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深入挖掘那良镇的历史与人文背景,归纳出客家传统商住建筑的特点,研究建筑的空间布局特色与建筑结构,并深入探究中西混合式建筑的立面构造与装饰,进而挖掘那良镇近现代时期客家商住建筑的内涵价值。
【关键词】客家商住建筑;建筑文化;中西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81-03
一、古镇历史与客家建筑文化
在当今学术界。对客家建筑的特点与历史文化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于客家商住建筑的相关研究却很匮乏。客家建筑那良成圩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镇里的古街狭长幽远。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浓郁,街道两旁耸立着古老高大的法式古屋和民国建筑,彰显着古街特有的风格和魅力。那良镇很多古屋是民国名人的故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客家人陈济棠建筑、香港布政司沈明山旧居、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将兼两广盐运署主任陈维周旧居。曾国军团长彭冠麟旧居等。还有民国税所、商行、政府等旧址,古镇就像是一部民国史书,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成排的客家商住楼形成了商业街,古镇的房屋大多为篱笆碧瓦房,保存基本完好的民居多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多是西洋风格。街上居民多是客家移民,多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于此。在过去没有公路相通的年代,主要靠那良江、北仑河水路和大勉、那旺、白赖隘路与东兴、上思等外地贸易交流。那良最早的一条街是今天的兴宁街,旧称上约街、下约街,20世纪30年代又叫正街。街宽约2米左右,一直延伸到上约街圩头。民国初年建成“上行关”,周围店铺增多,正街的繁荣被“上行关”街所代替。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沿那良江边又建设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时称“江宁街”。今称“人民路”,上段也叫榕木街。在靠下游码头处建设了“下行关”。在此街建屋的主人多是从广州、港澳、国外等地当官、经商回来之人,他们财大气旺,见多识广,所建之房多为当时较好的法式洋楼,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宜居宜商的中西混合式客家商住建筑,在当时无论是建筑艺术和质量都堪称一流。建筑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和“国际性”等特征,而这种地域文化的特征,正体现了广西人的文化气度与宽广胸怀。
二、客家传统商住建筑整体特征分析
商住建筑形成的原因:当时迁移而来的客家人擅长做买卖,并带领着土著人一起发展,商铺、买卖市场、商住房等便顺应而生,进而促进了当地的物质财富飞速发展。可以说,那良商住房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发展、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建筑的整体结构与材料分析:横向观察。会发现古镇里的旧宅房屋整体的排列十分紧密,尤其是在挑水街,许多典型的清末民居,且排列严谨,基本上户户紧密相挨,这不仅方便人们平时的交流,也与客家人爱好团结的精神有关;纵向观察我们会发现整条街的建筑高低错落,并不像其他民居那样对建筑的层高要求那么严谨,因此形成建筑结构的多样式。古镇老街的房屋虽然之后有很多经过重新修建,但古镇古街大部分的旧宅还是保存得比较完整,基本上以传统的斜坡屋顶和“石挑砖瓦房”为主,结构上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由木质与砖砌立柱混合搭建。旧宅多为清水墙建造,当时砌墙的材质基本为青砖,且青砖质量较好,因此建造的房屋也十分稳固,既简朴又实用。客家民居简单的旧宅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生产力较低的历史条件,也反映了客家人简朴、节约的精神。
宜商宜居的建筑构造:旧宅建筑两层的居多,一般二层用来居住,一层用来会客做生意等等。旧宅的屋顶很统一的向外挑出,基本上形成以“木材做横梁,砖砌做立柱”的框架结构。由于屋顶的外挑,在一层的门前都会形成一道休闲廊。不仅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方便当时的人们做生意。一些空间大的建筑为了支撑挑椽顶面,门廊前会设两根砖砌立柱。许多建筑的一层较高,在大门结构之上会开有窗洞,有更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商住建筑一般二层以上的空间向外挑出,且出挑部位一般用作阳台或者形成一开敞式的休闲空间。使建筑能更好地通风采光。从街道到每户廊前需要经过两级阶梯,第一阶梯约24公分高,二级阶梯约12公分高,门前石材与街道石材统一,视觉上增加了街道的横向宽度。古镇商住建筑的躺门结构也是最能体现客家商住建筑的特点之一。躺门也叫做“仓库门”,一般2米2到2米6高,门头有一根木质横梁掺到墙里。与竖向木柱共同构成大门的一个简易结构。躺门由2到3块门板组成,每块门板由一根木头立柱固定住一边,另一边便可自由推拉。可开可合,起到很好的通风作用。躺门一般在里边关起后,从外很难向内推开,躺门的设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易推拉,当地人白天做买卖都会利用上躺门。躺门的结构与古镇客家商住建筑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左右结构来看,躺门与旁边的木窗结构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架构,中间以竖向木柱分割。木窗的结构设计也是与商住建筑的特点紧密结合的,门窗的位置设计在离地约60公分处,以下与其外表面一样都是清水墙结构,由木质窗洞和可移动木板组合而成,人们即使不开大门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进行买卖交易,这样的设计也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传统商住建筑空间布局特色研究
多层递进式布局:那良传统客家商住民居的标准叫法称为“四进民居”,层层递进式布局,能很好的解决多功能问题,四进分别为前座、中殿、过井路、后尾。这样的房屋设计严谨,房屋进深长,建筑总体较高。客家商住建筑卢宅前后进深达30余米,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左右。“第一进”连接大门。即前座,是充当仓库与负责买卖作用的一个空间。这样的空间设计受到当时的文化影响,且它的功能决定了这个空间的面积不会很小,占地面积约40平米。层高约2米4。一层还设有楼梯,可直接通往二楼。空间简易的立有砖砌柱,充当承重柱的作用。这个简单的矩形空间一般还包含一个小的矩形空间,只占前座六分之一不到的面积,一般为不封闭式空间,只是简易的与外面的空间相分隔,是一个小的储物间。储物间与天井仅一墙之隔。“第二进”即中殿,与前座以一拱形门洞相连。中殿可以分为主要休息空间与天井两个部分。此空间主要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为半开敞式空间。过井廊占地面积约15平米,中间约6平米的空间为居民主要休闲空间,高约2米4,顶部由几组拱形的造型组合,拱形的设计是受了法式建筑的影响,拱形顶部造型的设计也使人不容易淋雨。与主要休息空间相连的两边就是天井的设计。与主要休息区交流方便,且左右对称。一般会用砖砌成一个简易的栏杆式隔断,并起到挡雨作用。天井的设计也是客家传统商住房最有特色的建筑结构之一。连接“第三进”——过井廊的是两个并排设计的高约2米2的拱券门洞。过井廊总面积约18平米,这部分的总层高为整个建筑最高的部分。整体高达9米,在民国时期,有钱人家通常会把房屋建得很高。过井廊由一L型廊道和一矩形空间组成。矩形空间约占过井廊总面积的一半,大多被当时的人们当做厨房,并且二楼部分直接与后尾的二楼居住空间连接。共同组成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空间。“第四进”就是后尾部分,后尾挨着另一条街,总体空间面积较大,约占整个建筑空间的三分之一,既住人又放货。后尾部分建筑由两层结构搭建,一层堆放杂物并且设有通往二层的木质楼梯,二层连通厨房上层的部分用来做居住空间。另一部分用作板藏楼,用来放置或者收藏一些物品。在紧靠主楼部分也有天井的设计。占后尾空间面积的六分之一,通往另一条街的后门一般正对着天井设计。
客家传统商住递进式“四进民居”的功能总结起来就是前座部分主要用来做买卖;中殿起休闲娱乐作用;过井廊在整个建筑中主要起过渡承接作用;后巷部分的设计既能满足人的居住功能,又能起到货物存储的作用。四进民居充分集合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是反映那良的重要古迹。
健康环保的通风采光交流——天井的设计:天井的设计也是古镇客家传统商住房最有特色的建筑结构之一。传统的四进商住民居主要设计有两段自然采光的天井,分别于中殿部分与后尾部分。中殿部分是主要的采光空间之一,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令人赏心悦目。天井部分一般还挖有小水塘用来蓄水,但是他们从不让水往外流出,这与他们的风水理论有关:挖塘蓄水,寓意“塘之蓄水,是以荫地脉、养真气”,因此财不外露,肥水不外流。客家的风水理论反映了客家人朴素的人居环境观,提升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品格和人文内涵。天井两端的墙壁上开有小窗洞,前后两个。两段天井一共就有四个小窗洞,加强了中殿与前后空间部分的交流,更能充分利用天井的设计,使房屋内部充分利用天井自然采光,绿色环保,与现在建筑设计的大趋势相统一,值得我们借鉴。
“藏富不露”的建筑气息:客家商住建筑从外表看古宅青砖黛瓦与一般住宅无异,但置身其中,一种“藏富不露”的恢宏之气扑面而来,这便是客家商住建筑布局的魅力之处,幽长的进深,高建的层楼。严谨的布局,正是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传统商住楼与街道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在其中不仅包含了人对环境的认同和对生活的理解,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传统的街区中还包含有极其珍贵的人文精神。
四、中西混合式商住建筑的立面结构与装饰研究
建筑文化的交流:中西混合式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建筑艺术的混合型民居建筑。法式街建于20世纪20年代,因有生意人常居于此,这条街又被戏称为旅社街。据考察推测,参与当时建造的工匠一部分为东南亚人。由于他们来自法国殖民地,因此对西式建筑的比例尺度等建造技术把握较好,而当地的工匠缺乏这方面经验。
气派的建筑外观结合传统的内部构造:法式街商住建筑外观偏于欧式西派。而居住内部则仍是保留着中国客家的建筑风格。从建造材料上来看,20年代修建的建筑多贴有南洋风格瓷片,材料大多是用通体砖批以白石灰。从建筑外观来看,混合式建筑整体端庄大气,西洋气息浓厚。商住建筑的一层与其他客家传统商住建筑结构并无差别,但到二层以上便具有浓厚的西式风格。外国建筑中的穹顶、柱式等建筑元素在这里得到着力运用,并与本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混合式商住建筑每层的楼层较高,一层层高约3米,一般设有两个出口,前后对应。二、三层每层的高度约2米8,且二层多有弧形镂空门楣,建筑的侧面也有序的开有窗口。混合式商住建筑的顶是平顶与斜顶相结合,二层以上挑出的廊台带有平顶天台,而主楼部分用的是传统的斜顶,也有少数建筑顶部全部采用平顶天台的。商住建筑立面的典型特征是柱廊式结构,建筑的二层以上正面基本为一面柱廊。有秩序排列的西式立柱与拱券结合,使建筑的上部呈半开敞状。柱廊基本上以三连拱券为一个单位,拱形直径约1米2,拱与拱之间以西式立柱连接,立柱高约1米5。拱形结构上部一般贴有南洋风格瓷片,有些建筑在拱券上也雕刻有精美的雕刻花纹。独具特色。柱廊起着衡量空间尺度和承接楼身与屋顶之间过渡的作用,在造型上使建筑整体上形成了活泼、休闲、开放的一个特征。廊台栏杆多运用连续式的西式镂空图案或是宝瓶造型,左右呈对称分布,比例协调。那良古镇建筑的柱廊式融合了各种的形式风格,花瓣形拱券在建筑造型上也能见到,如除常见的连柱式栏杆外,也有不直接连接立柱的花瓣形栏杆,它会较立柱向外挑出,扩大了柱廊的空间面积,俯视看就像是连续的花瓣形,造型优美。从光影的角度分析,在阳光照射下,廊柱变化的光影会形成其独特多姿的艺术魅力。由于混合式建筑内部仍然保持客家传统布局。因此在功能上与古镇其他民居类似,只是在内部装饰上,西式的装饰气息更重。如廊柱式结构在住宅内部会运用得更加明显,楼梯设计也会更多地考虑运用到西式的图案装饰。
五、文脉的保护与发展
那良传统的客家商住民居独特的建筑特色赋予了中国建筑以丰富的内涵,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传承、保留价值。商住建筑是在特殊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研究北部湾地区近现代史建筑史的重要史料,传统建筑的很多特色布局也值得后人借鉴。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研究并且开发利用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