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铁经济学科建设展望

高铁经济学科建设展望

时间:2022-10-30 0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速铁路是科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与创新的重要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高铁经济学,依托交通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经济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综合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站点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构建高铁经济学科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对国家经济转型、确保高铁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高铁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速铁路;高铁经济学;期望拉动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和支柱,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①。学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转型的“合适性”和“有效性”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内容②。高校是社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学科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的载体和依托,纵观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速铁路发展,高铁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建设收官,中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开始向“八纵八横”目标迈进。

一、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扶贫富民成效显著,国民经济休闲生活更加精彩,高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幸福工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迈入新时期。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高铁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建设,无论从国家宏观发展要求,还是从自身实际发展需要出发,都到了由“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向的关键节点③。对高铁经济及其影响要素展开研究,探究高铁建设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构建高铁经济研究新领域,开辟经济学科新方向,推动我国高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优质发展,是应有之义、首要之任、必然之举。

二、建设意义

(一)国家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准确判断和战略决策。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正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

(二)高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铁经过近40年发展,无论从供给规模、产业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已进入世界高铁大国行列。但我国高铁现有的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传统的高铁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原有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速度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制约⑤。在此背景下,開辟高铁经济学这一新领域,构建高铁经济学科,对高铁经济经济影响要素进行短期和长期仿真分析,探讨不同高铁建设方案对沿线经济经济的影响,不仅丰富了高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中观、宏观政策制定和管理,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三)高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从微宏观多角度,对我国高铁经济经济发展历史沿革和现状展开综合分析与系统介绍,对比研究世界主要国家高铁经济发展特点与模式,提炼我国高铁发展综合竞争优势,彰显中国高铁国际竞争力,加强铁路对外交流合作,真正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高铁方案、中国高铁样本、中国高铁经验、中国高铁智慧,以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世界高铁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向

1.高铁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优化

在对部分开通高铁运营地区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间的关系,重点分析高铁发展对区域经济及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定性定量项结合,进行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及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

2.高铁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研究

在对近些年部分地区高铁建设及运营前后沿线居民收入增长变化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高铁建设及运营与沿线地区居民收入间的关系;研究高铁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收入增长间的量化关系,充分论证高铁建设及运营对居民收入增长、摆脱贫穷的作用,为制定脱贫扶贫战略提供基础性支撑。

3. 高铁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沿线城市旅游经发展影响研究

随着近些年我国高铁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许多地区的旅游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旅游就业人数迅速增长⑦。本研究立足在对京沪、贵广等高铁吸引范围内旅游重点省市高铁开通运营后,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酒店餐饮等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基础数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铁建设及运营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并力争通过建立量化模型,深入研究高铁对地区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铁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从理论角度,分析铁路运输业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劳动地区分工理论、经济区位理论、经济地域理论、交通经济地带理论和点—轴理论等,论述铁路运输与经济区位关系;从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⑧。

2. 国内外高铁经济发展案例对比研究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结构演进和高铁崛起进程;其次,综合介绍高铁概念和特点,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对比,总结高速铁路的竞争优势;第三,概述我国高铁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阐释高铁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第四,对比研究世界上其他主要高铁国家的高铁经济发展历程,凝练其发展特点、总结运营组织模式,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竞争优势。

3.高铁网络经济及时空压缩效应研究

对城市可达性格局与演变分析。分析非高铁和高铁下城市时空格局特征,提取两两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数据,借助加权平均时间距离,探讨高铁影响下经济重点城市可达性空间特征及演变;分析城市经济吸引力演变,计算非高铁和高铁网络化下的城市经济吸引力的时空差异;分析高铁开通后经济重点城市之间经济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利用引力模型,测度城际经济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按照点—轴理论、城市等级及城市群,提出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4. 高铁经济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系统分析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影响。以交通经济学理论为依据,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一般回归分析、曲线回归分析、岭回归分析以及时间序列等数据统计方法,结合高速铁路的特点,依次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者出行的影响,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影响。

注释:

①康翠萍:《高校学科建设的三种形态及其政策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第37-41页。

②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04—109頁。

③《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产业[2017]2000号).

④《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新华日报》2017年12月18日。

⑤《铁路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国铁科法〔2017〕15号。

⑥林晓言:《高速铁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⑦汪德根,陈田,陆林,王莉,ALAN August Lew:《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地理学报》2015年第2期,第214-233页。

⑧李学伟:《高速铁路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167页。

作者简介:

孙琼,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目的地管理与营销。

刘铮,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王丽,北京联合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百优计划“高铁网络化时代下中国城市旅游格局演变及发展对策研究”项目。

推荐访问: 学科建设 展望 高铁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