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武陵山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具有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但在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减退等等。因此,必须转换农民的落后观念,并依据武陵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农村生态旅游观光和生态家园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武陵山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具有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但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武陵山区农村要想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建设农村生态农业经济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对于武陵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经济
在我国,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时间,但仍处于搞试点的阶段,这主要因为人们对“生态农业”的概念认识比较狭隘,没有在公众理念上达成广泛共识。完整的“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在某一区域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循环、能量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状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这个概念为我国学者广泛认可。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载体而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既不同于传统农业,又有别于现代化农业,因此生态农业经济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就是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相结合,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经济上的增长;二是高效性。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能扬长避短;四是持续性。通过协调环境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既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农业经济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武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的现状
武陵山区,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500多万,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的黔江区、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湖北省的恩施州;湖南省的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贵州的铜仁地区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武陵山区农村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生态农业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武陵山区农村的生态农业发展却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武陵山区位于中国的西部,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武陵山区的广大农村还普遍承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无形之中严重的影响和控制着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方式指挥着农业生产。思想观念落后,忽视生态环境,小富即安的特征,严重制约了武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当前武陵山区农村的环境污染加剧。工矿业排放的有害废水、废气和废渣往往未经处理排放,对农村环境和农作物的危害加重;一些企业在农村任意布点,由于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处理“三废”,环境污染严重;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秸秆随意混杂堆放,大量农膜残存耕地无法降解等,成为武陵山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武陵山区地处我国的西南酸雨区,这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尚未治理的一个;2007年3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公布的全国降水PH值分级分布情况,属于武陵山区的重庆秀山属于强酸雨地区,湘西州吉首则属于弱酸雨地区。
第三,资源减退也是武陵山区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土地资源由于多年的无序开发,不少林地遭受破坏,林木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减退;农用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有机肥料投入不足,需更大投入才能维持继续高产;水资源匮乏,生物资源减退。有些农村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农牧渔业水源形势相当严峻,从而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减退,加之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武陵山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趋于不合理、不协调,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武陵山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路
第一,转换思想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展武陵山区农村的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转换农民的落后观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农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发展绿色农业生产。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就是要以比较优势论为理论基础,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条件,在国内国际竞争中,权衡优劣,选择比较优势的生产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获取比较利益。人多地少、环境恶劣、可耕地面积稀缺是武陵山区农村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武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政策选择的基本出发点。
从武陵山区农村比较优势看,其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以中药材的生产为例,武陵山区由于地理、气候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使该地区生物资源特别丰富,被誉为“中药材宝库”。黄连、五倍子、当归、天麻、党参、灵芝、金银花、青蒿素等名贵药材应有尽有。如酉阳的青蒿素年产6000公斤,位居全国生产和出口之首,青蒿素被世界医药界称为抗疟原虫的换代型特效药,可见其利用和开发价值很大。目前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需求来看,绿色食品、医药保健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的社会需求逐日增加,尤其是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入,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根据武陵山区农村实际情况,在现有条件下,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应向绿色和环保农产品倾斜,这对于武陵山区农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第三,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武陵山区自然资源奇特、民族风情浓郁、具备旅游开发的特殊优势。在武陵山区,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物古迹。既有民俗风情、自然村寨和民族文化,又有很多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等。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张家界、凤凰古城、梵净山、永顺土司城、龙潭、乌江画廊、小南海、神龟峡、石柱黄水森林公园等等。此外,武陵山区农村主要聚居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发展乡村民族旅游业,开展生态和乡村旅游,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的建设则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第四,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排水、文体设施、公共绿地、供电设施及信息通讯和治安、环卫等,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生态家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庭院立体化、乡村花园化;乡村道路畅通,森林繁茂,花草点缀,环境优美;农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果、畜、禽、鱼、菌、沼立体化循环种养配套,发展庭院生态经济,通过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构建乡村美景,使农民享受绿色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阿 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