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是垃圾废物处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所采用的渗沥液处理技术与工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水质量达不到排放标准,有必要对渗沥液处理工艺加以改造升级。
关键词: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垃圾场渗沥液具有高度污染性、危害性,必须重视渗沥液的处理,采用特殊的工艺和技术来提高渗沥液质量,减少其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提高渗沥液处理工作质量,保护环境安全。
一、传统垃圾场渗沥液处理工艺特征
1.厌氧处理工艺
传统的垃圾场渗沥液处理主要采用厌氧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按照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指标来排放,然而,这一工艺实际运用中问题丛生:生化段生化去除效率较低,所排出的水体的质地与清洁度也无法确定,国家对生活垃圾污染物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所以,渗沥液出水质量也应该实施更高的标准,而且按照规定还要从渗沥液水体的含磷量、含氮量、色度以及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检测,需要达到特定的标准,对此就要对传统的处理工艺加以优化与发展,提高出水水体的质量。
2.传统处理工艺分析
这一渗沥液处理模式所处的场地空间有限,如图1所示,垃圾池空间也较小,使得生化处理时期水体静置时长较短,只有一周左右,无法保证不同工艺区段能够深入、彻底地发生化学反应,一旦进水浓度较高,则将导致出水质量趋向混乱、不稳的状态,使得生化去除效率也较低,只达到30%作用,为后方的膜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膜不能无限制、无期限地使用,使用周期通常2~3年,使得后续的处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中好氧段则选择了曝气系统,实际曝气过程中无法彻底、匀称地搅拌,泥和水无法有效融合,而且当遇到寒冷低温季节时,生化段无法发挥处理功能,不能正常工作。
二、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艺改造工艺
根据传统渗沥液处理工艺中存在的弱点和缺陷,例如:生化处理时间较短,曝气效果较差等问题,决定对渗沥液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改良。
1.增加生化处理时间
好氧生化处理的基本原理为:深入运用活性污泥的多种功效,例如:生物聚集、吸附、氧化等来集中控制垃圾场渗沥液内部的化学需氧量、生化耗氧量以及氨氮含量等,同时,活性污泥也能有效吸附祛除垃圾渗沥液中的重金属物质,例如:锰、铜等,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渗沥液处理的目的。当渗沥液正式流向处理系统之前,通常要在一个厌氧环境内放置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这样就能有效控制渗沥液中化学需氧的浓度,下降幅度达到4000 mg/L,经过这样的优化改造,能够有效控制厌氧池的容积,从而有效地延长好氧生化反应的时长。这一改造方法的实际操作模式为:将拦截在反硝化池与沉淀池二者中间木板拆掉,让整个空间范围都作为厌氧池,并对应设置泥水分离设备、搅拌设备等,这样对初始状态的厌氧池进行深入地改造与发展,变成纯氧生化区,并增设曝气管,同时拓展曝气池的面积,以此来达到渗沥液内部杂质深入处理的目标。
2.曝气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曝气模式主要采用纯氧曝气,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无法確保泥水充分地融合、混合在一起,对此可以对曝气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增设新型鼓风机,其功率达到18.5kW。这样最初的制氧系统则分别用作曝气与备份。纯氧生化池则可以选择全新的曝气模式,那就是将纯氧同空气有效融合,最终来曝气。生化曝气池则可以选择空气曝气的模式,这样才能确保泥水彼此融入对方,形成质地更为均匀的泥水混合物,再开启鼓风机使其产生一定的热量,这样就不用担忧温度降低的寒冷时节生化反应无法进行问题。
3.沉淀后置
我国对污水处理又提出了全新的指标,标准进一步提升,其中重金属检测成为一项重要的增设标准,这就需要从渗沥液污水处理中的沉淀环节入手,也就是尝试着把最初的纯氧池进行深入优化升级,让其变成生化沉淀池,同时,也要增加进水与出水管道、污泥回流管道等,增加物化沉淀池的面积,同时完善其内部的各项基础设施,例如:斜管填料、排污管道等,达到有效沉淀的目标,及时排除内部的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4.增设二级膜系统
污水处理系统最佳的运行状态就是能够确保出水质量,而且水质不会发生波动性变化,对此可以尝试增设二级膜系统,同时并联反渗透膜,单个模体再各自串联一个反渗透膜,对此形成了以下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三、改造结果分析
经过对渗沥液处理工艺的优化改造,最终监测得出生化时期出水的质量满足规定标准,而且水质的质量也趋向稳定,不会发生浮动性变化,满足排放规定。具体的进水、出水中COD与NH3-N的数值、指标统计见表1。
经过改造处理以后系统的出水质量显著提升,生化去除率提升,而且经过二级膜处理后,水体能够更安全地被排放,这是因为延长了生化反应时长,而且改良了曝气模式,以此确保泥水混合较为均匀,污泥浓度也能控制在2500mg/L,而且提高了生化反应中寒冷季节的温度,维持生化反应的持续。
结语
渗沥液系统的优良改造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质量,确保生化段出水质量,使其达到规定的水质质量,而且随后的生化系统能够更加高效、稳定地运转,确保出水排放达标。
参考文献
[1]贺延龄.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马溪平.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赵由才,朱青山.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与管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4]刘长礼,等.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M].地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