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刘海生
在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对我们基层党员、党组织的重大考验。
对我们基层党组织来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求党员、党组织在具体的工作中,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维护和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党组织,就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突出存在的问题,使党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作为党员,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真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1、强化学习,提高理论思维,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一是用理论学习强化党员的政治素质,解决信念问题和对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强大精神支柱,牢固确立“三个代表”在一切工作的指导地位。就是通过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二是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送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三是用廉政、勤政、优政行为和领导干部“身教”,树立党员和组织的形象。基层党组织、党员直接面对着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党对群众的态度。因此,必须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使基层党员时刻保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尚情操,维护好党的形象。
2、落实好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解决好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问题。一是实现思想上的解放。对基层党委来说,解放思想就是对内反对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从阻碍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中解放出来,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就是要有突破。我们作为县级地方党委的组织,作为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者,要为本地区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干部撑腰,他们受过,为他们承担责任。就灵寿县具体情况而言,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到“四个处理好、四个保证”:处理好依法行使权力与改革的关系,保证全县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处理好本部门职责任务与其他部门职责任务的关系,保证分工合作与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处理好制度、政策与财力规模约束的关系,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创业阶段各项任务的完成。在履行职责时,把握好是非、利害、公私三个标准。
改革20年的历史经验说明,经济的繁荣恰恰是来自改革、突破,而不是来自“凡是”。因此,在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时,要特别注意在政治上反对“新的凡是”。二是解决好怎样认识灵寿,怎样建设灵寿的问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比较多地侧重于对基层客观现象的认识,习惯于就事论事,任务观点强,经验性强,习惯于以行政区域看问题。比如,灵寿是“老区、山区、贫困区”,这是一种历史现象,但同时,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灵寿还是一个被铁路、公路、空港包围着的地区。以灵寿县城为中心,以40公里为半径内,有3条铁路干线、3条高速公路交汇,一个飞机场,距石家庄33公里。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这些要件,才是地区的价值。全县87%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其中的大部分人口仍然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全县尚有118个村和7.7万人口生存在贫困线以下,分别占全县总村数和总人口数的42%和24%。因此,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过程中,灵寿仍然处在摆脱贫困的阶段。对灵寿来说,摆脱贫困和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工作面对的主要课题。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紧密,这使我们别无选择地要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已使我们无法依靠单一的国家扶贫投资来完成摆脱贫困、建设小康的历史任务。必须自觉地去面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与体制、面对市场与竞争,解决好灵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方向性、结构性、规模性和体制性问题。在增长方式上,必须依靠经济跨越式发展,有效实施思想大解放、结构大调整、环境大改善、区域大开放、民营经济大发展、管理体制大变革等六大战略措施。
3、通过党员管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首先是抓好党员管理,使每名党员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具体讲,就是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严格要求,就是以党的章程为最高标准,严肃党员行为,履行好党员义务;严格教育,就是做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严格管理,就是以党的纪律作为行为准则,使广大党员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严格监督,就是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作用,使党员的行为时时处于监督之下。按照“四严”要求,强化制度建设,形成教育、管理与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在平时能够看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就是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健全组织生活。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党的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社区党的建设,以及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建设,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作者系中共灵寿县委书记)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于冬青
唐海县是1983年在国营柏各庄农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制县,现仍沿续县管农场体制,是全国三个农垦体制县之一。南临渤海,北依唐山,西望津京,距北京160公里,天津120公里,是通往曹妃甸的惟一陆路枢纽和曹妃甸深水大港的直接腹地,县陆岸距曹妃甸深水大港17公里。总面积732平方公里,人口13.8万,现辖10个农场、2个海水养殖场和1个建制镇、134个村队,拥有农户3.5万户,农业职工3.1万人。
从唐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水上农业特色鲜明。唐海拥有耕地面积36万亩,芦苇7万亩,海水养殖面积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8万亩,并有32万亩沿海滩涂和闲置土地尚未开发利用。以水稻种植、海淡水养殖为主的“水上农业”特色鲜明。年产优质稻米10万余吨,是驰名中外的“小站米”主产地;年产河蟹3000余吨,是著名的“中国河蟹之乡”;建有亚洲最大的海水养殖场和国内最大的东方红鳍豚养殖基地,年产各类海产品1万余吨,各类淡水产品5万余吨。境内湿地广袤,面积5.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3.8%,是国际性迁徒鸟类的主要迁徒驿站和栖息地,每年过境珍稀国际候鸟100多种。
临港产业发展迅速。唐海传统工业以造纸、食品、服装、建材四大行业为主。在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和冀东油田增产扩能的强力拉动下,以钢铁、焦炭、机械制造、高科电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建项目47个,总投资28亿元,重点是与大港口、大钢铁、大石化、大电能、大油田配套的加工工业、仓储物流以及餐饮娱乐、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社会事业协调推进。科技教育方面:全县拥有各类学校55所,全县中小学入学率、毕业升学率均达到100%。2005年投资200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办学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面向港区、油田未来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钢技校联合组建曹妃甸校区,2005年招生803人,成为曹妃甸港区人才输送基地。农村科技体系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5%以上,2005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验收。社会保障方面:全县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发放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和失业救济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城乡低保并轨,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达到5133人;投资353万元建成老年综合福利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五保”老人县级统筹供养;建立贫困户危房改造基金,在全市第一个实施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工程,2005年资助50个特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到2007年消除农村特困户所有危房。医疗卫生方面:县医院达到2等甲级标准;投资750万元按照省规定标准完成了8家场镇卫生改造;建成了县疾控中心,形成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城镇医疗保险覆盖县直201个单位、9774人,按照“场镇主办、农户自愿,大病统筹、1:1补贴、年终兑现”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与新型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万人,参合率达到98%。
按照《曹妃甸工业区港城空间布局规划》,唐海在唐山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功能定位是:曹妃甸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基地,唐山南部副中心城市。据此,我们围绕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构建文明和谐唐海,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三大战略发展任务”,即到2010年,跻身于全省20强,初步建成临港经济强县;到2015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我们提出深入实施“依港兴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三大主体战略,努力使县域经济和社会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曹妃甸工业区的发展,更紧密、更直接地参与冀东油田的产业扩张,在唐山“以港兴市”战略中担当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角色,向着建设经济繁荣、民生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现代化滨海城市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共唐海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