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中国戏曲的发展

浅析中国戏曲的发展

时间:2022-10-29 16:00: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受众广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现代文化艺术层出不穷,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研究追溯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分析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现状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发展和壮大中国戏曲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传统艺术;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戏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据相关历史资料证明,戏曲起源于古代部落的祭祀活动,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其从形成到繁荣,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减弱,一些戏种甚至出现了无人唱、无人听的尴尬困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其源源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成为目前中国戏曲的新的研究方向。

一、中国戏曲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中国戏曲的萌芽和形成

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祭祀活动,除了向神灵供奉食物外,还会模仿自然生物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原始“歌舞”表演,这些歌舞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随着原始部落的逐渐壮大,原始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这些原始歌舞就是中国戏曲的起源。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较为具体的戏曲形式,即秦代的“优戏”和汉代的“百戏”。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在秦汉到唐代,戏曲并无具体的形式和统一的规制,仅作为一种人类的娱乐工具,形式多样。到了唐朝,政治经济的巨大发展催生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促进了戏曲的形成和定型。唐代诗歌盛行,诗歌独特的音律和叙事长诗的成熟为戏曲的音律和内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音乐舞蹈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到了唐代中后期,设置了梨园教坊,进行专业的戏曲艺人培养,使戏曲形成的历程加快,在此期间也产生了一大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二)中国戏曲的成熟和繁荣

经过宋金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戏剧已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到了元代,民间文化戏曲乘风而上,日趋成熟,产生了杂剧。明清时期,戏曲逐渐繁荣起来。明代国家的长治久安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戏曲形式——传奇,元末明初五大传奇的出现,是杂剧时代向传奇时代转变的标志。然而初期传奇作品极少,到了明代中叶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批传奇创作者,将传奇推向了民间主流文化的宝座。清代产生了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达到巅峰。京剧以徽剧为基础,由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与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并迅速普及到民间。京剧演员成为一种正当职业,民间出现大量戏班。

(三)中国戏曲内涵不断丰富时期

清代末期,戏曲发展在政局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出现停滞。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开始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一些人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以袁雪芬为代表的改革者们举起了戏剧改革之大旗,在中国戏曲中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促进下,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20世纪初,戏曲舞台上开始出现一批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如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使得中国戏曲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中国戏曲继承发展现状

(一)保护与传承体系不健全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受到保护与传承,然而中国戏曲发展到今日,并没有相应的体系来维护戏曲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文化部频频出台地方戏曲保护政策,戏曲保护政策层层下达,到达基层时,政策内容难免失真。关于继承和保护中国戏曲文化并无详细的制度规范和措施指导,谁来做、怎么做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戏曲传承无从下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不到继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来,脱离群众的文化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是中国戏曲不适应时代发展,而是我们缺乏相应的体系去为中国戏曲营造适宜的新时代的发展环境。

(二)戏曲脱人民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戏曲发展到今日,大都维持着古老的剧本和陈旧的情节,与现代人民的生活不相适宜。戏曲起源于农村,就该深深扎根于农村,戏曲题材源于民间,就该不断吸取民间文化推陈出新。然而,我们看到的现状是现代戏曲,一味照搬过去的题材和表演形式,深奥的思想内涵、晦涩难懂的唱词以及陈旧乏味的剧情,严重脱离了受速食文化影响的现代人,必然会被社会和人民所遗忘和抛弃。

(三)观众基础不深厚,观众老龄化严重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戏曲的接受观众除了中老年人和部分与戏曲相关专业的学生,高龄人群比例明显大于青年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戏曲也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而正是这种商业化,将戏曲艺术包装得“高端”,原本雅俗共赏的戏曲变得高不可攀,丧失了大量潜在观众。

(四)演员自身素质低下

在戏曲发展的漫长阶段,长期存在着戏曲演员社会地位低下的错误认知。这就导致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戏曲演员大都来自社会底层阶级,因缺乏谋生技能而卖艺为生的现象。这种历史现象演变发展到今天虽有所改观,但大部分戏曲演员还是来自于农村,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小学习戏曲,在提高技艺的同时往往忽略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戏曲已形成了一个死套路,照本唱戏,缺乏创新精神和思辨精神,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起不到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作用。

三、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继承和发展的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中国戏曲继承和发展体系,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高度重视戏曲的继承和发展,从制度上规范戏曲继承和发展根本方针和思路,从具体政策上引导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完善文化部门的职能,加强各地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建设。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因地制宜设置专门的戏曲文化工作组,专门行使戏曲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加大国家财政对戏曲文化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戏曲继承发展保护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戏曲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政策进行落实,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蒙混行为。同时,还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戏曲文化,发展戏曲文化的氛围,鼓励全民参与到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来。

(二)戏曲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只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文化才能被人民和社会所接纳,所认同。戏曲同现代的影视剧一样,主要作为人民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项目,广大人民群众更喜欢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贴近现实生活、题材新颖、语言质朴自然、思想简洁明了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戏曲文化应脱离传统框架的束缚,结合时代的特点,推陈出新,赋予戏曲文化新的生命力。戏曲创作贴近生活,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努力掌握时代脉搏,在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上充分反映现实,追求真实,给予观众艺术享受的同时又能启迪观众。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受众群体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却逐渐淡出文化舞台。究其原因,莫过于相比大肆宣传推广的现代文化,戏曲文化几乎于零宣传!被动并不会为戏曲文化迎来发展机遇,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唤起国人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欣赏。戏曲文化应该依托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以不断吸引观众。文化部门应致力于在全社会培养一种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使戏曲文化走下神坛,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免费演出、戏曲进校园、进社区、主流媒体宣传……戏曲文化只有利用好宣传手段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中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戏曲起源于农村,就该回归到农村中去,我国戏曲的发展应该以我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为依托,逐步推进戏曲从农村向城市的发展。避免从一开始就将发展中心定位于城市,城市人口快节奏的生活和对戏曲文化的生疏会使得戏曲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

(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继承者

戏曲教育是戏曲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要加强戏曲的扶持力度,采用灵活多样、互为补充的戏曲教育方式。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要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戏曲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小型的民间戏曲培训小组。对于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不能单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应该让学生体验更加全面的实践教学,多让学生观看戏曲表演,多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因材施教,培养记忆与科学文化并存的高素质戏曲人才。对于农村地区的戏曲培训小组,要求对民间艺人进行系统培训,纠正其长期以口耳相传形式所获取的错误的表演知识。同时增强民间艺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对民间艺人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为继承和发展戏曲文化添砖加瓦。除了一线表演人员,也要加强幕后戏曲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戏曲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结语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国戏曲文化的衰微为我们敲响了继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警钟。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才能使戏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应仙环.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5.

[2]曹晖.中国戏曲的发展与流变初探[J].黄河之声,2010,6.

推荐访问: 浅析 中国戏曲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