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培养美德。下面就民间文学的内容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过程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
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等,并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教师应选择那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与小学语文课程相整合,共同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1 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接受性
民间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差。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就以短小易记、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形象生动的童谣为主。如《假善人与石巴狗》《三兄弟除九头妖》《梅花鹿与大白狼》等,让学生们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乐趣。学生到了中高年级理解、表达能力大大增强。选择的内容就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如《夜光杯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酒泉·金泉》《嘉峪关的传说》《神奇的磨石》等,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喜爱收集并阅读民间文学,更使教师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2 内容的选择要有本土性
酒泉的文化渊源深厚,像“酒泉”的来历,泉边的左公柳的来历,嘉峪关、夜光杯等传说丰富了地方文化内容。在收集过程中发现酒泉的民间文学时间跨度极大,取材范围颇广,有的反映了人民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有民间智者,还有巧匠神医……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一部历史书,是一个了解酒泉文明发展史的小窗口。可选择的民间文学作品有民间传说《夜光杯的传说》《药水泉里的金鸭子》《酒泉·金泉》《文殊山的传说》《嘉峪关关城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地方文化的根。
3 内容的选择要有教育性
学生在接受民间文学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作品中,他们自身被作品所同化,在情感、行为上趋向于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形象。如成语故事《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主人公,为了拯救他人而甘于奉献,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浸入学生的心田,从而懂得了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要学着去关心别人,给别人以温暖。《鲁班造锯》《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更是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才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夜光杯的传说》《酒泉的来历》《文殊山的传说》《嘉峪关关城的传说》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俗文化。
二、民间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途径
民间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把民间文学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融合和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使民间文学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 和语文单元主题活动相融合
新教材课程编排都以单元主题形式呈现,在语文课程编排中注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教六年级下册《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在结合课文的学习时,可以进行《酒泉的春节》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布置学生课下调查、走访、询问、搜集有关家乡酒泉春节习俗的资料,从而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结合五年级语文综合实践课《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走进酒泉民俗文化》的课内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搜集了有关酒泉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及实物荷包、对联、门神、粽子等,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在尽情地交流展示。结合“家乡的特产”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课外搜集“酒泉夜光杯”传说故事,了解这些特产采用的材料,制作过程及其影响力,之后进行习作。这些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的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认识了家乡民俗文化的博大深远,增强了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和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从中年级开始每周都排有一节阅读课。教师可有目的有选择地将民间故事穿插其中,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作简要读书笔记,以便使民间文化得到延续。结合地方民间文化配合学生读的内容有《泉的传说》《夜光杯的传说》《文殊山的传说》《药水泉里的金鸭子》;《嘉峪关的传说》中《嘉峪关“左公柳”的传说》《嘉峪关关城的传说》《瓷窑口的传说》《高台的传说》等故事。
总之,让民间文学进入小学语文课程,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美德,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助长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