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次“模式学习”集体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三次“模式学习”集体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时间:2022-10-30 12:42: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学习有助于幼儿根据不同的关系来审视物体,模式这种数理逻辑关系的形成是幼儿未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那么,大班幼儿应该掌握哪些有关模式的关键经验呢?教师又该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呢?为此,我们大班组教师一起设计了一个模式学习的集体活动(即第一次活动)。在活动实施后的研讨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随后,我们又设计和实施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活动,并分别进行了研讨。下面呈现的是这三次活动的实施与研讨过程以及我们的反思。

一、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一)第一次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1.活动呈现

活动初始,教师首先让幼儿识别“1个苹果2个梨,1个苹果2个梨,1个苹果2个梨”(ABB)的模式,然后请个别幼儿用苹果和梨的图片创造其他不同的模式。孩子们创造出了“1个梨2个苹果(ABB)”“2个苹果2个梨(AABB)”“2个苹果1个梨(AAB)”的模式。

接着,教师提供给幼儿不同的小组操作材料,让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模式。教师提供的材料有彩色小花图片、不同颜色的积木、不同颜色的拼插材料等。幼儿创造出的模式大多为“一块绿积木一块蓝积木(AB)模式”“黄花、绿花、红花(ABC)模式”等。

2.活动研讨

整个活动比较流畅,教师提供的材料很丰富,幼儿的表现也很好。但在接下来的研讨中,教师们指出了很多问题:“幼儿基本上都能够完成,那么这一教学活动的价值何在?对幼儿的挑战是什么?”“中班幼儿好像也在学习这样的内容,那么大班幼儿应该掌握哪些有关模式的关键概念呢?”“提供的材料比较丰富,但都属于一个类型的,所以孩子们创造出来的模式基本都差不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查阅了相关理论,最后聚焦到两个主要方面:

(1)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哪些有关模式的概念,还需接受哪些挑战。教师只有先了解幼儿的发展基点在哪里,才能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已经掌握了模式创造这一概念,所以当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局限在模式创造这一层面时,孩子们觉得毫无挑战性。而我们在设计这个活动前并没有认真考虑幼儿的实际状况。总的来说,有关模式的关键经验包括识别、复制、扩展、创造、转换、描述和交流等(黄瑾,2010)。教师一般会先让幼儿“找找规律”(识别),然后让幼儿“穿一个跟老师一样的项链”(复制),之后是让幼儿“帮老师把穿了一半的项链接着穿下去”(扩展),最后是让幼儿“自己穿一条跟老师不一样的项链”(创造)。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不仅要让他们创造出模式,还要鼓励他们在声音模式、视觉模式、动作模式等方面进行转换,并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2)大班幼儿应该接触哪些模式载体和类型。在活动中,教师提供的范例都是视觉方面的。其实,模式的载体和类型很丰富。从载体来看,视觉方面的材料有图片、实物、符号,听觉方面的材料有乐器声、人声等。从类型来看,有重复性模式(AB、ABB、AABB等),有循环模式(春夏秋冬),有滋长模式( , , , ),有变异模式(红蓝绿,红蓝紫,红蓝黑)(黄瑾,2010)。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不仅要让他们获得重复性模式概念,还要让他们接触并获得其他类型的模式概念,比如“1个小圈1个大圈,1个小圈2个大圈,1个小圈3个大圈……”;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视觉上的模式材料,还要鼓励幼儿注意其他模式载体,如声音的模式、动作的模式等。

经过研讨,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第二次活动。

(二)第二次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1.活动呈现

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了摩托车、汽车的卡片,让幼儿有规律地把这些卡片排列起来。孩子们摆出的模式有:“1辆摩托车1辆汽车”(AB)“1辆汽车1辆摩托车”(AB),“1辆摩托车2辆汽车”(ABB),“2辆摩托车1辆汽车”(AAB)。

第二个环节,教师让幼儿模仿摩托车和汽车各自发出的声音,然后对应着他们自己摆出来的模式发出声音,比如“1辆汽车1辆摩托车,1辆汽车1辆摩托车,1辆汽车1辆摩托车”对应的声音是“嘀嘀呜呜,嘀嘀呜呜,嘀嘀呜呜”。

第三个环节,教师给幼儿示范“1辆摩托车1辆汽车,1辆摩托车2辆汽车,1辆摩托车3辆汽车”这样的递增模式。后来,孩子们又集体创造出了其他不同的递增模式。

第四个环节(个别操作),教师提供大量交通工具的小卡片,让幼儿分组摆出不同的模式,然后用交通工具的声音(比如汽车是嘀嘀,摩托车是呜呜)把摆出的模式表征出来。有的孩子摆出了“1辆汽车1艘轮船1架飞机,1辆汽车2艘轮船1架飞机,1辆汽车3艘轮船1架飞机”的递增模式。

2.活动研讨

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教师们又提出了问题:“虽然这次活动出现的‘递增模式’和‘模式的转换’是大班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但还是觉得有些别扭……”“不真实!为什么交通工具要摆成这个样子呢?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啊!”于是,我们学习了有关“生活与儿童数学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对于幼儿来说,那些他们可以感知到的、与其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与幼儿生活相近的内容才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会给他们提供有利于理解的线索,让他们感知到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从而认同数学的价值。

经过讨论,我们明确了修改的方向:模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该搜寻那些与真实生活情景有关的教学内容。于是,我们又设计并实施了第三次活动。

(三)第三次活动的实施与研讨

1.活动呈现

元旦前夕,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活动。

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节日里超市、商场或大街上有规律排列的拉花、灯笼等图片,让幼儿识别模式。

第二个环节,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有规律的拉花,装饰活动室。

第三个环节,教师把幼儿制作好的拉花挂到活动室里,鼓励幼儿把自己制作拉花的规律用打击乐器表现出来,其他幼儿作为小观众。比如,一个幼儿制作拉花的规律是“红黄蓝(ABC)模式”,那么他可以邀请另外两个幼儿一起用“木鱼、沙锤、三角铁”的乐器声表征视觉上的“红黄蓝”模式。

2.活动研讨

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教师们都认为这次活动与真实的生活情景相结合,幼儿在自然状态下获得了相关经验。借助元旦的节日氛围,幼儿投入到装饰活动室的任务中,愉快地进行着手工活动,而不是有学习压力的“数学活动”,最后自然而然获得了模式的概念。而且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用打击乐器表征视觉的模式,涉及了模式的转换,与第一次活动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原有经验。

但这个活动并不完美,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控制较多,幼儿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教师们认为,如果活动更加开放些,幼儿自主探究的成分就会更多些,学习就会更加主动些。比如,教师可以先不出示打击乐器,而是让幼儿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式把自己制作拉花的规律表征出来,也许有的幼儿会用动作表达,有的幼儿会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表达……我们要相信,幼儿的创造性是无穷的,给予幼儿的空间越大,幼儿获得的成长就越多。

二、活动反思

(一)找准核心经验是实施教育的前提

进入正式的学校环境前,幼儿很早就能辨认、描述、扩展模式,分析重复性模式和渐增模式是如何产生的(莎莉·穆莫&不伦达·耶柔米,2013)。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不同年龄的幼儿应获得不同的关键经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应该涉及模式的创造、转换和交流,应该接触不同载体和类型的模式。只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提升大班幼儿的经验,才能让他们在完成略具挑战性的任务中燃起学习的兴趣。当然,幼儿需要获得的关键经验也不能太超前,比如有些教师在幼儿刚刚能识别模式时便让他们自主创造模式,缺少了“模式扩展”这一中间环节的铺垫,导致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二)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幼儿更加投入

在第三次活动中,教师利用元旦节日契机,让幼儿制作出有规律排列的拉花来装饰活动室,并表演元旦节目。这样的真实情景会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有线索可循。

其实,数学跟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模式在生活中、其他领域活动中也无处不在,比如颜色间隔的楼梯台阶、太阳钟上长短间隔的光芒、音乐的循环模式、颜料的渐进呈现、广场舞的动作模式、春夏秋冬的循环等。教师要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鼓励幼儿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

集体活动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建立知识体系,但是结构化、概念化的经验对幼儿来说不可能通过一两次集体活动而获得,所以区域中的学习、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是必需的。

推荐访问: 研讨 集体 模式 实施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