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然文化为目的,并兼顾保护责任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2]。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和类型[3-6],郭焕成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国际分类包含观光旅游型、学习教育型和回归自然型等8类[1]。近年研究方向转向生态旅游作用效用的研究,周常春和杨光明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后,指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新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对新时代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
1.2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辜胜阻最早使用了“城镇化”的概念,认为城镇化包含3种含义,即用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和农村镇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所测量的城镇化、用城市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所测量的城市化和用农村镇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所测量的农村城镇化[8-9]。2000年10月举行的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到目前为止,关于城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自2001年起仅期刊和硕博学位论文就约有50 000篇。“新型城镇化”则是结合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公认最早是在十六大报告中伴随“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主要是为了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0]。十八大以后,“新型城镇化”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采用的提法。刘嘉汉认为“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的单维度单向性传统城镇化模式忽视了发展权,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他倡导探索以人的发展权为核心的多维度双向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1]。辜胜阻等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改量变为质变的新过程,应坚持“以人为本、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12]。张永岳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在发达地区打造高质量的城市群,还要提升小城市的聚集能力,密切联系农村地区,建设新型小城镇[13]。
1.3关于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
对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国外学者Mullins认为旅游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并提出了旅游城镇化的概念。中国旅游研究院宋子千指出乡村生态旅游是动态的,要与城镇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发展[14]。钟家雨等指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5]。丁德光分析了中小城镇旅游业发展与产业融合以及农民市民化的关系,提出了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是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16]。沙莎和刘小滨从理论角度全面分析了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促进作用[17]。杨建翠[18]和王兆峰等[19]指出,旅游资源具有推动城市化,助推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李志飞和曹珍珠通过多维度的对比,综述分析了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动力机制、模式与路径等,充分说明了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20]。
1.4问题的提出
上述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成果。但现有文献也存在以下不足:(1)虽然关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甚至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研究者的兴趣、专长和关注点不同,至今还没有一个较完善且统一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更是少见。(2)虽然很多学者已经给新型城镇化赋予了相应的定义和衡量指标,并有很多文献研究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但是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助生新型旅游小城镇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秦岭北麓长安区的更少,而且关于新型小城镇、新型旅游小城镇的学术概念还无人界定。为此,本文将以地处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这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又邻近大城市的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如何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助生了新型旅游小城镇,以便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到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