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增加了作业库区内雨污分流难度,雨水容易进入垃圾堆体,导致渗沥液产生量增加。大量使用稀缺的黄土,浪费了填埋库容,也不利于渗沥液均匀下渗,易造成垃圾堆体内渗沥液处在高水位,影响边坡稳定性。
3.臭源点比较分散,臭味控制难度大。填埋场臭气来源主要是作业区暴露的垃圾和积存的渗沥液产生的臭气以及通过垃圾堆体表面散逸的填埋气。填埋作业过程中,尽管广泛使用HDPE膜作为中期覆盖材料或临时覆盖材料,但是由于覆盖不全面、严密性不高,臭气的无组织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全密闭填埋工艺
(一)填埋区规划
以分区分单元填埋为原则,在路堤结合填埋工艺的基础上,填埋区仍划分成7个作业分区,每个分区大小为80m×L(L为不定值)。如图2所示,利用渗沥液导排盲沟将每个作业分区分隔成若干填埋单元,每个填埋单元可填埋垃圾7~10天。
(二)填埋单元构建
每层平台设计高度为10m,考虑到垃圾由于降解及各种载荷作用产生的沉降,每层平台分三次填埋作业完成,每次填埋作业高度为4m。先用旱季垃圾分段完成环库围堤及分区堤坝的修筑,堤高4m,顶宽20m,边坡1∶2.5,并在顶面覆盖一定厚度的黄土进行碾压,敷设填埋气管路后用1.5mm厚的HDPE膜进行封包。在环库围堤内侧和分区堤坝一侧铺设8m宽的钢板路基箱作为车辆通行道路,路基箱下铺设500g/m2的土工布以保护下面的HDPE膜。垃圾堆体边坡(即环库围堤外侧边坡)自下而上布设渗导排管、土工复合排水网、边坡渗导排管(不开孔)、建筑渣土层、GCL层、渗排水材料、450mm覆盖土层、150mm营养土层、绿化层。
环库围堤和分区堤坝共同形成作业分区,分区内表面覆盖有1.5mm厚的HDPE膜。如图3所示,A型盲沟设置在分区四周,以截留分区内所填埋垃圾产生的渗沥液;B型盲沟沿东西方向(即分区堤坝方向)设置,以联通各个填埋单元;C型盲沟沿南北方向设置,将作业分区分隔成间距约为30m的填埋单元。如图4所示,盲沟为预制梯形钢架结构,高1m,上宽0.5m,下宽1.5m,外面铁丝包裹,内置DN200的HDPE开孔管,并填充16mm~32mm的碎石,吊装后采用HDPE膜包封,与原表面覆盖HDPE膜进行焊接固定。如图5所示,三种盲沟汇总后经穿堤导排盲沟(DN200的HDPE实管)导入道路外侧的导排井,最终与巡视道路外的导排盲沟衔接,从而将作业分区内产生的渗沥液送至渗沥液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全密闭填埋作业
全密闭填埋作业流程如图6所示,在填埋单元内填埋生活垃圾,盲沟内侧包封的HDPE膜需提前破开,以保证渗沥液的导排,日覆盖材料采用0.5mm厚的HDPE膜,采用临时压载方式将HDPE膜固定在分区道路和已完成填埋单元的膜上。当填埋单元达到4m标高时,首先在顶面布设一条截面为400mm×400mm的导气石笼,内置DN90的导气管,与坡脚DN160的导气主管连接。然后采用1.5mm厚的HDPE膜对整个填埋单元进行覆盖封包,上端锚固在分区道路和已完成填埋单元膜上,下端焊接在C型盲沟上。依次类推,完成作业分区内其它填埋单元的填埋作业。
一个作业分区填满垃圾后,进入下一分区进行填埋作业。同时,在已完成填埋作业分区上构建新的填埋单元,分段修筑环库围堤及分区堤坝,环库围堤修筑方向逐渐向内侧收缩,分区堤坝空间位置相对不变。经过三次填埋作业达到理论高度12m后,在1.5mm厚的HDPE覆盖膜上设置间距为60m的垂直导气抽水井,贯穿三层作业膜,外层穿膜处做密封处理。没有进行填埋作业的分区或填埋单元,雨水在膜表面汇集,通过明渠自然排放或采用水泵进行抽排。
(四)填埋气处理
使用HDPE膜对垃圾堆体进行全密闭,每个作业分区均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厌氧生物反应器”。由于空间密闭效果好,垃圾在降解过程中产生大量填埋气,垃圾堆体边坡速排笼收集网、HDPE膜下导气石笼、垂直导气抽水井和输送管路共同构成填埋区填埋气收集系统,将负压收集到的填埋气送至发电厂或火炬系统进行处理。对于浓度达不到处理要求的填埋气,送入除臭塔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结论
采用全密闭填埋工艺,填埋区规划及填埋单元划分更加科学,可实现精细化填埋作业,完善了阿苏卫填埋场全方位污染防控体系。一方面,填埋作业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加上每天进行膜覆盖,垃圾暴露面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采用HDPE膜密闭垃圾堆体,渗沥液产生量明显减少,填埋气散逸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鉴于该工艺没有应用先例,在实际填埋作业中,还需进一步验证并完善一些主要工艺参数,以提高其工程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军,张俊丽等.垃圾填埋二次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安全与环境科学报,2002,2(3):27-30.
[2]王进安,黄仁华等.北方大型垃圾填埋场“路堤结合”填埋工艺[J].环境卫生工程,2004,12(2):95-97.
[3]于铭,庞立习.HDPE膜作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临时覆盖材料的优越性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0,18(4):58-61.
[4]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