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市场路过,看到卖大红对联的摊点已经摆出了很长。这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对联,都印制得相当精美,有烫金的,有描金的,都显得富丽堂皇档次上乘。看着人们脸上喜气洋洋的表情,就闻到了那浓浓的节日气息了!
我接触对联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是一名教师,写得一手好字。春节前,乡亲都买一张或两张红纸,求父亲为其代写春联,从腊月二十开始就陆续有人来了,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按乡亲的要求把纸裁开,一直要忙到三十上午该贴对联了,我们父子才算解放。后来在乡亲的鼓励下,我自己就也学着写起来,明知写得歪歪斜斜。可乡亲们并不嫌弃,不时还赞扬几句,我知道有些人没什么文化看不出好坏,有的人心里明白可嘴里给我留着面子呢!那时也爱和人们开玩笑,一般有平辈的人拿着写好的对联走的时候,总要嘱咐一句:“别把‘肥猪满圈’贴在屋里!”
从十几岁起,每到过年就爱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口的对联。上世纪70年代,家家户户的对联都以毛主席的诗词为内容:“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人民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两句写得最多。改革开放后,人们写对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了,发家致富的内容多了,什么“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勤劳致富,发家光荣”都是常用的老联,反映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此时政策宽松了,写什么内容也没人说反动了,于是也有的人用春联来调侃自己的不如意。我记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裁大衣做小衣衣衣难舍”,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
现在,求人手写春联的人很少了,市场上摆满了质量上乘词句吉祥的对联,我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爱看看里面的内容,顺口读一读,不过,如今的对联。因为是机器印刷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了,新颖有趣的对联很少看到了!我印象最深的一副对联“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是人们贴得最多的,好多年了,还有人贴呢!而过去的“节俭传家久,读书继世长”这一类传统的对联,已经很少有人贴了。看来,这是当代人们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吧!
选自《诸子原创文学网》
解读:工业化的春联上多的是烫金描银的富贵和喜庆,千门一律的“财”呀“旺”呀,全没了对联的雅致。挥毫泼墨的程序也省了,隶书、行书、草书。统一的印刷体让你无从挑剔却也不知道欣赏什么。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裁大衣做小衣衣衣难舍”,虽然读着酸涩,但把它贴在门上,却也透出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节俭传家久,读书继世长”比之“福旺、财旺”之类的叫嚷显得意味深长。
去年迁了新居,按风俗是一定要贴春联的,四朋八友送的“工业春联”挑来挑去不满意,最后选了同事七岁女儿的作品贴上了,“五湖四海家家暖,万紫千红处处春”,词虽平实无奇。书法也显稚嫩,但难得它是手工的。
推荐访问: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