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贵先生编著的《吐谷浑史记》一书,近日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鸿篇巨制、铁板铜琶之大作,十分精到。
作者是一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的地方史学者。数年来他呕心沥血、潜心研究,涉猎大量的吐谷浑资料,从中扒梳钩稽吐谷浑历史脉络主旨,从起源、孕育、形成、流变、迁徙、发展等寻和历史轨迹。将一本厚重鲜活的吐谷浑史记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博大精深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进行积极总结”。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的后代,他所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政权,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政权的组成部分。且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吐谷浑史记》一书著有一百多个篇章,约一百万字。涵盖了吐谷浑前期一百余年,建政三百五十年及后续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艺术、文学、科技、法治、吏治、天文、地理、水利、建筑、民俗民风等诸多方面。记述着顺逆、荣辱、升沉、进退、隐显的足迹与烙印;承载着每一个特定时代的信息与符号,展现了吐谷浑悠久、厚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
本书既重史学,又重国学、文学,更重纪实,是弥足珍贵的吐谷浑百科全书,独星辉耀。
熠熠光华的青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的根。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记得是蓝天若水、青山若黛的深秋,作者有机会走进多家历史博物馆。在北国边陲大气磅礴、雄奇瑰丽的历史画卷中,见闻马背民族狂飙突进、金戈铁马、开疆拓土、彪悍勇猛的血色传奇,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酣醪灌顶般的精神洗礼。唯一遗憾是,这里很少有草原王国吐谷浑诸多的文字,尤其是何时、如何、有何、为何等的关键词。
历史是写书的镜子,又是滋润的养分。
于是,作者博览全书,大量地阅读文史资料,有了一种喷薄而出的写作冲动,对吐谷浑神秘的历史充满了寻和与探索的渴望,决定打破传统编年史和断代史的常规,分章追溯吐谷浑民族的来龙去脉,通过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风霜雪雨、鲜为人知的史料,带领读者突破封尘的历史大门,串联出吐谷浑前期一百余年、立国三百五十多年及后续一千多年的演变,感受其雄才大略的名王,灿烂辉煌的成就,惊涛骇浪的变故,绚丽多彩的文化,历久弥新的遗存。
基于这样的追求,抛下了沉赘繁缛的尘世喧嚣,远离诱人的灯红酒绿,一头扎进寂寞而幽深的中华民族历史园林,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历史典籍。凡与吐谷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史料,作者无不涉猎。地理是历史的基础。
为增加吐谷浑历史的现场感,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作者三上关东,横穿中原,走马北疆,南下川西,不止一次地走过历史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从吐谷浑发祥地棘城(今辽宁锦州),外延到锦西、丹东、朝阳,甚至涉足到嫩江;吐谷浑西迁至阴山,作者寻访古地,走过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大同等地,身临其境;吐谷浑落脚在枹罕(今甘肃临夏),作者按图索骥,从岷江上溯到涸龙(今四川松潘)、昂城(今四川阿坝),又不失时机步入吐谷浑所居之九曲黄河,折向沙洲(今青海贵南)、清水川(今青海循化)、浇河(今青海贵德)、大河坝(今青海兴海)、白兰(今青海都兰);吐谷浑强盛时,以伏俟城为东都,作者穷追不舍,走进西海(今青海湖)、贺真川(今青海茶卡)、西海郡(今青海海晏)、良非川(今青海湟源)、树敦(今青海共和)、大非川(切子草原);吐谷浑以于阗为西都,作者曾到过古迹旧址,如若羌、且末、鄯善、高昌……
这一切的一切,作者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只想忠实地记录吐谷浑的所源、所行、所思、所在,极力使自己书写的东西变得客观、准确和完整。吐谷浑民族史本身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它所建立的古代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政权,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那血黑与耻辱、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大变局中,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传承文化根脉,强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作者耄耋之年常在心矣的初衷。
歷史长河奔流不止,灿烂的吐谷浑独树一帜,近两千年的生生不息,仍屹立在青藏高原。
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公元四世纪,吐谷浑部从辽东鲜卑慕容分离出来,以非凡的勇气,跨越万水千山,直情经行,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西晋永嘉末年又从阴山南下,经陇山到今甘肃临夏西北。不久,又向南、向西发展,拓展至今甘肃甘南、四川西北和青海等地,与世居的氐、羌等民族融为一体。到吐谷浑孙叶延时,开始建立政权,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作姓氏,亦为国号和部族名。其最盛时的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疆域辽阔,气势雄宏。
吐谷浑政权从叶延时起到唐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为止,前后共存三百五十多年。此后,吐谷浑人散居在今青海河湟、甘肃河西、新疆东部以及今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北部等地,直到元明以后,吐谷浑人的活动虽不多见于中国史籍记载,但留居在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人,繁衍生息,形成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在我国古代民族中,像吐谷浑这样建立政权时间之久,活动地区之广,与国内其他民族关系之密切者实属罕见。
吐谷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历史上的南北朝、隋唐及北宋对吐谷浑友好有加,诸如赐贡(丝绸、茶叶、陶器)、封号(青海国王、西海郡王、白兰王、吐谷浑王)、互市(日月山、承风堡、凉州、松潘)、联姻(光化公主、弘化公主、金城县主、金明县主)等,政治上交往、经济上的交流、文化上的交融、古道上的交通有力地支持着吐谷浑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吐谷浑立国,其中有率部西迁的吐谷浑、剑亡姜聪的吐延、姓氏建国的叶延、拒不受封的视罴、投奔南凉的乌纥堤、退保白兰的树洛干、折箭训子的阿豺、俘擒赫连的慕璝、奔袭于阗的慕利延、从和南北的拾寅、研究天文的度易侯、准拟天朝的伏连筹、自称可汗的夸吕、二度复国的伏允、依附唐朝的诺曷钵等,可歌可泣。
不仅如此,长期生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吐谷浑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开发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诸如首次与羌氐联合组建统一巩固政权;发展畜牧,培育驰名中外的青海骢、舞马;建立退进有序的白兰根据地;实行内兴文治,外耀武功,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修筑浇河、白兰、于阗、伏俟等战略古城;开创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的茶马互市;经营丝绸之路南道,又称“吐谷浑道”;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隋唐等中央王朝联姻;高度重视中原汉文化,学习汉邦礼仪,崇尚儒教传统等,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吐谷浑文化。因之,中国现代史学界泰斗范文澜先生在其巨著《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在青海建立起吐谷浑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
翻开本书,不难发现相似的现象,凡是王朝的建立,总有一个雄才大略的活动家。吐谷浑,一代一代,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叱咤风云,在中华民族大舞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美轮美奂的点赞
对《吐谷浑史记》专家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好评如潮。全国政协原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省文史馆名誉馆长,馆员研究员,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专为本书题“鸿篇巨制,心血结晶。太史笔法,良心公正。澄清迷雾,辨析谬惆。冷眼非责,直面历史。文胆锦绣,不负传承。以史为鉴,启迪后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副主编,青藏高原论坛副主编唐仲山,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专家张永福等对《吐谷浑史记》作出评价,他们啧啧称赞:有关吐谷浑的研究著作近年才浮出水面,据我们初步掌握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土族史》约51万字,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吐谷浑史》字数19万,201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的《吐谷浑史话》约7.8万字,201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土族溯源》约39万字。《吐谷浑史记》与上述出版的相比,他独到的特色是:
鸿篇巨制。《吐谷浑史记》全书五大板块,一百多个篇章,一百多万字,其书规在国内同类出版书中首拨头筹。
内容丰富。《吐谷浑史记》从族源到后裔,以雄才大略的名王、灿烂辉煌的成就、石破天惊的变故及弥足珍贵的遗存,将吐谷浑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览无余。
实地考证。《吐谷浑史记》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作者花费十多年时光,实地考证,田野作业。所索史记鲜为人知,独星辉耀。
三学连壁。《吐谷浑史记》以史学为实,以国学立论,以文学润笔,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兼容并蓄。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作者潜心研读,各家学者的作品,摘其章节,取其精华,达到学嗣延绵,传承不息,使《吐谷浑史记》,增色添彩,蓬荜生辉。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张生寅也对《吐谷浑史記》中肯点赞:任玉贵先生是青海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年耄硕学,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所著《叶谷浑史记》一书,共有民族渊源、灿烂文化、文献资料、历史功绩、历史遗存五篇,字数近百万,可谓鸿篇巨制。该书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创新题材形式,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充分结合实地考察,全方位、长时段描述了吐谷浑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多角度、全景式展示了吐谷浑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既是一部集文献史料、历史活动、文化遗迹为体的创新型历史文化著作,原创性、思想性、学术性较强,填补了以往学术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存史价值,也是一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表达方式创新的综合性优秀普及读物。对于推广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产生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青海地区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对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青海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阐释青海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