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征。其内容丰富,对密切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其构成元素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闽台文化元素能深入了解闽台历史渊源,进而在闽台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通過对闽台文化元素述评,叙述了闽台文化的历史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闽台文化 元素 文化历史
一、引言
中华文化是个多元统一的文化共同体,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延伸,它既蕴涵着中华大文化的历史内涵,也具有与自身的地理环境相融合的区域文化色彩,中华文化与闽台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母体文化与分支文化的关系。闽台文化一脉相承、代代传承,迄今仍相同或相近,形成了闽台文化命运共同体。闽台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并与海洋文化等相互交融,具有鲜明的内涵特征和精神特质,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推进,历经复苏起步、双向发展、拓展延伸、全面提升四个阶段。在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闽台文化交流始终放射出夺目光彩,呈现其不朽的意义。闽台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开展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缩影,筑牢了“两岸一家亲”的文化根基,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好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和反对“文化台独”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和建设闽台文化元素,对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在台湾和福建传承优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闽台文化历史渊源悠长,影响深远。近年来,各大学者围绕闽台文化都有过相应的研究。陈荣岚(1995)对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溯源进行了研究,从闽南方言中看闽台地缘、血缘、语缘的关系。汤漳平等(2003)人认为中原文化与闽台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在研究闽台文化时,应当关注这种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加强与中原地区有关人士的交流与协作。江承华(2006)认为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可以从政党交流、文化项目、台湾青年等方面入手。赵容(2008)探讨了闽台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问题,认为这对闽台文化的发展,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能提供参考。邓孔昭(2010)等人通过对台湾地名中的闽南方言文化要素探讨了闽台地缘关系。钟丹(2014)对室内设计中闽台地域文化元素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刘芝凤等人(2015)以闽台生产技能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为例,针对闽台生产技能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生产性开发出现的问题,探讨了闽台农业文化资源生产性开发中出现的空巢现象、村官不落村现象等。吴青青(2015)通过研究从本土文化构建到在地经验表达,谈论了台湾电影中的闽南语元素。钟丹(2015)等人对课程教学中闽台文化艺术元素的表现及实践进行了相应研究。李春源(2016)通过对闽南文化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对台广播的效果。韩娟(2017)以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开发为例对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应用进行了探究。
三、闽台文化发展历史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古人类学家证明,距今3万年前的台湾最早古人类“左镇人”和稍后一些的“长滨文化”的主人都是从大陆经福建迁入台湾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文化、凤鼻头文化遗址的中下层的遗物和同时期福建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遗物在造型和类型上有不少相似之处。青铜时代,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同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均属于以几何形印纹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春秋至秦汉时期,大陆东南沿海聚居着“百越”土著民族,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虽然台湾海峡阻碍了闽台之间的交往,但由于闽越族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所以仍有不少闽越人跨越台湾海峡,迁徙到台湾去,成为台湾高山族的祖先。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南下,福建的开发日臻完成。大陆汉族人民也开始向台湾迁徙。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港兴起,海外贸易兴盛,汉人东渡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宋时澎湖已有汉人聚居,台湾也出现了大量“宋钱”,这说明两岸交往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南宋时,大陆政权已在澎湖驻军。元时,进而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开始政权建制。明清时期,随着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沿海居民纷纷冲破海禁外出经商或捕鱼,大陆汉族人民前往台湾逐渐形成高潮。
移民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台湾的土地开发。清领台湾后,土地开垦的速度明显加快。台湾土地开发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两岸的交往关系。在清代,大陆商船载去各种手工业品、日常用品和建筑材料等等,而从台湾运回大米、砂糖及各类农产物,销售或接济福建沿海及大陆各省。两岸经济形成互补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
闽台文化关系,在移民时期主要表现为大陆文化向台湾传播。由于台湾汉族人口主要来自闽、粤两省,其中福建省占有更大比重,因此台湾文化深受福建的影响且十分突出。台湾的语言主要来自于福建,尤其是闽南话在岛内被广泛使用。台湾的民情风俗也与福建极为相似。移民前往台湾,不仅带去了家乡的土语方言,同时也带去了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台湾有许多地名就是由福建祖籍地“移植”来的。如安平镇、东山乡、泉州厝、龙岩村等等。台湾的岁时节庆与福建几乎相同。除夕“围炉”、新正贺岁、元宵闹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端午赛龙舟、七月“普渡”、八月中秋、冬至做“亚岁”、腊月十六称“尾牙”、二月初二称“头牙”等等。台湾的民间信仰更是从大陆直接传入。妈祖信仰来自福建,其袒庙在莆田湄洲岛。传人台湾后,随着移民社会的发展,逐渐分布到全岛各地,成为共同的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大多传自福建,有的则是在岛内“分灵割火”的。
随着移民东渡以及民间信仰的传播,大陆戏曲艺术也传人台岛。从以上这几个侧面已基本可以看出闽台两地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从封建科举教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强烈影响。由于台湾与福建关系密切,民俗民风相同,因此清代台湾的各级教职几乎都是来自福建。台湾教育深受福建的影响,还表现在推崇闽学,崇奉朱子。
四、闽台文化元素研究述评
闽台文化内容丰富饱满,涵盖方方面面。其历史渊源久远,论其文化元素更是多元不可一概而论。现就语言、农业、建筑三个方面进行相应述评。
(一)语言文化元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这一形式得以传承。闽南方言则正是闽台语言文化的体现。闽南方言的形成与闽南人的历史休戚相关。现在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这些闽南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河南,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洛阳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的语言和方言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客家人习惯把闽南人称为“河洛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便是这个缘故。闽南方言是随着历史上闽南移民东渡台湾而传播到台湾的,如今它已经普遍通行于台湾全省大部分地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渊既远,其流又长。”这里所说的“台湾之语”,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的闽南话。从广义上说,台湾话包括山胞话、闽南话、客家话和北方话。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的人口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许多闽南话的地名也为我们提供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线索。这些地名是随着闽南垦民赴台开拓的进展而增加起来的,它凝聚着恳民由祖居地带来的多种文化要素。其次,这类地名往往冠以闽南故乡的地名或家族姓氏,凝聚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思亲念祖之情。台湾一些以寺庙命名的地名,既是闽台民间文化上共同信仰的记载,又是该地移民史的佐证。目前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的闽南方言尽管存在着某些土音乡调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内部还是相当一致的。闽南方言声韵调以及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征,台湾话都具备,它同今天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这是因为当年无论是从泉州、漳州还是厦门迁来的移民,入台以后,只有极少数聚族而居、自为村落,多数人是交错杂处,来往频繁、经过长期的历史交汇,全省各地的闽南话自然终于溶冶于一炉。
(二)农业文化元素
历史学家认为台湾世居同胞及其生活、文化,无一不来自大陆,甚至山地先住民也多有“根”在大陆。明清以来,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出现大规模对台移民,对台湾农业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最深。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多农业科技被大量传入台湾,闽台农业经贸往来也随之发展,直至日据时期才逐渐衰退。
以台北盆地为中心的圆山文化和台湾中南部沿海地区的凤鼻头文化代表了台湾公元前2500年的原始文化。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农具如锄、铲、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等被认为是福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向台湾传播的最有力的证据。1964年秋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田松雄氏,探取了日月潭湖底泥的一条土壤标本并通过孢粉分析发现了多量的禾本科花粉,据此推测4200前台湾中部已有谷物农业。而大陆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证实:长江流域在五千年前就有水稻农耕。可见,远古人类在迁徙移居的过程中给台湾地区带来了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
福建省开展对台优良品种引进时间比较早,但基本上处于分散、零星、自发的状况。1979年两岸关系松动以来,农业良种引进才逐步走上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的轨道。从1985年开始,福建省政府每年拨出200万美元用于农业优良品种引进,建立了东山西屿、惠安大竹两个岛屿作为农业引进隔离区,为全省搞好农业良种引进奠定了基础。
(三)建筑文化元素
闽台文化中居民建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闽台居民则延续了数百年的生活习俗。闽台民间美术是该文化的表现形式,它通常作为装饰品大量应用于室内,通过隐喻、明示、寓意、夸张、变形、含蓄、谐音等手法,表达大众心理追求,达到吉祥如意的目的,这也正是民间美术的精华成分,形成形态万千的装饰造型语言。
闽台民居建筑的题材与内容大多包含吉庆、天宫赐福、平安如意等吉祥的寓意,其种类大致分为人物、花鸟走兽、水族、博古图、线条图形等。其中,人物是以单独一人或多人配合故事内容所呈现的图案造型。博古图多以各种供品和宝物组合而成的吉祥图案;线条图形是以线条团绕成简化的图案。这些吉祥物多以纹样、图案形成出现,且形态逼真,富有诗情画意,而吉祥寓意恰好在其中体现出来,从而表达了人们美好的追求与愿望。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同样地心存向往,因而,闽台地域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于现代室内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五、闽台文化元素研究启示
闽台文化经过30多年的交融激荡,合作的诉求更趋向于具体多元,逐步迈入创造文化新活力、新价值,构建共同文化家园的历史性阶段。文化元素在构建闽台综合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闽台文化是多元多方向的,文化元素也是错综复杂的。研究这些文化元素,对于推动两岸和谐发展,塑造闽台文化新鲜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和发展闽台文化研究,建议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和提升:
(一)不断扩大闽台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解放思想,營造环境。开展闽台文化交流最关键的是破除过去对闽台工作复杂性、敏感性而“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思维。凡是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的事,有助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事,都要大胆探索、勇于推进、率先实施。要把扩大闽台文化交流当作是推动福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大重要举措。
其次是抓住机遇,开拓思路。福建要抓住历史机遇,聚集资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断增强闽台文化交流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闽台文化交流的思路、规模和实效上探索实践、开拓创新,为两岸真正实现“大三通”消除障碍,积累经验。
(二)创新政策工作机制
1、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邀请福建的书画、戏曲、工艺、美术界人士赴台,参观台湾祖祠、祖庙、展览会和戏剧演出,拜访名人,增进民间文化往来。
2、理顺关系,改进审批手续。我们要树立大局意识,切实为两岸文化交流服务,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大局的积极发展。要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宗教、台办、外事、公安出入境等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和行动;要尽量简化审批手续,取消不必要的环节。
3、增加资金投入,设立闽台文化交流专项基金。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资金投入是保证。要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文艺团体开展对台交流演出、举办各种展览活动等。
(三)发挥对台交流优势,把福建建成全国对台文化交流的核心基地
一是充分利用福建的文物史迹和历史名人优势,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二是要加大发挥闽台祖地文化优势,拓展两岸文化合作领域。发挥福建省独有的祖地文化优势,积极促成各类族谱展、涉台文物展、福建工艺美术展、福建民间民俗展及民间技艺展示,使闽台文化交流更趋于常态化。
(四)抓好文化产业工程,构建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
闽台两地一脉相承,闽台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互补性,随着闽台文化交流的持续升温,两岸文化产业界正从文化往来走向打造文化产业链,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为主题,以重大台资文化项目为龙头。福建省要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就要重要加强与台湾在文化旅游会展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美术工艺品业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构建闽台文化产业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