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鱼梁—鱼笱谈

鱼梁—鱼笱谈

时间:2022-10-31 17:12:02 来源:网友投稿

唐代人的诗文中,多有说到鱼梁、鱼笱者。如孟浩然《与诸子登蚬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柳宗元被贬永州时,著有《钴潭西小丘记》。其文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杜甫《秋日夔府诗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儿去看鱼笱,人来坐马鞯。”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迎潮预遣收鱼笱,初雪先叫盖鸡笼。”孟、柳文中则将鱼梁作为一景观描述,没有说明鱼梁的具体形象与功用。杜、皮二诗都是秋、冬日的作品,故所叙的鱼笱,应该是秋、冬时与鱼有关的事物。那么鱼梁及鱼笱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以致能得到四位著名诗人的记叙?

经查文献,朱熹《诗经集传》释鱼梁、鱼笱为:“梁,堰石障水而空其中,以通鱼之往来者。笱,以竹为器,承梁之空,以取鱼者也。”也就是说,鱼梁是将横河障水的堰在中间留一个缺口,以便河中的鱼能够从此缺口中上下往来的越堰通道。笱是放在梁中以收取鱼的。梁笱之设,最初很可能是人们为了引水灌溉或水磨、捕鱼等需要,垒石为堰横断河道,但这样却阻断了鱼类沿河道上下洄游,于是将堰堤中间空出一段,形成水流通道,以供鱼类经此通道上下洄游。这个鱼类越堰的通道,也许因为其功能与人类跨河的桥梁相似,因此被称为鱼梁。由于河水被堰约束,加之堰上的水位升高,故此通道中的水流比河道中要急湍,而此湍急水流也会在堰下冲成深潭,故柳文中称“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在堰上给鱼留一个上下洄游的通道,很有科学性。鱼洄游是有关鱼类生活繁殖的大事,大多数鱼类都有向上游洄游产卵的习性,有名的洄游几千里的黑龙江的大马哈鱼及长江中的中华鲟鱼自不必说,我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等淡水鱼,在产卵前由下游及支流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有的行程达500——l000千米以上。顺应鱼类这种自然习性,对鱼类的繁殖大有好处,也是对鱼类生存的保护。保护了鱼类,也就是保护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很合乎当今环保意识。这种善待万物以利人类与万物和谐生存的环保意识,中国古代已有深刻认识。

《毛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毛苌传云:丽,历也(经过)。罶,曲梁也,寡妇之笱也。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古者,不风不暴,不行火;草木不折,不操斧斤,不入山林……是以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大夫不(幼鹿)不卵,士不隐(堰)塞,不得当中,皆隐塞。庶人不数罟(小网眼),罟必四寸(网眼四寸),然后入泽梁。故山不童,泽不竭,鸟兽鱼,皆得其所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士不隐塞,不得当中,皆隐塞。庶人不数罟,罟必四寸,然后入泽梁”,应是指梁、笱之设,应合于“鸟兽鱼鳖,皆得其所然”。笱放置在鱼梁中,借水流冲力将鱼冲入笱中,鱼在冲力下,很难返身向上从笱中游出,因此笱最利于捕下行鱼。一般鱼类洄游产卵期是在春夏之交,到秋后就向下洄游。因此放鱼笱的时间都在秋、冬季,春夏期间一般都不放鱼笱,以利鱼通过鱼梁向上洄游产卵。可说是取之有时,用之有道。但梁、笱的构造究竟具体是什么样子呢?

《辞源》:“鱼梁:一种捕鱼设置。用土石横截水流,留缺口,以笱承之,鱼随水流入笱,不得复出。”“笱:捕鱼器,曲竹为之,承鱼梁之口,鱼随水流,落入其中。”《辞海》:“梁:水中筑堰像桥梁一样的捕鱼设置。”“笱:捕鱼的竹笼。大口窄颈,腹大而长,无底。颈部装有细竹倒须,以绳缚笼尾,鱼不能出。”

《辞源》对鱼梁的形态说得较清楚,对笱的形态却没有说明。《辞海》所释的鱼梁的形态,让人想不明白;但是对笱的形态却说得较为清楚。但两者都说鱼梁是捕鱼设施,但二者所释都忽略了鱼梁的通行护鱼的重要功能,所以还是以朱熹对梁、笱的解释较为全面。

对于笱,流沙河先生在《鱼笱古今谈》文中有更详尽描述:“蜀乡田野,沟洫密布。村童砌石断流,抬高水位,留一缺口,置放鱼笼。鱼笼,我的说法,他们呼为鱼笱。笱,《新华字典》音,但是他们读,号叫之号。笱有两型。小型,二尺竹筒为之,一端留节,一端剖成细篾,侈张成喇叭口,横密编以竹丝。入口细篾一一折向口内,鱼可入,不可出。这叫作筒筒笱。大型,粗篾编织,长约四尺,入口篾条同样折向口内。笱口承接石砌缺口(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堰口),张口以待随流而下之鱼,亦骗术也。大笱横卧水中,形状若猪,故呼为母猪笱。猪就猪嘛,还要母之,盖隐喻母猪发情,待鱼来入也。

笱捕鱼,以逸待劳,比守株待兔更安逸,因为不必坐守,每晨去取就是。”

笔者当年在野外工作时,住地附近有一小水沟。入冬后,大地开始封冻,小沟中水深仅两三厘米,只见鱼儿泥鳅排成队列摇头摆尾挣扎着贴着沟底向下游。厨师拿扫地用的帚箕,置于小沟底,不到一个小时就积满一箕,到晚就积满了一大盆,让大伙美美地吃了好几次油炸小鱼及泥鳅。此事至今难忘。

以鱼梁、笱网捕鱼,捕下行鱼最方便。要捕上行鱼,据说要修一紧邻上堰的下堰。上堰留的缺口窄,流速大,鱼难上;下堰留的缺口宽,流速小,鱼易进,以利在两堰间集鱼。将笱口置于上堰缺口的尾部,捕捉冲滩不成而被水流冲下的上行鱼,但一般还是以设单堰捕下行鱼为主。在被堰阻断的河流上,中留缺口,利用鱼的洄游天性,让鱼儿都从狭窄的鱼梁中洄游,再将笱放置梁中,让鱼儿自投罗网,就不用满河去抓鱼了,省力省工,这真是个十分巧妙的利用水力自动集鱼、护鱼、捕鱼功能的设施,它充分地反映了中华古民的智慧。安徽歙县鱼梁坝,始建于唐代,现坝建于明代。坝长138米,顶宽4米,底宽27米,高约3米,中留水门,是集引水,过船,行筏,防洪兼及捕鱼等功用为一体的石砌巨坝,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鱼梁。鱼梁、鱼笱之设,始于何时?至少应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诗经》《周礼》可以为证。

《诗经·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小雅·小弁》最后四句与之同。)

《诗经·齐风·敷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诗经·小雅·鱼丽》:“鱼丽(入)于罶(梁笱),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周礼·天官·冢宰》:“渔人掌以时渔为梁,春献王鲔,辨鱼物为鲜薨,以共王膳羞。凡祭祀、宾客、丧祭,共其鱼之鲜薨。凡渔者掌其政令,凡渔征入于玉府。”

《谷风》《小弁》字义相同,都是怨妇诗。逝梁发笱,有如女子撕心裂肺地呼喊:“夫啊!你不要离我而去呀!不要赶走我啊!”以此喻负心男的绝情。梁无笱,不能捕鱼;笱无梁,也不能捕鱼,可能当时以梁笱间的相合相依关系比喻夫妻。这也表明梁、笱之设在民间已很普及,并被赋以了深刻的文化内函。

《敝笱》是讽刺淫乱的齐文姜的,敝笱之意有如川话“烂货”。流沙河先生文中曾说:“事过两千年了,古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皆用性行为的眼光看待笱与鱼的关系,用破鱼笱喻淫女之广纳情男。”另外,笱还有“寡妇之笱”之称,喻其“易招鱼也。”

《鱼丽》是宴会诗,颂梁、笱获鱼之多。《冢宰》表明周代已设官吏管理鱼梁,按时节安设,以供王府食鱼并征收渔税。也说明当时用鱼梁捕鱼在民间已经十分胜行,且其产值已令王室有设吏管理收税的必要。在“冢宰”的各机构中,渔人所属的机构人数最多,达342人,比管理藉田的甸师,还多出7人,可见,周代对渔梁的管理,至少与对田地的管理一样重要。

设官吏管理鱼梁及收税,表明鱼梁捕鱼已经是王室很大的收入,直到东晋,仍然保存着。《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鱼乍饷母。母封鱼乍付来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但是到唐代时,在唐人的诗文中,已不见有鱼梁吏之设。从上引杜甫诗中,杜甫当时一日三餐仅以鱼得饱,而鱼却是杜甫之子从鱼梁中取来的,也可见当时是没有鱼梁吏来管理鱼梁的。不然诗就应写:“儿见鱼梁吏”了。

鱼梁吏之废,可能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各种生活物资十分丰富,鱼已经不是人们获得肉食的重要来源。加之捕鱼工具的改进,人们可以到大江大海中获得更丰富的鱼类。而鱼梁捕鱼只能在小溪小河进行,且受季节限制,设官管理收税已无必要,因此就将它完全让利给民间。

现今人们为了水能水利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拦河大坝,这样就阻断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通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一些中低水坝旁边,设置一缓坡多级阶梯状的鱼道。从上游放水入鱼道,让上行鱼能够从鱼道中逐级跳跃进入上游。但是成功运行的不多,形成虚设。因为它完全地改变了鱼类已经适应的原河床的形态,鱼儿不愿进入鱼道。补救办法是在原河道旁边修建人工孵化养殖场,让鱼在此产卵并孵化成鱼后,再放入原河道。我国葛洲坝电站截断长江后,鲟鱼只好在坝下产卵,成鱼数量大大减少。为保护中华鲟,人工孵化养殖已获得成功。

鱼梁、鱼笱是集引水、护鱼、捕鱼为一体的多功能又环保而且小儿可为的简单设施,表明了中华古民的智慧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作者单位:成都勘测设计

推荐访问: 鱼梁 鱼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