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工程技术活动创造的产物,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人工自然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工自然;创造;规律
[中图分类号] 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6639(2010)02-0001-06
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产物,它使自然界出现了新的分化,也促进了自然界的新发展。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地认识人工自然,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下面,笔者试对人工自然的本质、创造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概述。
一、人工自然的由来
人工自然是人工自然界的简称,它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论述了 “床”的概念(包括理念上的床、工匠制造的床和画家画的床)[1];亚里斯多德在其《物理学》中把床、衣服或其他技术制品称为“人工产物”或“人工客体”[2]。到了近代,培根在其《新工具》中,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既要“在物体上产生和添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性质”,又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具体的物体转化”[3],从而达到创造人工自然的目的。在古代中国,人们把自然界的作用称为“天工”,如“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等,把人类创造自然的能力称为“人工”或“人力”,如宋朝黄庭坚曾有诗云:天工戏剪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把人类创造出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称为“百货”[4],把使用天然自然材料制作各种器具的工匠们称为“百工”,正如《考工记》所说,“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考工记》、《天工开物》等大都记述了当时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技术规范和制造工艺。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创立和使用“人工自然”的概念,但是,他们都在其著作中进行了相关论述。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看成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把“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5];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6]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和“人化的自然界”实质上是“人工化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或“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的概念是由于光远于1961年提出的[7]。以后,有的学者以马克思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界”为根据,使用了“人化自然”的概念;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二自然”的概念,以此把未被人工化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有的学者主张用“人工客体”和“自然客体”表示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日本学者把中国古代老庄学派倡导的自然划分为“无为自然”(即天然自然)和“有为自然”(即人工自然)[8]。
二、人工自然的内容
人工自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人工采取的自然。它指人类通过采集、狩猎和捕捉等手段获取的农、林、渔等地表天然自然资源和通过采掘、开采等方法获取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天然自然资源。(2)人工控制的自然。它指人类通过控制天然自然使其具有人工意义的自然。例如,人类运用工程技术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3)人工改造的自然。它指人类通过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使其具有人工意义的自然。例如,人类把牛、马等野生动物驯化成家养动物,把天然海湾改造成人工港湾等。(4)人工创建的自然。它指人类通过工程技术创建的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工自然,如金字塔、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红旗渠、三峡发电站和地下墓葬等。此外,还有人类制造的人工自然物如人造卫星、机器人、飞机、计算机等。在人工自然中,村落、城市属于高层次的人工自然,社会包括社会制度、体制和文化等属于最高层次的人工自然。
在认识人工自然内容的时候,需要考虑并回答以下问题:(1)是否把人类凭借着科学技术的力量设想、推知的自然(如人类设想的处于起源和终结时期的宇宙、太阳、地球)、感知的自然(如台风、暴雨、地震等)、通过实验而直观观测的自然(如人类使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宇宙星体、乘坐宇宙飞船进行实地观测的月球等)、直接触及到的自然(如人类攀登的珠穆朗玛峰、探险触及的地球南极和北极地区等)等看成是人工自然?对此,我们认为,由于人类的这些活动还远未达到上述那样的采取、控制、改造和加工并创建的程度,它们所受到的影响与其原来的状态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它们在总体上还不是人工自然,仍属于天然自然。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部分天然自然有可能被转变为人工自然。(2)是否把它们称为“人化自然”?对此,我们认为,它们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感觉到的自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所以,我们也不主张把它们称为“人化自然”,仍称之为天然自然。例如,我们不能把人类用望远镜观测的月球、用显微镜看到的细胞称为“人化月球”、“人化细胞”。(3)是否把人类破坏的自然如人工污染的自然看成是人工自然?对此,我们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结果不符合人类的根本意愿或理想,所以,我们也不把它们称为“人化自然”,仍称之为天然自然,而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不良后果。
三、人工自然的本质
学界围绕人工自然的本质形成了许多观点。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人工自然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或目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通过采取、加工、控制等活动创造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人工自然具有目的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对象化了的人类意识性、凝结着的社会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中介性等本质性的特征[9]。“人工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它本身不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它也没有阶级性,人工自然与科学技术有较密切的联系”[10]。
可以通过认识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区别透视人工自然的本质。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依靠工程技术活动通过采取、控制、改造和加工并创建形成的自然;天然自然是永恒的,人工自然是可变的,它既以人类的起源为起点,又以人类的消亡为终点(也有在人类未消亡之前就消失的);天然自然是“第一自然”,人工自然是“第二自然”,是天然自然演化的产物;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人工自然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里,人工自然的建造又有阶级属性);天然自然的发展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发展既遵守自然规律又遵守社会规律;天然自然是相对于人类的“第一客体”,它决定着人类的主体意识,人工自然是相对于人类的“第二客体”,它取决于人类的主体意识;天然自然的变化速度除了微观物质(如在宇宙大爆炸初始的基本粒子和元素几乎在瞬间生成了)以外都比较慢(如恒星的生成、地层的积淀、元素的蜕变和物种的形成等),人工自然的变化速度除了某些物质(如农业育种、建筑物等)以外都比较快。
在认识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区别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绝对地区分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中也有人工化的成分,天然自然中受到人为影响的一部分自然,它虽然在总体上还属于天然自然,还不能把它划入到人工自然,但是,它们毕竟不同于原始意义上的天然自然,毕竟不再仅仅是纯客观的自身同一,它介于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可能被转变为人工自然。人工自然中也有天然自然的内容。例如,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在总体上属于人工自然,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仍属于天然自然。(2)不能绝对地把一部分人工自然看成是全部人工自然,更不能以此替代天然自然。例如,我们虽然在长江上建造了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等许多水利工程,并以此控制水流、疏通河道,使之造服于民,但也不能以此就说整个长江全部被人工化了,全部变成了人工自然,而只能说长江的一部分被人工化了,一部分变成了人工自然。(3)不能绝对地把人工自然称为“第二客体”。虽然我们依据人工自然来源于人类的采取、控制、改造和创建而把它称为“第二客体”,但是,人工自然又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它还是我们认识和研究的对象(如古代遗留下来的工程、建筑、文物等和现代正在实施的工程、建筑都是工程科学、建筑科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自然又是相对于人类的“第一客体”。(4)不能机械地看待“人”这个特殊自然物。人既具有动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仅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看,健康的人体属于天然自然(体),但是,在医院接受治疗(尤其是接受器官修复和移植)的人体又属于人工自然(体)。
四、人工自然的创造
(一)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
马克思曾有过关于创造人工自然的相关论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1]以后,学者们又形成了如下观点:人工自然是通过手工制作、发明、设计、制造、加工、操作、维护等创造的;人工自然是通过采取、精制、加工组装、建设、能源、给水、信息和运输等创造的;人工自然是通过采取、原材料精制、机械生产、建设、输送、信息处理和能源生产等等创造的;人工自然是通过研究、开发、设计、试验、规划、生产、操作、销售、服务和管理等创造的;人工自然是通过采取、加工、控制、保障等创造的[12]。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工程活动创造出来的。
1.采取是创造人工自然的基础
采取是人类通过种植和收割技术、采伐技术、狩猎技术、采掘技术等手段,获取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地表资源和煤炭、石油和金属等地下资源的过程及结果。采取活动为加工、控制和保障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取具有以下特征:(1)经验性和创造性。采取是一项经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它要求采取者具有良好的决策、研发和操作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和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及时制定和实施操作程序、工艺流程规范等计划和方案。例如,在采煤过程中,采掘者要随时研究新的岩层性质和结构以及瓦斯和地下水的变动等各种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和操作措施。(2)非线性和风险性。采取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未必成正比。例如,在采煤或采油过程中,如果煤层或油层深、采煤区或采油区偏远、煤质或油质的天然性能较差,那么,即使投入量大、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高,也未必一定能够获得高回报率。采取者在操作过程中随时会遇到诸如瓦斯爆炸、井喷、冒顶等料想不到的事件,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恶劣的影响。(3)社会性。采取还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采煤因涉及到土地和资源问题而受到相关法律的影响(在海洋中开采石油,有时还会引发国际性争端);采煤因破坏地下和地表环境特别是破坏人文环境而受到环境伦理和道德因素的制约;采煤等还因其活动环境(如文化娱乐条件、教育和医疗条件等)较差而影响其自身队伍的稳定;采煤、采油等因受国际能源资源大环境的影响而使其投入、生产和产出等都受到相应的制约。
采取活动的上述特征对采取实践提出如下要求:(1)它要求采取者树立“现场优先主义”的价值观,认真接受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2)它要求管理者重视技术教育和培训,关心采取者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连续发生且屡禁不止的矿难事件,既说明管理体制的弊端、管理者本身素质和道德的低劣,也说明实际采取者自身素质的低劣,这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3)它要求采取者创造并使用先进的采取技术,提高采取速度和效率,加大回收地下资源的比例,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取成本。(4)它要求采取者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注重对采取产品的生态化放置和处理、对采取所剩余资源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对采取现场环境的生态化建设,促进采取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工是创造人工自然的主导
加工是人类对采取物进行改造和制造的过程及结果。加工被分为以下几类: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渔产品加工、煤和石油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加工、生物性加工;分离性加工和合成性加工;初加工、再加工和终加工等;能量转换的加工和信息的加工等。加工是由其相应的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支撑的。
加工与采取有以下关系:(1)采取决定加工。采取是加工的来源和基础,采取物的自身状况决定着加工的方向、可能性、难易度、方法和结果。例如,如果铜矿石中的含铜量低于0.3%~0.5%,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冶炼加工;如果铜矿石枯竭,其加工业也被迫停止。在能源与资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加工技术和加工业都要受其影响。(2)加工制约采取。加工制约采取的种类和数量,采取什么、采取多少都要受到加工的制约;加工制约采取的质量,低劣的采取物因其不能被加工而失去采取的意义;加工制约采取的手段,采取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器械都由加工获得;加工制约采取的规模,采取的规模取决于初加工、再加工和精加工;加工制约着采取的前途,加工业的发展会扩大相应采取的规模和数量,使某一区域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被采取殆尽,进而终结其采取活动。(3)采取比加工更依赖天然自然,加工比采取更具有创造性。加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质量标准逐渐提高,质量管理也逐渐严格,质量创新性也逐渐增强:初加工的质量标准取决于采取物的纯度和均一性;再加工的质量标准还取决于标准化和通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4)采取、加工与天然资源的富有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采取和加工未必发达(如非洲部分国家);天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其采取和加工未必都落后(如日本等);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采取技术发达,加工技术也未必一定发达(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个国家即使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发达的采取和加工技术,如果无限制地采取和加工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也会因其被采取和加工殆尽而制约其持续发展。
3.控制是创造人工自然的关键
控制是“对系统进行调节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其达到所需状态的活动和过程”,“是工程技术系统的中枢神经”[13],“是创造人工自然的相对独立的过程,与采取、加工相并行,又与采取和加工相结合,特别是指挥和服务于加工”[14]。控制分为对自然力的控制和对人类自身的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环境控制、社会控制、资源控制;手工控制、机械控制和自动控制;定常性控制和随机性控制;正反馈控制和负反馈控制等类型。
控制与采取、加工有如下关系:(1)控制不能像采取和加工那样创造人工物,它通过改变信息传递程序,调节实物之间的关系,保证采取和加工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实现。(2)控制与采取、加工共同存在于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第一,采取和加工离不开控制。例如,采煤者既要时刻控制采掘器的方向、深度等,又要根据其周围的地质、煤矿储藏量、水、温度、瓦斯气体等情况,调整其采掘计划和方案,从而保证采掘过程的安全和有效;加工者既要根据材料的性质、种类等情况制定具体的加工计划,调整加工行为,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并调整加工方案。第二,控制离不开采取和加工。例如,机械控制离不开人,更离不开机器,即使是自动控制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人类对长江的控制也离不开三峡工程等各种水利工程。(3)控制要符合采取和加工的规律,对采取活动主要实行手工控制和数量控制,对加工活动则主要实行自动控制和质量控制。采取和加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需要的不断增加变得更复杂、更规模化,控制则随着采取和加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保障是创造人工自然的后盾
保障是指人类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对采取、加工和控制活动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过程及结果,它主要包括运输、通信、医疗和环境保护等内容:(1)运输是指人类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及结果。运输被分为陆上运输、水上运输和空中运输;人力运输、畜力运输和机械运输;非自动控制运输和自动控制运输;固定轨道运输和非固定轨道运输;民用运输和军用运输等类型。(2)通信是指人类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把各种信息从某处或某人(或群体)传递到另一处或另一人(或群体),以促进其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过程及结果。通信被分为有声传递和无声传递、无像传递和有像传递、文字传递和非文字传递、空间传递和时间传递等类型。(3)医疗是指人类通过某种技术和手段保护人体健康和生育的过程及结果。通过预防阻止疾病侵入人体,通过治疗消除疾病侵害人体,通过保健使人体健康和长寿,通过婚前检查、宣传生育知识、产前检查、科学分娩和产后检查,保护人的生育安全和健康。(4)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通过消除或预防环境污染、防止环境破坏、扭转生态退化趋势等途径,保护其所创造的人工自然和与其所在的天然自然的实践活动。运输、医疗和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物或人(有形的),通信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无形的)。运输、通信、医疗和环境保护各自能够为对方提供其相应的保障。
在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运输能够为采取和加工运送其所需要的人、财、物及其劳动产品;通信能够促使人类在采取和加工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团结协作,提高其工作效率,能够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实现;医疗通过保证人的健康,间接地保证人类采取、加工和控制的有效实施与实现;环境保护通过建立由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技术、节能技术和减少排污技术等构成的环境保护技术网络,通过构建由法律、行政、教育等构成的综合性的社会环境保护体系,为人类的采取、加工和控制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邮电业、商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法律、教育、卫生、新闻、公共事业等作为第三产业,它们以采取、加工和控制为基础,依靠电信技术、仓储技术、销售技术、风险和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技术、媒介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手段也能够为人类创造人工自然提供保障。
(二)创造人工自然的规律
人类在创造和发展人工自然的历程中,必须遵循如下规律:(1)天然自然的规律。例如,人类在运输、研制蒸汽机和内燃机、冶炼金属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牛顿力学定律、热力学氧化与还原反应和DNA的转录和复制等规律。“任何迫切的社会要求和无比强大的社会力量,如果与自然规律不符,都不会成为现实”[15]。当然,人类不是被动地受控于这些规律,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有选择地应用它们。例如,人类在生产农药或化肥的过程中,在认识其中所存在的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并应用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移位的新规律,通过不断地向化学反应过程中添加反应物或取出生成物,打破平衡的条件,创造使其平衡点移位的条件,迫使其化学反应平衡点移位,从而达到了生产农药或化肥的目的。(2)社会的规律。由于“人工自然形成的过程、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没有人类社会就无所谓人工自然”。“因此不能把人工自然当做天然自然来评价,而必须用经济的、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和衡量人工自然的意义”[16],必须应用社会的规范和节约、坚固耐用等评价标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7]人工自然,“不仅需要利用社会规律(如生产关系要适合于生产力的规律、经济核算的规律、劳动心理的规律等),还必须要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如适宜的社会经济体制、资金和法律保证”[18]。(3)人工自然的规律。例如,人类在建造水坝、制造内燃机和电磁波接收机、建造炼钢炉、选矿、制造特种合金和人工育种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水工学、热工学、电工学、冶金学、机器制造工艺学、自动控制理论、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技术科学,遵循在水坝的高度和宽度之间、内燃机的四冲程之间、电磁波接收机的灵敏度与选择性之间、转炉的吹氧气量与钢的质量数量之间、选矿的回收率和品位之间、特种合金的各种化学元素之间、人工育种的“三系”之间存在的规律[19]。另外,由于技术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与人工自然的创造和发展规律有密切关系,因此,人类还必须通过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技术的结构和体系、技术设计和研制的方法、技术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如技术设计方案中的折中兼容,技术的发展中的自我增长和渐进跃迁,技术的演化中的周期性的兴衰和螺旋式回复等)[20],认识并遵循人工自然的一般规律。
五、结语
从总体上看,人工自然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历程。要掌控未来人工自然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认识和掌握人工自然创造与发展的上述规律的同时,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包括人类应用科学技术的经验和教训、未来人类应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模式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应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模式;反思人工自然的发展模式,包括“今人创造人工自然与后人创造人工自然的关系、一个民族、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创造人工自然与另一些民族、另一些国家、另一些地区创造人工自然的关系”[21]。
就目前而言,应当把创建生态型的人工自然作为未来人工自然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我们除了建立新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社会观以外,更要建立新的技术观:在技术的价值观上,从注重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转到兼顾技术的生态价值,从注重技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到兼顾技术的未来意义;要在全面分析材料、能源与信息的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对待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即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持续能源,发展能源技术,至少要把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必强调主次;在技术发展的模式上,要发展可持续技术或生态技术(如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技术、循环利用水资源技术、“废物”的再加工技术以及造林、治沙和滴灌技术等),兴办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进行地区的乃至国家的生态规划;在技术结构上,要从立足于发展和利用“无机技术”(主要指电力等工业技术)过渡到兼顾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菌浸矿之类的生物冶金技术、生物降解之类的环境生物技术等);在技术工作的方向上,要从发展“小技术”(指技术本身,不考虑技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过渡到发展“大技术”(指现代体系化技术,注重考虑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22]。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388.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44.
[3][英]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106.
[4]董英哲.中国科学思想史[M].北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p564~56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28.
[6][1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于光远.关于“我国的一个哲学学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
[8]张明国.在与自然的共生及寄生之间——关于自然、科学、技术概念的变迁[J].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巨乃歧.试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
[10][16][19]陈昌曙.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J].哲学研究,1985(1).
[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201~202.
[12][14][15][18][20][21]2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p67,p82,p59,p60,p137~158,p66,p275~282.
[13]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p322.
On the Essence, the Creation and the Laws of Artificial Nature
Zhang Mingguo
(STS Institut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rtificial nature has been created by engineering activities, like adoption, processing, controlling and protection, etc. Artificial nature also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special purpose, objective materiality, practicality, axiology and intermediation. Generally, artificial nature has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simple to the complex, from the lower to the higher. Artificial nature possesses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property, that is, it not only follows the laws of nature, but also follows its own special laws.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n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artificial nature; creation; law