续钻研,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

  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遵循多样化原则,表达趣味性。趣味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在设计活动时,形式一定要多样,注重内容的“新、奇、乐、趣”,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了奇数和偶数后,可设计以一个“彩盘揭密”的游戏活动,教学时首先创设一个情景:小东在街上行走,看见有人摆了个彩盘,旁边写着:“只要一元便可转动彩盘一次,指针停在哪一格,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这格上的奖品就属于你的。”小东停下脚步转起彩盘。他手中的钱全部花光了,大奖一次也没中。教师接着问:“同学们想不想揭开彩盘之谜呢?”学生很快便热情投入,教师和同学一起研究彩盘的秘密,最终得出结论:彩盘的秘密正是利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的规律,设奖者把大奖放在奇数上,把小奖放在偶数上,让别人拿不走大奖。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这个数学规律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擦亮自己的眼

  睛,防止上当受骗。诸如此类的数学活动课,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富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课,从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篇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呢?下面,以“制作年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与现状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之一,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呈现的主要形式”“将数学实践的目标定位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2.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纵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可能是单元学习的综合应用,或是学生早已接触过的知识,有的教师觉得不是新知识的传授,所以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繁多,没有重点,学生操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华而不实。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把握不准,认为浪费时间、不好上,从而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去实践,亲历研究的全过程,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现状,对“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亲历数学活动的探索”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真正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策略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课外收集到的2014年年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我及时进行指导,抛出第二个问题:“先观察你手上2014年年历的整体布局,结构是怎样的?”生1:我的年历上有12个月,每行排了4个月,排了这样的3行。生2:我的年历上也有12

  个月,每行排了6个月,排了这样的2行。生3:老师,我的年历上的12个月是一页一个月,12个月就排了12页……(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发现了很多的数学奥秘。对,不同年历的排列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排都是由12个月组成的。那么,这12个月中每个月的排列方法是否都相同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在同桌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生4:我观察的是8月份的月历,它的第一行表示“星期”。师:那你们观察的月份中的第一行是否与他的一样,也是第一行表示“星期”?(学生都表示肯定)生5:我观察的月份中,重要日子用红色标出。生6:制作月历首先要知道每月1日是星期几。……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找到了不同月历中的共同特点,如每个月的第一行都是“星期”、重要的日子用红色表示等,实现异中求同。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又为接下来小组合作制作年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师:今年的6月1日是星期日,那明年的儿童节又是星期几呢?(学生沉思)生1:老师,我们制作出2015年的年历,不就知道了吗?师:好,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就根据你的建议,一起来制作2015年的年历。那该怎么来制作呢?生2:要先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师:你们有办法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吗?(学生在2014年的年历上找到12月31日是星期六,因此认为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日)师:由于这一节课的时间紧张,我们就分小组合作,一起来完成2015年的年历制作。(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一个月的月历制作)……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创造交流机会,体现数学价值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上,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到课堂中去,应回归生活”的理念。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制作好一个月的月历并进行美观加工后,我请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一个学生说:“因为3月份有植树节,所以我就在月历的周围画了一些树,提醒大家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另一个学生说:“我制作的是10月份的月历,10月1日是国庆节,这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于是我在月历上添加了烟花礼炮来表示庆祝。”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生日是5月12日,我把这一天用红色标出来。”……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但个性鲜明。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方法的同时,去体验、去感受其中设计的妙处,在倾听与思考中取长补短,找到更完美的设计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进而提高自身的素养。5.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

  

篇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探究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四、合作交流,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都是以小组合作作为活动形式,小组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意识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例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试一试、做一做,讲一讲、评一评。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仍是一门新的课程,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综合与实践”课

  程的开发和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地积累活动的经验,进而铺设出多姿多彩的数学学习之道!

  责任编辑徐国坚

  

  

篇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通过各个小组交流汇报实际测量通过各个小组交流汇报实际测量通过各个小组交流汇报实际测量实地感受的各景实地感受的各景实地感受的各景点方向和距离的信息点方向和距离的信息点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将一份较完整的信息资料展现在大家面前将一份较完整的信息资料展现在大家面前将一份较完整的信息资料展现在大家面前使使学生对大港城区的这些景点都有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对大港城区的这些景点都有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对大港城区的这些景点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三绘制全景地图三绘制全景地图三绘制全景地图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小导游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的

  基础上设计的。本次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方位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方位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描绘出合理的旅游路线,并尝试设计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方案。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提出课题,讲明活动的意义。根据地域特点确定了文化广场、森林公园、长城、九龙泉水库等几大景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每组活动任务。各小组自己进行了人员分工,并讨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学生走入生活中,通过实地测量、查询访问、查阅资料等不同手段搜集记录下不同景点的相对位置方向及距离。并绘制出以文化广场为中心的部分景点的坐标图;二是汇报信息、设计方案阶段,即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简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对旅游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需要家长帮助收集资料,同时教师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趣促思,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便使他们学会研究,达到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研究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研究的活动中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活动目标

  1、了解杨各庄镇徐流口村的景点,并感受景点间的位置和方向,了解旅行路线及距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方位概念。

  2、能识图,会绘图,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并能合理安排旅游线路。3、培养动手操作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渗透优化思想,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情境课前2分钟:请同学们欣赏徐流口各景区美丽风光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徐流口美丽的风光。我们徐流口作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人。眼看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我们班上的小小旅行社也都挂牌上岗了。请你们和大家打个招呼吧。各旅行社自我介绍(设计意图:课前欣赏,课上成立小旅行社,创设了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设计旅游方案奠定基础)二、汇报整理信息师:老师祝贺你们各旅行社成立。“我是小小导游员”活动开展了有一周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真正的走入了徐流口的各景点中,去亲身体验,实地感受了各景点间的位置、方向和距离,同时通过查询、访问等手段,获得了很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理。下面就请各旅

  行社将你们收集整理的信息来汇报交流一下。注意:在别的旅行社发言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你认为有用的信息及时充实到你们的信息库。各小组汇报调查到的信息。师:你们对刚才他们调查的信息有异议吗?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信息要补充?学生补充信息。(老师将每个旅行社绘制的坐标图随机贴在黑板上)师:听了刚才大家的汇报,我发现很多旅行社都认真做了记录,咱们看看这个旅行社的记录。(随机拿一份到前面,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各个小组交流汇报实际测量,实地感受的各景点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将一份较完整的信息资料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对大港城区的这些景点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三、绘制全景地图师:在你们调查的信息中,老师发现你们都是以文化广场为中心来调查的。在你们的坐标图中,这两条坐标轴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是哪吗?指名回答。师:老师这有一张徐流口旅游景区的简易线路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刚刚我们整理的信息,在这张平面图上确定出这些景点的相对位置,完成这张全景图呢?(出示简易线路图)小组活动。确定景点相对位置,完成全景图。师:我看到大多数组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老师拿各组画完的平面图到前面展示,大家一起评价并做修正。)(设计意图:根据同学们汇报的信息,确定出各景点的相对位置,绘制出这种接近于现实的平面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这种转换,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四、设计旅游方案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徐流口的几条主干线路和景点的相对位置,下面就请各旅行社根据这张平面图设计一个徐流口一日游的旅游方案。(设计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方案应该注意什么?)指名回答。师:同学们说的没错,下面请各旅行社开始讨论设计方案。一会请大家汇报。小组开始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意图:根据平面图讨论设计旅游方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描述简易线路图能力。在讨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渗透优化思想。)五、交流设计方案师:哪个旅行社来说说你们设计的方案?旅行社汇报设计的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平面图设计旅游路线是将数学知识进一步应用于实践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叙述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的位置方向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六、畅谈活动收获师:在《我是小小导游员》实践活动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指名回答。师:你们说的真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仅要学好数学知识,还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用数学!我宣布《我是小小导游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鼓掌)

  

  

篇七: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任期以来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全军和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积极参加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等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强化服务意识实践执法为民坚持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1.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如几何、代数、三角)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条件未必可丁可卯,线索未必清晰可见,问题本

  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案例:《标准》中的例44象征性长跑。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某小学决定组织“迎接圣火、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1)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天安门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2)如果一个人每天跑一个“马拉松”,要几天能完成这项长跑?(3)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开展这项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

  (4)全班交流、展出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

  点评:对于这个问题的完成,学生不仅需要一些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利用一定的地理知识以及对“马拉松”活动了解等体育知识。由于问题较复杂需要小组合作,这就需要同学具有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班级特点、小组特点、男女生的特点合理设计、规划方案的能力等等。由于这是一个灵活开放的问题。解决问题完后,同学之间的交流、评价、反思的过程,也是很好的丰富学生解决问题体验的过程。

  2.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采用诸如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等。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猜想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所以,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2.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全面理解。20世纪数学分为很多学科,而且越分越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警惕的问题,太细就会影响对数学整体认识,“综合与实践”是避免这种倾向的措施,通过问题让学生把学习的数学整合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比较完整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应用是全面了解数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不仅仅是自成逻辑体系学科,应用广泛、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是数学最主要的

  特点,“综合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不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感悟、体验数学应用,不做就不能有真切体会,学生需要在这方面积累经验。

  3.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标》在学生情感价值观这些方面的要求,通过综合与实践的过程都能得以很好的形成和培养。

  4.综合与实践有助于教师的发展。《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对问题的选择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知识及素养。同时“综合与实践”重在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因此,“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

  5.综合与实践有助于课程的建设。“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综合的形式出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的结构。通过“综合与实践”,会帮助、探索创造一些新的教、学的模式。

  二、如何解读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定位作为教师,有必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课程总目标,认识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再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单元教学和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一)《课标》各级目标的制定1.总体目标:《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具体表现在综合与实践的方面的要求应为:(1)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2)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初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4)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5)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7)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2.“综合与实践”分段教学目标《标准》针对第一、二学段设定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是第一学段:(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第二学段:(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二)针对第一学段的定位1.从外显目标上看:(1)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能获取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案例1:《课标》中的例21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图标),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若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尝试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发现,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点评:这个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设法收集(如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或现场素描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现、找到他们熟悉的图形对象中隐藏的对称轴,并在交流过程中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如下图所示:

  此过程不仅巩固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与辨认,同时积累了观察、收集、交流的活动经验。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形,并交流自己图形所表达的意思。学习收集的方法和设计、绘图的方法。

  2.从活动形式上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选一选、问一问: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综合与实践的问题可以由老师事先给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真正理解题意再往下进行。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2)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有了好问题,不等于有好结果。要特别提倡上手解决问题之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碰一碰,应该如何做。让学生之间有个交流。

  (3)试一试、做一做: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及时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自主地做出力所能及的结果。同时要提醒学生感悟数学的功能、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和兴趣。

  (4)讲一讲、评一评: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要鼓励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表现创造潜能、体现合作成果。教师的评价应积极向上,形成对学生学习数学所取得进步的激励和肯定。

  3.从隐性目标(情感目标)上看: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问题和一些简单的猜想。三、如何解读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定位(一)第二学段教学目标: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二)针对第二学段的定位1.从外显目标上看:(1)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和自主分析的综合实践全过程。(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价值。(4)学生研究的问题既可以从所学的数学知识背景中提取,也可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案例:【案例7】煮米饭如何确定米和水的比在家长的协助下,试着煮米饭,记录下每次米和水的量,找到煮出软硬适中的米饭的最佳米水比。

  点评:现在的学生对于做米饭没有实际的概念,多少米可以做多少饭?需要加多少水?甚至需要做多长时间大都一无所知。而通过设计午餐等类似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取生活经验,并通过有效地实验尝试,并记录试验的结果,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方法,自主获取生活经验。同时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

  2.从活动形式上看: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研究题目:第二学段的选题不同于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可以逐步向学生自主选题进行过渡,但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由于小学生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最初阶段还难于把控恰当的研究的题目,因此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同伴的共同参与,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阶段的选题已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

  (2)研究操作实施:好的题目是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在学生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实施的方案,并根据自己的设计独立的加以实施。与第一阶段由教师设计组织学生实施研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阶段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引导,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设计研究报告:由于在第二学段学生的知识方法储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有学生逐步独立的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自己所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以自己恰当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汇报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手抄报、PPT、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方式均可。

  

  

篇八: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江苏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223002)高平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一、诱发兴趣,自主参与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力求新颖、灵活、多变,使学生感到活泼有趣,诱发兴趣。如学生在学习“确定位置”的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环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上了“用数字标座位”的活动课。“如小红坐在教室的第5行第3列,就用(35)表示。小亮坐在教室的第2行第4列,应当如何表示呢?你还能用同样的方法,给你的同桌标上座位号吗?”此题一出,学生们情绪高涨,相互讨论,积极地给同桌标上座位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如,一年级下册有一个“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最后一节课。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购物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购物的真实情景。首先让学生在提供的购物情境中收集信息,然后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充分体验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体验交易的过程,解

  1/4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决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汇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总之,整堂课我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二、激活思维,增强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数学体系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增强数学意识和运用意识。如学生认识乘加、乘减后,我给学生出示一幅图:“前三个盘子里每盘有五个苹果,第四个盘子里有两个苹果。问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能有多少种解法?”学生们想方设法地利用已学过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算出答案。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数学才干,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三、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教师恰当利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低年级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几何图形后,上“奇妙的七巧板”实践活动课,先让学生用七巧板去拼、摆成几何图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人或物来,将拼摆的图形一一画下来,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不同水平层次的学

  生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展示了各自的才能,然后将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开展七巧板拼图比赛,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案多。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又如,学过亿以内的读数和写法后,安排

  2/4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拼拼读读写写”活动课,采用同桌同学拼读卡片,按组开展写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争夺红旗的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读写多位数的方法。这样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四、团结互助,培养合作意识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合作的平台,除了全班合作学习外,还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出示了一组体育活动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体育活动?你喜欢哪种活动?同桌交流,然后10人一组,选出组长,统计出小组里喜欢每种体育活动的人数,得出喜欢哪种项目的人最多,哪种最少。”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综上所述,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能,还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责编蓝天)

  扩展阅读: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摘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使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去动手操作、解

  3/4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决简单的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为了保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顺利实施,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在小学各科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真实的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获取真实的体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欲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现象去互动,去实际动手操作,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亲自感受现实,获得多方面的实践体验。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重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实施,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篇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数学学习领域设置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型学习的课程渠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三门县海游街道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要】“综合与实践”领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兼具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注重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综合与实践”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数学课程的内容。由于该领域出现时间相对较晚,知识和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面临众多困惑与难题。鉴于此,本课题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该领域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实施现状:(1)课标要求与评价体系之间的不协调;(2)课程实施与教师素质之间的冲突;(3)教学实施与相关资源的不匹配;(4)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并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其他方面等进行原因分析。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的策略:(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2)组织探究学习,提升活动效能;(3)转移评价重心,关注活动过程。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实践路径:(1)开展以问题为载体的项目探究型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2)精心设计“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记录和表达,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组织开展“数学节”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拓展教材资源;(2)关注校园资源;(3)调动家庭资源;(4)共享网络资源;(5)挖掘社会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实践路径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数学学习领域,设置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型学习的课程渠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设置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但在前十年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一领域的内容要求及教学方式还不是非常明确,也经常出现忽视、简单化处理等现象。在十年课改实践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领域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首先,将原来三学段的“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的名称做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

  1

  实践”;其次,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与内涵。《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同时在

  “教学建议”中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为发展学生的动

  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探索创造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就本校38位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选项

  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

  应付了事,以课堂教授为主

  认为没意义,跳过不上

  人数

  9人

  21人

  8人

  所占百分比23.7%

  55.3%

  21%

  在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9人中,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评价的仅4人,只占调查

  的10.5%。由此可见,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有点

  干脆不上,致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

  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作用。

  基于“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及其实施过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这对于纠正教师错误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素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是指学生立足于教本、校本和学生实际,脑、眼、手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学科领域内的活动,是一个探索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老办法,靠简单的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三、同类课题研究的情报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不断加强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应用学习”;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日本1999年颁

  2

  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实践”,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

  从国外的研究经验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其涉及的形式大致包括:主题研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来看,各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自己本民族对培养目标的不同解读,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在学习目标上突出知识、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学习内容上强调多元知识与多元智能;学习方式上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发现、研究。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开创性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知识传授的全新学习方式。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对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国际大背景的推动下,我国开展了“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工作,详细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性质和理念,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分学段制定了具体目标,而且提出了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案,正式拉开了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序幕。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纳入数学课程中,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一起构成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在十年课改实践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领域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首先,将原来三学段的“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的名称做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实践”;其次,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与内涵。这样既把数学内容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又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实践活动,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学科内外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研究者对数学“综合与实践”理论的日渐深入,关于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践探究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校都积极开展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现在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了“综合与实践”价值与特征等理论层面,对于实践层面的研究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等等,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更没有具体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尤其是关于活动案例的开发与实施,则更缺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因而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课题研究思路、方法及目标(一)研究思路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综合与实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综合与实践”领域相关文献的进行查阅,了解研究现状,梳理教材

  3

  中该领域的内容。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对该领域的教学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海游镇中心小学三、四、五年级全体学生和部分数学教师。本研究前期的原始数据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这两种研究方法收集的。中后期研究以团队、个人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路径设计的实际问题,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体系等。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总结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策略。(三)研究目标在综合分析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本课题研究,拟达成以下预期目标:1、通过研究,了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现状及其原因,明确“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路径,提出“综合与实践”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建议,并整理,挖掘一些“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2、通过研究,初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及其评价体系,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3、通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教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化成长。4、通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五、课题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我校存在的实际问题,本课题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现状分析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感到“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没有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前期准备中,我们对“综合与实践”实施的现状作了初步的调查,发现“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现状极不乐观,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综合和实践”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使其教育价值得以更好的发挥。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中的主要问题(1)课标要求与考试制度之间的不协调“综合与实践”作为新课标里的一个新增知识点,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数

  4

  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数学公式、定理的简单记忆。总之,“综合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是其他单纯的数学知识所不具备的。但是,在当前考试制度的压力下,仍然是“以分夺天下”,对于分数以外的东西很少关注,学校的改革仍是在保证取得最高分数的前提下进行着。所以,“综合与实践”所培养的这些综合素质,虽然对学生自身发展有很大作用,但因其具体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以分数的形式外化出来,不能在书面上给予其评价,并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所以得不到学校的重视,而只是作为学习之外的一种娱乐存在着,或者只是一种复习课,并没有完全实现新课标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

  (2)课程实施与教师素质之间的冲突由于“综合与实践"并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所以并不能成为老师眼中的重点,在教学的实施上也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是作为课外知识拓展的信息平台,而不是一个学习领域,并没有认识到其潜在的价值,即使有的老师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教学的压力及其他方面的限制,也只能是对其应付。其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有很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某一学科的指导,同时还需要教师科学、人文、社会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能力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师却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大部分教师对于“综合与实践”的认识不深入,缺乏相关的体验,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总是无从选择,还是一贯的继承其他领域教学的方式,但这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领域知识的学习。对于《标准》要求,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再次,在“综合与实践”的课程评价方面,教师缺乏一定的指向性,还是一贯的运用结果性评价,而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缺乏客观性。另一方面,“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就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自身的不足需要教师的补充与督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教学实施与相关资源的不匹配“综合与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外在限制条件就是相关资源的缺乏。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得在教学实施上需要更多的教材配套资源,需要更多的教具与学具。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缺乏相关的资源支持,使得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很难顺利进行。其次,有的教材资源和学生所处的外在环境相差太远,使得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本中教材的概念,也使得课程的开展很难顺利进行,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小管家”,这一课题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比较熟悉,也方便统计,但是对于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自给自足的农村孩子来说,这一活动就很难开展。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相关资源的缺乏也使得教师无法顺利开展教学。(4)学生活动流于形式

  5

  在“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但在大部分活动课的课堂中,教师仍然是主角。活动的程序仍然是老师在操纵着,学生只是作为老师表演的一个平台。虽然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但是唯独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缺少了学生自己探索的空间,缺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综合与实践”的课堂变成了热闹的演示课或表演课。

  2、不理想状况的原因分析(1)社会方面教育处于社会大环境下,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与认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下,学校就是念书的地方,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会读书、会写字,学习的方式就是听、写、背,很少去考虑学生读书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发展。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很难轻易的改变,所以作为一个新生儿,“综合与实践’’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素质的发展,很难得到社会的理解,在实施方面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也使得在寻求社会的资源上,缺乏相应的环境支持。(2)学校方面学校对于“综合与实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与考试的双重压力下,不能很好地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提供充足的配套资源,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活动室,没有专门为学生提供的器材和设备,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实践活动。而且也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对于教师在相关方面的培训也比较缺乏,教师在该领域教学的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现行学校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老师组织学生的活动时,不能很好地给予指导和帮助。(3)教师方面教师对于“综合与实践”的认知比较表面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不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就没必要花时间去进行研究,不能真正理解“综合与实践”的价值。另一方面,“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更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是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知识储备都只限制在自己的专业上,课外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上很难顺利进行。(4)学生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父母包办,使得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差,遇到问题就想着让别人来代办或者逃避。这种生活上的依赖性也会被带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得活动课的开展困难重重。(5)其他方面作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教育专家对“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尚少,而且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方面,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待于更好的加强。而且教材对于“综合与实践"的相关解析比较少,有的主题又很笼统,加之素材缺乏,教师不容易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使得教材在

  6

  教学中缺乏一定的指导性。(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策略的研究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全新领域,它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整体的教学观。我们以为,要切实推进“综合与实践”教学,要从教材内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目标又不仅限于这三个数学本体知识。我们整理了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后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1)以数学本体知识为依托

  纵观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的24个“综合与实践”内容,都是在学生学习相关数学本体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第一学段以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为主,原则上均以学生就近知识点安排活动。

  (2)以生活不足为背景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素材。

  (3)以参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一领域的教学都必须依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探讨基础,如实

  物操作、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整理等。(4)目标追求多元化教学目标除了关注数学本体知识的巩固,更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还关注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美的体验、环保意识、投资意识等。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浅析,要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必须挖掘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内涵,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组织探究学习,提升活动效能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仅仅明确教学目标还不够,还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一项完整的探究学习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探究主题→制订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探究成果”这样四个阶段。(1)确定探究主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探究主题的生成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7

  生活诱发式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例如: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轮均为圆的,但为什么不做成其它形状呢?从而诱发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的探究主题;四年级的学生春节期间拿到了许多压岁钱,不知如何使用好?从而引发出“压岁钱怎样用合理?”的探究主题;五年级学生在打电话过程中,觉得打电话很有技巧,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怎样打电话省钱?”这一主题……课堂拓展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例如五⑴班学生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知道一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它的个位肯定是“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2×3×4×5×……×99×100所得积末尾连续有几个零?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末尾‘0’”的探究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捕捉确定探究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具有探究性价值的主题。学科联系式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框架、软化学科体系,让学生从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发现探究的主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把数学学科与美术、思品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圆的魅力”这个主题让学生体会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圆的美,知道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对世界的杰出贡献,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2)制订探究方案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接着,教师便教会学生学会制订探究学习方案。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低年级,主要以“扶”为主,高年级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在起始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制订一项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探究人员、探究目的、探究的内容与方法、探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探究结果内容。制订探究学习方案,可以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种探究项目,一般每学期安排1~2次,而且一般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3)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如下四性:自主性

  8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因此,我校教师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设计动态化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通过感官、数学计算、科学知识、人际协商解决活动中的冲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生动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情境性。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的探究活动。如,教学“圆面积”课始,数学张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学生喜欢看的解放军叔叔打仗中用手榴弹炸敌人的情境,通过电脑模拟实际的爆炸场面,再由此提炼出圆及圆面积公式推导简图,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选择有关信息,你可以求出什么问题?采用这种音像式问题情境,声像并茂、真实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合作性。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复习“利息”时,六年级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探究练习:2001年春节,张大伯把18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再过一个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几天张大婶突遇车祸住院治疗,急需用这18000元钱,可是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计息,为这张大伯左右为难,请你替张大伯想想办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多种解决办法:方法一:救人如救火,先治伤要紧,损失一点钱就算了;方法二:向亲戚朋友暂借一个月,一个月后归还;方法三:先向银行贷款18000元,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取出存款还贷款;方法四:把家里值钱的东西贱卖了先救人,一个月后再取出存款使用……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觉得方法三最好。这样既复习了课本知识,又不囿于书本,将课上“活”了。(4)交流探究成果

  9

  某项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探究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物化的探究报告、改革建议、图书资料等,还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内心体验。如在探究过程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遇到过哪些困难?困难克服后心理感受怎样,等等。另外,在交流时,我们坚持在某小组发言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言内容提问或提出建议,使交流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反思的过程。

  3、改革评价机制是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1)在评价主体上,由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的,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新的教学课程评价理念则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因此,我校部分年级在评价中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性的多方协商评定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熏陶和教育。(2)在评价内容上,由过去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而以往的评价内容,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考试的内容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学期我校的期末评价与考试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评价的内容除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依据课程标准,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非学业方面进行评价,丰富了评价内涵,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考试的内容上,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注重了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3)在评价形式上,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的转变。评价形式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结合。①把分项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我们将数学学科分为计算、操作、实践、解答等几个方面,分时间、分阶段进行考核,每项分别评价,然后综合评定;②把考评与活动相结合。为了让天真烂漫的一年级学生能乐观地面对学习、面对考试,我们尝试用“算二十四”、“举办数学趣味园”等游艺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考、体验愉悦和成功;③把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我们把数学科和语文科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指定数量的人民币到超市、菜场购买春游所需的物品,让营业员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④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我们把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口头评价、作业批改评价、单元练习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同期末评价相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发展。(4)在评价过程上,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来

  10

  展开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素养,而不是通过学习所获取的学习结果。那种通过书面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所得所失,针对学习的结果打上一个分数,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我校在评价上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看完成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践路径的研究《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和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注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同时,《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拓展课程渠道和实施路径,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1、开展以问题为载体的项目探究型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有多种形式,根据《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以问题为载体的项目探究型活动应是“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如标准中提到的“分扣子”“绘制校园平面图”“旅游计划”“象征性长跑”等,再如“正方体的截面可能是几边形”“栽蒜苗”“一块近似于梯形的水田面积的测量计算”等,这类活动往往无法简单地应用已知信息直接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积累“从头到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以问题为载体的项目探究型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把握好几个关键,一是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问题要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活动。问题既可来自教材或教师,也可以由学生发现和提出。二是组织学生设计好探究活动的方案,策划好研究过程,学会“从头到尾”想问题。三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重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总结。案例1:“漏水实验”活动设计1.引导学生从漏水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漏掉多少水呢?2.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要知道“一年会漏掉多少水”,可以先测量“一分钟漏

  11

  掉多少水”,再通过计算得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工具,设计相关的记录表格等。

  3.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计算得出“一年会漏掉多少水”,撰写实验报告。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相关问题。首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的经验体会。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讨论相关问题,如一分钟漏掉的水如果装在矿泉水瓶中,大约有几瓶?如果每人每天喝水2升,一个水龙头一年漏掉的水够多少人喝一天?最后可以呈现一些与节约用水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体会节约用水的必要性。5.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科学性等进行反思、评价。上述“漏水实验”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漏水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研究漏水量—进行交流分享,结合研究结果讨论、提出建议—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过程,即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有思维的介入,有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案例2:“正方体的截面可能是几边形”实验报告1.实验的起因老师先让我们动手切一个正方体,观察截面可能是几边形?2.实验的过程我用西瓜切出八个小正方体作为实验材料。我想,切出的这个截面一定可以是三边形或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到底能不能切出这么多种形状,试试看!先从三角形开始想,把正方形的一个角切去,截面就是一个三角形。然后是四边形,能切出正方形截面吗?能,从任何一个面垂直切下去都可以得到正方形的截面。我又试了试,还能切成长方形。从两个相对的面斜一点切下去,还要保证切的时候上下两个底面下刀的地方边长相等。在切的时候,如果上面的边切短一些,下边长一些,就能得到一个梯形。我接着想,能不能切出五边形?我们切了半天终于切了出来。用刀经过五个面,就能切出五边形,我想是不是用刀经过六个面就能切出六边形呢?果真切出了六边形。那能不能切出七边形、八边形呢?我反复地切都没能切出来。3.实验的结论切出的截面有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五边形、六边形。正方体截面最多能得到六边形,不可能有七边形、八边形。因为这些截面的边都在正方体的表面上,而且一个

  12

  面只有一条边,正方体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只能有六条边。4.实验的联想正方体能切出这些形状不同的截面,那圆柱体、圆锥体还能切出什么样的图形呢?太好玩了,我们以后还要接着做这样的实验。既能玩,又能让我们学到知识。上述案例是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的一位学生开展的一项“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后写下

  的实验报告(注:案例选自《新世纪足迹2008》,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原有实际切成的西瓜的照片,因照片不是很清晰,所以只留下示意图)。学生的探究过程很精彩,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准备材料——进行实验,逐步探索——分析实验情况,得出结论”的“从头到尾”的研究问题的全过程,这名小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坚持不懈,使实验得以成功,这样的研究活动无疑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精心设计“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记录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综合与实践”时提出:“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像“漏水实验”“旅游计划”这样的项目探究型活动一般每学期1~2次即可,但平时可以再设计一些探究过程相对简单的“实践性作业”,如“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调查生活中一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通过这些“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教材中也有一些安排,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实践性作业”时记录相关数据与观察发现等,鼓励学生用观察报告、数学日记、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并通过班级交流讨论、板报集中展示、报刊文集刊登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案例3:“认识厘米和米”的实践性作业一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课前课后布置了四次课外实践作业。课外实践作业(一):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用脚量一量你的小房间的长。反馈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自己量的结果与爸爸、妈妈量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通过交流,学生初步了解“爸爸的脚长,量出来的数据小;我的脚短,量出来的数据大”。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同一物体用不同的长度作单位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外实践作业(二):请你和同桌一起用一拃来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长。这次作业是在第一次作业反馈后,直接布置同桌在课间进行实践和交流,通过实践和交流让学生第二次体验到“虽然都用一拃来量课桌桌面的长,但同桌两人的一拃也有长短,所以量出来的数据也不相同,但比较接近”。课外实践作业(三):请你用数学书来量一量你的小房间的长、课桌桌面的长。

  13

  作业反馈时,学生不仅得出了每个房间的长的数据,还比出了谁的房间的长要长一些,知道

  了课桌是一样长的。学生体会到因为这次测量都是用数学书封面的长来量的,单位统一,就可以

  进行比较了。

  课外实践作业(四):请你用尺来量一量你的小房间的长和课桌桌面的长。

  第四次作业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后布置和反馈的,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同时促进学生建立标准长度单位和自选长度单位的联系。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再认识公用单位。但要在一节课里让学生积累这样的经验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二年级学

  生在生活中对度量单位的体验比较少。因此,教师设计了几次人人能参与和完成的课外实践作业,

  让全体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会了用自选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

  时,通过几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更加深刻,厘米、米的概念的建立更为清晰。

  案例4:一则数学调查日记——喝哪种牛奶合算

  大家都喝过牛奶,它的品种也很多:甜牛奶、纯牛奶、芦荟酸奶、草莓牛奶、高品牛奶……,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我调查得到的订购情况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白雪酸奶的订购的户数最多,而纯鲜奶200mL的订购户数最少,但为什么

  同样的牛奶980mL订购的户数却较多呢?那就让我们来做个计算吧!相信你一看结果谜底自然就

  揭开了。

  纯鲜奶:980mL(7元/盒)200mL(2元/盒)

  200÷2=100(mL/元)

  980÷7=140(mlL元)

  140-100=40(mL)

  同样1元钱可以多吃40mL的牛奶。现在知道了吧!

  我的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经过这次调查和计算,让我知道了花同样的钱,

  可多买点牛奶,不是更实惠吗?也许你没注意吧!平时多开展调查,写写数学日记,可谓是一举

  两得,既可使自己进一步认识数学,使数学学得更扎实,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数学就得多

  观察、多思考、多发现。

  这是一则学生的数学调查日记,学生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并进行

  了计算和分析,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1元钱

  可以多吃40mL牛奶”,更多的是一份智慧。

  3、组织开展“数学节”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为了全面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从更广的层面上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营造“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氛围,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时,

  还可以策划和组织一些年级性甚至是全校性的“数学节”活动。可以是专项性的活动,如“‘做中学’

  作品展示会”“数学家故事会”“数学真奇妙阅读交流会”“数学日记汇展”“数学谜语大会”等;也可以

  14

  是综合性的数学节活动,如“多彩童年,快乐数学”“数学周”“数学智慧街”“畅游数学乐园”等。如“开启智慧,让快乐与数学同行”数学节活动,主要包括数学节节标设计、数学小故事征文、

  数学游园会、班级主题墙报等,历时两周。下面摘录“数学节”部分活动内容及学生作品。(1)数学节标的设计。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去描绘心中的数学,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设计了很

  多有创意的节标。(2)数学小故事征文。学生用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情节、有趣的故事写下了自己对数学的理

  解与体会,写下了自己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故事和学习乐趣。(3)数学主题墙报。每个班级利用墙壁、数学角等搭建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平台,展示数学

  文化魅力,并结合墙报开展一次主题数学课。活动中,全校每个教室布置温馨,注重数学味,凸显数学特色。如“数学智慧星”“数学小报”“数学名家”“数字王国”等,处处发挥着数学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下图为一个班的数学主题墙报。

  (4)数学特色游园活动。为了让严谨枯燥的数学充满情趣,让每个孩子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学校分年级段设计开展了数学游园活动。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数学游戏,如一年级组的“今天我当家”“沙漠寻宝”“小小神算手”“神奇七巧板”“数学迷宫”;二年级组的“24点大比拼”“小心地雷”“神奇扑克”。三年级组的“奇思妙想美丽的图案”“瞎子寻宝”;还有五年级组的“猜数游戏”“聪明13点”等。各个教室的游园现场,场面火爆,气氛热烈,每一位学生在数学王国里大显身手、答题闯关,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创新才能,体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下面两幅图是“数学游园活动宣传海报”。

  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亲近数学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充分地享受着数学的乐趣,汲取着数学的养分,收获着全新的数学体验。有学生在参与了数学节活动之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数学是一席丰盛的大餐,它有那么多的滋味”“数学就像一勺糖水,让人回味无穷;数学也像荒漠中的一块绿洲,使人心旷神怡;数学更像千回百转的胜境,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活动丰富了数学课程形态,实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求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与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的存在就形同虚设。有课程就必定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广义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程的要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同时也包括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可直接影响和决定课程实施水平与范围的人力、财力、时间、场所、媒介、设备、实施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领域,已开发利用资源甚少。广大教师由于视野过于狭隘,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因而在活动设计中,就认为该领域无教材,无辅导书,是没法上了。但实际上,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程资源实

  15

  际上是相当丰富的,只要善于发现,做个开发资源的有心人,自然就会有收获。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展开探究。

  1、拓展教材资源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编写的,无一例外地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案例及“综合应用”案例。这些内容毫无疑问也应当是“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及地方特点,拓展、利用这些现成的案例。为此,我们向课题组成员提出了“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拓宽教材”的指导意见,并组织老师们对于课本上的每次“数学实践活动”或“综合应用”开展认真的研讨,集思广益,形成高质量的预案。从实际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其中有很多不乏精彩的亮点的活动。如,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后,蒋勇老师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浮在水面上的鸡蛋”的活动,既使学生内化了百分数的知识,也使学生初步明白了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大,溶液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并在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鸡蛋才能浮在水面的物理学道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郭志芬老师执教的“布置我的房间”的活动课,通过剪折画等活动,提高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在进一步巩固轴对称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了审美情趣;贾再洪老师指导学生利用比例知识进行了“镇标有多高”的活动,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强烈愿望。2、关注校园资源“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童年时光总是那么纯真美好,校园生活又是那么让人倍感亲切而难忘。从同学到老师,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数英再到其他学科,乃至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来讲校园生活总是最亲近、最鲜活的。理所当然,校园资源一旦成为数学综合实践资源的一部分,也必然最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关注校园生活、立足学校实际、开发利用好校园资源,对有效开展好“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范勤娟老师在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期间,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了“运动会上找数学”的活动,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既复习了数的认识,也让学生了解了怎样用符号表示分秒等新知识。负责图书管理的史息良老师,利用工作之便,设计了“编码的学问”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的数字编码的一些初步知识,了解到数字编码在军事、经济、日常工作生活等领域里的重要作用,强烈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课题组主持人李文伟校长,在一段时间发现校园内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滴水、一度电的作用”的活动,在使学生明白了聚少成多的数学道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浪费资源可耻,节约资源光荣”的节能与环保意识。3、调动家庭资源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家都有一本“帐”。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

  16

  的缩影。可以这样说家庭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几乎都与数学有关。但受诸如独生子女、长辈溺爱等种种原因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家庭中的这些大事小情一般都是漠不关心的,当然就更谈不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帮助父母分析解决家中琐事,为父母排忧解难。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有必要想方设法调动“家庭资源”,组织学生通过数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去了解自己的家庭,关注自己的家庭。

  如,学完24时计时法这一章节的知识,曹丽娟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出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作息习惯;在学生认识了“年月日”以后,吴晓平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了“生日的故事”的活动,通过了解、交流各自家庭成员的生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辈、对家庭的感情。崔琴娣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的“画画我的家”的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配合下,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俞春海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算算我家的日常开支”的活动,使学生感到父母挣钱不易的同时,又纷纷表示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自然而然地产生长大要报答父母的感恩思想。

  4、共享网络资源随着“三农政策”的大力推进,农村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电脑、网络已大量进入寻常农村家庭。像我们这样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也大都安装了“校园网”,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与网络密不可分,一方面,数学是网络存在、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网络上也承载着大量的数学资源,用好这一部分资源,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必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如,钱学勤老师在让学生预先调查的基础上,在网络教室里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趣味性很强的“数字网址”活动,通过“汇报→验证→随意输入→谈感想”等环节,学生找到了很多有纯数字组成的网址名称,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和简约。沈菊华老师组织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然后交流中共享成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被这些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他们创造的数学文明深深打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产生了强烈的学好数学的内驱力。5、挖掘社会资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十分强调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农村社会生活丰富而多姿,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更是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我们课题组成员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紧紧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一部分形

  17

  式多样、操作性强,且能体现本地农村特色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只有教师富有创造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

  利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将课题组成员的个体创造与团体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对选定的资源对象,进行去伪存真、精雕细刻的数学化加工,并努力制定出实践性、综合性强、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的活动方案,以便使学生能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享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绚烂多姿的科学光辉与无所不能的现实力量。

  六、研究的初步成效

  二年来的艰难探索,交织着成功和失败,喜悦和彷徨,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效果、学校管理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一)构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综合与实践”这一知识领域突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衔接,体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强调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个学习内容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活动,我们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综合与实践”课型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一致认为,运用“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体验”或者“创设情境—提出猜想—验证探究—拓展延伸”这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势。当然,这两种基本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灵活运用。(二)形成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要求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苏教版教材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是:在给定目标后,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我们决定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寻找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资源,开发研究适合我们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并最终形成了如下操作模式: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本知识,根据教学需要,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开发研究,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效。(三)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方式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时,尤其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

  18

  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性差异,以激励学生的创造和实践意识。我们加大对学生的动态化评价,对活动的全过程评价设计了“评价标准的综合要素”,包括: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这样的评价要素,充分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此外,我们还注意了以下评价方式的运用。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与实践能力进行自评、互评;2、用描述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成就或表现;3、用感谢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4、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三级评价档案袋。

  (四)师生的“教”与“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验的过程是探索、进取、创新的过程。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实验教师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不小。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能结合课本“综合与实践应用”课或利用社会资源,精心设计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的变化1.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认识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灵活处理教材,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改以来,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怎样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老师。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找到了答案,“综合与实践应用”课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讲教材和呆板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目标,强化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开发并形成了我们的校本课程。学生的变化1.对“综合与实践”课兴趣更浓了。通过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综合与实践应用”课的兴趣普遍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小调查、小研究活动,通过仔细观察、收集相关的信息、相互合作讨论、及时请教,他们已经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拿到班上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不仅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且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资源库。2.学生“综合与实践”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综合与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从数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中分明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了解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便激发了他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兴趣。我们从家庭、校外了解到,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到社会中开展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数学日记等。

  19

  3.学生在“综合与实践”学习中,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了。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收集信息与整理数据能力、提问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而这应主要归因于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题组计划将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并从以下两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要把它作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方面;二是加强“综合与实践”各年段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低、中、高年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1]李志宏,王晓文.《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李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张永贵.《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浅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4.(5)[4]朱德江.《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J].教学月刊,2012.(12)[5]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6]胡松林,孔企平.从一种思想的渗透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目标的演变

  过程[J].小学青年教师.2004.[7]李兴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学内容设置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8]白玉.小学数学低年段“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2006.[9]李霞.数学课程“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平衡点略谈[J].教学与管理,2000.

  20

  21

  

  

篇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它是一种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活动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实践性新时期数学教学的实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室内活动中的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玩一玩等,室外活动的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等,目的都是让学生“动",动口、动脑、动手.例如,一年级学习《元、角、分》后,教师不妨设计一节《小小百货店》活动课:先让学生自备平时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自己动手制作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然后再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百货店”,再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又如,在教完正方体、长方体面积和体积计算后,可设计“为家里的房子设计围墙”活动课,方案不仅包括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包括对围墙的空间、朝向、采光和用料的考虑;另外也可设计“为磁带盒设计包装纸”活动课,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

  更省包装纸?这样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不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重创设情景,彰显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堂对“利率”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实践课。教师首先创设情景:XX老师要在xx小区买一套楼房,接着请同学们围绕“房价、付款方式、装修”等,为老师设计一个购房方案.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必须通过调查,了解以下问题:(1)教师的经济情况(教师家里的存款、夫妻俩每月的收入,每月的生活开支).(2)调查购房的付款方式(一次性付清和分期付款的政策)。(3)调查房价、结构(楼房的户型、楼层、面积)。(4)调查银行为居民购房提供的贷款方式(银行的贷款期限、利率).(5)调查有关装饰的信息(装饰材料的外观、价格、质量等)。这堂课教师将学校作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选择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为社区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如,春季植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植树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植树?(树木能够制造氧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净化空气).(2)探讨植树中的数学

  问题(植树中棵数与段数的关系)。(3)写一份保护树木的倡议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解决了与植树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且把数学与科学、环保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可谓受益匪浅。

  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现探索性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节实践活动课,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物品等。(2)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信息。(3)计算乘车所需要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所需要缴纳的费用等。(4)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对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再如,学了“百分数”这一内容后,教师可设计以“购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1)创设情景。一些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给出了以下优惠措施:买大送小、打折、会员卡、摸奖等。老师调查了本地三大超市,A超市:部分商品买大送;B超市:打九折;C超市:满50元一律八折。(2)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优惠政策的?如果老师想买8盒鲜牛奶,每盒10元,应该选择去哪个超市呢?你认为有几

  种不同的方案,从中发现什么?(3)知识拓展。到市场调查金融危机引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学生围绕三家商店的优惠政策展开讨论,从而选择了合适的购物方案。这些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不断钻研,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

  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遵循多样化原则,体现趣味性趣味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在设计活动时,形式一定要多样,注重内容的“新、奇、乐、趣”,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了奇数和偶数后,可设计以一个“彩盘揭密”的游戏活动,教学时首先创设一个情景:小东在街上行走,看见有人摆了个彩盘,旁边写着:“只要一元便可转动彩盘一次,指针停在哪一格,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这格上的奖品就属于你的.”小东停下脚步转起彩盘。他手中的钱全部花光了,大奖一次也没中。教师接着问:“同学们想不想揭开彩盘之谜呢?”学生很快便热情投入,教师和同学一起研究彩盘的秘密,最终得出结论:彩盘的秘密正是利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的规律,设奖者把大奖放在奇数上,把小奖放在偶数上,让别人拿不走大奖。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这个数学规律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擦亮自己的眼睛,防止上当受骗。诸如此类的数学活动课,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富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课,从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数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换言之,数学活动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最有效的实践活动之一。本文就个人在上好数学活动课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数学活动课与数学学科课程的区别(一)学科课程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活动课程则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加深认识;(二)学科课程教学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活动课程则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或校或班组,灵活多样;(三)学科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大钢,明确规定了应学和应掌握的内容和要求,而活动课程则可根据各班不同的情况,以及学生各自的兴趣特长,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也就是说,数学活动课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理解,还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数学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学科性原则。数学活动课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和数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基础性和工具性,活动课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基础学科和工具性学科,所以活动中应包括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设计实施活动课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统一起来。2、数学活动课应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能从中学到其它学科课程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知识理解和应用.同时,把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应用数学知识

  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素养。重视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不能当作可有可无的课个活动课,应区别于课外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等。在设计和实施中要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学会一定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活动课不不同与数学游戏活动,数学游戏活动以游戏活动为主,活动零碎不系统、目的不明确、活动不集中,而数学活动课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目标在某一范围内开展,重在学习和应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等综合能力。

  (二)趣味性原则.数学活动课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到主动学,主要是因为:首先,数学活动课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爱动、好奇、善思等心理特点。再者数学活动课中学生自主性台盟,环境较宽松易诱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第三、生动形象,立竿见影,易于取得成绩,学生有享受成功的成就感。第四,适用面广,每个学生只要参与就会有收获。

  应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不断更新。2.活动形式也应不断更新.3。要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和爱好。4。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活而有序,动而不乱.5。要遵循全体参与的原则,避免使部分同学在演,多数在看。6.环境和形式多变,如,室内或室外,小组、个人或全体等等.特别注意的是,数学活动课不能搞形式,要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

  (三)实践性原则。尊重知识的发展过程,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形成理论后又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活动课就是让学生身体力行,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活动课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动口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阐明道理的能力。2.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搜集、记录、计算、分析处理数据等等操作实验,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应用工具的能力。3。动脑能力,通过活动课养成多动脑、勤思考、善分析的习惯,从活动中悟出知识规律和道理来。

  (四)自主性原则.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经验和培养实践活动能力为主的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注重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在的设计和实施中,真对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力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总结和自动学习。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办数学小报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组织材料,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所得到的成果,自己会用心体会欣赏自己的成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总结不足之处,纠正错误,积累经验和方法等等,使学生自身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三数学活动课常采用的几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对象,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把数学活动课分成不同课型来组织。(一)拓展延伸课。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课本上的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讨、去解答,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才能。(二)故事活动课。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讲一些数学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数学故事.(三)实践操作课.指导学生制作或操作学具,进行实际测量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游戏活动课。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辨别能力和反应灵敏度,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活动。总之,我们要认识到数学活动课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意义和在提升学生综合数学素养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认真对待上好数学活动课。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又富有成效的数学活动课的实施方案来.

  我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困惑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如下困惑,希望能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探讨,寻求对策。

  一、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组织。统计教学中课堂活动一般是收集小组学生的相关数据、“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可是这些活动占用时间太多,组织太多的活动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概率游戏环节太多,

  但无非是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这些活动,虽然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些活动难以控制,因此教学概率比统计难度更大。我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一旦进行课堂活动,几乎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时间都不允许。所以在教材中有活动的环节,很多时候就简单地找学生示范一下就结束。

  二、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统计与概率领域是数学新课程中增加篇幅较大的一个内容,致使在理解、把握教材上花费很多时间,备课有难度也就在所难免.例如五年级中用分数来定量描述可能性的大小时,抛硬币记录其正反面次数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相等的数据时,无法验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二分之一的观念,这时怎么办?另外,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也有一定的困难。不是要求过高就是过低,比如在统计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制作相关的图表?在统计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众数”、“中位数”等这些新增内容的层次性。对于概率教学,难以备课,还因为教学中很大比例都是课堂活动。三、统计与概率相应的辅导资料上的练习题难度太大。“统计与概率”相应的辅导资料上的练习题难度太大。基于此,有教师说“数学乐园”还不如改为“数学苦园”更合适些,有些可能说得极端。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统计与概率”相应的辅导资料要与教材相配套。针对我所困惑的三个问题,我分别作了具体说明。恳请大家借此次研修之平台各抒己见,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好的构思、做法在这里交流研讨。愿我们每个人在研讨中提升,在合作中进步!

  

  

篇十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行方案

  一、课题旳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旳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摸索“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旳问题,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引起了一场全球性旳教育改革运动。国内颁布了《国务院有关基本教育改革等发展旳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旳自主摸索和研究,面向学生旳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旳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始走进学校。

  我校作为县首批课改实验基地,自九六年起,就把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活动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旳重要地位。我校根据《课程筹划》规定,结合本校“第二课堂”旳开展状况,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旳教学改革。把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筹划,排入课表。规定每周有两节课作为“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时间,学生按各自旳爱好选修一门活动课。学校根据学段不同规定了不同活动课旳目旳、内容和规定,建立了活动课内容体系。活动教师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状况拟定活动课题,设计活动方案,写出活动总结,学生写出数学日记。学期结束时教师写出阶段性活动课题论文,学校进行评比。学生写出学期性旳活动收获。通过活动课程教改实验旳研究,使学生旳自主性、能动性、发明性得到充足旳发展。但是,由于本校旳实践活动课缺少专家指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旳资源开发途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数学综合实践课旳操作模式。作为一门课程,不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旳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旳。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旳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尚有诸多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行存在诸多盲点。如在数学综合实

  践活动中如何开发运用旳课程资源?如何实行?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如何有效指引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旳体现?如何建立研究性学习旳模式。尚有受老式因素旳影响,有旳教师甚至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了纯正旳数学课,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旳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缺少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旳研究”,作为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群中旳一种。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老式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措施。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社会旳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旳能力,强化数学意识,强化实践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旳实践能力。

  2.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旳潜能。好动、好奇是小学生旳天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符合小朋友身心发展旳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所波及旳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甚至是来自于学生所熟悉旳身边,这样旳问题容易引起学生旳学习爱好,唤起学生积极摸索新知识旳欲望,在教师旳参与指引下,通过观测、操作、讨论、交流、合伙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并发明性加以解决。

  3.有助于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布满心理活动旳过程,也是一种特殊旳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白:学生在不同状态下旳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旳。如果学生具有积极旳心理状态,她们旳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旳爱好。反之,

  学生处在一种悲观、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局限性,注意力分散,反映缓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旳研究正是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规定,使她们始终处在积极旳心理状态。一旦教学所提供旳材料和数字问题能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步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爱好,使学生学好数学旳信心和成功感不断旳得到强化。

  (三)理论根据

  1.哲学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旳实践观觉得,人们旳结识是一种以实践为基本旳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结识,再由结识到实践旳循环,由低档向高档发展旳过程。实践既是结识旳动力又是结识旳最后目旳。数学旳学习过程是一种不断实践旳过程。人类结识事物,特别小学生对复杂事物旳结识,不也许一蹴而就,而要通过多次反复,是一种积极旳、能动旳反映过程,要从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再由理性结识到感性结识,即实践、结识、再实践、再结识旳多次反复过程,这是结识发展旳基本规律。

  2.脑生理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旳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不同旳方式进行思维,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大脑两半球具有一种合伙关系,两半球虽然功能不同,解决旳信息不同,但在完毕心理活动时,又是协同统一共同作用旳。因此,在小学阶段,结合数学学科旳特点开展有效旳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大脑两半球旳和谐发展以及协同活动,是提高学生结识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旳物质基本。

  3.心理学根据。

  心理学觉得,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旳,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旳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旳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旳工具和镜子。知识,是小朋友通过她旳心理构造与周边环境之间旳互相作用而构建旳,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积极旳活力而产生旳。数学学习并不是被动旳接受过程,而是一种积极旳构建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旳知识和经验旳基本上,使新旳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构造互相作用,积极地建构新旳数学认知构造,通过活动增长学生旳感性经验积累知识,为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协助。

  4.学习方式根据。

  人类旳学习活动,重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旳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测、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旳内省体察,最后结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可以言说旳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是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旳过程。而发现学习,学生必须通过对自然现象,文字材料等观测、阅读,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并进行交流,检查和评价来完毕,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要加强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还要改善接受学习,探求接受学习旳新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接受,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旳学习爱好与爱好。

  

推荐访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 活动课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