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高在外打工多年,由于没任何技能,只能跟着别人在工地干些零活。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为了养家糊口,樊志高只得重操祖业,临街摆了个小摊,卖起了狗肉。
在苏北乡镇,卖狗肉的人家多了去了。有张家狗肉、崔家狗肉、王家狗肉等等,仅这徐沛路上,沿途就有数十家之多。最多的还是樊家狗肉,而且都以樊家正宗狗肉自居。不少人都说自己是樊哙的后代,自家的狗肉汤里,仍然是祖上一脉相传留下的鼋汁老汤。名气较大的,早就办成了产业,产品不仅远销外地,而且还走出了国门。
樊志高虽然也是樊家的正宗传人,但他这种摆摊设点的散户,无法与那些饭馆竞争,生意十分惨淡,往往一天下来,也卖不出几斤狗肉。
一天,都日出三竿了,樊志高的狗肉生意仍然无人问津。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个头大耳阔的汉子朝他的摊位走过来。汉子敞着衣领,跛脚提了半壶老酒,稳稳地坐定后,高声吆喝:“老板,来半斤狗肉!”
樊志高听了喜出望外,抬眼一看,却不由得愣住了。“这不是俺刘三表弟吗?”一别数年,樊志高差点认不出这位发小来。
你道刘三是谁?在这樊镇街上,前些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和他的祖上刘邦简直就是一副德行,不仅是混迹乡里的地痞无赖,更是一个喜酒好肉之徒,唯有樊志高一向与之交好。
一次,邻居家的摩托车被偷,自然就怀疑到了刘三的头上,邻居便邀了几个壮汉围住刘三上去就是一顿暴打。樊志高看不过,上前理论,也被打得头破血流,昏死过去。众莽汉见闯下祸事,立刻作鸟兽散。
刘三抱住樊志高号啕大哭:“我刘三何德何能,让哥哥冒死相救!”
樊志高睁开眼,看众人已远去,这才释然地一笑道:“表弟,谁让咱是打断骨头都连着筋的亲戚呢。”
刘三和樊志高互称“老表”,还是缘于刘邦和樊哙的连襟关系呢。樊志高称呼刘三“表弟”,刘三则称樊志高为“表兄”。其实,他们俩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亲戚。
打这件事之后,刘三发誓要混出个人样,便只身出门闯荡,后来便不知所踪了。偶听人说,混得还不错,已经在上海买房置业。前几年县里建大汉广场,据说这小子二话没说,就以刘氏后人的名义捐了几十万,让乡邻无不刮目相看。
樊志高还曾到上海找过他,可惜找了大半个月,也没找到,只好随便谋了个差事。
回忆至此,“你不是在上海发大财了吗?怎么落魄到此?”樊志高有些纳闷。
刘三见卖狗肉的是发小故交,惊愕之余,羞愧之色溢于言表:“表兄呀,一言难尽,不说也罢。咱哥俩先喝上几盅!”
旁边路人窃窃私语:“定是这刘三又混砸锅啦。”
刘三吃饱喝足,一拍手说:“老表,我的账你先记着,等我东山再起,一并还你!”说罢,低首而去。
樊志高随口招呼着:“表弟,慢走!你还和我见外。谈什么钱不钱的,以后还望老弟常来拉呱!”但他心里想着,刘三呀刘三,但愿别让我再遇到你,俺做的可是小本买卖,哪经得住你这尊大佛常来!
事情果然如樊志高担心的那样,刘三隔三岔五就来光顾樊志高的狗肉摊子。每每白吃白喝,一律赊欠。酒足饭饱之后,他还要炫耀似的讲上一段高祖的逸闻趣事,常常引来一群无所事事的看客起哄,或坐或站,插科打诨,嬉笑之声不绝于耳。
他最擅长讲的,就是那段刘邦白吃樊哙狗肉的故事了。他大着嗓门向围过来的人说:“志高表兄的祖上樊哙少时就是一个卖狗肉的屠夫。我的祖上与他交好,便天天来吃他的狗肉,却从来不付分文。天长日久,樊哙便感到不快,但又碍于情面,无法表明。于是心生一计,提前把狗肉煮好,四更天捞出,用担子挑着,乘船过泗水到河东去卖。”
讲到这里,刘三看看樊志高说:“老表,你不会也像你的祖上那般小气吧?”
樊志高尴尬地笑笑,并无言语。
其中一个看客倒是替樊志高作了回答:“你要是有汉刘邦十分之一的本事,志高的狗肉就天天让你吃个够!可惜你没你祖上的能耐,别说做皇帝,就连个老婆也拱手让给了别人!”
刘三一拍胸脯,信誓旦旦:“我刘三身为皇家贵胄,岂能是酒囊饭袋之辈,你等不可小觑!等我刘三峰回路转,少不了提携诸位,同富同贵,一起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尤其是我表兄志高!”
“做你的黄粱美梦去吧,都混到这个份上了,还吹!”众人听了,讥笑不止。
刘三继续讲他的故事:“大家知道,为啥现在的狗肉都和老鳖同煮吗?我告诉大家,在古代,那老鳖就叫‘鼋’,是我祖上去河东吃樊哙狗肉的坐骑!”
没等他讲完,一位看客提议说:“你还是讲讲刘邦出生的离奇故事吧。”众人皆附和说好。于是,刘三便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
“话说我那祖上的母亲,名日刘媪,那一日,她老人家前去给正在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行至半路,没想到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刘媪只好到桥下躲避。刚到桥下,忽见头顶下来一条黑色的巨龙,直奔自己而来,刘媪惊恐万分,当场晕倒在地,失去知觉。迷迷糊糊之中,似有黑龙缠绕于身。自此刘媪有了身孕,便生下了我的祖上沛公。”
这时,听众中有人取笑他说:“如此说来,你刘三,本不该姓刘!”
刘三不解,忙问其故。那人说:“你想啊,连刘邦都是个野种,何况你乎!”说得众人捧腹大笑,一哄而散。
刘三不仅白吃,还引来一群无聊的看客,白白耽误了自己的生意,这让樊志高懊恼不已,却也无可奈何。“不如干脆直接赶他走吧。”
樊志高的妻子劝阻说:“老公,万万不可!咱是厚道人家,岂能对朋友做那种翻脸无情的事,传扬出去,怎么在这街面上立足?”
惹不起,总能躲得起吧。“要不,也学咱那祖上,把狗肉摊子迁到别处?”
樊妻听了,再次劝丈夫说:“生意刚刚有些起色,你就别再瞎折腾了。再说,那刘三的鼻子比狗还尖,你挪到哪里他找不到呢。没有君子养不了艺人,就当他是说书的,帮咱们招揽顾客也就是了。”
在他妻子的一再劝说下,樊志高只好作罢。自此,刘三就成了樊志高狗肉摊上的常客。他照样白吃白喝,甚至有时还白拿。但他并非一无是处,他先祖刘邦的逸闻趣事,确实招引来不少客人。南来北往,许多过路的司机,纷纷停车在此歇脚,走近前来凑个热闹。
“刘老板,来一段蝼蛄救驾求封的故事吧。”有人居然把刘三当成了肉摊的老板。
“好!”刘三有求必应。
“还是来一段白吃、白喝赚娶吕后的故事吧。”
“不,不,不,还是讲上一次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让人觉得十分爽快!”
在这千古龙飞之地,刘邦的故事就是让刘三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意犹未尽之时,其中偶有路人顺便要上一碟樊志高的狗肉。虽然凑热闹的人多了,但樊志高的生意依旧不是很好,眼下也只能是勉强度日。
刘三问樊志高:“我说老表,你的狗肉好是好,但就是引.不来更多的客人,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樊志高摇摇头。刘三说:“这些路人个个都是饥渴难耐的样子,哪能尽吃你的狗肉和那简单的几样下酒菜?你若让嫂子备下一锅热粥,外加焦酥无比的缸贴,生意一定红火!”
所谓的缸贴,是苏北一带特有的面食,类似烧饼,形状、工艺和烧饼略有差异。樊志高依言而行,食客果然渐渐多了起来。
在这黄河故道之上,一碗热粥,一张热气腾腾的缸贴,内夹手撕的樊家狗肉,再有刘三绘声绘色的故事演绎,聚拢起南来北往的过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刘三还让樊志高在香喷喷的狗肉上撒上几许上好的花椒,并主动示范给外地人吃。
他兴致盎然地向客人和樊志高介绍说:“相传我祖称帝时,忽一日心血来潮,要吃志高家先祖樊哙亲手烹制的狗肉,于是传旨速让樊哙屠狗。狗肉煮好之后,连忙命下人送至皇宫。在途经花椒地时,不料无意中碰到了花椒树,肉上粘了不少花椒粒。肉热烫手,哪里拣得出呢。那边我祖早就等不及了,大声嚷嚷着要吃狗肉,下人们只好冒死把粘上花椒的狗肉呈。。谁知我祖吃后啧啧不已,手舞足蹈。下人以为闯了大祸,引颈待死。只听我祖高声夸道:‘妙哉,妙哉,不愧是烹狗老手!此等香味,是何佐料?’下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道是花椒。之后我祖吃狗肉,必用花椒相佐,吃起来不仅不麻,而且味道更美,一直传到今日。所以表哥,你家狗肉,岂能少了花椒?”樊志高断了,连连点头称是。
樊志高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就盘下了临街的一座酒楼。都说狗肉不能上席面,但在刘三的参谋下,樊志高的酒楼却主营起了狗肉:红烧狗肉、狗肉火锅、狗肉炖豆腐、狗肉拌豇豆、狗肉煲酱焖萝卜、乾坤蒸狗、白斩狗等等,各种“狗菜”,色香味俱全,可谓应有尽有。甚至早点的主食,也由缸贴变成了狗肉包子。
这天,刘三正神采飞扬讲着刘邦的故事,老板樊志高走上前来,“啪”的一声把一大沓钞票放在刘三的面前。刘三疑惑地看着自己的发小:“表兄,你这是?”
樊志高微微一笑说:“表弟,这是发给你的工资呀,以后这生意,就让咱哥俩共同经营吧。”
刘三听了,连连摆手:“我白吃白喝也就罢了,岂能再要您的工资!”几经推让,刘三坚决不收。
第二天,樊志高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意外地放着一沓钞票,少说也有几千块。钱的下面,还留着一张字条,歪歪斜斜地写着:“表兄,这一年多来,不胜讨扰。这是我留下的吃狗肉的钱,还望表兄笑纳。如今哥哥的生意已经走上了正轨,我的腿也好得差不多了,恰好上海的生意要处理一下,未及当面告辞,敬请见谅。”
后来听说刘三的腿是在一次事故中救人负伤的。他此次前来,一是为养伤,二是为帮助发小樊志高重振樊家的祖业,这也间接告诉樊志高,虽然社会发展了,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