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中,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称得上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自豪的伟大成就之一,它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所有中华儿女都为之扬眉吐气。
1954年秋,在广西发现了铀矿石。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书记处扩大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对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汇报。毛泽东在总结发言中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只要安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中国制造原子弹就在这一时刻拍了板。后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到:“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宋任穷任部长。1957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1958年2月,三机部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1960年9月,刘杰任部长。
我是在1955年12月调到国家建设委员会的,在轻工业局任工程师(土木建筑专业)。1958年3月5日,国家建委人事局吴之岚处长找我说:经组织决定,调你去二机部工作,你拿调令马上去西苑旅社报到。那时候只要调令一下,二话不说,卷起铺盖就走,从1949年到1955年,我五次调动都是这样。第二天我就去暂驻西苑旅社的800工程(核工业联合企业的代号)筹建处报到。筹建处负责人向我介绍:800I程的厂址去年已经选定,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在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工程项目有六氟化铀生产线的一分厂、钚239生产线核反应堆的二分厂、后处理的三分厂、铀部件生产的四分厂以及热电厂、机修厂等。厂址距离兰州有上千公里,厂址绝对保密,通信地址用兰州市某某号信箱。
1958年6月,第一批先遣人员进入基地。9月,我进入戈壁滩,作为基地综合办公室成员之一。综合办公室共有七八名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承担起施工现场建设单位应做的技术业务工作。这里全年降水量是50多毫米,而蒸发量则达2000多毫米,非常干燥,湿毛巾不一会儿就晾干了;风沙特别大,难得有几天风和日丽的日子。刮大风时,走路要猫着腰脸朝下。夜晚帐篷内很冷,要穿着全部内外衣服再盖上棉被而眠,早晨醒来棉被、枕头、脸上全是沙子。生活用水全靠汽车从几十里外拉来,除了炊事和饮用水外,每人每天分发到半面盆清水,使用一昼夜到第二天倒掉脏水再换半盆清水。大家都已有两三个月没有理发洗澡,春节来临前轮流去几十里外的小城镇理发洗澡。
1958年9月开始,施工单位陆续进入。首要任务是从兰新铁路干线某小站向北铺筑20多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建造临时取水口,埋设52公里长的临时输水管线。这两项工程完成后,各种物资、建筑材料、机具设备、生活和施工用水就能源源不断而来。为了不失时机,采用预热保温措施冬季施工,第一个冬天就抢建了四五千平方米的正式住房,为1959年大规模施工创造了条件。1959年春天起,成千上万人进入工地,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人气旺盛,热火朝天。生活区、热电厂、“大坑”(二分厂地下建筑)施工进度很快。
1958年,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成立。全国最优秀的核物理学家、各学科的科学技术专家云集北京,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齐头并进。第二研究设计院人员上千,同苏联派来的200多位专家进行联合设计。苏方人员是八小时工作制,没有加班加点习惯,看到中方人员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对他们是个促进,两股劲拧成一股劲。兰州铀浓缩厂施工图提前半年完成,苏方人员认为这是奇迹。我们联合企业项目设计还停留在初步设计阶段,联合企业总厂设计管理处南北处长则常驻二院,了解掌握设计进度情况。
1959年,基地不分甲乙方,建设单位的设计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合并,施工单位党委书记车兆先兼总厂的基建副厂长。我从事设计管理工作,同二院和驻京的南北处长密切联系。当时要做的工作,一是成立一支精干的工程测量队,在地质勘察单位树立的有固定标志测量网点的基础上建立施工控制网点;在勘察单位提供的大范围小比例尺地形图基础上进行各个分厂厂址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二是建立气象站、水文站。气象站的小青年们十分活跃,除了观测积累气象资料外,还每天收录气象广播作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收录广播新闻出今日新闻黑板报。为正式取水口和输水管线设计提供数据,在昌马河边临时取水口建立水文站。三是生活区规划设计,成立建筑设计室,及时提供生活区项目的施工图。
1960年8月,苏联政府毁约停援、撤走专家,给中国核工业科研和建设造成严重困难与巨大损失,我们基地的分厂项目被迫停工。当时二机部给所属单位发了电报,电文讲,苏联撤走专家虽然造成了很大困难,但反过来对我们也是很大促进,我们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我们的人才优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电报发下去后稳定了局面,也是历史转变的开始。基建处人员都纷纷表明态度,吕庆煜(采暖通风工程师)说:我们一定要憋一口气,把发奋图强改为发愤图强。这时又逢严重天灾,甘肃是重灾区,基地党委发出紧急电报,库存粮食只够二三万职工吃七天了。甘肃省政府马上运来了整整一列车土豆。中央下令从南疆给我们调拨粮食,基地出动50辆解放牌汽车到新疆紧急运粮,粮包运到吐鲁番火车站再装车运到基地,陆续运到200万斤粮食,稳住了缺粮局面。有中央领导人曾经提出外撤方案,除少数留守人员外,绝大部分人员撤出去。人的生命最宝贵,要绝对保证人的安全,其他都不要了。基地党委认真讨论后,由周秩向蹲点的袁成隆副部长说:“咱们不能撤啊!一撤这厂子就完了,将来要恢复就很难了。”袁同意周的意见,向部党组呼吁:“不能撤啊!原子反应堆的建设费好大的劲,一撤,将来再建困难就更大了。”部党组同意基地党委意见。基地党委成员和周秩坐镇停工后的工地,与广大职工同甘共苦,有序地安排好停工善后工作。
“大坑”停工后,施工单位派人日夜守卫、精心维护。我们每月要去巡视一次,为节约汽油,汽车一律停开。一天我同孙维屏工程师(照片左起第二人)每人怀揣烤熟的两斤土豆(这是一天的粮食),清早出发步行10公里去“大坑”巡视维护情况。归途中我眼前一黑昏厥过去,亏得孙守护在旁,待我醒来后扶着我步行回到生活区住所。
1962年起,二院陆续提交各个项目施工图,基地沸腾了起来。“大坑”恢复施工,绑扎好密密麻麻的钢筋网,布列着纵横交错的管线,固定好上下高低大量预埋件,在浇灌混凝土以前,除了施工人员自检外,还要经过设计代表、
总厂、分厂人员严格检查核对,不能有丝毫差错。二分厂丛中杰工程师(合影照片左起第三人)因疲劳过度,不慎跌落在钢筋丛中身负重伤,幸好抢救治疗及时,不久恢复了健康。
原设计生产铀部件的四分厂包括多个车间,规模大,施工安装周期长,难以按要求时间建成投产。经过集思广益,决定在技术攻关成熟的基础上,先集中力量建成一座代号为18号的实验厂房。在二院支持配合下,总厂的化32212程师宁志敏等人在北京做工艺设计,厂房施工图则在基地做,基建处的岳维安工程师等人承担这一任务。我则做北京和基地的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边设计边做施工准备。于是18号厂房得以提前到1962年9月18日破土动工,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随后进行调试投产。
洋拐杖没有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只有开动脑筋,手脚并用摸索着前进。按照中央部署,目标锁定在1964g要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早在1960年春,我们的核专家就已经正式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了。理论设计和力学计算是龙头,要先行。彭桓武、邓稼先和周光召领导下的科研小组一步一个脚印展开原子弹理论和结构模型的研究。1962年9月,北京九所提交了中国第一颗铀235装料原子弹的初步理论和设计方案报告。紧接着在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陈能宽、王淦昌各自提出的两个不同方案,全尺寸整体出中子的爆轰实验先后都成功,而且顺利地完成了铀临界裂变反应过程的实验。眼看万事俱备,只等东风。就是只等核工业各个生产厂配合好拿出合格产品了。
联合企业一分厂生产出来的六氟化铀,要送到兰州铀浓缩厂用多级扩散法进行铀浓缩。1964年1月,浓缩的铀235再运回联合企业四分厂,用真空感应电炉精炼,铸造成型,精细切削成半球形的铀部件。4个铀部件运到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总装配。从1964年5月到7月,在装配过程中所有环节经过实验都具有足够的次临界安全性。8月,两颗在任何不利条件下都能保证稳定、安全、可靠又准确无误爆响的原子弹就制造出来并运送到实验基地,其中一颗用于正式试验,另一颗作为备用。
1964g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在震天动地的阵阵巨响声中,火球凌空翻滚,一朵蘑菇云旋转着腾空而起,直达万米高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