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的策略分析①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的策略分析①

时间:2022-10-29 19: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关键所在。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可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教育链和职业链无缝对接。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60-0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大举措。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媒介搭台,多方协同,密切合作,共唱职业教育发展大合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提高师生技能水平的重要场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群、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紧扣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完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育人质量。加强专业集群建设,推进电气类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与当务之急。

一、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是实践育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头戏,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软实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推行国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强化产教融合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2];深化产学合作做好“六个结合”——“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相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岗位知识相结合,实训过程与岗位情境相结合,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优化产学融合做到“七个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实习生产一体化、作品产品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重大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等产业集群,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急需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方參与、产学融合、顶岗实践,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现实应用相融合,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专业群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特色与共享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技术与文化相结合、近期与未来相结合”的方法组建功能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努力建设成融生产实践、实训教学、培训鉴定、技术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现教书育人与岗位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有效对接。

二、基地建设的困难

(一)校企深度融合不够紧密

由于企业的生产性和营利性,在接收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大部分企业职工的薪资是按定岗、计件、产品的合格率等绩效考核来确定。企业生产订单多时,需要职工加班加点生产,这时企业不欢迎学生去跟岗或顶岗实践。因为学生平时训练时间不足、操作不够熟练、加工产品时占用时间多,产品加工有时还会出现次品,影响职工的绩效收益,从而造成实践教学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实践素养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操作时间少、操作不够熟练,又加上实践教学时担心安全因素、操心大,部分教师更多地愿意进行理论教学,而不愿意承担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青年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直接由学生身份转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缺乏具体实践岗位的历练,在实践教学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是“力不从心”。

(三)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缺乏战略思考和社会责任意识,眼睛紧盯着自身利润和效益,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需求难以形成一致。因此,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深度融合不够的问题。

三、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生产性原则

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吸纳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并带领和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建设,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的资源优势,组成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组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

(二)实用性原则

立足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需求,优先支持智能制造专业岗位群、生产服务新兴产业等实训,制订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现教学目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仿真性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软件仿真模拟真实生产环境进行训练,解决实习设备不足、实训工位少、实训经费不足的问题,模拟训练熟练后再到设备上真实操作。

(四)共享性原则

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可借助基地实训条件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熟悉了解企业的生产岗位群情况,为今后的上岗做准备。企业可从实习学生中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作为日后的生产用工,满足企业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达到“互惠共赢”。

四、基地构建的思路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景育人”的思路进行实训基地构建,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形成融“产、学、研、训”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高度融合的重要场所。需要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先进设备、软硬件配套,体现当代前沿的技术水平,能够进行生产性实训、仿真实训、创新设计及制作等,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建设中应注重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尤其是企业工程师的建议,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高标准和高质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立足教学,兼顾服务,既能满足在校生开展实训实习的需要,又可承担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职能;按专业群整合优化校内资源,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训基地;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模拟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优化专业设置和完善培养体系,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建设与专业群对应的单片机、电子EDA、PLC、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装置、电气安装、楼宇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电力拖动、仿真的项目等实训室;配备技术含量高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基本达到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职业院校除承担全日制培养任务外,还有承担社会短期培训、技能大赛、金蓝领工程培训、企业职工竞赛等社会服务职能。实训基地建设中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对实训设备进行优化和升级,服务教学,服务培训,服务社会,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是学生岗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融合的过程,实现学生员工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零距离”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触,深切感受职业氛围,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践中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工程师+教师”双导师团队,共同合作交互指导学生实践,切磋技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电气专业学生校内学完供配电方面知识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真实的变压器铁芯加工、线圈绕制、绕组组装、烘干、检测、维修等岗位生产实践,使学生能亲自体验和感受现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项目组织实施、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自觉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实训基地的建立,既可以实现真实企业生产岗位学习场景,满足师生基本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能密切校企合作,锻炼师资队伍,又能培养学生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政府主导、向社会提供各类劳动者服务平台,为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提供师资培训、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等服务,突出其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综合性等特点。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实际,又兼顾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到定位准确、特色突出、规模适度、注重实用、安全简朴及追求实效。

五、基地建设的应用成效

(一)环境职业性

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接受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训练,能获取一线工作技能与经验,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

(二)方案一体性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对标课程标准、职业标准、行业规范、职业鉴定、技能大赛标准一体化设计《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对学生的一体化培养,达到产教合一。

(三)功能多样性

除完成学生所需就业岗位能力训练外,还兼顾培训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员工,校企合作产品研发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等。

(四)教学持续性

基地只有生产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要的、能提高经济效益的产品,才能保证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和实习岗位技能的先进性,才具有教学价值。

(五)具有生产性

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设立在合作企业内部,具有生产性的特点,是比校内实训基地更贴近生产实际,可为师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岗位学习场景、学习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职业氛围。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等软硬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循序渐进、不断完善[4]。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软硬件环境、“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建成功能完备、技術先进、能够满足生产性实习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需求,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3]徐太平.谈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43.

[4]方小菊,覃秀凤,黄永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5):123-124.

编辑 陈鲜艳

推荐访问: 融合 构建 策略 实训基地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