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半年,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了该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展望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这份报告,对中国发展与改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报告提出了当下中国最紧迫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二是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
这份报告提出,中国要通过市场激励、监管、公共投资、产业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措施,抓住“绿色”机遇,鼓励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为这不仅能提高福利水平和实现持续增长,也有助于应对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本文摘编自这份报告关于“绿色发展”战略的部分。
考虑到中国过去和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从环境角度看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该规划强调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还制定了能源效率、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这种模式与本研究中提出的绿色发展概念是一致的,即经济增长摆脱对资源使用、碳排放和环境破坏的过度依赖,通过建立新的产品市场、技术、投资和改变消费行为来推动增长。
1 为什么需要绿色发展战略?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视角看,中国都应该重视绿色发展,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技术机遇使得绿色发展不仅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力。绿色发展如果取得成功,它将能够创造新的创业机会、刺激技术创新,并有可能使中国的朝阳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
第二,绿色发展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更不用说拉动增长。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治理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的成本占GDP的比重接近10%——空气污染占6.5%,水污染占2.1%,土壤退化占1.1%。
第三,绿色发展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特定行业问题,如能源安全、城市宜居性、农业产出和基础设施约束。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使国内供电紧张,推高了煤炭价格,增加了中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如果相关政策不变,到2030年,中国必须进口75%的石油和50%的天然气(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
第四,考虑到商品价格的上升和波动,降低生产活动的资源密集度将会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内价格免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五,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它的累积排放量远低于美国,但中国的年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且,中国或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
2 让绿色发展成为增长源泉之一
第一,传统行业的“绿化”建设。虽然这或许不及发展尖端新技术那般具有显著的革命性意义,但显然,在信息和资本的支持下,许多节能投资也能够产生好的成本效益,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新兴绿色产业能够推动增长。更广泛地说,在创新和研究的支持下,新市场和激励机制将能够推动新的低碳、节能和环保技术、商品以及出口的发展。
第三,随着新的绿色产品市场的形成和消费偏好的改变,服务业将拓展。服务业的拓展不仅有助于降低经济的碳排放强度,而且也可能形成专门用于支持绿色发展的专业化服务,比如生态系统服务、碳资产管理服务、碳交易以及合同能源管理。
第四,根据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地势低的沿海地区和易受极端气候影响地区影响的预测,绿色发展能够推动可持续增长和发展,降低与气候相关的风险和增强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
3 中国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的诸多优势
在过去的二十年,按一些指标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虽然中国的能源效率提高速度较其他任何国家都快,但它仍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进一步说来,中国凭借自身的诸多优点和优势能够继续保持进步。第一,中国领导层已对绿色发展达成了共识,而且政府具备很强的执行能力;第二,中国城市化率相对较低,投资占GDP比重较高,这使得资本存量能够迅速周转,新旧技术更替的速度也比较快,因此能够避免与旧建筑物和老化基础设施相关的锁定成本;第三,作为绿色产业和技术的新参与者,中国可以迅速达到当前发达国家的能力水平;第四,中国龐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其快速实现规模经济;第五,中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创新步伐将加速;第六,中国具备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气体和页岩气资源,这使得其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提高能源安全上可以有很多选择。
4 中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障碍
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能源、水、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价格问题,目前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既不能反映能源使用导致的负外部性,也不能反映其真正的稀缺价值。第二个相关障碍是在处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问题时过度依赖行政机制。由于缺乏市场化机制,政府被迫进行决策,但往往显得有些武断,有时甚至是力度过大。同时,其他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财政和管理激励措施要么薄弱,要么就是实施力度不够,因此污染依然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始终降不下来。
此外,绿色发展战略还将面临政府内部实施和激励措施方面的约束,也面临从现有增长、出口和投资模式中获利的企业及其员工的反对。虽然能够带来可观的长期利益,但在短期它会与一些经济目标产生冲突,例如在实现五年规划的就业和工业目标方面。
5 改革建议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和控制环境恶化与碳排放,政府必须干预以确保经济和环保有效,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长期市场激励
实施市场激励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发挥中国民营企业和国企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创造力与创业活力,使这些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创新者和竞争者,使中国的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迄今为止,中国主要运用法律和法规来实现环保和减排目标。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复杂性和环境挑战增强,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政府应该转而考虑以市场为基础的手段,如税收、收费、排污权交易、用地指标交易和环保生态标签等。
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要确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能够反映生产和消费的真实成本。例如,石油、水、煤炭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包括反映这些资源使用造成的社会和环境成本的税款。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措施包括取消直接和间接补贴,提高污染税,取缔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采矿企业,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应该对使用国家矿产资源缴纳使用费。
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使绿色产业成为增长的一个来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绿色技术的产业应该向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让它们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展开竞争。
创新对于推动绿色增长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政府应该允许新市场进入者以及创新型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培养条件。新市场进入者能够刺激竞争与创新,比如电动车生产不应该仅依赖于传统汽车制造商。一旦这种公共政策在某一绿色行业刺激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关注点就可以转移至下一个先锋产业。
在发展绿色产业的早期阶段,政府应该抱着“放水养鱼”的心态。在绿色企业的形成时期,政府可以为它们提供临时减税、财政补贴、划拨用地优惠政策以及低于市场水平的融资。然而,一旦这些企业站稳脚跟,这样的政策优惠就必须撤销。同时,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形成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也应该取消这种财政支持。
鉴于全球对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国要建立其全球绿色技术领导人的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严格、有效的政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内部化。通过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如碳交易、碳燃料税、技术标准以及地区性碳合作伙伴关系,落实严格的碳减排政策。
制定并落实良好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能够成为市场激励的重要辅助,推动绿色发展。改善法规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建立严格的环境和排放技术标准,从而规范行为,为绿色技术创造市场激励。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就耗油量制定相关标准。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电器和照明行业,该行业的能效新标准能够产生直接且普遍的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斷扩大。第三个领域是为广泛适应各种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等制定国家标准,以避免碳足迹被“锁定”。第四个领域是为绿色产品、服务和技术建立绿色标签和标准,便于消费者识别和了解。第五个领域是制定循环利用指导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数量,降低对城市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炉的新增需求。
公共投资
虽然发展绿色产业和技术所需的新投资大部分将来源于企业,但一个稳定的绿色发展战略还需要政府在现有的巨额投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公共投资。中国用于治理工业污染的年投资额与欧洲大致相当,但用于环保活动的总开支占GDP的比重比欧洲的比重低0.3%-1.1%。
这个比重应该比当前水平至少提高半个百分点。政府不仅应该在减少污染和垃圾上集中增加投资,而且应该投资更多资金用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水、土壤的良好状况,降低洪灾的潜在危害。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这样的支出具有极高的经济回报率。
增加公共投资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将是适应气候变化,在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十个亚洲城市中,有四座位于中国。政府需要进行仔细的规划和大量的公共投资,使其能够应对未来几十年预期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政府还需要就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做好准备,及早在防洪、水资源管理、耐旱作物品种和生产方法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研究上进行投资。如果辅以配套措施,这些投资将会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政府还需要开展大众教育,以提高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引导个人和家庭付诸行动,为国家的努力做出贡献。中国可以把减排和环保变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加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通过能源效率标识来改变消费者行为。
加强和改革地方层面的体制
以往中国某些最成功的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均起源于地方性试点,继而加以推广。绿色发展也应如此。像保定和日照这样的城市正在部署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在某些地区,这种绿色成就并没有得到推广,因为大多数地方官员仍然处于发展经济和保护就业的传统压力之下。
使地方目标与国家目标一致的方法之一是,将支持绿色增长的明确指标引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与地方政府已经制定的其他指标一并考虑。例如,比较富裕的某些省级政府已经把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引入到官员的绩效考核中。福建省已经在其绩效评价中纳入了环境质量、能源消耗、研发、公共安全、教育和法治等指标的排名。广东省最近开始将“幸福指数”作为绩效评价的补充措施。2011年的一次全国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受访者赞成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当中。
减少绿色发展对特定部门或群体的冲击
政府需要准备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便应对可能受到冲击的行业或群体的反对。首先,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补偿因实施碳定价(通过税收或排污权交易)造成的影响。可以针对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实行阶梯定价,以免影响低收入人群。
其次,执行碳交易、碳排放许可的初始分配(按部门分配或地区间分配)都要以平等的方式来展开,且要把向低碳方式过渡的成本考虑在内。欠发达地区可以选择将部分排放额度用于本地生产活动,然后出售剩余额度获益。高排放企业(尤其是那些产品价格仍然受到价格管制的,或那些无法将碳排放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行业)可能会受到碳排放额的冲击。对这些企业的碳排放指标,可以先从免费分配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部分或全部拍卖。
最后,对失业人群,国家应该建立就业再培训制度,以及制定相关劳动力市场政策,以便让劳动人口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转换工作和工作地点。要确保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改革的速度在经济承受力之内,政府就需要制定谨慎的政策规划,并积极主动着手提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