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统青花纹样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传统青花纹样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时间:2022-10-30 19:18: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4iuovӝ6Z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3]这也对新时代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创新不是向壁虚造,而应扎根在深厚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之上。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序言中提到:“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4]21世纪以来,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往往被视作生命力的象征,彰显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广受追捧。青花纹样自然也成为创作者的宠儿,焕发出新的生命。这是创新直面传统的鲜明例证。挖掘和整理青花艺术特色,并将其研究成果延伸应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也是继承传统的教育创新之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情况,管窥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这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探索了新的思路。因此,将青花艺术引入中学艺术教育,具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中学青花艺术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是少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期,周宗奎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中提到:“初中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殊时期。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之后,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活跃,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灵活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善于进行各种形象的和抽象的思维活动。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标新立异。”党中央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指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5]。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青花艺术教育是一有效的形式。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教育就是以美的艺术作品去熏陶人、感染人、引导人,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艺术创造的兴趣和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科的课堂,艺术课堂更加开放和自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多会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些特征,使得艺术教育成为放飞学生自我、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它同时具有调节情感、平衡心理、陶冶心性的功能。

青花纹样是属于高温瓷的釉下彩纹样,青花瓷更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触、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艺术形式。青花艺术教育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的美术课程拘泥于二维的图像内容,缺乏立体造型的教学,青花纹样加入美术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另外,青花以单色为主的艺术呈现更易于让学生感受与掌握其艺术特点。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中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在开课率、教师的配备、教具及教学场地等方面都得到较高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发现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在一些地方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視,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教育观念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对美术课不够重视,在课业紧张时取消美术课,对美术课程的评价也不够规范和严谨;其次是教师缺乏相应的技能提升,授课手法单一,缺少人文素养的补充和培养。照本宣科、硬搬教材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课应有的兴趣,无法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我们将从中国传统青花纹样入手对中学美术课程进行新的尝试。

三、中学青花艺术教学的实施

以青花瓷为切入点,改进美术教学方法,丰富素质教育形式,是教学上的一大创新。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为青花瓷的教学,量身定制特色教学模块,使教学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一)美术教学设计

1.观察临摹

青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瓷器装饰纹样,其样式复杂、种类繁多。学生在学习和理解青花这一艺术形式时会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要首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导他们观察与学习。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临摹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手段”[6],临摹固然重要,但应以充分的观察体悟为前提,传统的少儿艺术教学一味地让学生临摹范画,忽视观察体悟,学生未能用脑用心,空有绘画技巧的积累,其审美能力、创造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青花艺术教育中,我们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7]在观察中,学生感知客观世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图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充分领悟青花纹样的艺术特点。从构成形式上说,青花纹样与其他传统纹样一样,可分为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团花纹样、角隅纹样(此处不再赘述青花纹样的形式特点与艺术特征)……教学重在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青花纹样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大致内容。教师可在教学中选取几个较为典型的青花纹样进行鉴赏,如祥云纹、海水纹、缠枝纹等,同时展示云彩、海浪、树枝等的自然图片,让学生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青花纹样与织锦、青铜器上的纹样艺术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在中国传统艺术视域中聚焦青花艺术,把握其艺术特点,养成宏观把握具体事物的能力。

学生对青花艺术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框架后,教师就可以开展进一步的临摹训练。临摹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青花的创作绘画理论,较快地掌握青花的创作技巧、表现形式和绘制方法。大量的临摹训练,将会是学生创新的坚实基础。

2.立体造型

原有的美术教育课程以二维图像的描绘与创作为主,以纸笔为主要工具,不太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也限制了其空间思维的培养。青花器皿的创作教学,可弥补了这一不足。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8]青花艺术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青花纹样的赏析和临摹上,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原初的好奇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采取更高阶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例如,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杯、纸碟上作画,让学生把平面学到的东西运用在立体造型上,充分体会平面造型艺术与三维造型艺术的相通与不同。在更高年级的教学中,若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泥坯造型或石膏塑形的教学,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手动操作中,充分体会三维造型艺术的特点,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青花瓷与青花纹样的艺术魅力。

3.手工创作

完成了前期的观察临摹、立体造型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课程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进行实际创作。教学可以分成几部分进行,先让学生在平面上做好纹样设计,再做泥坯造型,最后再把纹样描绘在泥坯上。接着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专业场所,完成最后的上釉和烧窑工作。如条件不允许,最后部分也可以以观摩研学的形式来完成。这样设计课程的原因有三:第一,著手一个程序复杂的创作,对学生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他们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机会,也有助于他们养成对事物进行宏观把握的素养;第二,更有助于他们对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特别是青花瓷工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第三,在完成一个较为困难的任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这可以锻炼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总之,课程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完成一个好的作品,而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与创造的乐趣。

平面绘图加上立体造型,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有利于解放学生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学生不仅可以在现成的石膏器皿白坯上进行青花装饰描绘,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设计改进后印制在器皿上。青春期的少年,有较强的反传统、反权威的倾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一些反传统的创作手法,如把白坯全部涂上蓝色或者别的颜色,以刮刻等形式来表现纹样,强化他们的创作体会。教师还可以启发他们用以往美术课中学到的剪纸、粘贴等形式对青花瓷进行重构创作。在青花纹样的创作中,引导学生在充分学习和领悟青花瓷的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然界中的意象,进行大胆的设计,融入自己的独特审美品味。

(二)传统文化教学

青花纹样是青与白的色彩艺术,虽不比中国其他传统纹样有着丰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其色彩简单,但其文化内涵却非常丰富,学生可在其中学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1.历史文化教育

青花纹样的教学,既可以是艺术教育,也可以是历史文化教育。青花瓷艺术起源于唐朝,兴起于元朝,在明朝达到鼎峰。青花瓷在王朝的更替兴衰中发展变化,其艺术特点也随之变化发展。它是世代陶瓷艺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青花纹样的解读,了解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典故。以著名的“鬼谷下山”青花罐为例,罐身主体图案所绘故事来自古籍《战国策》。以故事为切入点,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青花艺术的兴趣。

2.民俗文化教育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法定节假日的设立,不仅为人们创造休闲度假与享受美食的机会,也是一种对传统的认可和传承。以往,学校和教师为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乃至时令的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做法是让他们写作文。将青花艺术引入中学教学后,学习青花纹样的民俗内涵,也是一种了解方式。

中国的传统纹样一般暗含“寓意”和“求全”的思维模式。人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是青花瓷中的高频题材,有“四季平安”的寓意,也是君子人格的物态化展示,隐含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高洁坚韧的审美人格追求。学生在临摹和创作的同时,也可受其崇高的精神追求的浸润和熏陶。很多节庆器皿上,多有喜上眉梢(两只喜鹊站在梅花上)、双喜临门(两个连体喜字),竹报平安(一丛竹子)、五福临门(五只蝙蝠相互环绕)等图案,这些都是中国人在纹样设计中最喜欢用的表现手法,其寓意吉祥、构思巧妙。配合这些纹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3.爱国主义教育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宣讲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未免枯燥和空洞。让学生在青花艺术的学习中,去主动发现、总结甚至讲解纹样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更容易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陶瓷上的历史故事后,还可以去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故事中爱国情怀的理解,产生共鸣。另外,江西的学生以青花瓷为引子,深入学习和了解景德镇乃至江西的历史文化,接受乡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深化的表现。总而言之,中学青花艺术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了解与热爱。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中学青花艺术的教育,也不应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发挥家校的协同合作,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强化教学效果。或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中学青花艺术教育的效果,輻射到家庭和社会,致力培养新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强烈责任感的青少年。

1.开展亲子互动活动

教育孩子,学校固然有相当的责任,家庭也责无旁贷,而学校与家庭之间协同合作,往往会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如今,绝大部分学校都会举办一些亲子互动活动,但多数形式大于内容。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感恩父母,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亲子互动活动的载体多样,感恩教育也应寻求新的形式,如若让亲子双方共同参与青花艺术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互动,获得共同的制作体验,既富于趣味,又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2.课程的延续

青花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亲子互动环节,是美术课程的良好延续。例如,教师根据青花瓷的工艺特点,让亲子分工协作,各家庭也可以被分进不同的小组,或做纹样设计,或做纹样描绘。在分工中,整体的创作被分解成一道道工艺,这一道道工艺又在协作中整合起来,学生在日常课程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每一道工艺的理解和掌握。父母孩子也获得了新的观察视角和沟通机会,消弭了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相处中常有的隔阂。

3.游戏的形式

青花艺术教学中的亲子互动活动也可以设计得更加活泼有趣,如“青花图案猜猜猜”的游戏。竞赛前,教师可以先将竞赛中的青花纹样的详细图文资料发放给各参赛家庭,参赛家庭先阅读并记忆,然后再进行比赛。活动可以设置奖项,以激发各家庭的参赛兴趣,使其更认真地去掌握青花纹样的艺术特点和丰富内涵。

4.纪念品形式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亲子互动活动所能完成的内容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内容让学生和家长回家后继续完成,让活动在家庭延续,教师只需对完成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把握。现场已完成的手工艺品,教师可以以纪念品或奖品的形式返还给家长和学生,使之成为宝贵的亲子互动的见证,也强化他们对青花艺术的体验。

亲子互动活动的意义在于寓教于乐。家长们出现在教学现场,对少儿来说,是一新奇的体验,他们会更倾向于表现自己,期望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教师一样,家长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感受传统青花艺术,体会其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今后会在孩子关于青花艺术的学习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四 )培养青花艺术的传播者

学习重在知行合一,学生不仅是接收文化知识的器皿,还应是文化的传播者和理念的践行人,这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内化为素养,作用于行动,反馈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中学青花艺术教育同样要以培养青花艺术的传播者为旨归。

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或者专家授课,也可由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引导和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专业性场所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讲解和传播青花艺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可以让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到陶瓷工坊做一些小型讲座,使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检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学校还可与博物馆、文物单位开展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做文物的保护宣讲和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加深其传统文化认同,增强其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青花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还有很多可以挖掘和整理的资源,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其教学还可以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绘图软件,利用游戏互动、VR体验的方式等,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中华传统纹样艺术的教学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52.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53.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6 -10 (2) .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代序2.

[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 -4 (1) .

[6]沈维珏. 临摹与再造——以《飞天》一课为例谈小学美术中的临摹教学[J]. 好家长, 2017,(7).

[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责任编辑 吴晶晶

推荐访问: 纹样 青花 美术教育 传统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