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以奥尔夫“原本性”理念为基础的幼儿节奏能力培养

浅谈以奥尔夫“原本性”理念为基础的幼儿节奏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29 19: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的核心理念是“原本性”,“原本性”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语言、动作、舞蹈、器乐结合在一起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鼓励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根据自己当地的音乐文化教育实践进行“本土化”探索。因此,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结合我国的音乐、语言特点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侧重从语言、律动和器乐三个方面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节奏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原本性语言律动器乐从廖乃雄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至今,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流传广泛,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外来的教学体系,要在传播的过程为避免像奥尔夫担心的“被全然误解的使用”,我们首先要对其理念进行正确的解读,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的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提倡的核心观点是“原本性”,那么何谓“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呢,“奥尔夫曾谈到:什么是原本的呢?‘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奥尔夫本人对“原本性”的解释可以看出:(1)“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教育,综合音乐、语言、动作、舞蹈为一体的教育,在实践中这几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被运用,节奏把这几个要素统一起来。(2)“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从选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素材开始,旋律从sol mil两个音开始,节奏是简单反复的固定节奏型,语言的出发是名字、童谣和古典诗词、乐器选用最易入手的打击乐、动作是简单的身体律动和拍击。(3)“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在实践当中是学生必须亲自参与的,人们是作为演奏者而不是作为听众参与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更适合被称作是一种原理或理念,并把这个原理作为音乐教育实践的指导,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音乐文化教育实践进行“本土化”探索。因此,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结合我国的音乐、语言特点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侧重从语言、律动和器乐三个方面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节奏能力发展的相关性。一、语言与音乐节奏能力的发展(一)语言节奏及其功能1.语言及其节奏。我国的语言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它既富有重轻、长短的节奏性,又有高低、平仄的旋律性。汉语的字词、儿歌、童谣、散文和诗歌中都包含有丰富的节奏因素,研究表明“语音的长短、轻重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对比因素”,其中,语音的“轻重”和时长、音高、音强等因素相关,语音的长短和速度相关。2.语言节奏的组织模式。语言节奏的组织方式存在着线性和非线性之说,关于这两种模式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那么语言节奏的组织模式主要体现在线性层面还是层级层面呢,从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有研究支持“节奏组织模式既是线性的,又是层级的,或者说它是矩阵式的。我们把这种矩阵式的节奏组织模式叫做节奏的“线性——层级二象性模式”。3.语言节奏的功能。语言节奏的功能在不同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不同,例如,殷治纲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把语言节奏的主要功能总结为达意功能和传情功能,达意功能是指传递和交流信息,传情功能是指通过语言传递情感,传递语言节奏本身的形式美。我们在研究语言节奏的时候,很重要的是把语言节奏放入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去考量,在本文的研究中,语言节奏将放入音乐节奏的背景下,语言节奏的特点、组织模式和功能将与音乐节奏相比较并凸显语言节奏的强化对音乐节奏能力的增进作用。(二)语言与幼儿音乐节奏能力发展的相关性从对语言节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语言节奏中的重轻、长短、快慢等因素在音乐节奏中能找到相对应的因素,语言节奏的组织模式和音乐节奏组织模式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语言节奏的线性模式类似于音乐节奏的线性走向,语言节奏的层级模式类似于音乐节奏的和声组织模式,语言节奏可以藉由语言的形式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音乐的节奏也可以表情达意。正是因为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在交叉领域的相近使得语言用于音乐节奏教学。下面,我们就从语言教学在音乐节奏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来分析语言与音乐节奏能力发展的相关性。1.体现“重轻”关系的语言节奏练习。“重轻”是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共有的因素,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中,从字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就体现了“重轻”关系,字词开始的有名字,比如:李明︳王强︳刘小︳每个小节的第一个字都是重音,第二、三个字是轻声。另外,由字词组成的各种节奏型形成的节奏短句、成语谚语组成的节奏短句来进行体现“重轻”关系的节奏教学。这种朗诵训练有助于幼儿“重轻”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的运用中把重轻的概念内化用语言或音乐的节奏形式表达出来。2.体现“长短”关系的语言节奏练习“长短”是节奏中的主要对比因素之一,语音和音乐都要通过时间来表达,音长是形成节奏的必要条件,在时间的过程中由长音和短音交替就形成了“长短”关系,节拍和小节线把时间划并形成周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儿歌、古典诗词的朗诵教学有助于“长短”关系的形成。

3.体现线性模式的语言节奏练习。语言和音乐都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使得了语言和音乐都具有线性的结构,因为“语言单元在时间上是个线性符号序列……发音人只能一个个的发出每个节,而不可能在某个时刻同时说出多个音节,或者将这一句话作为一个整体一次性发出,”而音乐是通过一个个音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展示出来,因此,单线条的节奏朗诵都可以称作是具有线性模式的语言节奏教学,从字词到成语、谚语的节奏短句再到儿歌童谣再到古诗词的朗诵都可以作为体现线性模式的语言教学。另外,两个声部依次进行的节奏卡农的形式也属于线性模式的一种。4.体现层级模式的语言节奏练习。层级模式在音乐领域里可以以和声的形式存在,和声把音高和节奏运动都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横向运动模式。从现在语音学的研究认为语言本身也是有韵律层级模式的,语言具有的层级性特征提供了音乐节奏层级感训练的现实条件。在语言节奏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律动或声势一起形成了多声部的节奏朗诵。二、律动与音乐节奏能力的发展 (一)律动的本质及其构成要素1.律动的本质。拉班认为:律动本身是一种语言,律动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回应,内在世界藉由做(doing)、演(acting)、舞(dancing)表达出来……律动本身即是透过身体为媒介的一种律动。他强调学习动作技巧的目的,除了为达到现实的需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与意念。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的身体运动包括着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微差,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反应能努力,进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的能力。由此可以得出律动的本质是以身体为媒介的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外化。2.律动的构成要素(1)空间。律动中的“空间”元素意指身体在舞蹈空间内的任何地方,不同水平、方向、尺寸、轨迹和身体部位在空间中的延伸或移位而言,空间是动作发生的媒介,空间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空间,这个空间是指幼儿身体不移动时肢体所能伸展到的最远的上下前后左右的距离,另一种是一般空间,一般的空间是“个人空间和孩子活动进行时被特别约束与限制以外的地方”。(2)时间。律动的进行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与律动有关的肢体运动包含有时值的长短、速度的变化。肢体的伸展、开始和停止都与时间相联系,幼儿在律动中经验时间,感知时间。(3)力度。 “力度在体态律动中的反映是身体肌肉不同程度的能量,这些反映在生活中就是情感、情绪的表现”。律动不同,肌肉的张力也不同,各种程度的力度都可以通过身体肌肉的收放来表现,“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轻与重、紧张与放松、流畅与束缚、瞬间动力与渐进动力等”。(4)关系。律动中的关系包括肢体与自己的关系、肢体与物体的关系和肢体与他人的关系。肢体与自己的关系是“幼儿成长中的刺激之一,是关于透过各种的方式逐步熟悉肢体不同部位与其彼此的关系”。时间与物体的关系让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强,肢体与他人关系的处理对幼儿来讲很重要,在群体中带领还是跟随,合作和还是竞争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做出判断。 (二)律动与幼儿音乐节奏能力发展的相关性“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律动的本质是以身体为媒介的情感表达,律动的这种本质和音乐的本质有共通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种共性,使得律动运用到音乐教育中来。1.体现“重轻”关系的律动。“律动时肌肉的运用即发展成力量(force),不同的律动会运用到不同部位的肌肉,不同的动作也会有不同的肌肉张力”。身体律动时透过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对比在活动中展示出力度上“重”和“轻”的比较,通过身体律动来体会音乐中的“重轻”对比关系的活动有很多,如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弹奏钢琴或者击鼓,幼儿轻轻地踮脚走或用力地踏步走来呼应教师给出的力度变化。2.体现“长短”关系的律动。在律动的空间元素和时间元素中都可以体验音乐节奏的“长短”对比关系。在个人空间探索活动里,幼儿通过肢体的延伸和蜷缩、直立和下蹲、“变宽”和“变窄”来体会长和短的感觉。在时间元素里,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和引导,在段时间里通过一般空间的活动探索,进行开始和停止的动作、持续连贯的动作和短暂的动作、跑和跳的动作来经验“长短”关系。3.体现“速度”的律动。大部分的身体律动都是有一定的“速度”,快或慢是幼儿早期中能够理解并运用的动作,比如慢慢地张开双臂,快速地跑动,很快地传递物件。在快和慢之间的速度微差也可以通过肢体展现出来。音乐节奏中的“速度”不仅仅是量化的术语,而是与人的感受和情绪紧密相连,通过律动来感受音乐不同的速度,进而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三、器乐与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发展 1.奥尔夫乐器的定义及其分类“‘ 奥尔夫乐器’这一名称原来只用于指奥尔夫和慕尼黑的乐器制造家门德勒合作发展制成的、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木琴、钟琴、金属琴)。如今,习惯于把在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5卷本)(Karl Orff﹠Gunild Keetman:MUSICK FUR KINDER-OrffSchulwerk)里和音条乐器一起使用的小型打击乐器,也算作“奥尔夫乐器。”随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各国的传播,各国在实践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了富有本国特色的乐器,甚至到后来,但凡是用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有音高的旋律乐器和无音高的打击乐器都称为奥尔夫乐器、这就是广义的“奥尔夫乐器”。传统的奥尔夫乐器分类法把奥尔夫乐器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的打击类乐器,一类是有固定音高的旋律性乐器。2.奥尔夫乐器的特点奥尔夫乐器是在“奥尔夫寻求一种以节奏型为主的,并比较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和(人的)机体相近的乐器”的过程自主研发和引入他国的乐器中形成的。这些乐器既包含纯节奏型的乐器,也包含有旋律性的乐器,这样使得奥尔夫乐器的配置比较完备,可以组成一个乐队,能完成很多个声部的演奏。奥尔夫乐器在实践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奥尔夫乐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奥尔夫本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主张使用的音乐元素是简单的、初级的、原始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奥尔夫乐器简单易学,没有艰深的技巧,很容易掌握,与“原本性”的理念相吻合。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提倡主动性,奥尔夫乐器以其简单易学、音色丰富的特点让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再次,奥尔夫乐器让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性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基于幼儿的本能性动作,幼儿在没有技术难度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即兴的演奏形成各种声音造型。最后,奥尔夫乐器在发挥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方面成效显著,幼儿在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和合作中体会到音乐元素怎样从一颗种子成大成一颗大树,这个过程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纵观奥尔夫乐器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会发现奥尔夫乐器是一种以节奏性为主,适于开端的乐器,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奥尔夫乐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奥尔夫乐器与音乐节奏能力发展的相关性:1.体现“重轻”关系的奥尔夫乐器。所有的乐器都能体现“重轻”的对比关系,只是需要用到的技巧和难度有所不同。奥尔夫乐器从运用的角度上来讲是没有门槛的,很容易掌握,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例和音乐活动的需要,幼儿通过调节手臂肌肉的张力实现对音乐节奏力度的控制,在音乐活动里“重轻”关系不仅仅需要幼儿通过控制自身的肢体来完成,还需要通过奥尔夫乐器发出实际声响的音量、音色来调整手臂的力量。2.体现“速度”的奥尔夫乐器。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速度,音乐活动也在一定的速度下进行,音乐节奏的“速度”是可以被感知和展示的。奥尔夫乐器的作用就是用它的方式来展示和表现音乐节奏的“速度”。在教师的指引下,幼儿通过敲击奥尔夫乐器来感受和体验音乐节奏进行的不同速度,最终达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3.体现“和声”走向的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因其自身的特点在构建音乐作品的多声部具有优势。首先,奥尔夫乐器种类很丰富,自身的配置就可以达到一个乐队的效果。其次,奥尔夫乐器还可以以伴奏的形式和朗诵、声势、律动等结合起来,形成多个声部。幼儿在乐器演奏的时候,不仅要敲击,还要倾听别的声部的声音,甚至自己还要唱一个声部,在练习和演奏的过程有助于幼儿的多声部音乐概念建立。形式上,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指原始的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结合在一起的,而不只是单独的音乐。本质上,“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的内核包含的意义,就更深刻的多。我们可以从节奏入手,但是最核心的仍是寻找人类原本的、自然的那种宝贵而又极为重要的东西,即从感觉、感情中得到的东西。在这里,人的平衡的、健康的发展是奥尔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黄向宁.奥尔夫乐器初探.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黄丽卿.舞动 敲击 嬉游记——幼儿艺术课程探究之足迹.台北心理出版社.

[5]Mollie davies,著.刘淑英,译.幼儿动作与舞蹈教育.心理出版社,2009.

[6]吴洁敏.试论汉语节奏的形式——音律特征研究之二.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0.

[7]殷治纲.汉语普通话朗读语篇节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1.

推荐访问: 浅谈 本性 节奏 理念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