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省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古历史遗迹纵贯全省,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甘肃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体系不完善,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在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推进甘肃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行探索,以扩展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旅游;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探索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加快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出路,它对加快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促进区域联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的必要性,探索适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的模式,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强化甘肃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条件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总人口2617.16万,全省共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地区。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有“中国地理缩影,华夏文明故乡”的美称。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砂林丹霞、峡谷溶洞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民族风情、多彩民俗,更令人流连忘返[2]。在甘肃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历史名胜引人幽思,民族风情浪漫瑰丽。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近400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00多处,已有A级景区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9个[3],还有众多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景区景点。
(二)发展环境
1.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使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和人均GDP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2.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为甘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宏观战略的实施,使甘肃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的投入力度,这必将有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3.各级政府对甘肃旅游产业的重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务院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甘肃旅游产业缺乏总体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编制落后,省区内各市(州)、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处于自发开发状态,存在盲目和重复建设问题,开发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各自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于优势资源的提取开发,缺乏长远的计划和规划。
2.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健全,要素配置不完善。甘肃省由于地域条件限制,景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项目层次低,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成为制约瓶颈因素,旅游大环线道路质量不高。除部分成熟景点外其它景点基本的住宿、给排水、供电、通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本旅游设施缺乏。
3.旅游产品单一,宣传促销模式缺少创新。旅游产品仍以游览参观为主要模式,参与型、娱乐型、体验性等经济收益高、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深度产品开发不足。各级政府给予旅游部门的宣传资金很少,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调、缺少创意。
4.旅游投入不够,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甘肃省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旅游业投资环境较差,旅游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总体上旅游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5.保障机制运行不畅。在甘肃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显著。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地方各级部门与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多头管理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导致权责不清,不利于旅游管理工作。
二、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构建体系
(一)科学编制规划,落实规划确定的内容
甘肃旅游创新发展必须考虑打破常规,在我省旅游资源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加快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同时做好资源配置和线路设计、产品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与市场化、体制与机制、招商引资式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型旅游特区建设等领域的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目前,甘肃已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丹县、永靖县、临潭县作为首批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进行重点建设。青城镇、冶力关镇等一批条件好的旅游地将建成新型的旅游示范点,促进我省多元化旅游区的发展。比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旅游项目,探索在我省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效益较为突出、品牌号召力较好的地区,向中央要政策尝试设置免税区或者退税区[4]。敦煌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品牌号召力好,但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其吸引力相对单一,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制约。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区位特征,如果配合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条件,适合设置一个免税区,配合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把敦煌建设成一个内陆地区国际旅游示范区。这样,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全面带动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从而强化甘肃旅游龙头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旅游示范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展模式,政府应将首要的重点放在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彻底改变本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旅游主干道和各景区连接道路要全部打通并且要达到规划标准,形成县域内外旅游环线,景区内道路全面提升,各自景区道路全部连通,旅游断头路全部消除,以提高示范区旅游接待能力。
各示范区应着力培养一批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企业,形成若干家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或是旅游投资公司,形成旅游服务企业组织集群,使得旅游服务企业组织得以完善,建立市场经济需求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服务企业运作机制,为各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服务系统。
(三)发掘策划最能代表本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有效整合各示范区内所有旅游资源,以示范区特色品牌为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做好各示范区的旅游产品规划,为各景区、景点设计出既各具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是做好示范区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可以立足各示范区特色资源,不断开发品味较高、适于销售、富有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民族类服饰、刺绣、奇石、剪纸、药材、野菜等一系列特色名优旅游产品。
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商品。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同时也能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增添旅游乐趣,激发游客的购买欲,而且能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加大对外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知名度
加强与国内各地的旅游机构的交流合作,联合促销,进一步与各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和协会建立紧密联系,与省内外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各类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构筑新型旅游协作体系。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传播作用的同时,积极采用电子网络宣传,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化建设。
积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作为当地标志性的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考察、人文自然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交流于一体,并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的拳头产品之一。积极参加、组织各种与旅游有关的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演出会、招商引资会、新闻发布会等公关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著名作家、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介的记者来考察交流。
(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切实重视和积极加强示范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决策层、管理实施层、服务操作层等多层次和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多门类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体系,以提高示范区旅游业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水平。
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要及早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同时,从外地积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专门人才和多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献身示范区的旅游事业。实施旅游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强化培养。
三、旅游产业示范区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示范区建设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保障体系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其保障机制。
(一)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
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应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层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对旅游业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发展改革给与大力支持,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宣传、教育、文化、文物、宗教、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将试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予以谋划考虑,各示范区要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建立创新旅游资源管理模式——旅游资源一体化
当前,各地方因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产生的利益纠葛、相互掣肘的问题相当严重,旅游资源的多头管理会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建设,浪费财力和物力,应在示范区探索出一条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道路,统筹协调交通、文化、农业、商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尤其应尽快解决林业、文化、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资源争夺、多头管理、发展受阻等一系列严重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为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扩宽路径[5]。可在各示范区选择2—3个试点,完成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的尝试与探索。
嘉峪关市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也积累了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管理的经验,可优先选择为示范点。嘉峪关可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把分属各部门的旅游资源做好资产评估,以入股的方式由管委会统一管理运作,以此协调各部门的利益,探索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突破旅游资源部门所有的体制壁垒,运行成熟后逐步向全省推广。庆城县作为县域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示范点比较成熟,已形成庆城模式,可进一步引导总结推广。
(三)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
由于旅游示范区的建设牵扯的部门和行业广泛,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方式。特别是针对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的情况,应该由政府负责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示范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引导和管理。对于合理的开发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对不合理的开发则进行约束和管理。
有关市(州)、县领导要对旅游示范区试点工作给与支持,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省上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各示范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旅游产业开发。如在开发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旅游景区城乡劳动者通过开办“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
四、结语
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效益明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我们要提高对加快旅游示范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广泛深入地进行资源普查、调研,充分关注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策划、研究、规划工作,创新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Z].2008-12-8.
[2]高亚芳,秦斌峰,张立群.甘肃导游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7-4.
[3]甘肃省旅游局.旅游观察:2010年甘肃十大旅游亮点[N].甘肃日报,2011-1-14(12).
[4]潘明.我国免税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分析——基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47-51.
[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20-421.
作者简介:童刚(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