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轮虫作为虾蟹类养殖重要的开口饵料,在水产养殖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轮虫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鱼苗、虾蟹等幼体的成活率以及质量。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对轮虫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因此,研究轮虫的高密度养殖是非常有必要。该文综述了褶皱臂尾轮虫的分类、形态特征及最适生活条件,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轮虫的室外土池培养及室内工厂化培养,并阐述了褶皱臂尾轮虫高密度养殖的意义。
关键词:褶皱臂尾轮虫 研究现状 养殖方式 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9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69-02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属轮虫动物门,单生殖巢纲,游泳目,褶皱轮虫科,臂尾轮虫属。褶皱臂尾轮虫被甲前背面前棘刺6个,排列不对称;被甲前腹面有4个褶片;足孔近方形,是一种半咸水的滤食性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资料显示,褶皱臂尾轮虫生存的盐幅为1~98 g/L,最适盐度为10~20 g/L;pH为5~10,最适pH为7.5~8.5;温幅为5 ℃~29 ℃;最适光强为2000 lx,最适光照时间为18 h[1]。
轮虫是海产鱼类仔稚鱼和虾蟹等甲壳类幼体的优质开口饵料,能够迅速繁殖,并且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较高。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轮虫作为优质的开口饵料,其用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目前人工饲料难以取代其作为开口饵料的地位。因此,研究轮虫的高密度养殖尤为重要。
该文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现状及养殖方式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水产科研工作者进行轮虫的培养提供参考。
1 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现状
目前生产所用的轮虫,根据体型大小,1977年大上和前田将其划分为L型(大型)和S型(小型)两个亚种,其中,L型背甲长度130~340μm,S型(小型)背甲长度100~210μm。不仅仅体型不同,两者对温度的适应情况也不同,L型轮虫的最适温度为25℃,S型轮虫的最适温度为30℃~34℃;混合培养时,在20℃以上S型轮虫占优势,20℃以下L型轮虫占优势[2],也就是说在高温季节轮虫普遍小型化,在低温季节轮虫体型大型化,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可逆变化。
L型轮虫以及S型轮虫,在室内外培养中生长周期及培养密度是有限的。在日本,轮虫的培养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繁殖密度从最初每毫升几百个到几千个,以至达到上万个,培育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国内外有关轮虫土池培养技术还不成熟,使用室外土池培养方法,轮虫的密度只能达到30~40个/mL,实际生产中产量不稳定、持续供应时间短。
2 褶皱臂尾轮虫高密度养殖方式
目前国内轮虫的培养方法主要为室外土池培养和室内工厂化培养两种[3]。
2.1 室外土池培养
利用土池培养轮虫技术易掌握,成本低,收获量大,轮虫质量好。
2.1.1 土池的选择与消毒
培养池要选择不渗漏的泥质或泥砂质,且池底平整,围堤坚固,池水深为1~1.2 m,面积最佳为1000~2000 m2,且培养池两个以上最好,这样有利于分池、分批培养,可以交替收获[4]。土池要建在水源充足的育苗场地附近,且要交通便利,水质无污染,最好为盐度较高的海区,以靠近淡水水源的海区最佳,这样有利于盐度的调节。注水时可用水泵提水,或者在闸门安250目或300目密筛绢过滤网,在涨潮时,海水经过滤后进入池内。入池后的海水pH控制在8.20~9.90之间,盐度在10‰~25‰之间,水温在9 ℃~20 ℃之间最为适宜。
水池的使用前要对水池进行消毒,必须考虑所使用的水池为新建池还是应用过的老池。如果是新建的池,在使用前必须使用淡水或海水进行浸泡,然后冲洗水池内壁,避免泛碱,使pH升高。如果是已经用过的老池,就不会泛碱,但是,池壁会附有污染源,在使用前仍需要浸泡和刷洗,最后用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进行浸泡,24 h后释放出浸泡液,利用海水冲洗,再经半天的曝晒后,注入新鲜的水[5]。
2.1.2 接种与培养
向消毒后的培养池内注入经砂滤或250目筛绢网袋过滤的天然海水,同时,加入小球藻或扁藻,小球藻的密度为1800~2200×104个/mL,扁藻的密度为25~30×104个/mL,使池中水呈淡绿色,之然后再接种轮虫。接种时,轮虫的密度最好保持在100~150个/mL,在这样的培养条件下,2~3 d后,轮虫的密度即可达到250~300个/mL。当轮虫的密度达到300个/mL以上时,可全部收获,重新清池再培养[6]。
轮虫在不充氧的条件下培养,效果都不太好,在高密度培养轮虫时,必须要充氧。充气量要调节到能使培养池中的水刚能翻滚即可。
2.1.3 采收
轮虫的采收方法有很多种[7],一般情况下,用260目筛绢做成拖网,将网投入池中,沿池边拖曳,使轮虫进入拖网,来达到采收轮虫的目的[8]。其次,还可以在土池面上设一浮筏,浮筏上安装一个用200目筛绢做成的网箱,然后用小型水泵把池水抽入网箱中进行过滤,来采收轮虫。此外,利用光诱技术采收轮虫,增加某一区域的光强,由于趋光性的驱使,轮虫会聚集在光强处,而轮虫集中的地方呈褐红色,此时,用水桶直接舀取,即可获得高密度的轮虫。
在收获轮虫时,时间最好是清晨,下午由于水温较高,轮虫在此时间内会集中产卵,因此,水中的粘性物质会增多。同时,在下午,水中的溶解氧会饱和,这样过滤时会降低筛绢的通透性,进而形成大量泡沫,会影响收获的效率[9]。
2.2 室内工厂化培养
2.2.1 设备消毒
使用设备前均要用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浸泡或者是喷洒溶液均可,之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剩余的氯。硬质过滤棉第一次使用时一定要浸泡,并暴气。
2.2.2 培养用水的处理
海水沙滤后,经300目筛网过滤,然后用漂白精处理,12 h后,用硫代硫酸纳中和。培养时,水温要控制在25℃左右,盐度为20‰左右,pH值为8.0~8.4,光照在4000~10000 lx范围内[10]。
轮虫的养殖过程中,由于代谢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和粪便等物质,这些物质有些会溶在水中,有些沉降到池底,影响池中水的质量。部分产物会溶解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成分,致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轮虫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必须进行换水吸污处理。在换水吸污前4 h停止向池中充气,使粪便有充足的时间沉到池底,之后使用直径4~6 cm的塑料管,利用虹吸法吸出池底的粪便。将粪便吸净之后,加藻液使水位升到原来的位置,同时开动风机充气。这样,达到了换水的目的,且有利于池中水环境的恢复[11]。
2.2.3 轮虫的接种及培养
轮虫的接种时密度一般为1000个/mL。接种后,在投喂过程中,投饵量为0.6 g/L/d。水温控制在31℃。每立方的培养桶内需要浸入三块0.2 m2的硬质过滤棉,其作用为吸附轮虫的代谢产物和残余的饵料。每隔6 h便将硬质过滤棉取出一次,用高压水冲洗干净,放回培养桶继续使用。24 h计算轮虫的密度,最高可达2000个/mL左右。
轮虫若游动活泼,分布均匀,且密度增大,说明其长势良好;反之,若轮虫活力差,大多沉在底层或者集成团块状浮于水面上,并且密度不增加甚至减少,则表明轮虫生长情况异常,需找明原因。正常情况下,轮虫是不断运动的,不会或极少有死亡的个体,轮虫的大小个体数量在8~10 h内有明显的变化[12]。镜检可见生长良好的轮虫,身体肥大,胃肠饱满,活泼游动,多数成体带非混交卵,一般带卵1~2个,多的3~5个。如果轮虫多数不带非混交卵或带休眠卵,雄体出现,轮虫死壳多,活力弱等,则都是不良现象。
2.2.4 轮虫的收集
当培养桶内的轮虫密度达到2000个/mL时,就可以将桶内的轮虫和培养基取出一半,用200目的网箱将轮虫过滤,剩下的轮虫及培养基可继续使用。每天更换50%以上的培养基,即可实现连续生产。
3 褶皱臂尾轮虫高密度养殖的意义
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海产鱼类仔稚鱼和虾蟹等甲壳类幼体的必备开口饵料,其在水产育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目前,轮虫粗放式养殖方式居多,然而,随着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减少,水域污染日益加重,用于养殖的水域面积逐渐减少。此外,露天粗放式养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培养水环境难以控制。因此,轮虫产量不稳定,养殖密度低,产量也远远不能够满足水产种苗的日需求量。而室内养殖轮虫,不仅仅占用的水体少,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且条件可控,培养过程安全可靠。所以,轮虫的养殖方式由露天养殖逐渐转变为室内高密度养殖也变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青.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的现状与展望[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4):299-305.
[2]刘卓,王为祥.饵料浮游动物培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贺诗水.轮虫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6):120-121.
[4]赵冰海,王伟.轮虫的室外土池培养[J].黑龙江水产,2007,4:20-22.
[5]何大庆.轮虫生产性大面积培养[J].养殖与饲料,2010,4:14-16.
[6]刘媛媛,胥琴.褶皱臂尾轮虫的高密度培养[J].水产养殖,2012,11:35.
[7]杨威.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N].中国海洋报,2003-05-23.
[8]姜景田,邹胜利,郑宝太,等.海水轮虫工厂化培育的几项技术[J].齐鲁渔业,2004,6:51.
[9]张耀武.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J].科学养鱼,2006,2:66-67.
[10]申法祥,李克波,等.褶皱臂尾轮虫工厂化高密度培养技术[J].河北渔业,2008,4:57-58.
[11]李群峰,杨建森.室内工厂化培养轮虫技术[J].齐鲁渔业,2007,5:38-39.
[12]申红旗,张黎.小水体高密度轮虫快速培养技术[J].河北渔业,2005,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