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特别是体育毕业生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由于体育就业面相对狭窄,体育生所面临的毕业问题也相对困难,本文主要结合学校制度、国家就业体制与政策、用人单位以及学生自身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便于体育生在进入社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关键词:师范类体育生;就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1.前言
所谓就业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参加工作,确切的讲,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具有报酬或有收入的社会职业。从就业的定义可以看出,就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劳动能力的人达到劳动年龄(2)所从事的是有报酬或有收入的劳动(3)从事的劳动是合法的[1] 。
大多数学生从一开始进入大学校门就考虑自己毕业后的前途问题,就业成了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就业难,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本文主要从学校制度、国家体制政策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便于体育毕业生能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顺利就业。
1.师范类学校制度对体育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现时期国家需要的是既有高学历又有高能力的综合全面的人才,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招生就业体系改革以及这部分学生逐渐走上就业市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上升,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2009年预期总人数将达610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空前巨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多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2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5000名.自从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被废除,使得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更加突出;加之教师岗位工作稳定、收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纷纷挤向教师岗位,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尤其是城市学校和各普通高校.因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就业现状令人担忧[4]。
2.国家就业体制政策对师范类体育生就业问题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1949-1985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形式。1985-1993年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实行双向选择与统招统分相结合的分配形式。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分配体制[5]。这样一来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就逐渐在大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矛盾中日益显现出来,使人才流动更加广泛,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带给毕业生更多的压力。
教育部针对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积极提出:一、拓宽渠道,完善政策,更大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二、优化创业环境,力争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进一步增长[7]。
3.用人单位对师范类体育生就业问题的影响
体育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缩小,招聘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性要求高,而经过金融危机,很多企事业都不需要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体育教师岗位编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毕业生,与体育有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即使有空缺,也是有很多人竞争,录取的很少。
4.体育毕业生自身因素对就业问题的影响
4.1综合身体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完善,各种竞争会日趋激烈,当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社会、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毕业之前充分提高自己的身体更方面素质,以便来适应现在就业形势的考验。所以学生应该在进校后就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取长补短,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还要把文化知识深入掌握。因为体育专业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对社会选拔人才时需要参加的考试不占优势,因此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注意在学校要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要。再者,体育专业学生突出存在文明素养不高,面试技巧、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问题,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从而影响就业率。
4.2心理素质
现如今的体育毕业生对自身条件因素都缺乏正確认识,对将来就业的观念都没改变,期望值过高,大部分毕业生都想进入到比较好的事业单位或有国家编制的单位,以获得良好的收入。这就导致体育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高不成低不就,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没有任何规划,缺乏思考。再加上社会上不正之气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存在着不正之气,“凭关系”、“走后门”择业,以致出现优生不一定有优单位,差生未必不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体育毕业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样以来,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缺乏勇气、不敢与别人竞争,因此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 学校方面从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显现出对师范类体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
5.1.2 体育毕业生不断的增加,国家就业体制也积极做出应对措施,给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途径。
5.1.3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使用人单位对体育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突出了体育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5.1.4 体育生自身因素是对其就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毕业生自身具备更全面的能力。
5.2 建议
5.2.1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对体育毕业生步入社会就业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学校要多多开设就业指导讲座,不仅要在毕业时候实行,更要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给予大学生明确的就业指导方向,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有良好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
5.2.2 不仅是体育毕业生,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主动提出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型企业就业,因为我们所受到的高等教育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就是要我们服务于群众,要学有所用。同时,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要有担当,勇于思考,不怕风险,勇敢走创业道路,这样也就大大缩小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5.2.3 影响师范类体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因素还是毕业生自身各方面因素,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学校里充分认识到当今就业形势,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应对就业时所面临的更方面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有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东升,陈立勇.体育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首都师范学报,2005,17(2).
[2]段慧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2.
[3]韩勤英,刘献国,葛春林.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4]党炳康.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市场就业难解析[J].中国市场,2006,(5): 56
[5]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8.
[6]房晋.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准备[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 (4).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教育部教学[2010]11号
[8]覃林,余世和.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对比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