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战化背景下军校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战化背景下军校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29 1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当前聚焦实战、服务部队的实战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院针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缺乏军事特色的现状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理念上倡导从着眼人文素质培养到满足实战需求,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构建多元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知行合一,从教学路径上注重内外结合。力求贴近部队使命任务、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为实战化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做出探索。

关键词:实战化;军校;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也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能力培养之要。当前立足打胜仗,坚持聚焦实战、服务部队的实战化教学改革正在我国军校广泛铺开,推动着军校教学形态的整体转型。要实现教学向实战化转变,就必须解决课程与部队需求、战场需求对接的问题。未来战场需要的军事人才不仅要“外练筋骨皮”,具备强健的体魄、过硬的技战术本领,还要“内练一口气”,具有勇武刚健的精神气质,精忠报国、热忱奉献的道德情操。

在此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爱军精武、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融入当代革命军人的血液,已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发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铸魂励志”的育人目标,我们从2013年开始,针对传统文化类课程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了“突出军事特色”、“突出任职岗位能力”、“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三突出”原则,围绕实战化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施途径上的“四个转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成果,经过三年的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定位不准确、特色不明显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校的传统文化类课程与地方高校的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标准上趋于一致,侧重一般性、基础性的人文知识传授,着力于人文精神的共性化教育,缺乏军校应当具备的军事特色,不利于达到培育学员战斗精神的育人目的,难以适应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需求。

2.課程设置单一零散、不成体系

几年前,我院传统文化类课程只包括《中国文化概论》和《东西方文化比较》两门选修课程,课程不成体系,力量比较单薄。而且这两门课程常常同时开设,导致学员选课时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再加上课程之间不讲先后次序,导致很多学员还来不及理解把握中国文化,就要进行东西文化比较,不符合认知规律,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3.教学方法手段实效性不高

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员讲授为主,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多被动接受,少主动思考。课堂上“满堂灌”的情况时有出现,学员缺乏亲身实践、主动探讨的机会,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往往是入耳不入心,知识点讲过就忘,很难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4.教员业务素质存在短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员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员把握其概貌、理解其精华,讲得深入浅出、精辟透彻,并且还需要联系现实进行阐发。这对教员自身素质和学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些任课教员教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第二课堂活动配合力度不够

第二课堂是对课内学习的延伸。一直以来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员的人文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比如“中外经典话剧汇演”、“青春之歌美文朗诵会”、“雏音杯”校园卡拉OK大赛,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但是这些活动的军味不浓、针对性不强,缺乏弘扬战斗精神方面的特色活动。

二、研究内容和实施途径

1.“姓军为战”,修订教学计划和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围绕“实战化”要求,针对军人的特殊职责使命,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力求突出军事特色、塑造军人的精神品格。以任职能力需求为牵引,在普及人文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军人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突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牺牲担当意识等精神源泉。

在内容上突出有军事特色的内容。一是增加新内容。明确将中国兵学文化纳入课程重要讲授内容。让学员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计谋,挖掘其中符合时代需求的合理内核,提高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二是调整重难点。削弱、淡化一般性人文知识的介绍,侧重探讨与军事密切相关、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如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兵家的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易经》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和谐品格、朝乾夕惕的国防忧患意识等。在提高学员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回归实战的落脚点,强化对岗位能力的培养。

2.顺势而为,构建起“阶梯化、渐进式”课程体系

在国家大力发扬民族文化,提升军事软实力的背景下,我们顺势而为,按照“打牢基础、扩展领域、自主研究”三个阶段,建立起“阶梯化、渐进式”的课程体系。

1门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貌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勇尚武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员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军习武的职业情操。

包括《国学入门》、《中国古代军事韬略》、《东西方文化比较》在内的3门选修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扩展课程。它们既可以实现“深下去”,如《中国古代军事韬略》侧重让学员了解中国兵学文化重要构成部分——战略战术、谋略智慧,提高其军事思维能力;也可以实现“展开来”,如《东西方文化比较》主要通过辨析中西文化的异同,加深民族文化自觉,提高学员对于文化现象的思辨能力。

9门尔雅网络课程(《国学智慧》、《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孙子兵法导读》、《老子论语今读》、《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明通论》、《中西文化比较》)是课程体系中的研究课程。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话题,引导学员查阅资料,深入学习探讨,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实现自主学习。

3.知行合一,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并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课堂,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实践,通过案例讨论、主题发言、课堂辩论、国学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强文化知识的直观性、内容的生动性,点燃学员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我们还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性地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战例还原法:将文献中的思想和战术与中国几千年丰富的战争史结合起来,引导学员自觉运用兵学思想来还原历史战例,从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再如分组演练法,通过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例建设为案例,让学员通过分组演练的方法,体会当时将领决策的精微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促使学员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大胆展示自己。在交流互动中,学员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提高教员执教水平

一是成立传统文化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员,展开集体备课、讨论、听课,使教学观摩、交流常态化,相互砥砺、共同提高。二是利用学院的培训机制,选送任课教员参加教学培训班进修深造,如参加国防科技大学第五届ISW培训、全军文职人员教育理论培训班等。四是积极参加全军、协作区、学校的各级教学比赛,以比赛带动任课教员执教能力的提高。五是积极参加军事文化类课题研究,以科研为动力丰富自身学养,启迪创新性思考。我室成功申报全军军事科学研究课题《中国传统军事礼仪文化研究》,出版个人专著《隋唐征伐礼仪》。并将科研成果以适当的方式引进课堂,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提高教学水平。

5.找准着力点,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转变第二课堂活动军事特色薄弱的状况,我们围绕军人身份、部队任务使命,开展一系列军事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员增强了“姓军为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了军人的战场意识。

依托人文艺术专修室这一主阵地,向全院官兵开设《中国历代名将》(系列讲座)、《中国传统军事战略思想》、《中国文化与尚武之风》等军味浓厚的文化讲座。每周定期播放军事题材的纪录片,如《中国王牌军》、《西点军校》等。《西点军校》面向大一新生播放,使他们对照国外一流军校,端正思想动机,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军校生活。在我们组织的精品赛事“弘毅杯”校园辩论赛中,增设军事类辩题,紧扣当前新军事变革的形势设辩立论,使辩题富有时代感、军事特色,适应“实战化”的要求。

三、实践效果

我们围绕“实战化”要求,结合“三突出”原则,针对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1.学员的参与度和任职能力明显提高

面向部队使命任务、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近两年来在学院全面铺开,由于贴近军队实际和学员需求,激发学员的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笔试等多个环节反映出,学员提高了军事思维能力、对文化现象的思辨能力,忠勇爱国、自强不息、爱军精武等价值观的认识也得到加深。

2014年指导学员获得重庆协作区首届“弘毅杯”军校学院辩论赛冠军,我们的教员荣膺“优秀教练员”。指导学员完成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新媒体时代军人形象及价值导向调查研究》、《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预期》)。指导学员完成学院广场文化活动快板创作《强军兴军我先行》。指导两名学员参加学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活动,分别作了题为《无悔青春 筑梦九天》、《大漠胡杨 边塞军魂》的演讲。

2.发表专著、论文和教材

两年来,围绕这一内容,我们出版教材及发表论文14项。其中《聚焦实战 构筑军事文化育人的立体教学模式》获得“构建军校人文课程新体系”研讨会一等奖,出版全军统编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15修订版),出版个人专著《隋唐军事征伐礼仪》(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3.教学科研项目

申报教学科研项目5项:院教改项目《信息化时代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院级教学成果奖立项培育项目《中国兵学文化与学员军事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成都军区横向项目《中国古代军事建筑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军事类项目《中国古代战时军纪研究》。

四、创新点

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实战化”这一大的背景下展开,为了更好地适应部队和未来战场需求,我们明确提出了“突出军事特色”、“突出任职能力”、“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三突出”原则,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着眼人文素质培养到满足实战需求的教学理念转变”、“从一点到多元的课程体系转变”、“从知识灌输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从单一的课内教学到内外结合的教学路径转变”。

1.从“着眼人文素质培养”到“满足实战需求”的教学理念转变

我院传统文化类课程一直被作为素质熏陶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这与地方高校的相关课程一样,都是侧重人文精神的共性培育,而缺乏军校应当具备的军事特色。这一定位事实上已很难符合实战化背景下军校的教学实际,混淆了地方大学生和军校学员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我们在观念上大胆创新,围绕部队使命、实战需求,明确提出了“突出军事特色”、“突出任职能力”、“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三突出”原则,实现从“着眼素质培养”到“满足实战需求”的教学理念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进行重新调整,淡化一般性人文知识讲授,着力培养军人的战略思维能力,突出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爱国忠勇的价值理念,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担当意识、尚武精神等作为培养塑造学员的军人品格修养和精神魂魄的着眼点,贯穿教学全过程。

2.从“一点”到“多元”的课程体系转变

我们抓住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军队软实力的契机,经过三年的筹谋规划,改变过去单一薄弱的课程状况,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包含1门必修课程、3门选修课程、9门尔雅网络课程的“多元化、阶梯式”格局,为学员提供科学、丰富、系统的教学资源,全力保障了能力培养循序渐进、价值传导持续不断线。

3.从“知识灌输”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转变

针对长期以来军校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倾向严重,师生互动不足,学员主动性和参与度缺乏的状况,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活动,使学员从受教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教学效果。

4.从“单一的课内教学”到“内外结合”的教学途径转变

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军事特色浓厚的文化活动,拓宽了军事文化教育的阵地和途径。如依托人文艺术专修室面向全院官兵开设军事类文化讲座,播放军事题材的影片、纪录片,并有教员引导观影学员进行现场讨论。在我们的精品赛事“弘毅杯”辩论赛中加大军事类辩题的比例,提高学员的军事思维能力。

五、推广价值

在“实战化”的大背景下,院校教学必须与部队对接,向实战靠拢,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突出军事特色”、“突出任职岗位能力培养”、“突出核心价值观传导”的“三突出”原则,通过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出了包含教学理念(为什么教)、教学内容(教什么)、方法(怎么教)、考核方式(如何评价)、课程体系(阶梯式、多元化教学)的新模式。在贴近部队使命任务、提高岗位任职能力、铸魂励志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改变了军校文化类课程定位不准确、特色不突出、成效不显著的现状,对军校实战化教学整体转型的深入拓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军校 传统文化 实战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