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曾参啮指痛心

曾参啮指痛心

时间:2022-10-31 13:12:02 来源:网友投稿

诗曰: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曾参的人,是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此人品德高尚,特别孝顺父母。

曾参家里十分贫穷,烧饭的木柴要到远处的山里去砍。这一天,他吃过午饭便拿起斧头到山里去砍柴,留下曾母一个人在家里做家务。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忽然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曾母开门一看,只见外面站着个年轻的读书人。

读书人见到曾母,彬彬有礼地说:“您是曾子老师的母亲吗?我是慕名从山外来的,特向他求教学问的。”曾子就是曾参,是当时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曾母一听,赶紧把他让进屋里,连连说:“请进请进,只是曾参上山砍柴去了,您坐着等一会儿吧。”

读书人坐下来等曾参。曾母见人家远道而来,一定口渴,便想烧点茶水给他喝。可是一看灶下,一点木柴都没有。没木柴就没法烧水招待客人,这可是有失礼节的。这下岂不冷落了客人?曾母心里感到特别难受。

这情景被读书人看在眼里,他忙站起身,笑着对曾母说:“您不用忙了,我不渴。我今天还要返回家,路途太远,恐怕不能再等了。这一回没能见到久仰的曾子老师,我心里特别遗憾啊。”

这话一说,曾母心里更不好受了。她有心想去山里找曾子,可路又远,山又大,只怕很难找到。可就这样让人家回去,又于心不忍。忽然,她想起曾参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来。

那时,曾参才两岁多,母亲把他一个人拴在炕上玩耍,然后紧锁房门,去山里采摘山果。摘着摘着,她就感到一阵头痛,总觉着小曾参好像出什么事了。想到这儿,曾母转身就往家里跑。等到了家,打开门一看,孩子挣脱了绳子从炕头掉到地上,头上磕了个大包,正在哇哇大哭呢。曾母连忙抱起孩子,心里想,这大概就是母子连心,互生感应吧,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有这种感应。

想到这里,她就喊住读书人说:“请您再等等,我有办法唤回曾参来。”那她有什么办法呢?办法就是用嘴咬自己的手指。她想,既然小时候儿子碰了头我能感受到疼,那么我咬了手指,他也会感到疼痛啊。

还别说,在山里打柴的曾参手指还真就疼了起来。他还以为被虫子咬了,可一细看,手指头没受伤啊。这时,他的心里也感到特别的不安,这是怎么回事?他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母亲的形象。不好,一定是母亲受伤了!他顾不上砍柴就往家里跑。

到了家门口,母亲正在焦急地等待他呢。一见儿子回来,就说:“孩子,有个读书人大老远的来拜访你,都等不及了,你快进去待客吧。”曾参上下打量母亲,问:“那您,您没啥事吧?”曾母摇摇头:“没事,没事,待客要紧。”

曾参这才进屋见客。曾参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所以一番谈论下来,令读书人感到十分钦佩,真有不虚此行之感。

两人谈完话,读书人起身告辞了。

曾参送走了客人去见母亲,这才发现她的手指头上有伤,就问是怎么回事。曾母说:“因为有客人远道来访,你不接待是失礼啊,所以我就咬了自己的手指头,想试试能不能唤你回来。都说母子血脉相通连着心,原来是真的。”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从侧面说出了一个大道理,就是父母与子女应该是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的。只有心心相印才是真正的孝道。

推荐访问: 痛心 曾参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