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媚俗只会让我们离观众越来越远,随波逐流只能加速死亡。要想起死回生,唯有我们这些创作者要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恪守一些自己的东西,否则千篇一律,不寻求突破,没有特点,缺少个性的作品,一定会淹没在潮水一样涌来的谍战戏大潮中。”——全勇先
要对得起观众的智商
导演刘进回忆起拿到剧本时的情景,直言爱不释手。当时,他正在拍另一部谍战戏《告密者》,一口气看完八集后,便对制片方表达了自己想拍的意愿。制片方新丽传媒也对剧本非常认可,觉得具有成为一部精品谍战剧的底子。主演张嘉译在看完剧本后,第一时间敲定合作意向,并主动请缨担任艺术总监。刘进说,有一次在丽晶酒店,编、导、演三人会面,聊了12个小时仍然意犹未尽。之后,剧本回到全勇先手里继续打磨,新丽传媒正式立项,单集预算为120万。
2012年春节,风格冷峻、深沉的谍战剧《悬崖》,作为上海东方、天津、黑龙江等卫视的开年大戏,不折不扣地火了。紧接着,央视一套在精剪后重播,又让它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影响,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赢。《悬崖》不仅真实还原了东北大地的辽阔壮美与当年哈尔滨浓郁的异国风情,还有伪满时代生活细节的展现,在人物刻画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反映做到最大程度还原。
对于谍战剧创作来说,一剧之本关乎一剧成败。在《悬崖》播出前,编剧全勇先在博客发表了一封他在开机前写给所有主创的长信。他认为,“真实”是《悬崖》的生命和存在基础。“无论事件,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都要有深刻的逻辑和行为依据。在这部剧中,从某种意义上,‘真实’比什么都重要。细节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将是本片不懈的追求,我们要对得起观众的智商。”
显然,观众的赞赏之情已经验证了主创们当时坚持真实的重要性,《悬崖》不仅为粗制滥造、疲态渐显的谍战剧市场注入一种全新活力,也引领观众从滥剧、雷剧横行的媚俗氛围中得到新的审美愉悦。
2008年,全勇先开始写《悬崖》,完成6集后,他把剧本拿给一些制作单位看。作为谍战类型剧,大多数制片人还沉浸在刀光剑影、悬念迭起的模式里,“慢”成为剧本最被诟病的地方,制片人们不敢冒险一试。
带着些许挫败,全勇先回到东北,三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博物馆、档案馆、古迹遗存中寻找历史细节,在各种资料、史志、回忆录中搜寻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瞬间和生活碎片。在这片土生土长的黑土地上,他汲取着新的创作能量。陈列馆里的一只旧式电熨斗,马迭尔旅馆里的一架老电话机,当年抗联战士的一只旧背包……都在激发着他的灵感,以及他坚持还原历史和人性真实的执拗。
“我看到有些特务留下的绝命书,翻到当时的报纸,看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有种穿越感。一个人干什么就要研究什么,以一座城市作为故事背景,你不去探寻当年的真实,就不知道它曾经的生动和丰富。”
而这些探寻和积累也非一朝一夕完成。全勇先生长于东北,从小便对伪满时代的历史充满兴趣,在别的小朋友们凑在一起玩时,他便扎在爷爷堆儿里,与老爷子们混熟,听他们聊当年讲旧事。他说,“这种积累几乎伴随着我的个人成长,我更相信那种朴素、自然,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烙印的讲述。我比较注重真实,尤其在细节上我愿意去还原它,真实感是我最想要的。”
2009年,全勇先重回案头,一边继续《悬崖》的写作,一边找制片方。之后,剧本被新丽传媒看中,同时交到导演刘进手上。在对真实的表达和坚持上,导演刘进与他认知相同。
刘进摄影出身,看上去极随和洒脱,却对影像有着近乎苛求的态度。他说,“很多年代戏喜欢用旧东西来表现那个时代,恰恰忽略了身处当时的人、事、物在当时并不陈旧,我们用影像来呈现那个时代,并不是用镜头写回忆录,为什么要用陈旧的色调?为什么不尽可能地去还原当时的情景?”
不同于多数谍战剧取景于车墩影视基地。《悬崖》从选景开始,便确定了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拍摄辗转三省九地,哈尔滨、五常、沈阳、大连、上海等地,因季节原因,哈尔滨先后去了两次,从筹拍到完成,用了一年多时间。
刘进提到当时拍摄时的一处细节。有一场戏在沈阳火车博物馆拍,服装组原本提供的警察袖标是黑色,有人提醒说当时的警察袖标似乎是白色。为此,服装师特意跑去展览馆看原物,之后把袖标一一换过。
“我们整个组都有热情,像制片主任,他平时很爱看书,说那时候的街头摊贩不都是卖菜卖馒头的,特别是一些繁华街道,来来往往都是外国人。因此单是群众演员这一项,我们用了很多俄国群演,他们一天300元,比我们的群演贵很多……”
其实这一切都是冒险:服化道上高额的成本,以及数量众多场景所需要的转移费用都远远超过了同期的谍战剧标准,而且幕后极具质感的服装,往来穿梭的俄国群演、目前已成古董的日式老车,完全可用技术手段略过不拍。但全组上下,为了大背景花费大量的制作功夫,为了只出现一个镜头的道具而跑遍各大博物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热情和理想在支撑,也决定着《悬崖》不会成为淹没于谍战大潮中的个性作品。
周乙不是“007”
《悬崖》热播期间,全勇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说,他家有个亲戚是周乙的原型。挂掉电话后,全勇先颇为感慨。对于创作者来说,一部作品脱胎后,人物的命运便交给了观众,对人物的认知,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理解。一个虚构的人物得到真实的认同,无疑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沈从文曾说,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只要把人的魅力托出来,读者就会喜欢他,他做什么都会被关注。
对于全勇先来说,无论当年写小说还是现在写剧本,他都十分注重文学性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悬崖》立足于真实历史事件和背景,探讨人性与信仰的关系,这决定了作品的厚重,这要求他在虚构人物和情节时,不能单单考虑如何取悦观众。“最初有人看这个剧本时,觉得挺文艺的,不够热闹,不够邪乎,我觉得这种要求就是特别低俗的一个想法。我要的是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走向,一种安静和从容,让观众慢慢地对人物产生情感,心就会被拎着往前走。”
那么,特工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对于靠想象完成人物塑造的编剧来说,对谍战能还原到什么程度?
他认为,在战争这种极端环境里,人的本质会更加清晰。而谍战工作,很多时候是对情报的分析,大多数间谍像科学家一样做着求证工作,通过大量周密的分析得出结论。而观众所看到的惊心动魄,不过是在人物身上倾注了个人情感。
前苏联有部电影《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主人公是间谍,其中有一个场景是,间谍在家门前遇到一只流浪狗,他慢慢地蹲下来给狗喂食。这个桥段,用沉缓的长镜头表现,看似与情节没有关系,甚至删掉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却还原出间谍人性里潜藏的善意。一旦缺少了这样人性化的细节铺垫,人物自然会显得单薄。
因此,在与张嘉译沟通时,全勇先提出,“要表现周乙的善意,他不仅仅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他还有良好的出身和背景,有优雅和高贵的气质,有对信仰的高度崇仰,同时,他的身上也有缺点和软弱,也有很多无法化解的困境。”
只有细节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才能撑起人物在信仰上的坚持。否则,观众无法相信一个领着高工资的警察队长,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主义而甘愿牺牲。正如我们无法想象作为“富二代”的赵一曼,当年是如何忍受着敌人的酷刑而宁死不屈的。
全勇先说,“我看过一些大特务的回忆录,其实这个职业是反人性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卑鄙的职业,而同时他又是特殊的职业。比如周乙,他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为了信仰,或者为了整体的利益,他有时候要去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他不能不做,他很无奈,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戏,只有用细微的心理刻画,才能慢慢地把这个人物立起来。”
人物的魅力和叙事的细腻,还是影调的冷峻和场景的优美上讲,它已摆脱了谍战剧类型窠臼。
《影视圈》对话导演刘进
《影视圈》:听说您拿到剧本后,觉得特别成熟,特别好,当时就有意愿要拍,之后您做了哪些功课?
刘进:我是一个比较低姿态的人,我认为只要剧本成熟,有好的演员,导演要有一个综合的能力,能对现场有把控,对服化道有要求,有把剧本故事转化成影像故事的能力,单一素质不是对导演的要求。特别是电视剧,它不像电影有强烈的导演风格,它更是一个综合艺术,所以说他很难具体说要做什么功课,你心里要有对戏的要求和标准,然后选对人,再让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
《影视圈》:在拍摄之前与编剧和演员做了很多次细致的沟通?
刘进:我是摄影出身,又爱张罗事,并不善于做案头工作,我会把工夫下到现场,也喜欢把所有的事做在拍摄之前。比如跟编剧我们在做剧本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个戏要真实不花哨。对演员,是在现场做更细致的沟通。我们这个组的氛围很好,因为剧本非常成熟,大家没有创作理念上的大不同,不需要在这上面磨合。而且每一作品都有特有的气质,像《悬崖》它是一个写实的戏,走人物内心,本身的故事基础很厚重,需要观众静静地,慢慢地看,所以视角、镜头要比较稳,比较冷静,让大家客观地看待那段往事和那些人,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感的东西。
《影视圈》:选角的时候您参与了吗?具体情况是?
刘进:听说在我进入之前,制片方找过陈道明、孙红雷,可能档期不太合适。后来剧本到了我手里后,我跟张嘉译比较熟,觉得他演这个人物很合适,就第一时间给他看剧本。那时他的戏很多,我就催他快点儿看。三天后,他给我打电话说本子太好了,很痛快地答应,之后全情投入,不仅在家里跟妻子王海燕探讨,还积极地参与剧本的一些细节调整,对人物也进行了自己的设想。其实,大家都是一腔热忱,包括下面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热爱这个戏,喜欢这次的创作,每个人都抱着做一个好剧的态度。我并不敢说在制作上是一个标杆,但起码是观众之前没有看过的独树一帜的电视剧,是一部真实性很强又有着平静讲述方式的谍战戏。
《影视圈》:您认为张嘉译与周乙的契合点在哪里?
刘进:本身张嘉译的形象是成熟和儒雅的,这是剧本对周乙的特点描述,再有他骨子里有一种平和的霸气,他有这个才能镇住人,而且他的演技从容老到。很多时候,选角看一个综合能力,他让周乙立住了,也就是成功了,是最合适的。而小宋佳呢,她身上有一股倔犟的劲头,骨子里有坚硬,不像其他女孩的柔,而顾秋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小宋佳也是看到剧本直接就答应,没有通过商量啊,靠托关系什么的。
《影视圈》:制作费单集120万,在这一类型里算是高投资?
刘进:很少有谍战戏单集这么大的投资,这也是它成为精品的基础。而且,剧本本身也赋予了很多,比如对当年的哈尔滨,剧本很真实地呈现,甚至细致到当年人的穿着讲究做派,服化道都是有考据的。要按这个思路去做,自然是费钱费精力。其实有很多当年的东西是找不到的,大家在还原的过程中费了很多周折,但制片方的态度和资金保障,让大家一直有信心做好做精。
《影视圈》:《悬崖》播出后,不仅收视率高,业内同仁也是赞誉有加。
刘进:挺高兴的。说实话,当时我们是有担心的,毕竟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对收视群体是有要求的。最初片子卖了之后,我们对这几个平台并不是太满意,但没办法,因为最初有几家电视台看了样片后退货了。这其实是挺搞笑的一件事,电视台退货的原因是觉得它不像想象中的谍战戏,不够热闹,不够折腾。后来上海的发行方费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卖到这几个平台。收视率能冲到这么高,我们挺意外的,再加上现在的口碑很好,我觉得这对商业剧来说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