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4005304
随着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显著增大,对人们的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内心宁静与和谐往往被打破。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总是试图寻求有效的心理调适方式,提升适应能力,获得内心安宁,提高生活品质,增进社会和谐。休闲旅游和心理服务(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等)就是两种可用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图将心理服务项目融入休闲旅游之中,开创出一种广泛适用的全新的旅游服务产品——心理旅游,让人们不仅在游山玩水中体验到美景带来的感官愉悦,又能感受到相应的心理服务带来的心灵成长,实现“身心快乐+心灵成长”的双重收获,以期推进旅游产业和心理服务共同发展,并为创建和谐社会探索新途径。
一、心理旅游的内涵
(一)心理旅游的缘起
2002年底,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霞,带着一批朋友,踏上了去江西婺源的路,揭开了心理旅游的大幕。在七天的行程中,一帮在喧嚣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们从陌生到熟识到无话不谈,最后成立了名为“清心”的俱乐部,定时聚会,谈心。在这短短的一周当中,杨霞教授通过“工作与压力”等讲座,敏感性测试、自信心训练等游戏使队员们真正放掉了心理包袱,真正自由呼吸清新空气。2003年春节期间,杨霞教授又带着壮大了不少的队伍,走进了武夷山。在旅游中,杨教授取消了一些纯知识性的讲座,放手让队员们在诸如“爬山比赛”等一些小组性质的活动当中去重新接纳身边的人,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接纳。
据主持者杨霞教授介绍,参加他们旅游的队员都是在心理上有一定困扰的城市白领。他们拿着大把的钞票,但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思想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他们在正常人面前非常封闭,即使面对心理医生也并不能完全放开。如何来帮助他们?杨教授说,她想到了自己非常喜爱的旅游。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群的交往当中重新认识和找寻自我呢[1]?
这些围绕心理服务的旅游活动的成功开展,从此开启了一种新的旅游项目——心理旅游。“心理旅游,这是中国心理学提出的新概念,在美国还没有这样的说法。”美国执照心理医生张源侠博士这样说道[2]。
(二)心理旅游概念辨析
曹静(2004)认为,心理旅游是一种新兴事物,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针对旅游者本身心灵缺失部分,以帮助旅游者得到心理上的治疗,拥有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加入包括心理调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导难题等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3]。陈启新,雷国营,张耀武,覃 军: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第25卷第4期
王晓乐(2011)认为,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4]。
以上观点都强调旅游者本身存在“心灵缺失”或“心理危机”,强调心理旅游的心理咨询及解决心理问题和干预心理危机的“治疗性”作用,属于障碍性咨询模式。所谓障碍性咨询模式,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心理旅游的心理问题解决功能仅仅是心理旅游功能的很小一个方面,这种定位人为窄化了心理旅游的功能和服务对象——仅仅是心理问题者,导致心理旅游虽然在2002年即已启动,但一直没有广阔的市场。其实,心理咨询还有面向社会大众的发展性咨询模式。国际心理学联合会1984年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5]。发展性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在《发展性咨询》一书中曾指出,发展性咨询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6]。
可见,发展性咨询以心理正常人为工作对象,主要关注恰当认知和健康人格以及危机预防这些心理健康的共性因素,更强调对心理健康者或无心理问题者提供开发潜能促进更大发展以及预防潜在心理问题的“教育性”、“预防性”等“非治疗性”作用,即心理旅游更为强大的功能应该是面对广大心理正常的游客的“发展性”功能,只有这样定位才能突破“心灵缺失”或“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旅游功能“关键词”的内涵限定,使心理旅游的对象全面涵盖心理不正常者和正常者、心理不健康者和健康者,扩大心理旅游的消费群体及服务范围,面向所有人群推广。这样,心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心理旅游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所以,对于心理旅游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定位予以完善,并据此开发出心理旅游产品。
二、心理旅游产品概念新论
(一)心理服务的涵义
心理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心理不适的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它采用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评估等工作方式,可以针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进行工作。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及对事物的观念,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为大众服务,在西方国家已发展成正规的职业化体系,又称为职业心理学,我国已经有了心理咨询师行业,标志着我国心理服务也已经职业化了。目前心理咨询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借助心理服务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的方式,可以开发与户外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心理旅游产品。
(二)心理旅游产品的涵义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心理旅游产品简言之就是心理服务项目在旅游中的应用所形成的独具心理学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游山玩水等旅游过程中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充分发挥旅游团队的集体优势,推进游客心灵的有效成长,既有解决已有心理问题的“治疗性”功能,又有预防心理问题激发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功能。经周密设计的渗透进旅游行程中的心理服务能利用团体动力,弥补游客单个独自去体验和领悟环境而没有游客群体人际互动和心理咨询师引领的不足,从而激发游客对行程中的人、事、物、景更深刻的或者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发现自身潜能,学会心理调适方法,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烦恼,促进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和谐。心理旅游产品完全可以成为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旅行社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联合开发“心灵成长之旅”系列旅游产品,诸如团队协作主题游、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试主题游、人生发展与能力拓展主题游、职场减压主题游、恋爱婚姻主题游、亲子关系主题游等等。
(三)心理旅游产品的实质
心理旅游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精神旅游产品。从旅游产品分类来看,成熟的心理旅游产品与文化旅游一样,可以归入专项旅游产品。但由于心理旅游的形成要素往往包含自然风光、节假日消费以及回归自然等特性,所以它也兼具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以及生态旅游产品的某些特性。当旅行社开发了较为成熟的心理旅游产品后,一般来说由于产品的专业性较强,对心理咨询师要求较高,其他旅行社想复制经营短时间内可能性不大。
心理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大讲堂的活动,课堂就是人文山水的场景,内容是我们的心理活动,目标是心灵的成长。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心理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应当是广大正常人,也可面向有心理问题者,其功能应当是以“发展性”为主“治疗性”为辅。根据当前我国旅游发展的形势,要想使心理旅游产品切实成为大众化消费品,将心理服务项目和短期周边休闲旅游融合打造休闲心理旅游产品是心理旅游得以快速推广的可行抓手。
三、心理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及实施策略
为了完善心理旅游业务,必须有相对正确的开发原则和较为完善的实施策略,具体如下:
(一)心理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1.心理学特色原则
心理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必须像文化旅游突出文化特色一样,在旅游主题及主体内容上体现心理学特色,要将高深的心理学通俗化,用轻松快乐易于接受的心理实践活动引导大家认识心理学,运用心理学,享受心理学。此原则反映心理旅游产品的本质。
2.快乐加成长原则
心理旅游不仅要让游客感到快乐,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成长。心理旅游强调引领游客放松心情,学会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感受人际温暖,重新认识自我,激发心理动力,实现心理成长。此原则反映心理旅游的首要目标。
3.针对性原则
人们的需要千差万别,心理旅游产品要能有市场,就必须是切实能够满足相应人群需要的针对性强的产品。无论是“发展性”心理服务还是“治疗性”心理服务,无论是心理服务项目还是旅游线路的选择,二者都要能够被消费者认同,缺一不可。
4.责权利分明原则
心理旅游就是旅游,所有旅游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开展心理旅游时都须明确。费用、人身伤害、行程安排、后勤保障等等,都要用合同进行明示。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专心于心理服务项目的运作,确保心理旅游的质量。
(二)心理旅游组织实施的基本策略
1.心理领队策略
心理旅游相较于传统的主要依靠导游的引领完全不同,它主要依靠心理领队——心理咨询师的引领,传统导游仅仅起组织配合作用;如果对景区介绍要求不高,咨询师对线路及景点已经熟悉,甚至可以不要导游(当然按旅游法规旅行社必须委派持证导游带团)。另外,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举行时如果团队人数较多(比如超过30人),往往还需要多个咨询师协同,如果导游受过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就可以配合咨询师开展辅导活动。开展心理旅游,旅行社就必须象签约传统的导游一样签约一批业务过硬的咨询师。这也为心理咨询师开辟了进入旅游行业的新通道。
2.旅游线路选择策略
心理旅游的主体服务是对游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选择的线路场景首先必须符合心理辅导主题的要求。心理专家在一项关于部分景观对游客心理状态的影响及行为表现的报告中指出,不同的旅游景点对舒缓个人不适心理状态将产生不同的影响[7]。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例,从心理学角度看,波澜壮阔、奔腾汹涌的大海,会使人产生一种冲动或搏击的欲望,有益于调节人们的悲观失望、不敢面对现实等压抑的情绪;仰望巍峨险峻的高山,可以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使人们深刻体会亲情和集体的重要,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组织者可以根据心理辅导项目主题选择相应的景观线路,也可以结合景观线路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心理辅导项目主题。其次,选择场景线路必须考虑场地空间和气氛的要求,因为要开展适当的团体工作坊,旅游线路上要有较为宽阔、宁静的场地,周围没有或少有人来人往;如果有多个团体辅导活动,那么线路上就必须有相应的多个可用场地。旅行社必须请心理咨询师到郊外选择旅游线路,这充分反映了心理旅游的心理学特色。
3.心理服务项目开发策略
必须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开发适销对路针对性强的心理旅游产品。对于心理旅游来说,旅游线路是心理服务项目的载体,真正核心的内容是心理服务项目,比如职场减压、婚恋交友技巧、亲子关系改善、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试、人生发展与能力拓展、中高考考前心理调适、团队协作等等,这些心理服务项目一旦成熟,对不同的游客都可以在同一线路上反复实施,组成“心灵成长之旅” 系列旅游产品。当然,同样的心理服务项目,也可以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比如对于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试主题旅游,对于年轻人团队可以选择山势稍微陡峭些的路程远点的线路,但对于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团队可能更多地选择路途平缓安全性更高的线路。
4.营销策略
心理旅游要打开市场必须做好营销。首选主攻方向为各种单位,因为每年许多单位会集体组织员工外出休闲旅游,往往在多次外出旅游之后,员工们已经对单纯地乘车住宿看景点购物感到厌倦了,单位组织者也希望有新的旅游产品出现并且有利于单位团队精神的培育和事业的发展,旅行社完全可以针对单位的这种旅游消费需求开展诸如团队协作主题旅游、职业规划与能力拓展主题旅游等,旅行社要主动登门推销,将旅游线路和心理服务项目联合推介,并且可以根据消费单位需求量身定制。其次,针对散客开展有效营销。对于广大旅游散客,旅行社可以常年进行广告推介和举办免费体验活动。
四、结语
心理旅游要以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市场广阔的旅游产品,就必须找到可靠的抓手,将心理旅游与发展前景越来越好的休闲旅游融合,注重心理旅游对人们的“发展性”功能,兼顾“治疗性”功能,面向全体人群开辟适销对路的心理服务项目,将心理学和旅游学进行深度融合,将导游和心理咨询进行业务重构,相信不久的将来,心理旅游活动会繁荣起来。基于心理旅游教给人心理调适技巧、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带来内心宁静、促进人际和谐的巨大效用,心理旅游如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综合治理之中,亦不失为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http:///news/2003/28650.shtml,201251.
[2] 韩 毅. 心理旅游初探[J].工会论坛, 2008(4):87.
[3] 曹 静.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7):162.
[4] 王晓乐,宫婷婷. 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 2011(1):233.
[5] RaymondJ.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M].NewYork:Wiler&Sons.Inc,1984:301302.
[6]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
[7] 张亚卿,褚秀彩,刘艳红,等. 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