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钢琴伴奏很多时候都被人们忽略,不重视,认为它就是服务于演唱者的,它没有自己的色彩和生命。但是从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开始提高了钢琴伴奏的地位,它绝不仅仅是伴奏而已。它有自己的灵魂和性格。笔者通过分析艺术歌曲《菩提树》的钢琴伴奏地演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也能让读者了解到钢琴伴奏与人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菩提树》;钢琴伴奏;人声旋律;演奏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87-02
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在他短短31年的生命中,对当时音乐的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80多首重唱和合唱,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30首宗教作品,24部管弦乐作品(包含8首交响曲和6首序曲),24首室内乐(包含15首弦乐四重奏),21首钢琴奏鸣曲,此外还有好几十首钢琴曲和钢琴联弹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的创作天才,被誉为高于除莫扎特外的其他古典音乐家。他极具天才的一生深受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仅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斯拉夫和捷克等民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作曲家内心的极度矛盾。
舒伯特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还和贝多芬一起被誉为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一生的创作当中,艺术歌曲占了作曲家作品的绝大部分,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的造诣,已然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与钢琴奏鸣曲相并看待。在他的艺术歌曲中,空前的提高了钢琴伴奏的地位,让钢琴伴奏部分和人声的旋律部分站到了同等的高度,使钢琴变化多彩的织体和丰富的表现方式与人声在作品中能充分的融合,互相呼应,进而让音乐得到充分体现,达到唯美的艺术境界。笔者希望通过浅论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中钢琴伴奏的演奏,能让读者对在歌曲中人声与钢琴的关系有所了解。
一、歌曲的创作
1827年,在舒伯特逝世的前一年,作曲家以德国著名诗人威廉.缪勒的诗集《冬之旅》作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同名套曲。此套曲堪称作曲家创作艺术的巅峰之作,绝美的写作技巧让世人深受感动。它描写了一个无助的流浪者远离家乡,四处游荡,其心灵倍受孤寂与空虚的煎熬,这和冰冷严寒的冬季刚好形成了呼应,忧郁与凄凉充溢着整部歌曲,其中以第五首《菩提树》最为出名。作为德奥民族的宝贵遗产,《菩提树》现在已经成了演唱者的必唱曲目。这首复三部歌曲由引子,主部,中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描述了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一个在外流浪的年轻人,途经一棵菩提树,让他不禁想念起家乡,回忆起以前幸福的时光……
二、钢琴伴奏的演奏技巧
一阵寒风吹来,菩提树叶随风作响,飘然落下……思绪仿佛回到了阳光明媚,微风阵阵的夏天。在E大调给人以柔和,安静的情绪下,钢琴快速地奏出一串三连音,俨然微风吹拂着绿树成荫的菩提树。这时要注意三连音上方的大连线,演奏者在弹奏这一串快速的音符时,不仅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同时也一定要“连贯”——既要有一片片树叶随风“沙沙”作响的声音,也要有微风徐徐吹过的“气息”。
第一小节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谱子上标注了pp,所以我们演奏的时候只需用手指的力量,快速地弹清楚每一个音,清晰而具有颗粒性。同时,踩下二分之一的踏板,使上方的大连线体现出来。第二小节,一个附点八分音符后面紧接着一个长音,宛如微风缓缓停止。这个时候,长音落在了b音上,和前面的#c音是一个二度关系,,弹下b音的同时应该要换踩踏板(切分踏板),否则音响效果就会很混浊。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发展开来,风吹得更猛烈了,长久不停歇。第四小节左手有了变化,和之前的一个单纯的柱式和弦不同,形成了一个半音音阶下行,配合右手三连音的逐步下行,这时要按照谱子上的标记“渐强”来弹奏,矛盾更加突出,在到达最高点fp那个音的时候,可以略微的把a音的时值弹得满一些。音乐在这个地方开始趋于平静,第八小节ppp要很快的弱下来:……仿佛已然回到了从前,那梦幻般幸福的生活。这时音乐稍微放慢一些,让演唱者和听众的思绪都随着钢琴声的逐渐消逝,飘得更远。演唱者在钢琴的余音中(弱拍的后半拍)起音,开始了舒缓,流畅的述说,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进了美好,幸福的回忆。
这时,钢琴伴奏的织体从刚开始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转变成了和演唱者旋律同节奏的同旋律的柱式和弦。伴奏者弹奏这一部分,要注意突出右手高声部的旋律音,同时由于整个音乐感觉的转变,音色也应该随之变化:从前奏的颗粒性,转变成现在略微柔和的声音。所以,不论是右手刚开始的八度和弦,还是后面被左手“分担了工作”的双音,弹奏者要注意架好“架子”后,较之前奏稍微放慢下键的速度,不要让人听见敲击的声音,以得到不尖锐的柔和的,与演唱者相融合的美丽的声音。这一段的钢琴伴奏,分别在第9,13,17小节,都有几个音的半连音,这些音符在弹奏的时候,要注意连贯,由于它是同样一个音的重复,有时候容易弹得短促,所以在弹奏的时候,要注意在前一个音的余音中推出下一个音,也可以加一点踏板,以达到不全断的效果。另外,在第10,14小节分别有一个八分休止符。这时我们要注意,虽然是休止符,但在弹奏的时候这片刻的休息绝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停止(这种停止,是指的音乐,呼吸,思想)。整个音乐是没有停歇的,我们的思想也在继续,演唱者可以在这个时候换气,这时的呼吸可以看作是一个起伏,更能够让演唱者的述说深入人心。
当第一段结束在E大调的主和弦上,我们的思绪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音乐突然在其同主音关系小调e小调上开始了。在这之前,我们粗略地说一下作为幸福回忆的第一段的结束,在演唱最后两个小节时,演唱者可以略微的做一些渐慢的处理,钢琴伴奏与此同时当然应该和演唱者有着同样的呼吸。不过在演唱者唱出最后一个E音后,钢琴还余下几个音符,要注意这几个音符的弹奏并不是随着前面演唱者的呼吸越来越慢,特别是三十二分音符和它后面的附点八分音符的弹奏,是回到了原速的。
第二段开始,同样是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同样要有平均的颗粒感,但是由于调性不同,钢琴一出来就给人以紧张,灰暗的感觉。两句“微风吹过”,把我们从美好的幻想拉入了凄凉的现实生活。在间奏即将结束的28小节的最后两个音,钢琴可以稍微减慢速度,让它稳稳地落在B音上。同时以pp的力度让这种紧张的情绪略略缓解,人声随即进入,开始了一段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从音名来看,这时演唱者的旋律同第一段的旋律是一模一样的,不过调式发生了变化,它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加上钢琴伴奏有很多级进,二度的音符,这一段小调的对现实的控诉让人有种彷徨,不知所措的慌张,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很快,我们看到了希望,音乐从小调又回到了让人温暖的明亮的大调。钢琴伴奏也从单薄的单音,变成了三度音程。“好像听见那树叶,对我轻声呼唤:同伴,回到我这里,来找寻平安”。
第45小节,音乐出现了突然转折,来到了全曲最激烈最紧张的部分。钢琴伴奏正如歌词的描述“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上我的脸”,钢琴用fz的力度开始,逐渐减弱,人声趁机进入,这个时候钢琴和人声一定要配合得非常好,就像是一个整体。虽然北风凛冽,“把头上帽子吹落”,但主人公“仍坚定向前”,正如旋律与十六分三连音的伴奏部分,一个平缓,一个急促,它们相互呼应,它们的结合矛盾而统一,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对作曲家不得不佩服万分。这一段也是笔者个人最喜欢,觉得最精彩的部分。第46,48小节,由于右手三连音的第一个音是休止符,即它与左手的八分音符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连音。在弹奏这两小节的时候,左右手的交替绝对要平均,这个平均不仅是指时值,同时也包括力度,触键的快慢即音色,要让人听起来像是同一只手弹的,和第一拍感觉不出来有何不同。在两句紧张的述说以后,第49小节同样的两组三连音不停的反复,把演唱者提前带入了异常紧张的情绪,紧接着第50小节,人声的旋律部分,也出现了一个小二度音程的反复。钢琴随即也进行了一长串小二度的三连音级进,把这种矛盾推进到最最激烈的高度。在演奏这一段非常紧密的六度音程三连音时,演奏者要随着每一个小节半音的级进上移,加强力度,以配合这种矛盾的激烈走向。另外,这一部分的踏板可以用半踩踏板和勤换踏板来使音响效果不至于混浊。
最后一段,在钢琴奏出由紧张趋于平静的风声以后,音乐又回到主题。这一段钢琴精彩的演奏,让人紧张的情绪慢慢的平静了下来。伴随着和第一段相同的前奏,人声旋律部分也是一样,但钢琴部分的伴奏织体转变成了三连音分解和弦,整个音乐不再像抵抗刚过去的狂风那么激烈,但也不如全曲刚开始陷入美好回忆时那么平静了。这时伴奏部分每一个小节的第一个音,谱子上都标注了一个重音记号,这个四三拍的逻辑重音让伴奏部分和人声旋律这两条线条更加能够烘托对方,水乳交融,相互呼应。作曲家这样绝美的创作让钢琴伴奏部分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为演唱者“服务”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自己。……“如今我远离故乡,转眼有许多年,但仍常听见呼唤,到这里找寻平安!”
三、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关系
说到歌曲,很多人往往都会忽略掉钢琴伴奏,或者说是伴奏声部的重要性。他们只注意演唱者的技术是否过关,技巧是否娴熟,音色是否好听;对于伴奏部分,他们认为它只是服务于人声旋律的,甚至是“低人一等”的。但是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我们看到钢琴伴奏的地位被空前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已经与人声旋律部分排列在了相等的高度。歌曲不再是由演唱者引领着进行,也不再显得单一,单薄。钢琴作为最具有表现力的乐器,在作曲家的笔下发挥了历史赋予它独特而“神圣”的作用:伴随着它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人声与伴奏部分相互呼应,充分融合,让音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唯美的艺术境界。
就拿《菩提树》这首歌曲来说,前奏部分钢琴快速的三连音弹奏,就仿佛一阵阵微风吹来,菩提树随风飘动,让演唱者(歌曲的主人公)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忆起了以前美好的生活。而此时听众也被音乐带入了这样一个虚无又充满怀念的情景。我们试想,如果没有钢琴伴奏部分精彩的铺垫,演唱者的演唱会是怎样的苍白无力,缺乏感染力和音乐性。笔者在前面部分也多次谈论到,钢琴伴奏和人声旋律之间缺一不可、相互呼应、彼此交融的关系,它们的交汇让我们欣赏到了更加完美、丰富的音乐,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作曲家,演唱、演奏者通过美妙的音符传递给听众的,时而甜蜜,时而忧伤,时而惶恐,时而坚定的来自心灵的诉说。
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是他让我们有了这样能够深刻感受的机会,是他赋予了钢琴伴奏如此神圣的能力,是他释放了钢琴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的力量,是他,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让旋律和钢琴伴奏都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让演唱者和演奏者更能够尽情的诉说着。《菩提树》是一首不朽的经典之作,当然,这只是作曲家伟大创作的其中一个。笔者借由这首歌曲,让大家看到作曲家为艺术歌曲所做的贡献,为钢琴伴奏所做的贡献,为整个音乐史所做的贡献。他笔下的钢琴伴奏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他让旋律和伴奏是那么默契的,那么淋漓尽致的展现各自的风采。《菩提树》是不朽的,伟大的舒伯特是不朽的!让我们向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致敬。
参考文献:
[1]哈里·歌德施密特著.德国音乐.
[2]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