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时间:2022-10-30 13:18: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ӭ}i5v^^d=7it]4׾um5o4tiOi:=w_uN_u]t_wN_wO4_wNi9u}Ӎ:i<m}m}ۯ_u_u_uۍ}׍}^4O}}n?i}m}ۏ_v_wiݻm6Ӯ}xm4u}ݴ׭}o?}߽}_w}^5}㶡乡镇教育经费暂行办法》公布,规定在田赋中每亩加征稻谷15斤,工商企业按营业税额带征20%,收起后,与乡镇自治费对分。”[10]1947年3月,鄞县私立育群初级商业补习学校成立。同年,慈溪创办私立保黎护士职业学校。1948年9月,鄞县私立崇实商业补习职业学校成立,设商科班、会计班等。1949年,创办宁波私立无线电工程学校。

二、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

纵观近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首先是职业教育日趋独立的过程。通过癸卯学制,实业教育取得了正式地位,后在“實业救国”口号的刺激下,实业学校呈蓬勃发展之态势。其次是职业教育得到普遍认同、接受的过程,到了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不仅取代了实业教育,且影响范围扩及至普通教育。如初级中学实行普通教育,但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农工商、家事专科,酌情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为了推广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还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以“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为宗旨,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法规,促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互补。以上是为各地近代职业教育的共性结论,反观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共性之外有诸多个性的呈现。

(一)经历了先快后缓,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

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大体经历了初期的学堂转型,中期的快速发展到相对稳定,后期因政局不稳定、战乱等因素所致,在艰难中坚持办学等阶段。早期的宁波职业教育改变原有官学、书院等旧形式,为现代新学制的转变创造条件。从1906年至1911年,兴办改办各类职业学校8所,其中的典型如宁波法政学堂,成为转型时代的独特历史样本。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一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宁波实业教育向着职业教育过渡,职业学校进入井喷式发展期,共创办或改办学校18所。该时期的地方工商实业发展与否,社会秩序安定与否、教育重视与否均可以从职业学校发展数据中得以验证。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前,宁波的职业教育处于稳定发展期,创办或改建职业学校7所,较之前一阶段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国民生计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宁波职业学校在战火纷飞中艰难生存,辗转多地办学或停办,该时期的流动学校、夜校为战时学生继续学业提供了机会。抗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职业学校数量略有增长,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使得职业教育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

(二)与社会发展、与国民生计保持紧密联系,商科尤为突出

不少研究者在审视近代实业教育的历史进程时,得出“近代实业教育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靠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恰恰是制约实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11]实业救国思潮刺激实业教育产生与发展,这固然没错,但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得益于工商实业的持续发展,这恰好就是宁波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宁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地成为商业化的城市。宁波人不仅出外经商的多,其足迹遍于世界各地。在本地从事商业的人亦不少。19世纪末叶,宁波在上海的带动下,已是商店林立,参与商业活动的人数猛增,城市商业繁荣。当时拥有80多种商业行业,从业人员达20多万。”[12]近代以来,宁波不仅涌现了通久源轧花厂、和丰纱厂、三北轮埠公司、三北机器造船厂、华安水火保险公司等实力雄厚的企业,且社会对致富与职业也产生了新的看法,“工商皆本”观念被普遍接受。敬贾崇商风气日炽,诚如《鄞县通志》记载:“本邑为通商大埠,习与性成,兼之生计日绌,故高小毕业者,父兄即命之学贾。而肄业中学者,其志亦在通晓英、算,为异日得商界优越之位置,往往有毕业中学不逾时即改为商。即大学毕业或自欧美留学而归者,一遇有商业高等地位,亦尽弃其学而为之。”作为良性循环的一部分,商人重教兴学之风世代相承,从而推动鄞州、慈溪、镇海等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宁波商人捐助教育事业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由于各方人士热心兴学,一度使宁波新式教育的发展居浙江全省之冠”[13]商人办学,重视英语、计算科目,注重教育与实业、与社会的结合,把技艺传习引进课堂教学。1905年,旅日华侨吴锦堂出资创建锦堂学校。鄞县旅汉商人卢洪创办了三所学校(宁波两所,绍兴一所),以收教堕民出籍子弟,该校毕业者因其才智或升学或出洋学习农工各科。不独个人出资兴学,宁波商会组织在资助贫困学生求学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抗战期间,“宁波旅沪同乡会”为同乡失学子弟设置贷款金,“计分大、中、小学三组,经考试合格,由该会负担其学杂费……共计受助学生886人”。[14]

相得益彰的是,宁波近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农工商实用人才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其中,商科发展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4所商业专门学校或增设商业科,3所商业补习学校,所占比列44.7%。农业、工业教育亦贯穿近代宁波,如创办于1912年的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即浙江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以江北泗洲堂原益智中学旧址为校址,开设机械科一科,林端辅为首任校长,后由陈训正接任,虽几度更名,却从未停止办学。农业是国家之本,农业职业教育典型如锦堂学校,1910年,锦堂学校高等小学部改为初等蚕业学校,后陆续改办为中等农业学校、两等小学,1931年改校名为“浙江省立锦堂学校”,设置三年制农科,免收学费及膳食费,共办四届,毕业生59人。

(三)首创第一所女校,女子职业教育走在时代前列

作为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外国商人大批来甬经商、传教士也接踵而至,他们着手建立学校、医院等公益机构以方便传教。宁波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所女校可追溯英国基督教女传教士于1844年创办的宁波女塾,后改名为崇德女校。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女校为少数女性提供了宝贵的受教育机会,虽然其最初的目的在于传教。

清末民初,新思想、新观念在无形中冲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和重男轻女观念,女子受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其影响,新式书籍广告频繁出现于报纸,在《四明日报》刊登的上海新学会社出版书籍广告中,推荐的女学堂用书有:女子家政教科书、女子修身古诗歌、家政学教科书、四明王女史函稿、女子尺牍教本、女子历史教书[15]。在移风易俗、女性解放的时代风气影响下,女子职业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专业细分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癸卯学制中虽并无女学专章,但在1907年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学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兴办女学的目的突破了传统的“贤妻良母”规训,而是依据女子的特质及其对社会应负有的责任,施以相对独立且特殊的教育。壬子癸丑学制主张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实业学校令》更是明确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16],至此,女子职业教育取得合法地位。1912年,“李霞城创办了宁属县女子师范学校,并任校董,该校学生最多时曾有200多人”[17]。1917年,鄞县成立募义私立妇女补习学校。1918年,陈毓芬在余姚城内创办女子工业学校,设刺绣等科目。其后,四明女子工读学校、私立宁波女子职业学校、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相继成立。1926年,《申报》刊登了《女子工读学校之又一所》,“本埠翁文琴女士曾发起宁波妇女工读学校一所,近为推广起见,又于药行街桑园弄设立四明女子工读学校一所,聘吴时扬为教员,书籍各费概行免收,此项经费完全由翁女士独立负责,今已筹备齐全,定阴历九月初五正是开校云。”[18]1928年,市政府在江北岸封仁桥创办宁波市立成年妇女补习学校,学制3年,开设普通小学主修课程,另加缝纫、编制等职业技术课。

旧式女子教育偏重家事教育,女子中学的课程特设家事、园艺、缝纫各科,女子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外乎家事、烹饪、缝纫、蚕桑、刺绣、缫丝等。宁波女子职业教育借商业发达之东风,亦有商业、工艺科的增设,如《四明日报》在1931年7月5日刊登了宁波女子职业学校招生广告,“本校自暑假后实行新学制,办理完全小学学科除应授各科外,初级特注重工艺科,高级特注重工艺商业科,以符社会之应用。”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女性就业的渠道与选择,是为女子教育的又一突破。

考察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把握其特征,如职业教育经历先快后缓的转变;与社会发展、国民生计保持紧密联系,商科教育尤为突出;首创第一所女校,女子职业教育走在时代前列,有助于丰富地方职业教育史研究。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在共性之外的个性实践,如结合地域特征与产业优势,适应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农业、商业、工业、护理学校几经更名,却从未终止办学,专业比较优势凸显;适当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普通教育,以生活为宗旨,培养学生谋生之技能;拓宽办学渠道,形成商人捐助办学的良性循环,这些都是今日职业教育之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法政学堂将次开校[N].申报,1906-04-27.

[2]宁波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2194.

[3]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52.

[4][5][7]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287,313-314,286.

[6]宋思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5.

[8]辜筠芳.宁波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17-218.

[9]傅璇宗.宁波通史(第五卷)[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429.

[10]宁波市教育委员会.宁波市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45.

[11]李霞.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05(2):126-131.

[12]乐耀成.宁波近代史纲[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5:204.

[13]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18.

[14]阎广芬.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活动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308.

[15]“上海新学会社出版”广告[N].四明日报,1910-05-24.

[16]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21.

[17]张忠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19.

[18]女子工读学校之又一所[N].申报,1927-09-1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推荐访问: 宁波 职业教育 近代 发展历程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