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黄殿銁及其《楹联闲话》

黄殿銁及其《楹联闲话》

时间:2022-10-29 20:42:03 来源:网友投稿

(河南省楹联学会,河南 郑州450003)

关键词:黄殿銁;简历;《楹联闲话》;内容;价值

摘要:清代河南商城人、同治年间附生黄殿銁的《楹联闲话》(抄本),是河南省现存极少的古代对联集子之一。该书收录对联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质量上乘,不论是寿联、挽联、贺联,还是民俗对联,无不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而讲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著名楹联家的作品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其中的联话部分,仿照梁章钜《楹联丛话》体例,有考证,有评论,往往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137-04

1999年12月22日,笔者得郎焕文先生主编《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从中检阅到《楹联闲话》抄本一册,现存新乡市图书馆,作者为清代河南商城人黄殿銁(李文郑按:“銁”即“銞”,古同“钧”),自号褦襶秀才。从那时起,笔者就一直在關注这本书,曾先后托老家在新乡的同学、河南省文化厅的一位处长及河南省图书馆的两位同志查找此书,但都未能如愿。

2015年春,笔者在筹备河南省楹联学会“五代会”时,在网络上结识了焦作市图书馆的王东同志,他主动要求列席这次会议,并获批准。于是,笔者试着问他:是否和新乡市图书馆有联系?可否利用这层关系帮我找一本书?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把这事放在了心上。据他说,他曾先后三次去新乡,因为不准复印,他便用手机逐页拍照。终于,在2016年的第一天,他将全部照片发给了我——真令人喜出望外!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在搜集整理河南对联的过程中,仅仅发现了一种河南人的对联著作(附录于其他书中的不计),即灵宝马凌仙(1898—1951)的《凌仙对联集》,后收入《中国对联集成·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从2016年元旦上午开始,笔者一刻也没有耽误,用了整整6天时间,逐页逐行逐字抄录了下来。

1关于作者

由于《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记载黄殿銁“生卒年不详”,更查不到简历。笔者就请商城县楹联学会陈功震查阅相关资料,他回复说《县志》载:“清同治年间附生。”附生,古代科举名词,为明清时附学生的简称,始于明代。在廪膳、增广生定额之外所取的府州县学生员,因附于廪膳、增广生之后,故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相沿。

根据书前《别传》的记载,黄殿銁自号褦襶秀才,“幼为乳媪误拘其颈,几折,治愈,头遂偏,故俗号‘黄偏头’。少聪慧,工诗、古文词,尤长于对联、诗钟、灯谜及游戏文字。某督学关防不严,公作联戏之,为学使侦之,借事褫其衿。公遂溯江南游,历浙、粤、杭、沪,与傅兰雅、杨格非辈研究声光电化诸学”。笔者又查到傅兰雅、杨格非当时的大致情况。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英国人,圣公会教徒,翻译家。大学毕业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到香港,就任圣保罗书院院长。两年后受聘任北京同文馆英语教习,清同治四年(1865)转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并主编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同治七年(1868),受雇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翻译科学技术书籍达28年。清光绪二年(1876)创办格致书院,自费创刊科学杂志《格致汇编》。光绪三年(1877)被举为上海益智书会总编辑,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绪二十二年(1896),傅兰雅到美国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文学语言教授,后加入美国籍。他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129部(绝大多数为科学技术性质),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清政府曾授予他三品官衔和勋章。也就是说,傅兰雅于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之间的近30年都在上海。

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英国来华传教士之一,中国华中地区基督教事业的开创者。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家境比较贫穷,16岁就开始在教堂里讲道,1850年自学考入大学,后来学习神学,1855年成为牧师,同年来到中国。他最初在上海学习中文,清咸丰六年(1856)开始单独传教。后来,他到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受到良好接待和传教的自由,多次到南京访问。咸丰十一年(1861)后,西方国家获得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的权利,杨格非就来到华中地区的汉口,成为到达该地最早的传教士之一。后来,他又到四川、陕西、湖南等省传教,在中国努力从事这一事业达50年之久。因此,杨格非于1855年至1861年之间的约6年时间在上海、南京活动。

那么,黄殿銁就应该是1861年前在上海和杨格非有交往,而1865年后又与傅兰雅有交往,也就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

据该书正文一则联话透漏:“予丁卯科赴秋闱,行至息县,以目疾归。庚午科荐而未售。癸酉科试卷被祝融摄去,因未完场。乙亥科侍祖母疾未赴试。”那么,黄殿銁应该是分别在清同治六年(1867)、九年(1870)、十二年(1873)和光绪元年(1875)共4次参加乡试,均失利。《别传》说戊戌变法时(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公之殁已数十年”,他去世大约是在光绪初年。从《萄馣对联》末尾的一段话中,可透露些许信息:“庚辰花朝萄馣记”。这个“庚辰”,似是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应该是他晚年整理此书的时间。

2正文概况

《楹联闲话》全书用工笔小楷抄写。除封面外,正文共54页,每页8行,每行20字;前面的《别传》10行,每行24字。总计约近1万字。

正文依次为:

萄馣对联,收录作者本人的对联作品44副。

静圃公对联,收录1副。静圃公,为作者曾叔祖黄试万,曾任洛阳训导。

枫亭公对联,收录2副。枫亭公,为作者族祖黄思宸,清乾隆(李文郑按:经推算,应为嘉庆)己未年(1799)进士,曾以郎中出使西藏。

新甫公对联,收录34副。新甫公,为作者从叔黄铭先,清道光乙未年(1835)进士,丁酉年(1837)以检讨典试山西,改御史,署礼兵科掌印给事中,历任岳州、长沙、夔州府。

小沈兄联,收录5副。小沈兄,名殿荃。

以上共计收录黄本人及其亲属的对联86副。

李文郑:黄殿銁及其《楹联闲话》 杂录对联,收录联话32则。

3关于对联

综观《楹联闲话》中的对联,不论是黄殿銁本人的作品,还是其他亲属的作品,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著名楹联家的作品相比,可以说并不逊色。

如《萄馣对联》中的邵康节祠联:

在濂洛关闽前,先有苏门一老;

于诗书易礼后,特留皇极遗编。

评价切当,要言不烦。

有寿筵娶妇,贺联云:

食性可能谙,值三日桃筵,厨下羹汤须郑重;

慈怀应早慰,祝七旬萱寿,堂前彩服倍斑斓。

老人祝寿,晚辈新婚,贺联都照顾到了。对仗方面,“三日”和“七旬”“桃筵”和“萱寿”“厨下”和“堂前”及“郑重”和“斑斓”,无不工整而讲究。

又,挽联:

十年前秦岭谭心,麈教亲承,愧我曾为东道主;

千里外赖城回首,蟾辉依旧,思君空怅北邙坟。

又,挽寿妇联:

勤俭肇家声,问一世所经,井臼亲操三万日;

期颐臻上寿,惜七龄莫假,里邻未见百年人。

以上两联的对仗、句式,大有清代著名楹联家俞曲园作品之风格。

请看黄殿銁的一副长联,代人贺光山陈兰史(图)中举:

十一人骥足齐腾,欣看莳药滇南、种花江左,金昆玉友,既瞻雀印生辉,况弱冠季常,此日闱垣先夺锦;

九万里鹏程直上,行见挹香杏苑、珥笔蓬山,甲第丁科,更有鸿文继美,料联镳两宋,他年琼宴又开尊。

先看上、下联之对:“十一人”与“九万里”“骥足”与“鹏程”“雀印”与“鸿文”等,堪称工绝。而当句自对,尤其娴熟:“莳药滇南”与“种花江左”“金昆”与“玉友”“挹香杏苑”与“珥笔蓬山”“甲第”与“丁科”,简直工切无比。

其短联也很漂亮。如灶神对联云:

祀神崇夏令;祈灶掌春官。

淮南子以为炎帝;漆园叟又号髻神。

祀典当年崇汉武;福缘此日遇阴兴。

其集句对联同样十分精彩。如集《诗经》贺兄弟的婚联:

兄弟孔怀,思乐泮水;

琴瑟在御,宴尔新婚。

薄采其芹,兄弟求矣;

亲迎于渭,钟鼓乐之。

宜其家人,琴瑟在御;

思乐泮水,兄弟具来。

黄殿銁的对联作品,远不止这些。《萄馣对联》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古人应酬之作,多不存稿,况代人应酬者乎?予以笔墨糊口,日与帖括周旋,已不胜其烦,又复蒙远近垂青,索序索传,皆例不留稿。唯对联字少,小儿与门人或偶录之,然已散佚过半矣。兹择数十联录于此,知不为大雅所许。然彼时挥汗挑灯,拥炉呵冻,亦曾废少许心力,何忍弃之?庚辰花朝萄馣记。”还有书中所记为道场所写、为灶神所写,都有“数十副”。从中可知,他的对联作品起码应该有数百副之多,然而却“散佚过半”,實在是令人为之惋惜。

再如《新甫公联》中的挽程小槐(家颋)联:

汉江游宦,钟阜侨居,早回头归去故乡,不觉流年已周甲;

兰谱夙联,芳邻新接,一屈指别来前夕,何期斜日遽逢庚。

程小槐“自金陵归,卜宅与从叔新甫公(铭先)为邻,土木未竟而卒”。开头的当句自对,后面的上、下联之对“回头”与“屈指”“流年”与“斜日”,尤其结尾“周”与“甲”的借对,无不工稳而又巧妙。

六十自寿联云:

愧我无才,忝列在芸馆读书、柏台视草、棘院衡文,六十年驹隙光阴,金马玉堂都是梦;

问谁不朽,轻看那洞庭秋月、岳麓春云、瞿塘峡涨,二千石鸿泥踪迹,名山胜水总如新。

原按:公道光乙未进士,丁酉以检讨典试山西,改御史,署礼兵科掌印给事中,历任岳州、长沙、夔州府。

回忆自己的经历,洋洋洒洒,感慨万端,最后归结到所谓“金马玉堂”,富贵生活,都是梦幻,只有“名山胜水”,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对仗方面,“芸馆读书、柏台视草、棘院衡文”与“洞庭秋月、岳麓春云、瞿塘峡涨”“金马玉堂”与“名山胜水”的当句自对,“六十年驹隙光阴”与“二千石鸿泥踪迹”的上、下联之对,都十分老到。

代人挽岳父云:

寿届六旬,方欣玉杖含饴,老境无愁娱白发;

情深半子,忽讶琼楼返驾,婿乡有泪洒黄花。

“六旬”与“半子”之对,“玉杖”与“琼楼”之对,“白发”与“黄花”之对,无不堪称工巧,不难看出作者的功力。

黄殿銁《楹联闲话》中对联作品的特色,最为突出的当是其实用性。据统计,他本人的44副对联作品中,挽联(包括代人所写)14副,约占总数的32%;贺联(包括代人所写)7副,约占总数的16%;寿联、婚联和厨房用联各5副,约分别占总数的11%;其余分别为灶神对联(本有“数十”副,收录4副)、祠堂用联(3副)、道场用联(本有“数十”副,收录2副)、盂兰会用联(2副)、赠联和寿联(各1副)。而新甫公(黄铭先)的34副对联作品,竟有32副是挽联(包括代人所写),约占总数的94%;其余两副是寿联,约占总数的6%。也就是说:他几乎完全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撰写对联的。由此可见,笔者在《对联入门》(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书中“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形式”的说法,以及《跟我学对联》(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书中“对联是实用的文学体裁”的说法,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4关于联话

黄殿銁在书中共4次提到《楹联丛话》,这表明他不仅见到了梁章钜的这部著作,并且认真阅读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在创作《楹联闲话》时,有考证,有评论,往往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或有意或无意地仿照梁章钜的笔法。

如:商城程鹤樵(国仁)巡抚山东,莅任时,其子小鹤观察(家督)随侍在署。山东驿馆有联云:

鸣鹤在阴其子和;

飞鸿遵渚我公归。

公喜其雅切,遂向邑令访作者姓氏,聘为幕友。即此一端,可见公爱才之心也。此联播传已久,后阅《楹联丛话》,乃沈坳堂(世枫)由湖北方伯告归,其子希人学士官内阁,亦请归省,同人赠行有此联。始知驿馆之联实录旧耳。

固始李愍肃公与其子武愍公双忠祠联云: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亦播传众口,《楹联丛话》早有此联,乃潮州双忠祠祀张许二公者,并云“粤东文谢二公祠亦悬此”。彼此抄录,究未知联出谁手。

金陵双忠祠供方景二公像,皆遇建文之难者,有秀才题祠联云:

恭喜二先生,有福归源,斫忠孝头、剥仁义皮,快活极矣;

愧我一介士,无钱朵奠,秉春秋笔、洒英雄泪,呜呼痛哉。

可谓硬语盘空。

朱仙镇关庙隔壁为岳庙,门前砖刻对联曰:

倘此里朱仙不死,痛当时金牌北下,三字含冤,定击碎他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若比邻关圣犹生,见迩日铁骑南旋,万民痛哭,应保全我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就地生情,不可移置他处岳庙。

县大堂有长联云:

眼前百姓即儿孙,休言百姓可欺,当留着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谓一官易做,须存些父母心肠。

头门联云:

得一日闲,且劝尔业;

非十分屈,莫入吾门。

俱以浅近醒世笔,最超脱。

姑苏城隍庙楹联云:

雪逞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

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

以此体出之,尤足发人深省。

楚北喜演目连戏,阅《陶庵梦忆》,明时已有此戲,载其对联云:

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影答响,到底来那个能逃;

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

长联以仄声住尾,今罕见。

又一联云:

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

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带怎生。

二联《楹联丛话》未收。

我们常说: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须知,这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继承,要有所本,就像树,要有“根”,要有“干”;由此,才有可能发出“枝”,发出“芽”。而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的楹联资料,就是这“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楹联闲话》不仅是河南省古代的重要楹联著作,应该也在中国楹联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期待着大家共同努力,挖掘出更为丰富的河南古代楹联资料。

现在所知道的有明代吕坤(1536—1618)《去伪斋文集》中的“联句”,王铎(1592—1652)《拟山园集》中的“对”,清末袁保龄(1841—1889)的《阁学公联语录存》、刘曾騄的《梦园联语》十三卷、刘遵海的《有深致轩联语剩稿》一卷等。

参考文献:

[1](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含《楹联续话》《楹联三话》)[M].上海:中华书局,1987:6.

[2](清)黄殿銁.楹联闲话[M].抄本.

[3]郎焕文.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10.

(编校:崔萌)

作者简介:李文郑(1955—),河南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推荐访问: 楹联 闲话 黄殿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