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乳制品产业的安全警戒线

乳制品产业的安全警戒线

时间:2022-10-30 14:48:03 来源:网友投稿

在这一年当中,国产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只是目光锁定在了此前出现问题较少的光明身上,而不再是此前问题频出的另外两家大型乳制品企业

2012年,光明乳业似乎并没能像她的产品名称那样“光明”,因为她的乳制品在这一年里一次又一次出现问题。

6月,安徽颍上县6名小学生在饮用光明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同一个月,因生产过程中混入碱水导致优倍牛奶出现质量问题。7月,光明奶油和减脂芝士片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9月,光明鲜奶出现酸败的情况,而小小光明宝宝奶酪则被发现配料中含有卫生部规定禁放的乳矿物盐。

无独有偶,2012年7月,广州市工商局在抽检中发现有问题的不仅仅是光明奶油,湖南的“南山奶粉”被抽检的 “倍慧”婴幼儿奶粉中发现了含有强致癌性物质黄曲霉毒素M1。

虽然光明乳业后来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公开致歉信,就公司连续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事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称“心情很沉重”。但是,更多人认为真正的致歉,应该是不避责任与义务,将刮骨疗伤的勇气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不仅仅以“致歉”形式实现又一次广告效应而已。

在这一年当中,国产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只是目光锁定在了此前出现问题较少的光明身上,而不再是此前问题频出的另外两家大型乳制品企业。

光明的问题

若是往前追溯,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国内乳品企业的日子似乎就变得不好过了,产品质量频频发生问题,而国内企业的信誉和口碑也屡遭质疑。

此次光明乳业的产品在几个月内多次发生问题,让更多人不仅仅质疑产品质量本身,更多是质疑产品的安全问题以及光明乳业等众多国内乳品企业本身。

作为一家国内知名的乳品企业,光明在之前也曾获得过多项荣誉,为何在各类产品上却接连出现这么多问题。身在光明的人究竟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是否会认识到这些问题,而后“痛改前非”?记者联系了光明乳业某销售负责人,谈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时,她告诉记者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来自外部的原因。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销售单位,公司最关心的就是业绩增长。在追求产品的批量生产和规模发展的时候,难免出现问题。相比去年而言,公司今年的业绩不是很好,距离制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完成了八九成,因此全公司全力抓销售。她说,如果今年年底前公司仍然无法完成预期目标,会考虑对部分产品进行打折销售。

面临业绩压力的不仅仅只有光明一家企业,另外一家奶品公司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相比2011年,2012年整个奶制品行业的销售业绩都不好,除了乳酸菌的业绩增长比较明显之外,像酸奶等其他类奶制品增长并不明显。

然而,即便是整个行业的业绩增长放缓,光明依然希望能在业绩方面寻求到突破。正如有的专家所说,由于蒙牛、伊利多年高速扩张后,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近年来开始主动放慢了扩张速度,并且主动退出了部分市场,蒙牛就曾主动清理出数百家贴牌生产商。相反的是,作为曾经的乳业老大,光明乳业显然不想错失这两大乳业留下的市场空间,争取再现早先辉煌,于是加快了发展速度,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管理监控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的存在就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发生。

而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再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那么业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丢了西瓜拣芝麻。当记者问起这些问题发生后对产品销量是否存在影响时,光明的负责人表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具体数据不方便透露。事实上,在光明牛奶混入碱水之后,受“碱水掺入牛奶”事件影响,6月28日开盘时,光明乳业股票就遭遇了恐慌抛售,一度大跌近4%。7月23日,光明乳业开盘时跌了4.62%,最终收跌1.61%。二季度基金季报也显示,基金大幅减持了光明乳业 3366.41万股,减持比例高达72.7%。

虽然不少人对于光明公开道歉一事认为“这个姿态确实要比诸多有头无尾、有传闻无真相的乳业公共事件真诚不少”,但重要的是光明在接下来会怎么做,而非如何表态。

事实上也并不乐观。

关于小小光明宝宝奶酪被发现配料中含有卫生部规定禁放的乳矿物盐一事,之前有媒体报道光明乳业已将小小光明奶酪产品在全国下架,在更换包装上的广告文案和包装设计后,会重新上架销售,但并没有交代是否继续添加乳矿盐。而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光明总部,还没有听到要更改配方的消息。记者从其他地方了解到,添加乳矿物盐的品牌奶酪不止是光明一家,其他乳品企业的儿童奶酪同样也添加了该物质,比如知名品牌百吉福,也因为这个原因,百吉福旗下的相关奶酪产品暂停在市场上销售。截至发稿前,这些品牌的儿童奶酪还没有再上架销售。

奶源的问题

除了光明企业自身的问题外,这位光明的负责人认为,目前国内奶制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奶源问题。她说,“不像其他乳品企业一样,光明牛奶在奶源上没有问题”。因为光明的主要奶源地在上海,那里监管相对比较严。而前述的那位销售经理也告诉记者,目前有很多奶品企业的牛奶是从奶农手中收购而来的,其中一部分质量的确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一些家大业大的企业,需要的牛奶原料多,收购回来的牛奶又没有很好的检测,出现问题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问题的一切,似乎又可以回到奶制品的标准上讨论。

关于牛奶的收购在我国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标准。2010年,我国开始施行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在这样的标准下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下限为2.80克,菌落总数上限为每毫升200万个。而在1986年《生鲜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规定,生乳蛋白质最低值每100克为2.95克,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而国外生乳蛋白质最低值则明显高于我国,新西兰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

因此,在这个新标准在颁布不久后,就引发了业界的一场论争大战,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就曾说:“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则每百克降低了0.15克,堪称全球最差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如果说到前面光明的各种问题是其自身发展的缺失所造成的,那么奶源这个大问题则是关乎整个乳品企业的大问题。

在这样的标准下,从源头采集再到制成鲜牛奶、酸奶、奶粉和奶酪等产品时,因为产品的“先天不足”,难免会出现问题,比如之前三聚氰胺问题的出现就是奶源的问题。而再加上国内冷链技术的不完善,在保存运输过程中会使产品质量再打折扣,这也就难怪国外各种奶制品能够趁虚而入了。

此外,虽然国家对于奶制品的监管越来越严,申请奶制品经营许可证的门槛越来越高,无法达到安全标准的小企业关闭越来越多,但依然无法阻止一些企业打擦边球,混入奶制品行业中来。比如大家常见的一些乳酸菌饮料,其实并非属于奶制品,因为从生产工艺来说,这种饮料只需添加牛奶、水、白砂糖、甜味剂、乳酸或柠檬酸等物质而不经过发酵,而奶制品中的乳酸菌饮品主要指在牛奶中加入了乳酸菌,经过发酵后得来的。但是消费者往往并不清楚其中的门道。

就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才举行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研讨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指出,3年来有关机构乳制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有关发言人称“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究竟是最好的时期还是问题多发的时期,需要时间的检验。

而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问题。

如果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那么或许就如网上所担心的那样,由上世纪80年代“每天一袋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到如今,“每天一袋牛奶,喝倒一个民族”了。

推荐访问: 警戒线 乳制品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