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吻合,完全可以与天然青玉媲美。经过南京博物院一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江苏盱眙大云山l号汉墓出土乐器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课题组对这些磬块的一系列化学、物理的检测分析。确知其材质,为通过人造而得的一种玻璃材料,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有的高铅钡硅酸盐玻璃。全套编磬为22件以上的单体磬块组成。最大的一件通长69厘米,重11,3千克。汉初出现如此巨幅的玻璃制品,为当时世界所仅见。
这套编磬在地下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腐蚀严重,且残破不堪。对其一度辉煌的历史原貌的探究,备受考古界、科学界关注。对于音乐考古学家来说。则更是怀有莫大的兴趣,等待一探究竟。在编磬完成了初步的修复工作之后,全套磬块的无数残片与碎屑,被一一归位,规整为22件基本完整的个体。为课题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立“盱眙大云山l号汉墓出土玻璃编磬研究”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课题组对这套仿玉玻璃编磬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西汉仿玉玻璃编磬的复原”作为此项研究的主体内容,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编磬冀篪的复制
盱眙大云山l号汉墓出土仿玉玻璃编磐的复原,当然也包括与编磬同时出土的冀篪(磬架)的复制与复原。
编磬冀篪的基本结构、造型工艺和保存情况,与同墓出土的编钟冀篪基本相同:冀篪用青铜制作篪柱及兽形篪底座支撑木质彩绘横梁。横梁上安插有青铜透雕饰件,饰件上嵌有3块针刻精致的云气纹图案的银璧。编磬冀篪上的青铜透雕饰件本身极薄,在出土时也已经碎裂成300余残片。故编磬复制的难点也主要集中在十分脆弱的透雕花纹饰件上。
编磬冀篪的复制,也委托武汉精密铸造厂承担。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冀篪的青铜构件的复制,包括兽形篪座、立柱及透雕花纹饰件(下可称“花片”);二为出土时已经残腐殆尽的木质彩绘横梁的复原。
1,铜构件的复制
冀篪的青铜构件的复制,其主要流程为翻模一浇铸。
(1)翻模
武汉精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借用编钟冀篪翻模的经验,一方面采取合理分段翻模、再连接成型的方法,以克服翻模时可能出现的文保事故;另一方面采取在氧化层剥落的最薄处安放垫片,以复原出土时缕空箕篪花纹的厚度。由于方法得当,冀篪上青铜透雕缕空花纹的翻模工作顺利完成。
编磬冀篪金属部件的复制,包括蜡模的翻制和修剔,制壳、脱蜡,熔炼和浇铸,最后复制冀篪的外观。如横梁的复原,金属部件包括青铜透雕饰件的做色、贴金箔等,与同出编钟的冀篪大同,可以参考。
唯贴银箔的工艺是为编磬兽形篪座设计的。考察表明,出土的编磬兽形篪座满身的纹饰,是采用了错银工艺完成的。虽然这种错银在今天也不是过于复杂的工艺,但由于出土原件毕竟年代久远,一些错银纹饰因残蚀而漫漶不清,复制编磬怪兽的外观、色泽及作旧均有一定的困难。经厂方与课题组研究,决定采用模刻贴银办法处理。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如下步骤:
①翻制石膏怪兽模;
②按照出土怪兽错银的纹饰阴刻出深度为0,2毫米的浮雕纹饰。通体贴银箔;
③打磨表层非阴刻处,显露出铜质;
④封闭阴刻纹饰,对显露出铜质的非阴刻面进行着色、作旧处理。
2,横粱的复原
在编冀篪簇的复制中,横梁的复原制作也是一大难点。编钟横梁是木质结构,出土时基本全部朽烂,无从修复成形。但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发掘中,充分利用现代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横梁的复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为同出编钟横梁复原的同时,成功地恢复了编磬横梁的原始面貌:彩绘以黑漆为地,上用朱红绘以绚丽缥缈的云气纹,与复原的编钟箕冀篪梁异曲同工。
二、编磬的材质与配方
盱眙仿玉玻璃编磬出土以后,大云山汉墓音乐考古学研究课题组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先生,将取样送往北京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编磬的表层及心材主要成分为白铅矿的结论。晶体属三方晶系的碳酸盐矿物。晶体呈板柱状,常形成假六方对称的三连晶;集合体呈致密块状、钟乳状、皮壳状或土状。白色、灰色或微带各种浅色,玻璃至金刚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解理中等。摩斯硬度3—3.5,性脆,比重6.4-6.6。在阴极射线下发浅蓝绿色荧光。遇盐酸起泡。自然界的白铅矿是方铅矿氧化成铅矾Pb(S04)后,再由铅帆受含碳酸水溶液作用而形成的次生产物,见于铅锌矿床氧化带,常可作为找矿标志。另外,编磬的心材中含有少量的白云石及微量的微斜长石。
2012年1月。课题组又专门邀请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专家汪建明先生亲赴盱眙大云山考古工作队,对出土的玻璃编磬进行了现场考察。就是在这一次考察中,汪先生有了惊人的发现。他在编磬的材质中看到了大量气泡和人为搅动的痕迹,从而确认了这些编磬的所谓“玉料”材质,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的材料,即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