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牡丹亭》集唐诗对传奇剧剧情的推动

论《牡丹亭》集唐诗对传奇剧剧情的推动

时间:2022-10-29 15: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历来文人集唐的热情很高,明传奇将唐诗以集句的方式嵌入作品,汤显祖则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牡丹亭》是一部优秀的“诗剧”,它的“剧诗”是构成“诗剧”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牡丹亭》集唐诗与剧情的关系,不能脱离它在剧本中的具体语境。下场诗中《惊梦》集唐诗主要担当了叙事状物的功能,《寻梦》集唐诗的议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真》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上场诗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剧中诗往往能表现人物内心。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成功的有《玉合记》、《长生殿》和《紫钗记》,它们的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同中有异。

关键词: 《牡丹亭》集句诗 传奇剧 剧情

集句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别,是诗人用前人成句、重新排列组合进行二次创造,来表达自己情志的诗歌。集句诗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集句诗起源于晋代傅咸的《七经诗》。晋代到唐代,集句作家几无一人。宋石延年开创集句写作先河,但石只是把它当做娱乐活动,聊以谐谑调笑罢了,终究没有成功精美的大作。宋集句成就最高的是王安石。南宋文天祥集杜诗写作使集句诗创作成为一种严肃的文学活动。金元之际,只有元好问、赵秉文、刘因等少数人有集句诗传世。明清两代,集句诗高度发达,如明李东阳《集句录》,清柳如是《我闻室梅花集句》。集唐诗是集句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阜阳师范大学张明华先生《集句诗文献研究》的分类,集句诗主要有五个类别——集古诗、集陶诗、集唐诗、集杜诗和集句咏梅诗,集杜诗亦可归为集唐诗。“集唐诗在北宋初年已经出现,北宋中期已有标明‘集唐人句’的作品,在南宋又逐渐被简称为‘集唐’。”①宋胡归人所写的集句诗,无“集唐”之名,却有“集唐”之实。北宋苏轼和黄庭坚作集唐诗更多的是游戏态度,王安石就专业得多。其后孔平仲开创的“集杜诗”,在北宋无人仿效,在南宋却得到了文天祥等人的响应。金元时代,俗文学兴起,集唐诗创作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明清两代集唐诗创作得到恢复和创新,数量和质量上都有飞跃。近代以来,文人墨客对集唐诗还是乐此不疲。集唐诗的盛况和诸多因素分不开。一则,唐人诗歌多而好,仅流传下来的《全唐诗》就有5万多首,其大家名作灿若明珠;二则,后人总以唐诗为诗家正宗,即“宗唐”情结。因此,历来文人集唐的热情都很高。

明代后期,文人在戏剧创作时将唐诗以集句的方式嵌入作品,从形式和内容上的隔阂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汤显祖的贡献不可小觑。“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幕幕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②如果说《牡丹亭》是一部优秀的“诗剧”,那么它的“剧诗”就是构成“诗剧”的重要因素。

一、《牡丹亭》集唐诗对剧情的推动

《牡丹亭》的剧情,汤显祖在第一出《标目》里已有总括:“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扬。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剧本前二十出,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玩,梦遇书生柳梦梅,二人于牡丹亭畔私定终生,青春之梦令丽娘相思成疾,忧郁而亡。中间十五出,三年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佳人生前小像,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悸动,杜丽娘死而复生。后二十出写杜丽娘重回人间,与柳梦梅结为夫妇,可惜情路坎坷,遭尽世俗白眼,柳梦梅高中状元,却被岳丈杜宝当做盗墓贼严办,最后在皇帝的帮助下,翁婿相认,团圆收场。

柳梦梅上场时,说了句“门前梅柳烂春晖”(张窈窕),一个“烂”字,点出了柳梦梅的青春面貌,那种意气风发的才子精神情态。杜宝为了女儿可以他日嫁到好人家,知书知礼,给父母带来荣耀和光辉,便请腐儒陈最良来作塾师,老先生科举蹭蹬,六十而耳顺的他并不能达到耳顺的境界。柳梦梅书剑飘零,心中想到“应念愁中恨索居”(段成式)。困在闺房的杜丽娘,胸有“无限春愁莫相问”(赵嘏),和春香偷溜到花园,这里“东郊风物正熏馨”(崔日用),惊梦之后,依旧是杜小姐春闺梦里人的柳生,此时“此身飘泊苦西东”(杜甫)。金主完颜亮挥鞭南下,柳生大呼“可胜饮尽江南酒”(张祜)。杜丽娘为情而病,红颜渐损,父母连忙“道家妆束厌禳时”(薛能),群医无策,杜丽娘“魂归冥漠魄归泉”(朱褒),亲人“一叫一回肠一断”(张籍)。可巧,柳生拾得杜丽娘画像,二人相遇,“更凭飞梦到瀛洲”(胡宿)。柳生掘墓,杜丽娘为情复生。李全南征,登高一呼“如今领帅红旗下”(张封建)。兵荒马乱中杜氏母女重逢,宛若梦中,甄氏移灯就月,仔细端量,自道“莫道非人身不暖”(白居易)。柳生淮扬拜访岳丈无果,金榜题名及时雨,杜丽娘喜上眉梢,“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数声啼鸟上花枝”(韦庄)。作者精心布置,用一句句诗歌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串联起来。

《牡丹亭》中的集唐诗单独看来也是优秀的诗歌,但我们若是研究它与剧情的关系,则不能脱离它在剧本中的具体语境,对《牡丹亭》中“集唐诗”的理解,我认为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第一步是理解诗句的原始字面意义,第二步是理解它的应用语境意义。因为下场诗在《牡丹亭》中最数量多也最典型,我们先讨论下场诗,其次讨论上场诗,最后讨论剧中诗。

(一)《牡丹亭》下场诗对剧情推动的具体分析

徐朔方先生在其笺校的《汤显祖全集·前言》中说:“它每出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诗句却同剧情吻合无间,好像那些唐代诗人特地为他预先撰写一样。”集唐诗浑融在戏剧之中,在推动情节上自有其独特价值。我们将在分析《牡丹亭》重点回目中的集唐诗基础上,总结出它对剧情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以第十出《惊梦》为例

《惊梦》是全剧的第一个高峰,因此我们首先以第十出《惊梦》为例来分析。“《牡丹亭》每一出的结句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而无不如意。③《惊梦》的下场诗是:“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惊梦》是对美和爱的发现与拥抱。”④此出描写杜丽娘在花园中梦见与柳春卿相遇的故事,平仄合律,读来朗朗上口,即使是在曲学理论上主张“意趣神色”的汤显祖,在下场诗中也做到了声律的和谐。第一句出自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诗,原文“禁林艳裔发青阳,春望逍遥出画堂。雨洗亭皋千亩绿,风吹梅李一园香。鹤飞不去随青管,鱼跃翻来入彩航。睿赏欢承天保定,遒文更睹日重光。”原文已是活泼可爱、生机一片了,汤显祖的再创造,毫不逊色于原诗。杜丽娘走出绣房,到园中欣赏姹紫嫣红的春天,春天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和美好的代名词,她却还在闺塾中念着陈腐的被歪曲的经书。第二句出自罗隐的《桃花》诗,这是杜丽娘在花园中见到的景色,笔者认为,“间梅遮柳”该是一幅这样的图景:开在林荫小道上的梅花,虽然不热烈,但也不能掩盖其芬芳,柳树浓密,重重迭迭,也不能挡住满园的春色,正如杜丽娘所吟唱的:“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其中暗合了柳梦梅的名字。第三句出自许浑的《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岺次天姥岑》,原诗最后两句是“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行尽深山又是山”又与第四句“回首东风一断肠”意思相近,因此汤显祖在意脉的选取上也是有讲究的,不是生拉硬拽。第四句是对杜丽娘的心理描写,“明人戏剧多重伦理,好说教,往往停留于理性表面,不做深入的人性穿透。从汤显祖开始向内转,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乃至更深层的潜意识领域,对内在心灵的律动和意念、意识或情绪的潜流进行细致的跟踪描绘”。⑤“刘阮逢人”是借代手法,暗指柳杜二人相会。第四句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由徐朔方和杨笑梅两位先生校注的《牡丹亭》来看,出自于韦庄《春陌二首》,“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回首东风一断肠”似从“肠断东风各回首”而来,汤氏略作改动。但《全唐诗》卷657罗隐《桃花》有诗:“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生红缸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汤显祖对韦诗做了改动,二是后人标注失误。

由上可得,《惊梦》的集唐诗,主要担当了叙事状物的功能。杜丽娘的好梦被母亲惊断,醒后怅惘痛苦,怎不断肠?但是,这青春觉醒的“东风”,已经深入丽娘的心底,必定要有一个了断,于是就有了《寻梦》。

2.以第十二出《寻梦》为例

《寻梦》的下场诗是:“武陵何处访仙郎(释皎然)?只怪游人思易忘(韦庄)。从此时时春梦里(白居易),一生遗恨系心肠(张祜)。”

“《寻梦》是对美与爱的深刻回味与强烈追忆。”⑥从惊梦到寻梦,杜丽娘开始了她对“至情”的追寻。这首集唐诗简洁地概括了故事情节,同时主人公杜丽娘的一往深情和落落寡欢之状表露无疑。“武陵何处访仙郎”,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把人间的爱情故事放置在梦境里,渲染了传奇色彩,刘晨、阮肇二人在桃源洞邂逅仙女后,恋恋不忘,后来重新到天台山寻找仙女,桃源洞本是虚构之处,此处用皎然的诗,意即仙郎无处可寻,杜丽娘的绝望之情可见一斑。“这个典故中的情境和杜丽娘梦遇柳生的情节有相似之处,都与爱情相关,都紧扣一个‘寻’字,所以这句下场诗用得十分巧妙,令人有回味无穷之感。”⑦第二句“只怪游人思易忘”,晚唐韦庄有词《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他笔下的游人,本想回家,奈何战乱频仍,无家可归,只得自我解怀,强为听从别人的劝慰,只合江南老罢了!在纡徐宛转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牡丹亭》中的游人,笔者认为解释为柳生更为合适,杜丽娘思念仙郎,寻觅“仙郎”不得,嗔怪梦中柳郎迟迟不归。杜丽娘内心清楚,自己所处的家庭所处的等级,是绝不可能允许她有任何痴心妄想的,她只有寄希望于“从此时时春梦里”(白居易)了。“《明史》所收的节妇、烈女传比《元史》以上的任何一代正史至少要多出四倍以上。从这个悲惨的事实可以见出当时妇女生活的一斑。”⑧杜丽娘不能逃脱时代的束缚,她没有办法,衣带渐宽,空留一身余恨,她的遗憾、她的思念从此之后将伴随着她的青春时光,生何欢?死何惧?

《寻梦》一出,集唐诗的议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3.以第十四出《写真》为例

《写真》的下场诗是:“眼前珠翠与心违(崔道融),却向花前痛哭归(韦庄)。好写娇娆与教看(罗虬),令人评泊画杨妃(韩偓)。”

首句根据《万首唐人绝句诗》卷七,出自崔道融的《马嵬》,“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唐明皇痛失爱人,凄凉独归,“眼前朱翠与心违”,唐明皇眼前所见不是心中所念,至今湘水,还泣二妃;杜丽娘寻梦不得,悲苦万分,次句写到杜丽娘眼前之人不是所想之人,心中真实之感不能向父母诉说,只得面向花前,痛哭归期。这一“泣”对一“哭”,我们可以认为是巧合,却不能不承认汤显祖的匠心。三句的“娇娆”二字,最是清新妩媚。最后一句根据《唐人万首绝句选》卷第四十七,出自韩偓的《遥见》,“悲歌泪湿淡胭脂,闲立风吹金缕衣。白玉堂东遥见后,令人评泊画杨妃。”“《写真》是描摹美的容颜及保存爱的信息。”⑨《写真》这一出,杜丽娘沉浸在春梦之中难以自拔,花园中的旖旎风光、书生的款款深情都让杜丽娘倍感深闺的寂寞凄凉和青春虚度的悲切。她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于是对镜勾画,想把自己的青春容颜永远保存下来,抒发内心被压抑的感情,她说:“俺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这为《闹殇》做了铺垫。杜丽娘的美丽容颜堪与杨妃相媲美,这与后面第二十三出的《冥判》遥相呼应,杜丽娘来到地狱时,就连判官也要暗自嘀咕“这女鬼倒有几分颜色”。

《写真》一出,我们可以看到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

(二)《牡丹亭》上场诗对剧情推动的具体分析

明代著名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曲品》中将《牡丹亭》列为“上上品”,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亦赞:“《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明末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汤显祖语:“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如此高的评价,《牡丹亭》必有其过人之处。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剧史》中说:“此记曲词清新,逸出蹊径之外,秾丽淡白,随境变化手法,不独自由自在驱使笔端显示入神妙计,且科白亦用意周到,善于描写人物性格,尽其委曲。”单单从《牡丹亭》的语言看,它就是一部成功的传奇作品。而其中的集唐诗,为其语言增添了很大的魅力。

《牡丹亭》刚刚成书时,所有的集唐诗是没有清楚标明出处的,直至清初,浙江的陈同、谈则、钱宜三位才女才第一次完成了标注的工作。在成熟的北杂剧与南戏传奇中,人物一上场,一般要念四句诗,称之为上场诗。上场诗通常是人物上场时的宾白,主要用来介绍人物,起到开场白的作用。我们以《索元》为例,《牡丹亭》第五十二出《索元》,有一首瓦肆之妓王大姐的上场诗:“残莺何事不知秋(李后主),日日悲看水独留(王昌龄)。便从巴峡穿巫峡(杜甫),错把杭州作汴州(林升)。”

第一句根据《全五代诗》卷八,出自李后主《秋莺》,“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喉。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作为风月场上的人,王大姐当然会有不知道今夕是何年的醉生梦死之状,她的日日悲看水东流,其实更多的是强说愁,从第三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呢?因为第三句是我们熟悉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是一首快诗,王大姐打开门户为的是赚钱,第四句“错把杭州作汴州”,虽非集唐,却如脱口而出,与王大姐这个人物的身份口吻符合。王大姐在《牡丹亭》中不过是一闪而过的人物,甚至谈不上人物形象的问题,但汤显祖在她上场时还是精心写了这么一首集句诗,其中匠心,可见一斑。

(三)《牡丹亭》剧中诗对剧情推动的具体分析

集句诗在明代走向了通俗化,这表现为集句诗开始进入小说和戏曲领域,成为小说戏曲的组成部分。前后“七子”提倡唐诗更是刺激了集唐诗的发展。甚至在人物上场的独白和剧中人物的唱词里也采用集唐诗。究其原因,一方面,集唐诗的创作迎合了文人尚雅炫才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提升传奇的艺术品味。但要创作工整的集唐诗,难度是很大的,并且作为“场上之曲”,表演起来也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当时以及后来许多曲论家对集唐诗也是颇有微辞的,但文人剧作家却十分热衷,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有趣的现象。曲论家大多推崇戏曲的当行本色,因为舞台的演出需要和受众的水平所限,曲论家希望曲词越通俗越好,而文人创作传奇,则不能不受其自身表达习惯的影响。这就涉及到明代著名的“汤沈之争”,我们不做深入讨论。

我们以十七出《道觋》为例,第十七出的主人公是石道姑,历来学者多忽略此出,认为它是《牡丹亭》的败笔,整体风格流于轻薄和艳俗。笔者认为,石道姑的这段集唐唱词倒是颇有艺术价值。“紫府空歌碧落寒(李群玉),竹石如山不敢安(杜甫)。长恨人心不如水(刘禹锡),每逢佳处便开看(韩愈)”。汤显祖用剧中人物的唱词为自己代言,抒发自己的感情。

第一句根据《万首唐人绝句诗》,出自李群玉的《紫极宫斋后》,“紫府空歌碧落寒,晓星寥亮月光残。一群白鹤高飞上,唯有松风吹石坛。”这是描写道观的诗篇,“紫府”是指仙人居住的宫殿,这里是指道观,天气严寒,渲染了道观的冷冷清清,此情此景,不谋而合。第二句根据《杜诗镜铨》卷十二,出自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二,“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这是一首偶感诗,原诗中“惊”字已经透露了诗眼,抒发了诗人雨中的不安心情,这儿用来表现石道姑的不安心情。第三句根据《万首唐人绝句诗》卷第五,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是一首因景生情的诗篇,“长恨人心不如水”,将“水”字有意改为“石”字,意思是说,世人的人心还不如石道姑她自己,一语双关。第四句“每逢佳处便开看”取自韩愈的《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原诗的全文是“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这是一首记事诗,“每逢佳便开看”在原诗中只是“每到风景好的地方就打开地图看”而已,戏曲中用的是转义,意为生活中一旦受诱惑就难以做到心平似镜了。这首“集唐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石道姑的心理活动,身在道观心在凡,难免自寻烦恼。

“集句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跟那些独立单行的集句诗不同,小说里的集句诗是那些艺术人物‘撰写’的,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⑩通过以上三部分,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具体表现在人物刻画、叙事状景、议论抒情上,三者互相交错。

二、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的异同

(一)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的相同点

明清传奇作者大多既有才华,又有学问,集唐诗是他们的常用手段,读者也大多抱之欣赏的态度。明清传奇剧有几种典型的类别:道德伦理剧、神仙道化剧、历史英雄剧和才子佳人剧,才子佳人剧尤其受到读者欢迎。

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为成功的有梅鼎祚的《玉合记》、汤显祖本人早年创作的《紫钗记》和洪昇的《长生殿》。其中,清洪昇《长生殿》集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水平最接近于《牡丹亭》。我们来看一下《长生殿》第十二出《制谱》中的集唐诗“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杨柳风多水殿凉(刘长卿)。花下偶然歌一曲(曹唐),传呼法部按霓裳(王建)。”,这与《牡丹亭》里《写真》一出描写杜丽娘时的语句很是相像。二者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汤显祖和洪昇都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我们知道,《全唐诗》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编定出版,汤显祖在没有《全唐诗》可以翻阅借鉴的情况下,举唐人诗句如数家珍,这样的胸襟和学识令后辈叹服。《牡丹亭》创作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整整五年。资料记载“义仍志意激昂,风骨遒紧,扼腕希风,视天下事数着可了。其才气兀傲,不可一世。”{11}义仍是汤显祖的字。《长生殿》则是洪昇十余年来,三易其稿而成,花费的工夫更多。

由此可见,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和《牡丹亭》集唐诗的作者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剧作家是他们的第二身份,他们创作集唐诗都耗费了大量时间。

(二)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的不同点

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的不同点主要有四点。

第一,《牡丹亭》所涉猎唐人范围和唐诗规模大大超越了同时期其他才子佳人剧。《牡丹亭》所化用的古典诗词的时代跨度,上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五代宋金元明,而以唐代诗歌数量为最。所引的唐代诗人又以杜甫、韦庄、曹唐、李商隐、白居易等十多名诗人为多,从一流的诗人到二流诗人均有旁及。55出戏中除第一场开场、十六出无下场诗,最后一出大收煞八句以外,全都是四句七言的集唐诗,涉及唐代诗人104人,共计69首280句集唐诗,包括上场诗9首、剧中诗6首,下场诗54首,其中有极少的集宋诗。《牡丹亭》中集唐诗规模宏大,已不再是零星的点缀和陪衬。《紫钗记》集唐诗只有7首28句,梅鼎祚《玉合记》集唐诗只有2首8句。其后,阮大铖在剧作中也大量征引唐人诗句。

第二,在形式上,明代其他才子佳人剧中的集唐诗,还有五绝,如《玉合记》第二十一出《航海》:“胡风千里惊(令狐楚)。汉月五更明(杜甫)。纵有还家梦(杜甫)。犹闻出塞声(杜甫)。”汤显祖在吸收、继承唐人诗歌的基础上,化用唐人诗歌,最终使传奇中的集唐诗走向了四句七言的雅化之路。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汤显祖在每一首集唐诗中,所引诗人绝少重复,汤显祖更多时候只引用一位诗人一首诗中的一句话。

第三,在内容上,其他才子佳人剧集唐诗还没有达到《牡丹亭》那种浪漫的色彩。哪怕是汤显祖本人所作的《紫钗记》也没能逃脱这个桎梏。《紫钗记》第二十五出《折柳阳关》的集唐诗是:“一别人如隔彩云。断肠回首泣夫君。玉关此去三千里(李白)。要寄音书那得闻。”主人公虽然上演了别离剧情,但终究没有《牡丹亭》中的生生死死之感。

第四,在技巧上,毋庸置疑,《牡丹亭》更加注重格律,注重修辞。《玉合记》第十出《怀仙》中小生李王孙所咏:“心期仙诀意无穷。十载青春不负公。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时回首背西风。”我们将其与《惊梦》相比,高下自现。

然而学者对集唐诗在明清戏曲中的运用,历来褒贬不一。徐扶明说《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集成自甚工切”。臧懋循有批语:“凡戏落场宜用成语,为谐俚耳也。临川往往集唐句,殊乏趣。”徐朔方先生对《牡丹亭》集唐诗的评价比较公允:“《牡丹亭》每出下场诗都袭用唐诗七言成句,而又和剧中情节融合无间。可能这是多余的奢侈之笔,多半无助于作品的提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容易的事。即使当时有后来才出的《全唐诗》,也必定要熟读成诵才能这样断章取义而应用自如。”{12}这也许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笔者认为,历史上从来就不乏把集唐诗当成游戏技巧之作的人,但汤显祖的集唐诗创作毋庸置疑是严肃而认真的,只有高度的文化和文学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对《牡丹亭》集唐诗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文献和文学双重意义。首先,从《牡丹亭》集唐诗出发,学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散见的唐诗,这对唐诗的辑佚和校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对戏曲中集唐诗的精确解读,也有助于对剧情的深层理解。如果可以激发普通读者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热爱从而激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那么六百年前的汤显祖,应该会倍感欣慰了。随着《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古籍的电子化、检索化,集唐诗创作不再是少数才人的专利,我们在学习诵读的过程中,多加默诵,也可以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

注释:

①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49.

②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

③⑧{12}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8,38,62.

④⑥⑨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4.

⑤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3.

⑦包晓鹏.《<牡丹亭>下场诗初探》.《文学史话》,2010(5).

⑩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2.

{11}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204.

参考文献:

[1]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3]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文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尚永亮,王兆鹏总主编.欧阳光主编.《元明清戏剧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张燕瑾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柏红秀.《中国古典戏曲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吕厚龙.《剧诗精华欣赏·明清传奇卷》.中国戏曲出版社,2007.

[10]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12]平海南.《中国的悲剧·中国戏曲文学史论纲上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3]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4]赵艳喜.《试论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唐诗》.《艺术百家》,2006(5).

[15]王育红,吕斌.《牡丹亭“集唐诗”探析》.《中国韵文学刊》,2005.6.

[16]吴凤雏.《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东华理工大学报》,2011.6,第30卷(2).

[17]黄斌.《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第27卷(1).

[18]汪榕培.《〈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19]高琦.《徐朔方笺校本〈牡丹亭〉“集唐”诗标注补正》,《抚州师专学报》,2002.3,第21卷(1).

[20]王忠禄.《试论〈牡丹亭〉与古典诗词》,《青海师专学报》,2003(4).

[21]戴健.《明代戏剧中的“集唐”现象与唐诗传播》,《江海学刊》,2011(4).

[22]包晓鹏.《〈牡丹亭〉下场诗初探》,《文学史话》,2010(5).

推荐访问: 唐诗 剧情 推动 传奇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