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20年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以创新精神构建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状态、新作为为内核的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新生态。以树立新理念,用好大数据,做好加减法,念好实字经为着力点,精准发力,实处见功。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 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6-0041-04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精准扶贫日益成为国家扶贫工作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工作。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必须以举国之力,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以新思路、新举措、新状态、新作为,着力构建精准扶贫新生态。
一、树好新理念,引领精准扶贫新境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大发展新理念和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推进精准扶贫,必须牢固树立、坚决贯彻发展新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开创扶贫开发新境界。
(一)坚持创新式扶贫,增强精准扶贫动力
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式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意味着国家扶贫动力的深层次转变,是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取决于创新驱动是否强劲。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作用,通过政策、主体、制度、项目等各方面创新创造,增添扶贫脱贫新要素,扶植扶贫脱贫新产业,创造扶贫脱贫新模式,开拓扶贫脱贫新市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强大动力引擎。
(二)坚持协调式扶贫,促进精准扶贫融合
精准扶贫是全面扶贫,而不是局部扶贫或重点扶贫,必须克服感性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坚持辩证发展、系统发展、协调发展。在理论上,要深刻认识精准扶贫与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实践上,要着力实现“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个一批”“十项工程”协调推进,既扶贫又扶智,既输血更造血。在效果上,要坚持整体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保持同级别的政策强度,保证各地整体向脱贫目标和小康社会指标靠近,2020年全面如期脱贫;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不同贫困的致贫原因、程度、特点及返贫可能性,允许和鼓励各级、各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灵活开展个性化扶贫工作,实现精准扶贫整体协调推进。
(三)坚持生态式扶贫,提升精准扶贫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但决不能以降低环境承载能力、透支生态服务功能、危害人类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代价,走单纯经济发展的老路。要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的扶贫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把精准扶贫、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清洁乡村结合起来,把转化运用生态资本与生态移民搬迁结合起来,提高精准扶贫的“绿色”含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开放式扶贫,整合精准扶贫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扶贫与开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他认为,贫困地区经济、科技、交通、人才发展滞后,但自然资源往往较为丰富,而富裕地区恰恰相反。这样一种反差,决定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要走一条资源和市场“双向开发”、对内和对外“双向开放”之路。精准扶贫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一项社会工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树立开放的观念,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于拓展精准扶贫的空间维度非常必要。同时,必须通过更多地走进去、引出来,加强外部与贫困地区的互动互联,改变贫困地区长期闭塞落后的局面,以开放增强贫困地区的活力。
(五)坚持共享式扶贫,实现精准扶贫共赢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短板。因此,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同富裕,资源、政策要格外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通过资金、项目、产品、人才的注入与开发,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增进贫困群众福祉和获得感,实现全社会与贫困地区的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二、用好大数据,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
2011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精准扶贫虽然聚焦局部和个体,但其构建的是“不让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掉队”的大扶贫格局。建立中国贫困人口大数据,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是推动我国扶贫工作发展升级的必然路径。
(一)大数据识别
把我国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每一户、每个人,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央和各地部署,有关职能部门、驻村干部和扶贫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一线摸底排查,搜集了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数量庞大、真假混杂,仅靠人工计算和复核难以实现精准识别。而运用大数据手段,将人工采集的各项数据指标分门别类录入计算机系统,对接公安、民政、人保、卫计、金融、工商、房产登记等部门提供的家庭、个人财产、资产及其他生产生活信息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比,结合工作人员的现场识别和评估意见,就能切实把真贫实贫准确识别出来,把那些假贫骗贫淘汰出去,为精准建档立卡打下牢固根基。
(二)大数据管理
精准扶贫从大的层面讲是一项国家战略和系统工程,各地情况虽然千差万别,但形成全国一盘棋非常重要;从小的层面讲是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落实,是每一次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的交流,贯通每一条毛细血管都很有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实施“大数据”“大扶贫”双战略驱动,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打造条线互通、条块互联、上下一体的国家扶贫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衔接,形成全国精准扶贫网络大格局。另一方面,建设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管理、数据运用等功能,实现数字化、动态化、微观化、常态化精准管理。
(三)大数据监测
通过大数据平台健全精准扶贫监测指标体系,对每一份扶贫档案、每一个扶贫项目、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名扶贫干部实现有迹可循的动态管理监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扶贫成效进行实时跟踪、定期评估同时,建设信息化投诉受理平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状况,扶贫项目、资金进展使用情况、扶贫干部履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就有关违法违纪违规情况进行举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到位、合理开发,保障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保障扶贫干部真正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落实扶贫举措。
三、做好加减法,提升精准扶贫加速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精准扶贫的“扶”与“贫”,反映了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粗放式”“漫灌式”扶贫模式下,扶贫投入与扶贫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导致扶贫低质、低效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扶贫要精准,就是要推动扶贫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加减法”,解决扶贫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的情况下加快扶贫攻坚进度。
(一)做好增收加法支出减法
精准扶贫要紧紧盯住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找准重点和路径,做大贫困户收入的“加法”,做好加重贫困性支出的“减法”,形成增收减负的叠加效应。做大增收加法,要充分挖掘土地、劳务能生产要素和资源,以合作经营和产业扶贫为重点,把贫困户牢牢黏在产业链上。比如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产业特点,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本土企业或招商企业带动,按照“两优先”“两提升”(即贫困户优先入股、优先安排务工就业;分红比一般股东提升10%、劳务工资比一般人员提升10%)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贫困户、贫困群众跟着产业一起干,同着大家一起富。做好支出减法,要深入分析贫困户的消费结构,对于因病、因学、因劳动能力弱、因灾及其他原因致贫的群众,强化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通过政策性补贴或减免费用,合理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比如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摸底调查显示,全国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有42%。针对这种情况,可为贫困户提供特殊医疗扶贫“套餐”,享受免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等优惠以及相比一般患者更高的医药费报销比例,通过减少支出增加贫困户的财产积累。
(二)做好造血加法输血减法
贫穷犹如贫血,扶贫脱贫就要输血造血。究竟是输血为上还是造血为佳,实践已经给出答案。我国自1986年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不少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一旦戴上“贫困帽”,就坐等国家的政策资金,弱化了通过干事创业、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扶贫攻坚不是政府拿钱“砸”,单纯的给钱送物等“输血式”扶贫可解燃眉之急但难拔穷根,甚至还会导致“越扶越贫”和贫困的代际相传的现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真贫真扶贫,不能主要依靠扶钱扶物,更要依靠扶志扶智,实现扶贫脱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内部造血功能和自主发展能力。做好造血加法输血减法不是说不要投入,而是增强投入的效益,把国家资金和项目转化为贫困地区可持续的致富载体和途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推行“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等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帮扶让贫困群众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财源,走出一条外部帮扶与自主创造的良性脱贫致富新路。
四、念好“实”字经,增强精准扶贫实效性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机制体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的精准扶贫思想与“三严三实”要求的高度统一,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指明了路径和遵循。“精准”和“实”是内在统一体,扶贫脱贫的“精准”,要靠实的措施、实的成效来体现和检验。牢固树立精准扶贫思想、坚定不移走精准扶贫之路,既要取精准之势,又要取精准之实,通过精准化的实策实干实效,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一)广大扶贫干部责任要担实
为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全国各地精心挑选48万名干部派驻全12.79个贫困村,与7000多万贫困群众并肩作战,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扶贫责任担实,是每一名扶贫干部的底线,也是检验一名干部能力担当的试金石,要求扶贫干部进村入户要“勤”,只有脑勤手勤脚勤耳勤才能摸准贫情,成为贫困群众的“自家人”,做思想工作、动员群众力量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要求扶贫干部作风转变要“真”,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根除“四风之弊”,住农家屋不扭捏、吃农家饭不嫌弃、干农家活不节力、解农家难不敷衍,时时处处事事让群众感受到扶贫干部扶贫解困的诚意;要求扶贫干部扶贫措施要“实”,在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提升、环境卫生改善方面多出实招实策,少搞花拳绣腿,真正做到扶贫不浮漂、脱贫不脱节,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扶贫攻坚重点目标任务要抓实
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各级各地纷纷出台了决定或意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关键是要把纸面上的任务、数据上的指标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变化和阶段成果。首先,要抓实保障性扶贫,做到“七个确保”。即确保贫困户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劳动力能够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学会一至两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其次,要抓实开发性扶贫。按照突出产业扶贫、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扶贫转型升级的要求,综合运用行业扶贫、科技扶贫等综合扶贫开发手段,整合贫困地区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广等部门的资源资金,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网、环境卫生等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
(三)扶贫攻坚综合保障措施要落实
要强化精准扶贫的政策保障。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更为具体有力的政策措施,在特色农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新能源扶贫、就业扶贫、科教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等各个方面打出过硬的“政策组合拳”。要强化精准扶贫的制度机制保障。围绕精准扶贫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贫困退出、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制度机制,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下坚实的制度机制基础。特别是用好考核扶贫实绩的“指挥棒”,引导有关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和扶贫干部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准扶贫脱贫上,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要强化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新背景下,扶贫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依法扶贫、治贫理念和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将精准扶贫纳入法治化轨道。立法、执法、司法机关要一体联动,制定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完善精准扶贫重大事项依法决策、审查机制,依法严惩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依法妥善查办贫困地区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经济领域犯罪,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为精准扶贫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王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