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企业自身规模和连续盈利的限制,上百家中国中小企业选择在美国三板借壳上市,希望以此为跳板,晋级为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的公众公司
中国企业在美国三板(OTCBB市场)买壳上市的浪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于这种上市融资模式的是非功过,至今各方众说纷纭。但在众多议论中,却鲜有来自企业层面的声音。在借壳上市成本低、速度快的背后,这些已在美国三板上市的企业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难经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身陷其中的第一波
在1998年侨兴电子转板纳斯达克之前,美国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中,并没有成功转主板的案例,只有北京世纪永联融到了一点资金,转板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记者在查看当时各家公司的走势图时发现,九成以上的公司股价在2美元以下,成交量也很小。不能转板就意味着,三板上市公司每年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继续维持着滞留在美国三板上的资格。
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净资产达到600万美元、毛利达到100万美元以上,并且股价90个交易日保持在4美元以上的公司,才有资格升至主板市场交易。
如果仅从净资产、税后利润等经营指标来说,企业要达到转板的要求也许并不困难。不过,企业要同时符合“股东人数300人”、“最低发行股数100万股”的要求,却不那么容易。
北京世纪永联是一家较早在美国三板上市的公司,一度被视为很有希望实现转板的企业。从公司的历史走势图中可以看到,该公司股价从上市的9美分涨到过25美元。但在市场由疯狂回归理性之后,股价一下子又跌到5美元以下,并一路下跌到现在的不足1美元,每天的成交量也少得可怜。
对世纪永联来说,至今仍没能成功转板无疑是一块心病。记者从世纪永联方面获悉,截至目前,世纪永联所花费的上市维护成本远远高于其融资额。不难想象,由于转板无望,在美国三板交易的大多数中国公司,最后也会被后继者当做“壳”公司。
挣扎求生的第二波
侨兴电子转板纳斯达克后,相继有一些中国企业转板成功,但也属凤毛麟角,更多的企业还是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截至目前,在美国三板上市的中国公司有百余家,其中成功转板的只有十几家。无论它们的现状如何,可以看出,美国三板之路并非坦途。
圣元国际是已经实现转板的中国公司之一,虽然如愿升至纳斯达克,但却历经了九个月的漫长等待。2005年7月,通过买壳上市方式,圣元国际在美国三板市场挂牌交易,发行5000万股。圣元国际力求转板,当时其在股价、盈利性等方面已经达到转板条件,但终因企业规模限制未能如愿。
为了满足上市条件,圣元国际董事长张亮曾希望将亚华乳业的业务(系同一实际控制人)装入圣元国际,以实现转板目的。亚华乳业的南山系列奶粉在中国西南地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乳业资产一旦被剥离,亚华乳业最有增长潜力的业务便不复存在,鉴于此,这一方案最终没有通过。对张亮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但他并没有停止努力。在辛苦经营两年之后,圣元国际终于做大了规模,成功转板。
谈到转板经验,张亮对记者表示,“要想转板成功,就必须吸引投资人目光。做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圣元国际来说,公司的口碑和形象是一定要树立的。”
济南银泉科技是最近两年才登陆美国三板的。上市伊始,公司的目标就瞄准了纳斯达克。尽管公司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至今仍在三板徘徊。为了了解其状况,《新财经》记者拨通了公司董秘张先生的电话。他告诉记者,“没有‘金字招牌’,转板就无从谈起。目前,公司正全力提高业务经营和盈利能力。” 他反复向记者表示,与刚开始的“狂轰滥炸”相比,现在公司的转板工作变得有的放矢了。
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公司在轉板方面的计划时,电话另一端的张先生却笑了笑,“具体情况现在不方便透露,还是等我们转板的好消息吧。”
少数公司成正果
更多中国公司从美国三板成功转板到纽交所或纳斯达克,是在2004年下半年之后。特别是在2007年,实现转板的中国公司比以往有所增加。虽然从数量上看,与仍然滞留三板的中国公司相比,成功转板的是极少数,但已经能够让我们看出一些趋势,总结些许经验。
对那些成功转板的企业进行简单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到:三乐源在研发和生产大豆蛋白肽领域居国际水平,是世界最先进的“肽技术”基地;安防科技是美国三板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安防概念;比克电池是中国首家锂电池企业,率先研制出高容量3G电池……从这些企业身上,我们或许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发现转板所需要的“软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告诉记者,“中国公司能够转主板还是在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就是公司的质地、成长性和技术的竞争力。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特别还要考虑到企业在运营上的战略方针。”
“在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心中,纳斯达克一直是高科技股的天下,其实不然。这个市场是什么类型的公司都接受的,只是最后只有那些高成长的科技股留下了而已。”
至于外因,范建军表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手法也很重要。”
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是中国企业发展可选择的路径之一。但在市场选择上,中国企业应该事先考虑清楚,怎样的市场更适合自身发展,哪些市场是健康的市场。类似于美国三板这样的市场,如果企业不能量体裁衣,也许最终会得不偿失。
成功转板的中国公司
1998年2月侨兴电子升至纳斯达克
2004年8月中国汽车系统升至纳斯达克
2004年12月科兴生物升至美交所
2005年4月天狮国际升至美交所
2005年7月三乐源升至美交所
2006年5月比克电池升至纳斯达克
2007年初泰富电气升至纳斯达克
2007年11月安防科技升至纽交所
2007年11月万得汽车升至纳斯达克
2007年圣元国际升至纳斯达克
大唐发电 不想转板的另类
与世纪永联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美国三板上,还有一小部分中国公司是不愿意转板的,他们也打着自己的算盘。
2001年,大唐发电发行美国存托凭证,并正式进入美国三板交易。至此,该公司已经在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多个交易所实现上市。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在美国三板上市,大唐发电国际合作部证券融资处副处长张绍鹏告诉记者,“这完全是为了降低美国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的成本。”
起初,大唐发电并不希望在美国上市,美国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估值会比其他市场低。此外,美国市场监管成本高,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丁是丁,卯是卯,有些属于商业机密的情况也要被披露。”这些因素都是大唐发电存在的顾虑。
为了增加公司知名度,大唐发电最后还是选择了在美国三板上市交易。或许除了赚到眼球以外,企业什么也没有得到。张绍鹏告诉记者,“短时间内,公司还不会考虑转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